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日记问卷调查报告

小学生写日记问卷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20xx年9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四(1)班学生30人

调查目的:了解目前小学中年级学生写日记的一般情况,分析形成作文困难的症结所在,从而为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包含五个方面:

1.怎样看待记日记?记日记的水平如何?

2.在作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作文材料主要来源于哪里?

3 课外阅读的时间、方式

4写出一些课外书的名称。

5你希望老师如何批阅日记?是否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日记?

经过学生的配合,本次调查圆满结束。下面就这五个方面的调查进行分析如下:

(一)怎样看待写日记?记日记的水平如何?

在接受调查的30人里,还没有一个同学是自己主动要写日记的,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写的,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写日记对作文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不过孩子们都愿意在老师的带领下坚持写日记。有70%的同学觉得自己写日记的水平一般,能将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记录下来。只有12%的同学认为自己写的日记令人比较满意。93%的同学平时所写的日记内容都是心里话。由此可见,这些孩子虽然稚嫩,但是他们没有受到“假”的熏染,他们的童心依旧,只要引导得当,我一定能从他们的日记中看到他们更加真实可爱的一面。

(二)、在作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作文材料主要来源于哪里?

对于作文课,他们知道老师指导的作文课对大家很有帮助,但70%的学生在上作文课时都感到害怕,担心作文难度大,感觉自己写不好。有58%的学生作文时,有很多东西想写,但不懂怎么表达出来,往往写不出新意。有22%的学生作文时总感觉没东西写,不知道写什么。有5%的学生东想想西想想,总是拿不定主意,结果总是写不好。

30%的学生平时对身边的事情态度还不够积极,不够细心观察,认为漠不关己,所以在写作文时他们的材料只能借鉴同学们的资料。只有45%的同学能回忆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来选材。

(三)课外阅读的时间、方式

班里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喜欢读课外书,特别喜欢卡通类、童话类、神话类和科普类的书籍。孩子们自己拥有课外书并不多,大部分能看的书都是从学校的图书室借的。66%的同学在看课外书时,都是随便翻翻或者只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很少能通读全书。特别是,孩子们没有养成做笔记和摘录的习惯。如果是有摘抄,那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做的。30%的同学认为所做的摘录对他们的写作有用,他们会经常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而20%的同学所做摘抄几乎没用在作文中过。

(四)写出一些课外书的名称。

不少的同学都看过课外书,所写书名都不少,有《蓝猫淘气3000问》、《海的女儿》、《格林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等,集中反应了孩子们对童话和一些普及率较高的科普知识类感兴趣,这些书已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你希望老师如何批阅日记?是否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日记?

日记虽然是属于个人的私事,但孩子们都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希望受到别人关注的同时也关注他人。在调查中,他们都希望老师在批阅日记时能写上老师真挚的评语,希望老师把他们当作知心人来交流,而不只是看到一个分数等级而已。这也说明,有的孩子已经不再只是觉得写日记是一个作业,而是他与人交往的另一个窗口。有26%的同学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刊登在校外的报刊杂志上,有45%的同学相信自己的日记能在班里的刊物上登出。

基于以上的调查总结,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些今后努力的方向:

1、解除学生的心理桎梏,消除对日记的恐惧心理,还日记的本来面目。在课堂上、生活中反复宣讲人人都能写好日记,并用大量的事例来佐证,从而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样为学生喜爱日记、愿意写日记创设了一个好的思想情绪氛围。

2、从写作内容入手进行大胆设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日记的美。一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生活,明确“事事可以入文”,要“以我手写我口、我心”。二是将生活中熟悉或关注的内容引入日记,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让学生明确描写生活、反映生活是日记的一大内容。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对日记“观之可亲”。如开展“脑筋急转弯”等思维训练,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3、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日记教学。课堂上,即兴日记、演讲、故事改编等轮流进行,让学生对日记不陌生,认识到“时时处处皆作文”,让学生养成练笔习惯。

当然,学生还要养成阅读课外书籍和背诵的好习惯,因为语言积累是要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更要有深刻而牢固的记忆。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积累语言,不正是为了“下笔如有神”吗?

 

第二篇:小学生数学学习倾向性问卷调查报告

小学生数学学习倾向性问卷调查报告

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 周立萍

倾向性是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和情感体验,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学习倾向性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学习倾向性对于学生从事认识、学习、实践、形成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起着定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对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行为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此,我们对小河中心小学的一、二、四、六年级8个班共计338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数学学习倾向性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和应对策略的思考。

一.学生学习数学现状及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有关的情况调查如下:通过调查,我们还从学生身上发现了许多积极因素,这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有利方面。

前边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数学课上都会有成功的感受,有较强的信心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所以他们能积极参与数学课的学习。这是好的方面,但仍有部分学生不是非常喜欢数学的学习或不能积极参与数学课的学习。我们应特别重视这部分学生,我们要认真分析这部分学生的情况,努力使其向积极方面转化。

(二)与课上学习有关的情况调查如下:

通过调查表明,低、中年级学生喜欢做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题,高年级学生则喜欢难易适中的问题。当学生有问题时,低、中年级的学生愿意与教师直接对话,需要与教师交流。而高年级的学生除了需要与教师交流同时还喜欢更多的与同学相互交流,说明他们与同龄人一起研究问题会更自在,更和谐。同时,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年龄的特点,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教师的作用正在被弱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多样化,这是好现象,但同时也提醒教师应该正视这一现状,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等,这都是放手让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

(三)与小组合作有关的情况调查如下:

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所以绝大多数学生愿意积极参加讨论,表达观点,并获得愉快情绪。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思维的增强,当遇到数学问题发生争论时,由低年级的不愿争论慢慢走向愿意争论。以上数据表明合作学习不再是形式化的,是学生的自愿的行为。然而,合作学习应当是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并加入到讨论中,每个人都在合作中收获才有意义,对于不愿意参与的学生,希望争论快停止的学生,教师应加以关注。此外,结果表示少数学生在小组合作时会出现互相责备、埋怨的现象,这也说明教师还应正确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讨论中教师要参与学生活动,指导他们怎样将合理竞争与充分合作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

二.解决对策

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倾向性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作为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主线,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自信心,就会对学习产生敷衍应付、消积怠工的情绪,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反之,如果自信心强,就会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就是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可能,从而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创造成功的机会为核心进行教学。其次要实施以鼓励表扬为主的鼓励性评价;给学生以信心,尽可能地肯定学生的成绩,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使他们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想学。

(二)让学生在过程中发展

1.允许学生利用已有的策略参与学习。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能自己解决教师就不要讲,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原始策略,了解同伴相互之间的学习策略,从而增加学习信心。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在学习中鼓励他们找到最优途径,感受优劣之分,扬优弃劣,就是发展自己的策略。

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考试的成绩或一学期的总体表现,却忽视了许多细节。应关注学生在一个学习环节中的表现,在解决一个问题中所展示的思维过程等问题。

(三)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

1.营造“敢问”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2.留给学生“敢问”的时间。教学时,凡是学生想问、敢问、能问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发问。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甚至是课中老师讲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学生要提问,都可以让他发问,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

3.创造“敢问”的条件。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应摒弃呆板的“师生对答”现象,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敢于提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4.传授提问的方法。可以模仿教师提出的问题继续发问;可以看书发现其中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中、同学的交流中听不明白的地方提问;还可以找出自己觉得有趣、有意义的知识提问。由模仿到独立的提问,由浅入深的提问,逐步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并养成习惯。

(四)在评价中合作交流

针对学生在合作中出现的相互责备、埋怨的现象,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自己、对别人能够充分客观的进行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评价的对象包括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内容主要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的成功与不足等几方面。这样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去评价他人,又能从不同的角度搜集到来自不同伙伴对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平时得不到表扬

的学困生,在小组中也会经常得到伙伴们的肯定和评价,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小组评价,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定论”的模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可评价他人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