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监测报告

(墨家校区)大气环境

监测报告

专业班级: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12级3班

同组人员:李富莉 王渝

巫玉梅 佘萍 杨璐玙 刘秋香 朱拉作 熊伟

指导教师:李新

完成时间:20xx年5月

一. 前言

监测对象:大气

监测项目:SO2,PM10

1.基础资料

绵阳师范学院(墨家校区)位于离市区较远,对于交通等还是比较便利的。 绵阳地处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半年受偏北气流控制,气候干冷少雨;夏半年受偏南气流控制,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由于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高差悬殊大,地貌由山地向丘陵过渡,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气候特点。绵阳市气候四季分明,以冬季最长,为95~115天;春、夏季次,为81~91天和82~118天;秋季最短,为71~76天。夏、秋雨水充沛,虽冬春时有干旱发生,但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均在70%以上,因而终年湿润。绵阳市一年中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为24.2~27.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除盐亭为39.5℃和梓潼为38.9℃外,其余各地在36.1~37.7℃之间。虽有伏旱高温天气,却少酷暑。一年中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3.9~6.2℃,绵阳城区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4.5~-7.3℃。

2.现场调查:相对于我们测定的范围周围主要3个可以污染大气,一是食堂,二是工厂排放的气体,三就是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大气主要还是前两个,因为在学校开的汽车还是相对于公路等交通路线上是少很多的。

3.监测的目的,意义,类型

监测目的:

A.

B.

C.

D. 通过对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的监测,判断空气是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椎”的要求,从而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提供依据。 为研究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空气污染的预测预报,以及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情况提供基础资料。 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浓度的监测,判断污染源的排放是否符合污染物排放标椎,为环保执法部门提供依据。 绵阳师范学院环境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的保存,为以后研究学术

性问题提供资料。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大气环E. 境提供依据。 为政府环保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空气质量管理及修订空气质

量标椎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

监测意义:通过测定这两个指标,可以大致了解所测周围的大气污染情况,进而针对污染情况采取措施。

监测类型:SO2,PM10

二. 监测方案设计

1.采样点的设置:

(1).采样点要求:

代表性,可比性,可行性

(2).布设原则:

a.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b.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c.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城市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

d.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m远处;

e.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f.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应将采样器或测定仪器设置于常人呼吸带高度,即采样口应在离地面

1.5~2m处;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采样口高度应

与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距地面3~15m;若置于屋顶采样,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1.5m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小扬尘的影响。特殊地形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择采样高度。

(3).数目的确定:

采样点的数目设置是一个与精度要求和经济投资相关的效益函数。在监测区域内,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密度、气象、地形、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2.采样点的布设

大气环境监测报告

3.监测项目的确定:

大气环境监测报告

大气环境监测报告

4.采样频率 ,采样时间 对于SO2的监测我们采用的是短时间采样,采集了两个点,每个点都采集了两次,所以共采集了四个样本。每次采集的样本都进行了单独测定。对于PM10采用的是中流量采样。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样品采集

采样工具—空气采样器,采用短时间采样。PM10中流量采样器。

2.测试分析

(1)SO2的测定:

仪器:250ml碘量瓶,25ml酸式滴定管,移液管,10ml具塞比色管,分光光度计

试剂:甲醛缓冲吸收液,氢氧化钠溶液,0.6%氨磺酸钠溶液,碘使用液(c=0.05mol/L),0.5%淀粉溶液,碘酸钾标椎溶液(c=0.1mol/L),盐酸溶液(1+9),硫代硫酸钠标椎溶液(c=0.05mol/L),0.0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Na2EDTA)溶液,二氧化硫标椎溶液,0.05%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溶液(PRA)

(2)PM10的测定:

仪器:PM10中流量采样器,滤膜,滤膜袋,滤膜保存盒,镊子,X光看片区,打号机,恒温恒湿箱,大盘天平,中流量孔口流量计,气压计,流量计

3.实验结果

(1)SO2的测定:收集空气流速0.1立方米/分钟,收集时间2小时,测量时温度25℃,压强101.3kPa ① 标定硫代硫酸钠

大气环境监测报告

大气环境监测报告

C( 硫代硫酸钠)=0.1000*10.00/21.133=0.050 ② 标定二氧化硫标准溶液,空白标定 空白

大气环境监测报告

C(SO2标准溶液)= (V0-V)*C(Na2S2O3)*32.02*1000/20.00

=(17.20-13,15)*0.05*32.02*1000/20.00=324.203ug/ml ③ 标准曲线

大气环境监测报告

大气环境监测报告

显色25min

最后根据根据公式得出的质量浓度为0.012 mg/m3

(2 )PM10的测定:收集空气流速0.1立方米/分钟,收集时间1小时,实验前滤膜净重0.3772g, 实验后滤膜总量0.3781g,测量时温度25℃,压强101.3kPa

根据公式得出PM10的质量浓度为0.1638mg/m3

四、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1.数据处理与计算: SO2的计算我们只做了一个样本,空白及其他由另外三组做的

2.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根据所得出的数据对比下表:

大气环境监测报告

评价:根据我们检测的结果与上表对照可知,我校的空气中的SO2

含量0.012 mg/m3,应属于一类标准,看出这比较市区好得多。 而可吸入颗粒物含量0.1638mg/m3 ,应属于二类标准

五、结论与建议

1.本次监测结论

如果不考虑其他大气污染物的影响,那么从SO2,PM10的监测结果可知当天的空气污染指数在100—150之间,属于轻微污染,易感人群症状会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会出现一些刺激症状。

2.环境保护建议

A.从源头上处理,减少污染环境的物质的燃烧,或者进行充分燃烧,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B . 对于学校应多摘一些易活的树木,花草,这样不仅能美化我们的校园,也可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清新。

C . 政府应多对居民进行环境知识的普及,让他们知道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减少秸秆等的燃烧。

D. 另外,环境保护局应对工厂等进行严格的要求、检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参考文献:

环境空气质量标椎GB3059-19

环境监测 但德忠

 

第二篇:大气监测方案

大气监测方案

制定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为: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为:首先要根据监测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必要的基础资料,然后经过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设计布点网络,选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和监测技术,建立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提出监测结果报告要求及进度计划等。

二、监测目的是:

1.通过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测,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订的大气质量标准,并为编写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报告提供数据。

2.为研究大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大气污染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依据。

3.为政府部门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科学研究及修订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三、有关资料的收集

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包括:弄清污染源类型、数量、位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量、所用原料、燃料及消耗量等。另外,区别高低烟囱形成污染源的大小,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应区别清楚。

二)气象资料。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输送及变化情况有影响。主要有要收集监测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温度的垂直梯度和逆温层底部高度等资料。

三) 地形资料。地形对当地的风向、风速和大气稳定情况等有影响。因此,是设置监测网点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四) 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情况:这也是设置监测网点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功能区的污染状况是不同的。如工业区、商业区、混合区、居民区等污染状况各不相同。

(五) 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维护自然和的生态平衡,保护人群的健康。因此,掌握监测区域的人口分布,居民和动植物受大气污染危害情况及流行性疾病等资料,对制订监测方案、分析判断监测结果是有益的。

第三章大气和废气监测

第二节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为:首先要根据监测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必要的基础资料,然后经过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设计布点网络,选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和监测技术,建立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提出监测结果报告要求及进度计划等。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测,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订的大气质量标准,并为编写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报告提供数据。

2.为研究大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大气污染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依据。

3.为政府部门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科学研究及修订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二、有关资料的收集

(一) 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弄清污染源类型、数量、位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量、所用原料、燃料及消耗量等。另外,区别高低烟囱形成污染源的大小,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应区别清楚。

(二)气象资料: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输送及变化情况有影响。

要收集监测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温度的垂直梯度和逆温层底部高度等资料。

(三) 地形资料:地形对当地的风向、风速和大气稳定情况等有影响,因此,是设置监测网点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四) 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情况:这也是设置监测网点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功能区的污染状况是不同的,如工业区、商业区、混合区、居民区等污染状况各不相同。

(五) 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维护自然和的生态平衡,保护人群的健康。因此,掌握监测区域的人口分布,居民和动植物受大气污染危害情况及流行性疾病等资料,对制订监测方案、分析判断监测结果是有益的。

(六) 监测区域以往的大气监测资料:供参考。 三、监测项目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多种多样,应根据优先监测的原则,选择那些危害大、涉及范围广、已建立成熟的测定方法,并有标准可比的项目进行监测。

(一)连续采样实验室分析项目

1、必测项目:SO2、NOx、总悬浮颗粒物、硫酸盐化速率、灰尘自然降尘量;

2、选测项目:CO、飘尘、光化学氧化剂、氟化物、Pb、Hg、苯并(a)芘、总烃及非甲烷烃。

(二)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监测项目

四、监测网点的布设

监测网点的布设方法有经验法、统计法和模式法等。一般,经验法用得较

(一)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二)采样点数目

一般都是按城市人口多少设置城市大气地面自动监测站(点)的数目。详见111页表3-5、3-6。

(三)布点方法

布点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功能区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先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稠密区、清洁区等,再根据具体污染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分别设置相应数量的采样点。

2.网格布点法:适用于污染源较分散的情况,如调查面源。对城市环境规划和管理有重要意义。 3. 同心圆布点法:适用于多个污染源组成的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对调查点源较合适。

4. 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上风向应设对照点。

五、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采样时间: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采样频率:在一定时间内的采样次数。]

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要求测定日平均浓度和最大一次浓度。若采用人工采样测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在采样点受污染最严重的时期采样测定。

(2) 最高日平均浓度全年至少监测20天;最大一次浓度样品不得少于25个。

(3) 每日监测次数不少于3次。

六、采样方法和仪器

根据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监测方法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仪器。

七、监测方法

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

为获得准确和具有可比性的监测结果,监测方法应尽量统一和规范化。我国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国情,于19xx年出版了《空气和废气监测方法》一书,提出了80个监测项目,150多种监测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分为国标、推荐和试行三类,是我国目前进行大气污染监测的统一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