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监测报告

环境工程091

第四组

基本资料 3 采样点的设置 5 检测项目的确定 8 监测项目、方法及其依据 8 采样时间、采样频率及采集类型 9 气体的监测数据记录 9 监测结果分析 9 监测评价 10

2

大气的监测报告

大气的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第四组:

徐加朋、徐金良、乙生龙、赵晓曼、朱正茂、宗立冬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

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据资料表明,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和紫外线强度要分别比农村减少10~30%和10~25%)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的增加;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近十几年来,不少国家发现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这与大气污染是有密切关系的。 ??

各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如、引起支气管炎、对皮肤、眼结膜、鼻

粘膜、咽喉等均有强烈刺激和损害、可引起红血球碍害等慢性中毒症状,高浓度时可引起强烈的急性中毒症状、可引起反射性声带痉挛,喉头水肿以至窒息、对粘膜、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均有损害,吸入高浓度氧化氮时可出现窒息等现象。

因此,空气监测是有必要的!

1、 基本资料收集:

徐工院位于徐州市西北角,四周环路,交通发达,是徐州重点交通枢纽。污染类型多,污染源广,多以燃料为主。因在校大学生多,车流量大,燃料消耗多。徐工院四周环山(山高约150 3

米左右),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等恒定适中,风向多以东南风为主。

i. 校园污染源调查:

大气的监测报告

ii.

2)四周车流量:

大气的监测报告

大气的监测报告

iii. 气象资料:

4

大气的监测报告

2、采样点的设置:

1、 采样点的要求:

代表性、可比性、可行性

2、布点原则:

a) 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大气的监测报告

5

大气的监测报告

b) 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

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c) 采样点应选择在具有代表性的的区域,按工业和人口密集程度以及周

围郊区和农村的状况,污染物浓度不同的地区,可酌情少或增加设采

样点。

d) 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

于30°。测点周围无局地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

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m远处

e) 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

可比性。

f) 采样高度根据监测项目而定。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采样口应

在离地面1.5~2m处;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采样口高

度应与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SO2、NOx、TSP及硫酸盐化速率的采

样高度为3~15m,以5~15m为宜;降尘的采样高度为5~15m,以

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小扬尘的影响。特殊地形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

择采样高度。

3) 数目的确定:

在一个监测区域内,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及密度、气象、地形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6

采样点的布设

大气的监测报告

7

3、监测项目的确定:

大气的监测报告

大气的监测报告

4、监测项目、方法及其依据

5、采样时间、采样频率及采集类型

采样点

B08 采样频率/(次/d) 一天3次 采样时间 8:00、12:00、18:00 气体类型 瞬时气体

8

6、气体的监测数据记录

大气的监测报告

大气的监测报告

7、监测结果分析

气体检测分析

9

8、监测评价

空气标准

评价:根据检测结果和空气质量标准对照可知,我校的空气中的二氧化氮含量

0.06607<0.08,应此它属于一类标准,看出这是比较好的这肯定比市区好得多,而总悬浮颗粒物含量0.2061<0.24,也就是说它属于二类标准,也就符合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最近几年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和原来很多不大一致,这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实在不错,保护环境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校园!

大气的监测报告

10

 

第二篇: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环监1033第11小组

小组成员:、、、、、、、、、、、、、、、、、、、、、

一、监测项目

校园空气质量与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二、监测对象

1、SO2: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5262-1994) 2、NO2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GB 15436-1995) 3、仪器测定法放射性氡

三、大气监测浓度标准

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二氧化硫采样记录表

二氧化氮采样记录表

采样人:、、、、、、、、、

大气监测报告

填表人:、、、、、、、、、、

采样人:、、、、、、、、 填表人:、、、、、、、

五、各参数的测定及结果

参数一:二氧化硫的监测

1.监测方法: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5262-1994)。

2.测定原理:大气中二氧化硫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亚硫酸盐络化合物,此络合物为紫红色络合物。其颜色深浅与二氧化硫的含量成正比。根据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3.仪器

3.1空气采样器

3.2分光光度计

3.3多孔玻板吸收管

3.4恒温水浴器。

3.5具塞比色管

4、试剂

4.1试验用蒸馏水及其制备:水质应符合实验室用水质量二级水(或三级水)的指标。可用蒸馏、反渗透或离子交换方法制备。

4.2环己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

4.3甲醛缓冲吸收液

4.4氢氧化钠溶液C(Na OH)=1.5mol/L。

4.5 0.60%(m/V)氨磺酸钠溶液

4.6碘贮备液C(1/2I2)=0.10mol/L

4.7碘使用液C(1/2I2)=0.05mol/L

4.8 0.5%(m/V)淀粉溶液

4.9碘酸钾标准溶液C(1/6KIO3)=0.1000mol/L

4.10盐酸溶液

4.11硫代硫酸钠贮备液C(Na2S2O3)=0.10mol/L

4.12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C(Na2S2O3)=0.05mol/L

4.13 0.05%(m/V)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Na2EDTA)溶液

4.14二氧化硫标准溶液

4.15. 0.20%(m/V)盐酸副玫瑰苯胺(pararosaniline简称PRA,即副品红、对品红)贮备液

4.16.0.05%(m/V)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溶液

5 .步骤

(1)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14支10ml具塞比色管,分A、B两组,每组7支,分别对应编号,A组按表3-1-1配制标准系列。

表3-1-1 二氧化硫标准系列

大气监测报告

B组各管加入0.05%PRA使用溶液1.00ml,A组各管分别加入0.06%氨磺酸钠溶液0.5ml和1.50mol/L氢氧化钠溶液0.5ml,混匀。再逐管迅速将溶液全部倒入对应编号并装PRA使用溶液的B管中,立即具塞摇匀后放入恒温水浴中显色。显色温度与室温之差应不超过3℃。在波长577nm处,用1cm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式:y=bx+a

式中:y-标准溶液吸光度A与试剂空白吸光度A0之关(A-A0);

x-二氧化硫含量,ug;

b-回归方程式的斜率,A/ug·SO2/12ml

a-回归方程式的截距(一般要求小于0.005)。

(2)样品测定

(3)所采集的环境空气样品溶液中如有混浊物,则应离心分离除去。样品放置20min,以使臭氧分解。

①短时间采样:将吸收管中样品溶液全部移入10ml比色管中,用少量甲醛缓冲吸收液洗涤吸收管,倒入比色管中,并用吸收液稀释至10ml标线。加入0.60%氨磺酸钠溶液0.50ml,摇匀。放置10min以除去氮氧化物的干扰,以下步骤同标准曲线的绘制。

②连续24h采样:将吸收瓶中样品溶液移入50ml比色管(或容量瓶)中,用少量甲醛缓冲吸收液洗涤吸收瓶,洗涤液并入样品溶液中,再用吸收液稀释至标线。吸取适量样品溶液(视浓度高低而决定取2~10ml)于10ml比色管中,再用吸收

液稀释至标线,加入0.60%氨磺酸钠溶液0.50ml,混匀。放置10min以除去氮氧化物的干扰,以下步骤同标准曲线的绘制。 6.数据计算

二氧化硫(SO2,mg/m3)=(A-A0)/(Vs*b)*(Vt/Va) 式中:A-样品溶液的吸光度; A0-试剂空白溶液的吸光度;

b-回归方程的斜率,A/ug·SO2/12ml; Vt-样品溶液总体积,ml; Va-测定时所取样品溶液体积,ml;

Vs-换算成标准状况下(0℃,101.325kPa)的采样体积,L。

二氧化硫浓度计算结果应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

测定记录表

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y=0.133 由y=0.0285x+0.0036得x=4.540

二氧化硫的含量计算(mg/m3) SO2=W/Vn*(V/Va)

W-----测定时所取样品中二氧化硫的含量ug V-----样品溶液体积ml

Va---测定时所取样品溶液体积ml Vn--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L Vt=0.6L/min*60min=36L Vn=Vt *273*P/(273+t)*101.325 =36*273*96.7/(273+26)*101.325 =31.4L

SO2 =W/Vn*(V/Va)

=4.540/31.4*(10/10) =0.1446

根据一小时的国家浓度标准得知此次二氧化硫的浓度测定结果为国家一级标准。

参数二:二氧化氮的测定

1.测定方法: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GB 15436-1995) 2.测定原理

二氧化氮被吸收液吸收后,生成亚硝酸和硝酸。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起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根据颜色的深浅,在540nm处进行分光光度测定。 3. 仪器

3.1 多孔玻璃吸收管10ml。 3.2大气采样器。 3.3 10ml比色管。 4.测定步骤 (1)采样

将一个内装5ml吸收液的10mL多孔玻璃吸收管,管口微向下倾斜,以免潮湿空气将氧化剂弄湿,污染后面的吸收管。以0.3L/min的流量,采气至吸收液呈微红色为止,记录采样时间,算出采样体积,并记录采样时的气温和气压。

(2)取7支10ml比色管,按表配制标准系列。按表中要求加好试剂后,摇匀,避开阳光直射,放置15min,用1cm比色皿,于540nm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标准系列的配制

管 号 NO2标准溶液(ml) 吸收原液(ml) 水(ml)

NO2- 含量(?g)

-

0 0 8.00 2.00 0 1 0.40 8.00 1.60 1.00 2 0.80 8.00 1.20 2.00 3 1.20 8.00 0.80 3.00 4 5 1.60 2.00 8.00 8.00 0.40 0 4.00 5.00

结果计算: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式: y=bx+a

式中:y——标准溶液吸光度(A)与试剂空白液吸光度(A0)之差(A-A0); X——NO2-含量(?g)

b——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的斜率; a——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的截距。 样品测定

(3)采样后,将吸收液移入比色皿中,浓度过高时超出标准曲线的上限,应用空白实验溶液稀释,再按照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测定吸光度。计算公式为:

氮氧化物(NO2,mg/m3)=

(A?A0?a)?V?D

b?f?V0

式中:A、A0——分别为样品和空白实验样品的吸光度

a——为标准曲线的截距;

b——为标准曲线的斜率(吸光度·mL/?g);

V0——换算为标准状况(273K,101.3kPa)下的采样体积(L); V——采样用吸收液体积,mL D——样品的稀释倍数

- f——为NO(→NO2(液)的转换系数(也称Saltzman实验系数),0.882气)

(当空气中NOx浓度超过0.720mg/m3时,f值为0.77)。

测定记录表

大气监测报告

大气监测报告

y=0.058,由y=0.1449x-0.0803得x=0.9545

二氧化氮的含量计算(mg/m3)

NO2=W/Vn*(V/Va)

W-----测定时所取样品中二氧化氮的含量ug

V-----样品溶液体积ml

Va---测定时所取样品溶液体积ml

Vn--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L

Vt =0.5L/min*60min=30L

Vn=Vt *273*P/(273+t)*101.325

=30*273*97.7/(273+28)*101.325

=26.2L

NO2 ={W/Vn*(V/Va)}/0.88

={0.9545/26.2*(10/10)}/0.88

=0.04140

根据一小时的国家浓度标准得知此次二氧化氮的浓度测定结果为国家一级标准。

参数三:放射性氡的测定

测定方法:仪器测定法

室内氡的测定记录表

采样地点:制药与环境工程仿真实训室 日期:2012-5-10

大气监测报告

六、误差分析

1、在SO2测定中,使用分光光度计时,测定的皿差较大,进行多次测定。

2、在测定中,用移液管移取溶液时不够精确。

3、对计算公式不够理解,导致结果不够准确。

七、总结

这次项目是大气监测,通过这次项目的学习以及实验操作,我们不但学习了相关知识还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自我学习以及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大气监测的内容以及在大气监测中应注意的事项。在不同地区污染物都有浓度限制的标准,从而规范指导人们对环境进行保护。

在监测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经过多次协调与分工,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也与其他组员一起完成我们的监测项目,开始之初,由于对书本知识不熟悉,一边犯错一边纠正导致项目进行的缓慢,大家通过相互交流、请教老师助教才使项目步入正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的越来越好,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最终在规定学时内完成了此次项目,在这里也要感谢教我们的老师和助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