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计划

醴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孩子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4.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以心理健康工作室、各班班主任为主的以广大家长、全体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三、具体实施

教师方面

1.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两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孩子方面

1.教会孩子掌握几种放松心情的好方法。

2.设立师生互动交流版面。让孩子随时有表达和宣泄自己情感的地方。

家长方面

3.与家长多沟通;针对部分家长组织一些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第二篇: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刘云艳

邮箱:liuyy@

思考

? 思考一:幼儿成长中最急需的是什么?

? 思考二:心理学家荣格说: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理疾病的蔓延。有调查显示:小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13%,初中生有15%,高中生有19%,大学生有25%,成年期有多少?这些心理问题发端于何时?

主要内容

? 心理健康的含义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幼儿问题行为矫正方法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从生理层面来看,心理健康的人首先是身体健康的,即幼儿身体状况良好,不生病,且身体各部分的发育良好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正常。从心理层面来看,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智力发展正常,对自我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从社会层面来看,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是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等人的帮助下很好的适应新的环境,并从中习得社会规范,扮演好各种社会角色

(二)如何理解幼儿的问题行为

? 1.正常行为的标准

? 正常与不正常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两极是正常与不正常,大多数幼儿的行为间于两者之间,所以,一般幼儿都有程度不同的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如正常儿童也会发脾气,问题行为指经常发脾气。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要轻易给儿童的问题行为戴帽子。

2.问题行为

? 问题指等待解决的困难,有困难亟待解决的幼儿行为,可以视为问题行为,但是由于幼儿的成长性,判断是非能力差,有可能产生一些使成人为难,不易解决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简单视为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的特征

? 1 持久性困难:如一段时间表现出胆小,易怒,不久消失,不能说是问题行为,但是,如长期保持,就可以考虑是否是问题行为。

? 2 不受普通方法控制的行为:教师通常在组织一些活动中能够引导幼儿学习、交往、遵守游戏规则,但是,有问题行为的幼儿往往用通常的管理方法不能控制,如果老师对某个儿童的行为感到为难,就可以视为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的特征

? 3 不理会现实忽视周围环境,也是问题行为的信号,如正常情况下的不适当的愤怒,无理由的猜忌,莫名其妙的紧张等 ? 4 客观困难的存在:生活环境中有沉重的心理负荷,如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有打骂孩子的行为,或者过于溺爱孩子的家庭,这些往往是问题行为产生的温床,至于本身体质差,智能发育较低,也可能导致问题行为。

3.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

? (1) 行为不足

? 行为不足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不发生,如很少与同伴交流,或不愿意与同伴交往等

? (2)行为过度:行为过度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频繁洗手,经常咬指甲等

? (3)不适当行为:不适当行为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当的情景中产生,但是在适当的条件下不发生,如玩具放在垃圾桶,悲伤时大笑,欢乐时大哭

4.幼儿问题行为的种类

? 3-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的大致分布范围为6.32%-20.79%,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即:

? 1)神经性行为

? 2)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如过度焦虑所引起的神经质的敏感、多虑、害怕、烦躁、焦虑、抑郁、过分依赖父母、教师、或与别的孩子关系紧张、甚至敌对等; ? 3)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如性格显著偏执、爱发脾气、粗暴、性情反复无常、或过分胆怯、孤独、退缩等;

? 4)习惯性问题:

? 5)认知方面的问题

豆豆、奇奇是否属于问题儿童?

? 五岁的豆豆是个“惜字如金”、“金口难开”的孩子。他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自己的,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常嘟嘟囔囔地自言自语,当老师好奇地凑近听或主动和他交流时,他马上就不说了。早上老师主动地向他问好,他径直走进教室,像没看见老师,没听到老师和他打招呼一样。观察发现,豆豆吃饭时表情很愉快,进餐习惯好。老师主动与他讲话,询问他喜欢吃什么,尽管他不说话,但是却能专注听老师说……

? “老—老—老师,他—他打我。”奇奇向张老师告状时磕磕巴巴地说。张老师耐心地边听边说:“不急不急,慢慢地说。”欺负奇奇的小朋友章章在一边嘲笑道:“话都说不清楚,哈哈哈哈!”旁边还有许多小朋友也来围观,纷纷议论起奇奇口吃的现象。奇奇气得涨红了脸说:“烦—烦—烦人!”,生气地走开了。张老师经常与奇奇在一起,或朗诵儿歌和童谣,或谈论手中玩具,此时张老师让奇奇看老师口型,不断地鼓励奇奇模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奇奇获得了不小的进步。 ? 豆豆和奇奇表现出的问题属于发展中的问题,还不能断定属于心理问题。老师在生活中鼓励豆豆说话,给奇奇做正确的示范等,这些就是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心

理健康教育。

斌斌的攻击性行为怎么产生的?

? 斌斌喜欢用雪花片拼成手枪,用积木搭成大炮,只要是他看中的积木或雪花片,其他的孩子就别想拿,否则就用拳头打别人。他拼好了手枪还到处开枪,把某某幼儿当做“怪兽”,以消灭怪兽为借口,朝他开枪,还拳打脚踢。最后,还骄傲地说:“我赢了!我赢了!”老师从斌斌妈妈那儿了解到,斌斌特别喜欢看《奥特曼》,常常说自己是奥特曼,家里人也都很宠他。

? 斌斌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是由观看影片,模仿学会打人的,加之家人没有给予对其提出要求,一味的纵容。

(三) 幼儿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脑损伤等)

2.家庭因素(家庭氛围、教育方式等 )

3.幼儿园教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

4.社区环境与社会氛围(社区环境、社会氛围 等)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最近李老师很苦恼:班上有两个非常淘气的孩子,这几个孩子是男孩,身体很棒,嗓门很大。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招惹同伴,游戏时,争抢游戏角色与玩具、推到同伴建筑物……不仅小伙伴害怕他们、拒绝他们,经常被欺侮的孩子的家长也投诉,希望老师管管。老师非常委屈说每天的注意力都在他们身上,批评、惩罚……能够用的方法都用了,收效甚微……

? 漂亮的薇薇也让李老师困惑:只要不上课,薇薇总是依偎在教师身旁,不参加伙伴游戏,也不愿意同伴接近她,只要同伴主动走进她,她赶紧躲在教师身后,老师只要说话的声音有点大,薇薇很委屈地小声抽泣,或者躲在教室的某个角落……

? 李老师前来请教:这些孩子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 对全体幼儿实施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幼儿自我的心理保护意识,促进幼儿自我意识、情绪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 面向个别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幼儿开展补偿性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使其尽快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 识别出少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幼儿,密切配合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及时提出转介,尽早治愈心理疾病。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学习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 培养交往的主动性与交往能力

? 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 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

? 预防行为异常与心理障碍

案例:小班心理活动设计:呱呱勇士

活动来源:

在一次打预防针的活动中,发现很多小朋友害怕,于是设计该活动

活动目标

1、有参与活动的兴趣;

2、通过故事、图片、游戏,知道什么是勇敢的行为

3、初步感受克服困难后的愉悦情绪。

我能行(中班)

?

?

?

?

?

?

活动目标: 1、有自我服务的意识,能积极参加活动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2、能为自己穿衣服、扣钮扣,衣着整齐; 3、能在集体中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图片等 活动过程:通过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穿小时候的衣服,感受到我长大了,而后通过主题谈话:我会做的事,到行为训练:看谁穿衣快。

? 1、出示图片,引入话题。

? 图上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他的心情怎样?他怎么了?

? 扩开幼儿联想,唤起幼儿的经验,你们遇到过困难吗?你遇到的是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做的?(移情训练)

? 2、布置任务,激发兴趣。

? 要求幼儿用脚玩夹报纸走和跳,打开报纸、撕报纸、捡报纸的游戏,要求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动脚不动手,教师在游戏中关注遇到困难的幼儿,鼓励他们想各种办法战胜困难。

? 4、请幼儿用简单的符号和图画记录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 5、经验分享,讲述活动。

? ①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想办法克服的。

? ②请幼儿互相讲述。

快乐椅(中班)

? 活动目标:

1、体验游戏的快乐

2、能用协商、邀请等合作的方法解决游戏中的冲突

3、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

(一)游戏“抢椅子”,引起幼儿兴趣

(二)游戏:“我们都来坐椅子”,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冲突

(三)结束部分,引导幼儿初步运用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冲突

案例

? 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1.引起动机

? 绘本由于采用书的形态,所以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绘本中的每样东西,都是故事信息的来源。”[(Nodelman,2000)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设计的绘本,其封

面、环衬、扉页等都是构成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绘本的封面不仅仅被绘本创作者设计成最具表现力的一幅图画,而且往往也成为最能开启故事主题、传达故事情节、引发幼儿阅读兴趣的一扇门。恰当地利用绘本封面的这一特性,能够在幼儿感知、体验绘本的伊始便唤醒幼儿的情绪状态,充分发挥情绪的动机作用。

2.引导幼儿读图

认知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托尔曼认为,个体在习得某些行为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周围的各种客体,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支持。换句话说,即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凭借一定的“中介变量”来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他将中介变量视为个体行为转变的内部决定因素,并指出“辨别性资料”(discriminanda)是中介变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辨别性资料是指个体从环境中得到的感知性的事实资料,例如颜色、气味、声音等。

引导儿童阅读情绪绘本基本环节

? 观察情绪事件发生的背景因素

? 观察情绪事件发生的诱因

? 观察故事主人公在不同事件中的情绪表现

观察故事主人公应对负面情绪的具体做法

? 对比故事主人公情绪调节前后的情绪表现差异

? 3.图文结合阅读

? 4.互动讨论(紧扣故事内容的讨论、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的讨论、指导幼儿实际操作的讨论)

★独立延伸活动

1. 绘画

2.绘本故事表演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 东东有口吃的毛病,说话结结巴巴地,同班的幼儿都给他取了个外号“小结巴”。老师观察了东东,发现他喜欢参加体育游戏,于是在体育游戏中鼓励东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激情。东东一有进步老师就鼓励他说:“你真棒!”老师又利用幼儿好模仿的天性,找一些生动有趣的儿歌、小故事给幼儿做正确的示范,让他反复练习。老师的做法中有意无意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

1.活动性原则

? 老师让幼儿结合自己看医生及打针的亲身体会和经历,鼓励他们玩“医生和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模仿医生打针的全过程,在游戏中,不仅感到快乐,还适度地缓解了因打针产生的恐惧和痛苦的情绪

2.主体性原则(入园焦虑的缓解)

? 其一:要考虑幼儿发展的特点与内在需要

? 其二: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经验

? 其三:从幼儿的视角去了解幼儿所建构的知识经验,尊重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3.发展性原则

? 不仅要关注幼儿现在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品质的状况,还需要了解幼儿以前有哪些心理问题,更需要展望幼儿未来心理健康发展的的优势与潜能、不足与缺陷,进而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其朝着优化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4.整体性原则

? 其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社会适应能力、个性、情绪与情感、智力及行为等方面,每个方面的发展相互依存。 ? 其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五大领域活动中,日常生活中,活动区角中

? 面向全体的原则

? 在组织实施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考虑全体幼儿的发展要求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以提高每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

5.差异性原则

? 4岁的元元性格内向,并且比较敏感,自尊心比较强,常常会拒绝别人的帮助,还会因为教师细微的语言暗示而不高兴。元元喜欢搭建高楼,基本掌握叠高、延伸、平铺、架门、围封基本等技巧。但是,由于动作协调性比较差,对称、架门、围封的技巧不熟练,常常是高楼还没有建成就跨了,元元有些泄气,老师没有直接伸出援手,而是尽可能在一旁观察了解幼儿结构水平和能力,并寻找有效策略。

? 策略一:对话。

? 策略二,观察同伴垒高楼的技巧,通过观察,让幼儿学会垒高的方法, ? 策略三,同伴演示

考虑到元元的敏感、自尊心强的特点,教师最后选择了策略二。

? 因为父母工作忙,“鑫鑫”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只是每个月抽空来看一下,但每次离开鑫鑫都有些不舍,但是却不哭不闹,但是情绪极不稳定,拒绝老师、同伴接近。四岁的他孤独、敏感、平日里显得若有所思、完全沉浸在个人世界。经测查发现鑫鑫属于不安全依恋幼儿。教师采取了许多方法,如设法亲近他,鼓励他与同伴玩、委托他完成简单任务,但是收效甚微……

? 幼儿园里,总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属于中度及其以上的幼儿,对于这些幼儿,往往采取通常的教育方式是无济于事的,需要在心理医生或者专业人士的引导下采取特殊的干预,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以下几种。

三 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

正强化法

? 基本含义:一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者刺激下出现后,即时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景或者刺激下,这种操作性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如母亲忙于工作,孩子哭叫试图引起母亲注意,母亲不与理会,5分钟后,孩子停止哭叫,自己玩,母亲立即过来和孩子玩。多次重复,孩子可能养成不纠缠大人的习惯。该方法适用于偏食、多动、孤独、缄默等问题行为。

负强化法

? 当幼儿发出某种行为,结果可能出现避免厌恶的刺激物(负强化物),则以后在同样情况下,该行为的出现率减少。如咬指甲,涂抹胡椒粉或者黄连粉,于是咬指甲产生不舒适感,为了避免厌恶刺激,幼儿不咬指甲。

? 正强化:从事某项活动,给予喜爱的强化物;负强化:从事某项活动,取消原来的厌恶刺激。负强化法两个过程:逃避与回避,逃避是手段,回避是目的。

负强化法的程序

? 确定目标行为,明确用何种良好行为替代不良行为。

? 选择恰当的厌恶刺激:难受的哭味、难闻的气味,强热(冷)、电击等,要让幼儿产生极大的不适意感,当然一定是家长与教育与社会道德能够容忍的,不能给幼儿带来身心和安全的不良影响

? 选择警告刺激物,如严厉的眼神,皱眉、口语等

? 一般来讲,当正强化无法吸引幼儿从事所期望的行为以改正不良行为,就需要用厌恶刺激,用负强化的方法矫正,如幼儿的自伤行为、咬指叫、爱哭、吸吮手指等坏习惯。

负强化法矫正幼儿咬手指的习惯的程序

? 建立矫正档案:观察与了解幼儿实际的行为表现

? 确定目标行为:确定矫正的最终目标,明确用何种行为取代咬手指行为。如喜欢折纸行为代替咬手指的行为

? 选择适当的厌恶行为

? 选择警告刺激

? 把计划告诉幼儿,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让幼儿明确危害性与矫正计划

? 慎重使用负强化(在幼儿不知情的情况下涂药——增加动嘴与动口的活动,预防行为发生——优先采取回避——关注幼儿忍受厌恶刺激的情况——出现良好行为予以积极强化。)

消退法

? 某一行为过去曾经得到强化,若此时这个行为之后不跟随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该行为发生率减少。也就是说,通过消退程序即停止强化可以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降低,从而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

模仿疗法

?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看到行为后果,从而产生共鸣,导致行为本身改变。

? 案例:一幼儿,不主动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喜欢独处,不愿意去陌生环境,表现害怕、孤独、胆怯等

利用模仿疗法矫正退缩行为

?

?

?

?

?

?

?

?

? 选择要改变的行为:与人交往和与环境接触 从实际出发,选择学习楷模 根据幼儿兴趣,设计辅助材料 告诉幼儿矫正计划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选择象征示范 适时转入现场模仿 逐步参与社交活动 适时适度给予强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