农业推广理论重点

简答题 6题,每题10分

1、简述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直接功能: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3.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间接功能: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2、简述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

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①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②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③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行为强制:使用权力迫使某人做某事。在农业推广中,常表现为使用法律法规、行政命令、规范标准等方法和手段改变或影响农民行为。

(二)咨询建议:咨询是适应现代化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由委托方(农民)以某一个特定问题为目标,提出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受托方根据情况组织有关专家运用各类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调研,提供以针对性、有效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解决方案

(三)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公开影响农民的知识水平与态度。

(四)行为操纵:行为操纵是在农民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来影响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态度的方法。

(五)提供物质条件:通过提供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

(六)提供服务:提供服务是通过服务方式帮助农民做些工作。

4、简述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

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农业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

创新的扩散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或叫社区,如一个村、一个乡)人与人之间创新采用行为的扩散,即由个别少数人的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过程。

突破阶段:一项创新从开始推广到个别少数农民(创新者)接受采用的阶段。 关键阶段:创新成果由先驱者向早期采用者进行扩散的过程。

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从众阶段:浪锋减退阶段

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

一、经营条件的影响

二、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的影响:1、技术的复杂程度:越复杂,推广难度越大。

2、技术的可分性大小:可分性大的技术容易推广。3、技术的适用性:适用性强的容易推广。

三、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1.农民的年龄2.户主文化程度 3.家庭关系的影响

四、其他社会、政治因素 :1.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2.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3.政治因素的影响

5、简述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别指导法的特点

一.大众传播法:农业推广人员将有关农业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农业推广对象的方法。

特点:权威性:人们对媒体有信任,对越权威的媒体越信任。时效性:信息来得快,传播速度快。廉价性:尽管把信息制作成媒体信息成本不低,信息复制和广泛传播成本被分摊。单向性: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者

应用:广播的用处: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等及时信息,市场信息

电视在推广上的应用:介绍信息、品种和成果,改变观念和行为,固定频道固定时间针对特定人群的较长时间培训

电影和录像:改变观念和行为习惯,推广技术

网络的应用:农业推广人员与推广机构的信息互动,快速查找相关信息

二、集体指导法:集体指导方法,是推广人员对相同或相似的生产条件和经营方式的生产者,推广相同的项目,集中进行统一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集体指导法的特点:1、高效性:指导对象较多,推广效率较高2、双向性:易于双向沟通,信息反馈及时3、统一性:共同问题易于解决,特殊要求难以满足 形式:1.小组会议(讨论)2.短期培训班、讲座3.实地参观4.示范

三、个别指导法: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和沟通,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并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个别指导法的特点:针对性:针对每个农民的具体问题。双向性:在谈话中不断呈现和讨论,感情与信任。指导成本高:一对一

7、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

(一)试验的针对性要强,目的要明确

(二)试验条件要有代表性

(三)试验数据要翔实,结果要准确可靠

(四)试验结果要能够重复

农业推广试验误差含义、来源及控制途径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工具有偏差,或者其他环境因素而造成的误差,总是相对于真实值偏向一个方向;

偶然误差是由于读数或其他时候时造成的读得的值与真实值存在误差,在真实值左右,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过失误差是一种与实际事实明显不符的误差,误差值可能很大,且无一定的规律。 它主要是由于实验人员粗心大意、操作不当造成的,如读错数据,操作失误等 .

(二)试验误差的来源

1.试验材料固有的差异

2.农事操作和管理技术不一致性

3.试验外界条件的差异

(三)控制试验误差的途径

(1)设重复

(2)设对照

(3)小区随机排列

(4)局部控制非处理因素

(5)坚持唯一差异原则,操作和管理技术标准化

9、简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方式

(一)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基本推广方式

(二)以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推广方式

(三)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推广方式

(四)以自助型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方式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哪些?

1.适宜推广的实用技术成果供给不足

2.农业科技创新用户的有效需求不足

3.政府所属的推广机构工作效率不高

4.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尚不完善

论述题 2题,每题20分(3题选2题)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合格的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 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要求,总的来说:一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二要有勇于吃苦、献身农业的精神;三要有广博的业务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四是有组织群众工作的经验和良好作风。总之,推广人员应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种植业(养殖业)知识,还要了解林、牧(或农)、副、渔甚至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熟悉作物栽培技术(或畜禽饲养技术),还要掌握良种繁育、病虫防治、土壤农化、农业气象、农业机械、园艺蔬菜、加工储藏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才能适应农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农业推广人员还应具备社会活动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试述农业推广方法中的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别指导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3、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是什么?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

农业推广工作的程序:1、项目选择与确定2、小面积试验3、成果与方法示范

4、培训与咨询服务5、普及推广6、结果评价

正确灵活应用农业推广程序:1、属于同一自然条件的两个地区,某项先进技术已在一个地区进行过推广且取得成功,在另一个地区推广时,不必进行试验而直接进行示范、培训和推广即可。2、一些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已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和生产条件,并经多地、多点试验,有一定面积的示范,在农民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品种一经审定后,可直接进入推广环节,推广部门不必再进行重复试验。3、农民自身在多年的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推广部门应在及时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可不必再试验和示范而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4、某项技术是针对某一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地进行研究示范的,当研究成功后,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在当地进行大面积推广。5、某项研究成果在取得成功之前的示范工作是由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共同完成的,达到了一定的示范面积。这样的成果,推广部门就要在其适宜的范围内迅速推广而不必进行推广前的试验示范。6、由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联合攻关的项目,推广人员直接参加研究和示范工作,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后,即可直接在适宜地区推广。7、由各种成熟的单项技术综合组装的技术,其大面积推广可在组装好后直接进行,不必再由试验、示范到推广。

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与综合运用

1.考虑推广技术本身的特点

2.考虑推广对象的特点

3.考虑新技术不同采用阶段的特点

4.考虑推广机构自身的条件

4、试述成果示范、方法示范的作用及基本要求。

成果示范的作用:1.充分体现农业创新成果的优越性,激发农民接受和采纳新技术的欲望。2.提供新技术实施的实际过程,增强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信心。3.培养技术普及人才,完善技术规程,为大规模推广提供技术保障。

成果示范的基本要求:(一)经过适应性试验,技术成熟可靠 (二)预测市场需求,保证农民增收(三)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四)精干的技术人员指导,优秀的科技示范户参与(五)示范点要便于参观,布局要考虑辐射范围 方法示范的基本要求:(一)内容少而精,时间不宜过长 (二)演示以操作为主,讲解为辅(三)让学员亲手操作,及时纠正和指导

指推广人员对那些仅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信息资料难以准确表达,或者采用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操作性技能或技巧,通过演示讲解、实际操作体验、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传授给农民,并现场指导他们亲自演练,直至掌握其技能要领及基本技术原理的推广教学方法。

1、绪论

2、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4、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5、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

7、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

9、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简答题 6题,每题10分

论述题 2题,每题20分(3题选2题)

1、简述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2、简述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

4、简述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

创新的扩散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

5、简述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别指导法的特点

7、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

农业推广试验误差含义、来源及控制途径

9、简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方式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哪些?

论述题: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合格的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

2、试述农业推广方法中的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别指导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3、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是什么?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

4、试述成果示范、方法示范的作用及基本要求。

 

第二篇:农业推广理论

创新的采用过程

一、个体采用过程

个体采用过程指单个农民对一项创新从初步得知到决定采用所经历的认识过程和行为变化。根据研究结果,农民在采用创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经历认识阶段、感兴趣阶段、试 用阶段、评价阶段、采用阶段等五个阶段,见图创新的个体采用过程。

1

创新的个体采用过程

1.认识阶段

2.感兴趣阶段

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关心创新有关的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来深入的了解创新。在深入的了解后,开始考虑采用的规模、投资的程度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初步考虑是否可以试用。

3.试用阶段

农民开始小规模的试用,在试用中注意评估创新的特征和趋势。

4.评价阶段

农民往往将原有的方法、技术所带来的收益与采用新的方法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比较。在评价阶段多数农民在做出是否采用创新的时候,只是从经济收入的角度进行考虑,看是否合算,而往往忽略了诸如环境、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影响。

5.采用阶段

通过试用、评价后,农民就可以做出是否大规模的采用创新的决定。在人们逐渐采用的过程中,也许会有农民放弃创新,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创新都适合所有的农民、都适合每一个地方。

二、群体采用过程

群体采用过程指一群农民对一项创新从初步得知到决定采用所经历的认识过程和行为变化。群体采用过程按照其采用群体的时间上的先后被划分为四个阶段:

1.少数人开始采用阶段

2.早期少数群体采用阶段

3.多数群体采用阶段

4.采用者人数逐渐减少阶段

农业推广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用者的人数会逐渐的减少。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1)一项创新使用寿命有限,新的技术成果会不断的出现取代现有的技术成果,所以人们会放弃目前的创新而采用另一种创新。

(2)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采用创新,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创新所带来的优越性会逐渐 的下降。

三、群体采用者分类

根据采用时间的先后,把不同时期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

(1) 创新者,大约占创新采用者总数的2.5%。

(2) 早期采用者,大约占创新采用者总数的13.5%

(3) 早期多数,大约占创新采用者总数的34%

(4) 晚期多数,大约占创新采用者总数的34%

(5) 落后者,大约占创新总数的16%

上述信息用一个图表示,它可以用来表示一项创新的采用者分布情况。

农业推广理论

创新采用者分布曲线

五种类型的采用者各自的特征如下:

(1)创新者通常富有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

(2)早期采用者,这些人通常是社会系统中比较有声望的人。

(3)早期多数,这些人大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做事较为谨慎。

(4)晚期多数,他们始终对创新表示怀疑,但是看到人们纷纷试用成功并从中受益,

他们迫于自身心理的压力或者处于外界的压力,向晚期多数者学习,开始采用此项创新。

(5)落后者,这些人往往资源短缺,行动缓慢。

提高创新采用率的途径:

1.加强农民培训

农民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性格、及经历等因素决定了农民对事物的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决定了农民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队伍为前提,因为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必须由直接参与的人去实现,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并掌握了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得到推广。

2.创造适宜的环境

所谓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网络环境。

社会文化指的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

经济环境指的是推广某项创新所获得的财政支持或者是所需的投入物资供应。

社会网络环境主要指社会系统内的人际关系、区域内的民风、农民与推广部门的交流沟通,农户使用大众媒介的程度,政府支持因素等。

3.运用目标群体策略

采用目标群体策略的主要步骤是:

(1)根据农民类群表现出的一些相关变量,将异质农民的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2)分析每一类群的特点及其与成员沟通的最佳渠道和主要内容;

(3)根据以上两个步骤得到的信息,设计推广项目的内容和方式;

(4)将设计好的项目在相应的目标类群的成员代表中间进行讨论和修订;

(5)推广者和目标群体共同制定和实施推广项目。

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和发展趋势

悬赏分:100 | 解决时间:2006-4-19 11:45 | 提问者:xuyi831103

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推广理论

最佳答案

现阶段农业推广体制和发展趋势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农业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一方面,合理的农业推广的体制(模式)对于发挥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推广体制是国家为开展农业推广工作所采取的组织制度,其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机构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它反映了国家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目标,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推广体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今天,农业推广模式在每个国家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不完全相同。下面就不同农业推广模式做简单介绍:

一、现阶段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1.常规农业推广(传递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其目标是增产增收;其对象是全体农民,但往往选择一些类群的农户作为联系户、示范户;一般是在政府农业部门领导下设立推广机构;主要采用直接面向个人的推广方法,对农民进行宣传、培训、示范和指导等活动;推广人员充当教育者和信息的传播者。

2.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

这是一种试图将常规推广模式进行改革,并提高推广效益的推广组织形式。这种方式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引入和应用。

3.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推广体制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推广的组织体系健全,联邦、州、县和自愿者在人员、项目活动中合作默契,推广的内容丰富、经费充足、人员精干.它通过立法,在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协作项目的资助,并由州内的一所或几所农业大学来组织执行推广任务,其特征是合作关系。

4.商品发展与生产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推广工作是同投入供应、技术引进及其他农业服务相联系的。这种系统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单项商品,对技术开发、技术传播、市场销售都有周密安排。其对象一般只限于这种商品产区内的农民。通常是由为生产某一商品而设立的独立的、半自主的专业公司来为农民提供有关的研究、推广、投入供应及其它市场信息服务。

5.项目带动推广模式,即通过重大项目的支持,将信贷、水利、农业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户开展系列化推广服务。

这是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组织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专题项目合作,共同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往往是缺乏合作或投入,因而需要该方式。

6.综合乡村发展计划

这种模式反映了一种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乡村发展概念。它依据计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的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引进技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尤其是激发农民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发展卫生、交通及基础教育等方面的目标。

7.农作系统开发方式,即以农户(农场)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向推广人员提供专为满足当地耕作条件及农户的需要和利益而进行研究的成果。实地人员一般专业化程度很高。计划是通过研究和推广人员的互助合作以及同当地农民的合作来实现的。农作系统开发方式的特点是要求在推广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要求他们一起深入农村,进行农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农户或农场的需要,把农户或农场视为一个综合系统。

8.农民或生产者自我组织的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在法国、丹麦、瑞典、芬兰、日本及我国台湾省等地都是核心的推广组织模式。例如日本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其推广工作的范围很广,主要涉及农业生产指导及农家生活指导,在全国从上到下各级都建立相应的组织,提供多元化的咨询服务。

二、农业推广体制发展主要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未来的50--100年内,农业推广仍然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其发展趋势是:推广工作的目标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转移,并逐步发展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业推广的总目标;推广工作的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纵深拓宽,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即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从而更多地重视在农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广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农民,而应当是全体农村人民推广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驱动式向以由下而上自愿参与咨询式为主并辅以其它模式过渡;推广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民间推广组织力量将不断加强;推广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沟通将成为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计算机及大众传媒将被广泛应用。(陈良玉,高启杰)

当然,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产业结构不同,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模式使理论。再者,根据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以某种具体模式为主,辅以其它多种模式按一定程序分类型确定推广的组合模式模式。

总之,不管未来社会如何发展,农业推广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农业推广体制也将呈现以下特征:

1.推广要素的多元化。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民(农场主)等都将成为推广的相关参与者,起内容涉及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

2.推广模式的复杂化。单一的推广模式不再适合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经济社会,这就要求各种推广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共同发挥作用

3.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将继续发挥其原动力的作用。

4.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在农业推广中广泛应用。

德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通过三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来实施。一是各州植保局开发和运营的电于数据管理系统(EDV),二是邮电系统开发经营的电视屏幕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用户须购买 BTX主机和键盘,将其与电视、电话连接,即可通过邮局的通讯网络,获得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服务。三是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文献数据库系统(PHYTOMED)、农药残留数据库 INTERPRET、害虫管理数据库等,大多以科隆市的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作为宿主机,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存储了德国各行各业的数百个数据库,其中农业方面的数据库30多个。

凡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网的微型计算机用户或大型计算机终端用户,如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配备了计算机的农场主等等,都可通过国家邮电通讯网络系统,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接,购买了数据库访问通行字的用户,可随时查询数据库中的内客,经当场测试,无论全国哪个地方,联机接通后,一般仅需 l一3秒的等待时间,查询结果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也可以在打印机上打印查询结果。(李 远,孟晓宏)

5.对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可以采用有偿服务的信息咨询模式、技术转让模式、高新技术开发、技术辐射模式,完善相应的技术市场和市场机制,(如目前采用的“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的多元化组织模式,或者类似于“公司加协会联农户”式的各种组合模式,这些模式的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且不断增加有偿服务方式,逐步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新格局。)(陈良玉,高启杰) 美国所有的推广体系都是商业化的,唯独农业推广体系是绝对不向农民要一分钱的。因为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受自然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特别大,一旦遇到灾害就很难有自救的能力,最需要外界的帮助。(杨映辉)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下,这一格局可能会回发生变化。

6.政府在农业推广的地位将在有偿服务开展后一段时间削弱。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

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

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农业生

产的高效、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生产

资料供应、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者素质的要求愈

来愈高;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

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

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

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显现出与市场经济体

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诸多不适应。因此亟待从理

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我国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

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机构设置、人员的配

备、推广的方式方法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政

治体制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新阶段

农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原有的农业技术推

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形成了“条

块共管,以块为主,按专业行政区划层层设置”的

农业推广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条块分

割,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脱节,产前、产中、产后

服务相分离等体制上的弊端日益突出。这种体制

上的弊端导致在农技推广体系组织结构上,机构

林立而力量分散,队伍庞大而人浮于事,不仅工作

效率低,而且使财政难以负担,从而直接威胁到推

广体系的生存与发展。

(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从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看,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对上级负

责,自上而下运行。考核推广机构工作的主要指

标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

论资排辈、终身制; 在分配方式上形成了平均主 义、大锅饭;在评价体制上形成了服务效果与服务 对象的脱离( 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民不能参与对推 广机构的评价) ,不能从制度上保障推广机构和人 员充分履行职责,不利于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创造 性。因此,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飞速发展的 市场经济不适应。

(三)推广队伍的结构及方式方法与市场经济 不适应

目前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推广机构比较普遍的

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 识断层与知识老化等问题;在技术推广方式上比 较普遍的沿用一般化的号召,工作不到位,难落 实,很多地方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 技术。

(四)推广服务功能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的国际竞

争日趋激烈。而现行的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使 用的还是原始的推广手段,无法及时地向农民提 供信息,难以向农民传授保证农产品安全的技术, 致使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出口、流通受 阻,农业的外向度难以扩张。

(五)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落后与市场经济不 适应

由于缺乏资金,很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

务设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购置或兴建的,即使 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设的县级推广中心,也 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够、设施老化、设备过时 而服务功能下降。因此,难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 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由于以上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县、乡(镇)农业

推广机构的职能作用被削弱或得不到充分发挥。 因此,我国现行的推广体系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我国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的基本 思路

借鉴国内外经验,围绕“转变推广理念、明确

职能定位、理顺政事关系”这一关键性问题, 通过 体制创新、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措施的综合运 用,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合 理配置各种资源,建立起以政府服务为主导,以专 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集体和合作经济组织 为辅助,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 有偿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 合,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层次并存的新型基

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发展高效、优质、高 产、生态、安全农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1)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原则。(2)坚持局部创新与国家推广体系相衔接 的原则。(3)坚持与当地生态条件、生产力发展水 平相适应的原则。( 4)坚持稳定、灵活、高效相兼 顾的原则。

三、我国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与改革 措施

(一)创新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

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是影响目前 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稳定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

一。为切实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上下贯通、网 络健全, 更好地发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 职能作用, 必须创新机构设置,打破目前依附行 政体制设置的单一格局,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职能 分工,理顺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建立合 理的网络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 县级设立农业综合机构。将县农业、林业、 农机、畜牧、水产等职能合并,组建县农业综合服 务机构,下设:行政管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 执法部门、经营服务等四个部门。四个部门中,行 政管理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纳入公务员系列管 理;综合服务中心属公益性事业单位,由各县财政 全额拨款,其服务设备及日常服务纳入县财政预 算;经营性综合服务部门属事业单位,但采取企业 化管理,职工的工资待遇等与经营的绩效挂钩,自 收自支。

2. 按经济区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按经济区 建农业推广区域站,实现事、企分离和减员增效。 分析造成目前乡镇级推广组织窘况的最根本原因 是按行政区划乡乡设站,导致技术力量分散,推广 效果不高。改革的重点是冲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打破乡乡设站的格局,结合县农业结构调整,以县 内经济发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特色骨干产品和 重点小城镇为依托,重新设立农技推广区域站,以 增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规模,提高其服务能力。 转变原各乡镇站的职能及人员身份,以达到优化 队伍精简机构、减员增效的目的。

(二)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实行用人

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实现由身份管理 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岗定 人。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建立以服

务对象为主体、以在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和

当地政府领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本单位职工共

同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参与竞争上岗的人员

可根据其工作性质职能进行多层次、全面考核评

价。再次,创新分配机制。打破分配上干好干坏

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实行绩效挂钩,除基本工资

外,其余部分按贡献大小业绩大小适当拉开档次。

(三)创新推广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方法,拓

宽服务领域。

首先,要转变观念。将以“技术”为主要形式

的“技术推广”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主的“农业推

广”观念,农业推广职责除了技术的传输外,还应

肩负起培养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重任。

其次,创新推广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业推广机

构自身的行业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搞好技

术指导、农民培训等公益性的服务。再次,改善和

提高服务手段,加快现代化手段的应用,重点是网

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后,拓宽服务领

域。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

求,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多元化的需要,农业

推广机构必须大力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

延伸服务链条。由提供单项的技术指导服务向提

供技术、信息、物资、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

务延伸,由大宗农作物的技术指导服务向农、林、

牧、副、渔、种、养、加、运、销等各个方面技术指导

服务延伸,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延

伸。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生产,

产后帮助农民销售,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 1 ]江平,康晓慧. 美国农业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J ].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4) : 44 - 45.

[ 2 ]高启杰. 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 J ]. 农业经济问题, 2002 (8) : 27 - 33.

[ 3 ]陈良玉,高启杰. 优化农业推广模式发展农业推广事业[ J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2 (4) : 76 - 8.

国内外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摘 要:农业推广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逐渐壮大,在资金、体系、职能等方面不断健全完善,在欧美等发

达国家,

已形成完善体系,为促进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

存在诸多不足,亟待革新。

关键词: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

业科学技术成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农业推广,把先进的

农业技术尽快传播到农民手里,以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

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基于此,农业推广从上世纪

初始建,并逐步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体系构建过

程,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推广体系也在不断

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

1 世界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是农业

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由国家建立农业推广体系

和推广工作走向正规化始于上世纪初,其发展壮大则是在

二战以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113个国家中200

个国家级农业推广机构的调查, 19xx年以前,全世界仅建

立了14个国家级推广机构,占现有国家级推广机构数的

7% ,且主要在英、美和一些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前,全世界约建国家级推广机构48个,占现有数的20%左

右,主要在一些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二次大战以后,一方

面由于已建的推广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由

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援助,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农

业推广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便纷纷开始建立推广组织。世

界上约150个国家级推广组织(约80% )都建立于二次世

界大战以后。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目前全世界约有农业推

广人员5412 万。其中:非洲约519 万人,亚太地区约39

万人,欧洲115万人,拉丁美洲约313万人,北美约115万

人,中东地区约3万人。

全球农业推广体系可分为6大类: (1)以政府农业部

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特征是,推广体

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

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

作。(2)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

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

体,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中心) ,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

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一些曾接受过美国援助的

国家,如菲律宾、印度等也部分地采用了这种推广体系。

(3)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

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如马来

西亚的橡胶生产和咖啡生产组织等都建有自己独立的推 广体系。(4)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 指一些协会和一些宗教组织经常从事社会经济和家政等 方面的推广工作。( 5)私人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 系是指一些私人企业为推销产品所组建的产品推销部门。 如英国、法国等的一些农药、化肥、种子生产企业为推销产 品而成立的推销部。( 6)其他形式。这类推广体系是指 在欧洲一些国家的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他们以农村青 年和妇女为推广对象,向他(她)们推广一些实用的农业 技术、健康保健知识。

在以上6类推广体系中,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 体系占全球推广体系总数的81% ,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 推广体系占1% ,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占4% ,非政府的 推广体系约占7% ,私有推广体系占5% ,其他类型的推广 体系仅占2%。

2 美国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美国在140年前,以联邦政府向每个州一所大学赠与 土地的“土地赠与法案”和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土地赠与 大学”为启动,建立了一种以大学以依托,大学与各级政府 合作,大学和县推广办为两大主体,集教学、科研、推广、服 务、农村教育和成人终身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遍布全 美直至每一个基层县,旨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帮助农 村青年、农民家庭、农村社区和农业发展的农业合作推广 服务体系。

这一体制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1862年的Mor2

rill法案、1887年的Hatch法案、19xx年的Smith - Lever法 案,是3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立法事件。与这一立法 过程相对应,美国农业推广服务体制从19世纪中叶的理 论探讨和立法努力开始,经历了创立“土地赠与大学”和 发展教育、设立大学试验基地并开创农业科学研究、建设 和完善县推广体系等3个重要发展阶段,于20世纪初基 本形成美国今天的农业推广服务制度的雏形:

(1)土地赠与制度的支持和启动。

(2)以提高教育为先导,特别重视对普通大众和贫穷 家庭的教育援助。

(3)以大学为中心和依托。美国的农业服务体系建

立在大学,而且使大学农业推广体系成为国家农业部的一 个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国际上公认的美国农业推广服务 制度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

(4)大学与联邦政府和各级政府合作,以大学和基层

县推广办为两大主体,建立覆盖全国直到基层县的农业推 广服务体系。

(5)承担教学、科研、推广和服务等方面任务。

(6)庞大的成人教育工程。推动农村教育并帮助农

民学习各种知识,是农业推广服务制度的又一重要任务, 其中尤以帮助农村青年树立信心、学习技能,使“德智体 能”诸方面健康成长的“4H”( head、heart、hands、health)工 程最为庞大,惠及人群最多。

今天美国农业人口很少,劳动生产率很高,早在140

年前就开始建立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工作和贡献,这种

以大学为依托,集教学、科研、推广、科技服务、成人教育、 社区发展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科技支持制度,功不可没。 3 日本的双轨制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日本农业推广实行的是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农

协即日本农业协同组织,是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工作的民间 组织,在日本农业推广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11 政府组织 日本政府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健全 的技术普及与推广组织系统。

312 农协 日本农协起源于19xx年。经历了几个阶段 的波折与发展后,日本农协已经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 轨道。它的组织系统分为3个层次:

31211 农协中央 是农协的指导机关,设立在都、道、府、 县和全国。目前全国共有中央会48个。

31212 农协联合会 都、道、府都设有联合会,以基层单 位农协为会员。

31213 基层(单位)农协 一般市町村级的农协部属此层 次,主要由农业生产者个人组成。日本农协的内部机构设 置较为规范,一般包括:总会是农协最高决策机关;理事会 是总会的执行机关,根据总会确定的方针,组织实施各项 事业;监事会负责监察农协财产状况及理事的工作情况。 4 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可以从法律法规、人 员队伍、经费情况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概括。

411 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 《农业技术推广法》 界定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范围、推广人员的资历要求和 保障措施。根据该法,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 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 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应当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 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 水平。”该法还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 入。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 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

《农业法》中与农业技术推广有关的主要是关于农业 投入方面的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 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 度。”对农业的总投入中包括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 《种子法》中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规定是:“种子经

营者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种子使用者提供

种子的简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的说明与有关

咨询服务,并对种子质量负责。”这就是说,无论是何种类

型的种子企业,都应提供其种子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

412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和职能划分 全国的农业技

术推广体系分为多级,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等。县乡两

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推广体系的主体,是直接面向农

民、为农民服务的。在一些地方,县乡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

技术推广部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有的就是同一机构。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属于事业单位,按专业领域分

为5大系统: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营管

理。据农业部统计(杜青林, 2003) ,截止到20xx年底,县

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共有人员10015万人。其中,县

级占1 /3,乡镇级占2 /3。

农业部门将县乡农业技术推广职能按性质分为4大

类(杜青林, 2003) : ( 1)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委托

的执法和行政管理,例如动植物检疫、农民负担管理等。

(2)纯公益性工作,例如动植物病虫害监测,新技术的引

进、试验、示范、推广等。(3)带有中介性的工作,例如农产

品和农用品的质量检测,为农民提供产销信息,对农民进

行职业技能鉴定等。(4)经营性服务,例如农用物资的经

营,农产品的贮、运、销,等。

413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状况 全国和省级的农业

技术推广部门,一般均为国家的全额拨款单位。其经费来

源可以分为2部分: (1)固定性经费,来自于同级政府的财

政; (2)项目经费,据财政部统计,在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

费中,不到10%来自中央财政, 90%以上由地方政府负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03) 。

414 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情况 各地县乡两

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近年来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 (1)

改革管理体制,精简机构,设立区域站。( 2)改革内部管

理体制,竞争上岗,破除终身制。这方面各地的做法不一,

其核心是通过全员聘任制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等制度推

进。(3)客观指标,例如产量的增长、产品质量的提高等。

但是,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很复杂,很难弄清这些结果与

技术推广的因果关系。(4)改革对外合作关系,建立多种

形式的合作推广体制。(5)改革推广方法,建立新的农业

技术推广渠道。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农民提供服

务。例如,浙江建立“农技110”,实行全省联网,农民可以

通过免费电话得到技术指导。

与先进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尽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仍然存 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诸如改革现有的农业推广体制、

建立有效的农业推广激励机制、实行农业推广人员资格准

入制度等等,只有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农业推广体系,才

能更好地将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更快地实现科技成果的

转化,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从而缓解入世给

我国农业带来的巨大冲击,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参考文献

[ 1 ]聂闯1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现状[ J ]1世界农业, 2000, (1)

[ 2 ]王慧军,李友华1国外农业推广组织特色及借鉴意义研究[ J ] 1

华北农学报, 2003, (18)

[ 3 ]刘月仙1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其创新服务对策[ J ]1农业网络信

息, 2004, (12)

回答:2007-08-07 09:43

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推广理论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非常感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制订《20xx年发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方案》,每个主要粮食作物成立1个技术推广督查指导组,中心领导任组长,相关省区农技推广站(总站、中心)及中心有关处室人员为组员,具体组织实施每个作物的技术推广方案(附件2)。

(二)发布技术信息

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四大粮食作物良种良法实用技术手册,按作物、产业带介绍主导品种及其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免费印发各示范点。在四大粮食作物生长关键季节,利用《农民日报·中国农技推广周刊》、《中国农技推广》和《中国植保导刊》及“中国农技推广网”发布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肥料、农药、农膜等)以及粮食政策、市场供求等信息。组织相关省、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在广播、电视、期刊、报纸等传媒开辟专栏或专题节目,按照农时及时发布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信息。通过在农民活动集中场所举办宣传栏、墙报,利用送科技下乡、热线电话咨询和发放明白纸、信息卡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传播粮食生产实用技术。

(三)组织技术示范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有关省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建立13个标志性良种良法示范点(一个业务处室负责一个示范点)(见附件),其余13个示范点由相关省区农技推广部门会同有关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建立。各粮食主产省区要组织县农技推广部门在重点县、乡村设立集中连片的示范点,做到1县1个示范区(面积万亩以上)、1乡1个示范片(面积千亩以上),形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示范网络。在生产关键季节逐级组织现场观摩或实地培训,利用示范点带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开展逐级培训

围绕发展粮食生产“五大行动”,组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技术培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培训粮食主产省区和重点县农技骨干(1000人次),相关省、地级农技推广部门负责培训县级和重点乡镇农技人员(20万人次),相关县级农技推广部门负责培训乡镇农技推广员、示范户和种粮大户(480万人次)。

(五)狠抓服务指导

加强与农业科研、教学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在生产关键季节,组织科研、教学、推广系统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现场咨询指导。组织各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苗情、墒情、虫情、病情系统调查和监测,研究提出适合本地实际的技术对策,并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配套服务,推进农资产品连锁经营与配送服务,因地制宜提供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收获等社会化服务。协助有关部门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的农资产品。

(六)强化督促检查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责任到人”的方法切实将本方案落到实处。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每个粮食作物生产的前、中、后期要向上一级农技推广部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每个作物的关键生产季节要派员实地督查指导。各地工作进展及督查情况将通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简报》和“中国农技推广网”予以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