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了解码头村村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其成因,找到解决方法;学习实践调查的方法,步骤,了解农村环境的主要问题,成因,对农村环境问题有总体把握。

二:实践内容

1:码头村概况

 地理位置:码头村隶属安庆市望江县鸦滩镇,鸦滩镇地处怀宁、太湖、望江三县结合部,背山面湖,地处大别山余脉,位于望江县境西北部,东邻高士镇,东南临武昌湖梢,南与长岭镇毗邻,西、北分别与太湖、怀宁县接壤,总面积158平方公里,镇区距县城约40km,距怀宁石牌镇约15km。

气候:鸦滩镇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16.3℃,无需期250天左右,年降雨量1330ml左右。气温宜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年盛行东北风。

地质:鸦滩属扬子淮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安庆凹断褶束,属于望江县6个区域地貌中心西北丘陵区和北部低岗区。

地质构造方面,望江县境因基岩出露少,褶皱、断层仅见于两处:

徐家桥复式背斜  从太湖伸入县内。由志留系、三叠系组成次一级的褶皱,如石灰山倒转向斜、方家庵(安元乡)背斜。产生的断层有石灰山断层,走向北东60度,断距7.5公里,方家庵断层,走向北西57度,断距1.4公里。

香茗山背斜  由中侏罗系构成。背斜轴走向北东70度,呈狭长形,长15公里,宽2公里。斜向截切香茗山背斜为—组北东向断层。

鸦滩——宿松佐坝有断裂带长达70公里。

地形地貌: 全镇地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呈倾斜状,西北为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东南为平圩区,地势平坦,境内最高点为香茗山,高程为375.0米(黄海高程),最低点为武昌湖圩区,高程为8.40米,全镇河流、沟渠纵横交错,库塘堰星罗棋布,大部分为第四系砂土覆盖,基岩出露甚少,地层不全,构造简单。

土壤: 县境处于红壤——黄棕壤过渡地带,土壤类型较多。根据1985年县境耕地、林地及江心洲的土壤普查,有7个土类,10个亚类,63个土种。其中以红壤、黄棕壤、水稻土、潮土4个土类分布面积较广。

红壤类   分布于丘陵、低岗的二、三级阶地,是县内生产林、果、茶、棉基地。主要成土母质以第四纪红色粘土为主,受中亚热带气候影响,脱硅富铁铝作用明显,其中97.5%的黄红壤PH值4.5~6.5。

紫色土类   零星分布于泊湖、武昌湖两岸低丘,土壤组织疏松,含有石英砂粒,PH值5.0~5.2。

黄棕壤类  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翠岭、茶安、太慈、沈冲、桃岭一带低岗。土壤发育在特定的下蜀系黄土母质上,淋溶作用明显,粘重结实,透水性差。垂直节理明显,棱柱状和棱地状结构,内部铁锰结结核较多。PH值5.4~5.6。适于油桐、柑橘等经济林生产。

石灰(岩)土类  分布于南山、象山等地。土壤富含碳酸钙,土体红色,石灰反应弱。PH值7.0~8.0。

潮土类  分布沿江及河流两侧。成土母质发育在河流冲积物及湖相沉积物母质上,PH值7.4~8.2。沿江岸河岸至圩心,质地从砂土、砂壤土渐向轻壤土、中壤土过渡,近砂远淤的沉积规律明显。土体潮润,光照、水分等成土条件均较优越,土层深厚肥沃,为县内棉花、油料主要基地。

草甸土类  主要分布于江心洲和江外滩地,为长江冲积物在地下水和季节性江水浸渍的影响下,经过草甸值被作用发育而成的一种半水成土。江心洲多以粉砂为主,江外滩以泥质为主。

水稻土类  是县内最重要的耕作土壤,广泛分布于河流两岸平源和丘岗的冲畈。起源于第四纪红色粘土和下蜀系黄土发育的水稻土,土体通透性较好,渗而不漏,肥力较高,PH值5.0~7.0。

2:环境污染现状

   水质污染:经过几天的走访调查码头村各大河流,水塘,水库,均存在水质污染情况,水体富营养化,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在水体中存在现象明显。对选取的几个水井调查显示,码头村地下水质污染不严重。

   大气污染:由于码头村大型工业没有,唯一的大气污染源就是码头窑厂,因其烟囱很高,对周边影响较小,另外农民焚烧秸秆,垃圾等会造成少量大气污染。总体大气环境较好。

   噪声污染:周边无大型建筑工地,噪声污染较小。

   固体废弃物污染:由于码头村较落后,没有正规的垃圾场,居民的生活垃圾都是随地乱倒,不集中,固废污染较严重。

   土壤污染:码头村主要收入依靠农业,土壤污染源主要来自农药污染,其他污染较小,土壤污染不太严重。

 3:环境污染原因

    码头村的环境污染成因主要是农民没有环保意识,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对环境保护没有观念,政府在其中或多或少也有原因,村里各种设施不全面,宣传不到位。根本原因是落后,没有现成规范的村落,新农村建设没能实施完全。

4:码头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码头村新农村建设虽然不全面,但是有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范屋示范点。

   鸦滩镇码头村范屋自然村,位于武昌湖水系的杨树圩边,原有的宅基地地势低洼,水患频发,村内房屋凌乱,居住条件较差。为改变生存环境,从20##年起,该村群众开始实施整村搬迁新建,搬迁至地势较高的岗地,规划面积52.8亩,规划建房87户,户均用地209m2。20##年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范屋自然村进行村庄规划整治,现有农户76户,320人。在社区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的示范带动及各级的大力支持下,(1)启动兴建沼气池62口,并完成了“一池三改”配套;(2)村内修通了1500m主次干道和环村水泥路;(3)砌有公用下水道;(4)宅前路进行了整修;(5)兴建了1200m2的村民休闲广场及相应的辅助设施;(6)占地800m2的村民运动场已完成土方工程;(7)栽种香樟、塔柏、紫荆、茶梅等绿化树2000株,种植草坪300m2。经过整治与创建,范屋自然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决策,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指导方针,实现了这些要求的农村必定面貌一新,而“面貌一新”的农村本身就是旅游资源,现在,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鸦滩镇码头村范屋示范点已由昔日“‘脏、乱、差严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面貌”发展成靓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5: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出100份,收回90份,回收率90%。调查人对象为码头村居民。

附表:

                                                          农村环境现状调查表

                 ( 调查单位:黄山学院生环院      调查人:章春海)

 1. 你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吗?                                                    (     )

    A 知道                   B 不太清楚                     C 不知道

 2. 你所在村的空气状况如何?                                                    (     )

    A 很好                   B 一般                         C 不太好

 3. 你觉得村里的饮水条件好吗?                                                  (     )

    A 不缺水,水质也好       B 一般                         C 缺水季节困难

 4. 本村耕地面积和以前比起来                                                    (     )

    A 多了                   B 差不多                       C 少了

 5. 本村林地面积和以前比起来                                                    (     )

    A 多了                   B 差不多                       C 少了

 6.本村有没有生态农业区                                                         (     )

    A 有                     B 不清楚                       C 没有

 7.本村有没有水土流失现象                                                       (     )

    A 有                     B 没有                         C 不知道什么是水土流失

 8. 本村周围有没有工业区或厂房                                                  (     )

    A 有                     B 没有                         C 不清楚

 9. 本村大型饲养场,发酵场废料处理情况                                          (     )

    A 好                     B 较好                         C 不好

 10. 本村农用地膜回收状况                                                       (     )

    A 每家都回收             B 大部分人家都回收             C 多数人家都买新的

 11. 你认为本村生活环境和以前比起来                                             (     )

    A 变好了                 B 差不多                       C 变差了

 12. 你认为改变本村环境最有效的方法是                                           (     )

A 找一个强有力的领导     B 全民环保          C 不知道,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调查结果表

三:调查结果

    对于码头村的环境现状,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其次要增强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与保护环境的方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水污染方面的防治。

1、 改善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这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 扩大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

3、改善扶持措施,建立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改善治理模式,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效率。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四:调查总结与体会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发现了太多,收获了太多,不仅增加了我的知识积累,更拓宽了我的社会视角,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让我更近一步学会了如何打开与他人沟通的局面,如何与他人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了解了农村环境的现状,增强了对农村环境状况的了解,熟悉了社会调查的步骤,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深刻体会。

 

第二篇:环境调研报告

灵水湖环境调研报告

前言:

灵水湖水温23℃左右,冬暖夏凉,是全国三大恒温泉水湖之一,素有“龙津吐碧城南面,是个天然的泉水湖。它不仅是闻名区内外的游泳避暑胜地,而且是武鸣县城及周边村镇人民群众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包括一些企业的生产用水)。目前根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灵水湖水质受到污染,湖中水草不断死亡,湖底裸露严重,湖水水量逐年减少等。7月7日至7月14日实践队在查阅相关资料下对灵水湖和周边景区的现状开展了研究工作,为深入研究这里水系环境变化的原因,在宋勇生博士和柳正葳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对重要景区灵水湖的水质情况进行了水质监测,并对景区污染源、当地居民用水情况、环境满意度、岸边生态情况和相关环境保护政策进行了调查。并得到了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与数据,以及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 灵水湖简介

灵水风景区位于武鸣县城南面,距南宁市区30多公里,传说这里的泉中曾生活着两只光彩四射的灵犀鸟,该湖以此得名。灵水是全国三大恒温泉水湖之一,素有“龙津吐碧”之称,湖面面积达2.93万平方米,周长一公里许,水面宽达5000平方米,水深2-3米,是个天然的泉水湖。湖中九股清泉,潺潺突涌,湖水终年清澈见底,其水质、水位终年不变,水温保持23度左右,冬暖夏凉,具有恒量、恒清、恒温的特点。湖岸怪石嶙峋,绿树成荫,是闻名区内外的游泳避暑胜地。灵水的奇妙之处有两点:一是四季常清,清可见底,鱼窜虾游,历历在目,不管大涝或是大旱,它仍然不溢不涸,不混不浊。二是不管春夏秋冬,它的水温都保持在摄氏二十三度左右,是个天然游泳池,炎夏跃入水中,酷热顿消;冬天在水中浸泡,遍身温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及中秋节,数万壮族乡亲都会汇聚湖边,搭台对歌,观灯赏月,度过一个欢乐的夜晚。一年四季到此游泳的人络绎不绝,还是国家体委游泳队的训练基地。近段时间,灵水湖的水位突然下降,己经没有了当年的常年保持的一年四季都不变的水位,灵水湖的出水量明显减少。伴随而来的是湖底常年生长茂盛的水草,现在成片成片的死掉了。

三、水系环境调研结果

1、水质环境

(1)水文条件:湖面面积达2.93万平方米,周长一公里许,水面宽达5000 1

平方米,水深2-3米,是个天然的泉水湖。湖中九股清泉,潺潺突涌,湖水终年清澈见底,其水质、水位终年不变,水温保持23度左右,冬暖夏凉,具有恒量、恒清、恒温的特点。湖中水草丰茂。湖岸怪石嶙峋,绿树成荫。灵水湖水流入灵河,常年不断。

(2)旅游开发:由于灵水湖恒温,恒清,环境优美等水文环境的决定,使得灵水湖的旅游开发离不开游泳避暑。但由于灵水湖周边景区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壮民族特色;景区内土地权属不一,阻碍了灵水湖风景区的开发利用与和谐发展;债务沉重基础设施投入少,景观设施老化等综合原因,导致灵水湖旅游以游泳为主。每日有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游泳,例外管理不佳游客和居民洗澡使用化学剂,当地居民洗衣现象非常普遍:这些成为灵水湖水质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环保意识:景区环保设施不是很齐全,垃圾箱布置少且不合理,景区缺乏环保宣传手段。游客环保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较弱。队员在景区发现湖面上漂浮不少垃圾如图()游客存在随意扔可垃圾的现象。由于景区的小朋友较多,管理不科学,景区同时存在随地大小便的现象。据我们的调查问卷反映(游客和居民们的水资源调查情况)

(4)水质监测:

(3)居民用水:武鸣县居民用水有一部分来自灵水湖,在灵水湖的清泉口布有水管,并设置专门的护栏加以保护,据我们的数据监测情2、周边景区现状

(1)污染企业的调查:

(2)居民用水水质调查:

(3)景区周边生态环境调查

(4)相关环保政策

四、调查结果分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知,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这里有着许多旅游优势,首先,景区植被丰富,高大而特别是亚热带物种丰富植被茂盛,景区幽静和谐,沁凉宜人,正是人们休闲时陶冶情操的好地方;其次,湖水水质良好,水体清凉,温度适宜,不管春夏秋冬,它的水温都保持在摄氏二十三度左右,是个天然游泳池,炎夏跃入水中,酷热顿消;冬天在水中浸泡,遍身温暖。

不过,灵水景区虽然环境美好,但在水环境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1. 旅游开发项目单一,过多的游客对灵水湖水环境危害过大。环保设施缺乏,环保宣传不够。

2. 游客使用洗涤剂,大量当地居民在湖中洗衣服,对湖水构成较大威胁。

3.景区管理不完善,忽视生态旅游,一味的追究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治安管理较弱。导致灵水湖水质下降

通过此次调研得出发展古村旅游产业的若干建议如下:

1.景区可通过门票等其他方式对每日游客人数进行控制,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最大承载量的范围内,避免对灵水湖水质和景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2.景区内出台一系列措施,严格制止当地居民在景区洗衣,严格控制游客使用洗涤剂,避免对水质污染和水藻的大量死亡

3. 加强景区环境的管理设施,合理安排垃圾的回收装置,可增强清洁措施,加大对游客的环保意识的宣传,可在特殊地区设置相应的环境保护标语。

4. 武鸣县大部分是壮族居民,可将旅游与壮族民俗民风结合起来,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增加旅游结构,减少单一的游泳也对灵水湖的水质的影响。

5. 可采取一些措施加强景区的治安管理。避免少数人为的因素对景区的生 2

态环境和水质的影响。

以上的一些建议均根据水质监测情况,水资源问卷调查,走访居民,环境满意度调查的等情况提出,若能采用对灵水湖的水质和灵水湖的保护以及灵水湖的旅游开发必有积极地作用。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