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一瞥九亿同胞的家园

       ——关于农村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瞥九亿同胞的家园

     ——关于农村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环境保护不仅是关系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为了解农村环境状况的基本情况,同时以20##年寒假社会实践为契机,对我的家乡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的农村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20##年一周时间的调查,我对所调查的农村环境现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调查之前,我对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对问卷访谈的组织和实施涉及到对人、财、物以及日程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周密的安排。经过周密的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应该做到数量与质量的保证。对于本次调查,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争取与被调查者建立信任和理解。

经过分析,本次系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总体为该辖区所有农业户口人员。样本由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组成。为了实现随机抽样,我们按行政村划分为若干若个互不重叠部分,确定抽样单元。以上方法能够是该调查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科学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经过详细的实施和分析此份调查问卷,现将本次调查的数据信息进行展示,我们通过计算均值核对变量的离散程度分析,计算出较为精确的数据。

基本资料:

一、调查抽样的基本信息

1、性别:男性43%  女性57%

2、年龄:18岁以下3%  19――35岁44%  36――55岁47%  56岁以上6%

3、文化程度:小学47%  中学41%  高中10%  大学2%

4、职业:农民72%  个体商户16%  学生6%  其他6%

二、生活类信息数据

1、对周围生活满意度:一般满意100%

2、生活周围环境有哪些污染:生活垃圾27%  畜禽养殖粪便污染73%

3、是否有遇到环境污染事件:遇到过100%

4、生活来给处理是否分类:有时会100%

5、平日做饭燃料来源:蜂窝煤90%  干柴10%

6、认为企业是否给居民带来污染:有企业也有污染11%  没有企业89%

7、家中是否有饲养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有,随便堆放19%  有,直接堆放到田中79%  其他2%

三、生活类信息数据

1、是否使用薄膜,是否认为会产生污染:不经常使用,不会造成污染100%

2、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有机肥13%  氮氨74%  其他16%

3、经常通过什么方式清除农作物病害:喷洒农药100%

4、用完农药平处理方式:打碎深埋79%  用水洗净装其他物14%  随手扔掉7%

5、农作物秸秆处理方式:直接烧掉7%  饲养牲畜81%  当作有机肥料9%  燃料3%

四、法律类信息数据

1、是否了解环境权:了解2%  基本了解84%  不了解14%

2、是否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了解37%  基本了解61%  不了解2%

3、是否知道当地环保局或有关部门的具体位置:知道11%  大概61%  不知道28%

4、是否参加过环保宣传:不经常69%  没有31%

5、平时是否会关注环保时间或相关法制建设:经常关注4%  偶尔91%  不关注5%

6、当你遇到环经污染是会怎样处理:向环保部门反映情况14%  找到生产污染的企业进行协商57%  顺其自然21%  自己处理8%

7、想了解哪些环保知识:环境污染案例9%  具体的环境法律法规17%  生活生产中的环保常识67%  其他7%

以上是对该张调查问卷的基本数据分析,通过该张调查问卷。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环境工作在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也使我们深深的感到了危机感。

经过我组的分析和讨论,对以下几个重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调查分析:

一、农村环境现状

  在调查中感受到了各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特别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积极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促进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以循环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为理念,树立了一批很好的样板。

1、创建生态文明村,已成为农村环保工作的亮点。各地按照“生态文明村”建设标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许多村庄经过综合治理,硬化了村庄主干道;村落周围建立绿化带;修建垃圾收集设施及排污水沟;清洁能源被广泛推广;家庭禽畜养殖实行圈养,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已开始得到治理。许多地方采取科学划定禁养区,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通过积极建设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3、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各地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对重点流域、区域的造纸企业、食品酿造企业、制革企业、化工工业进行了深度治理和结构调整。面源污染防治得到重视。重点开展了农村化肥、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开展农村畜禽养殖综合治理工作,建立有机肥料加工厂,将畜禽粪便加工成高效有机复合肥。

4、农村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村节能减排技术得到推广近年来,各村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投资主体作用和农村信用社的融资主渠道作用,有效破解了沼气建设的资金瓶颈。把沼气建设与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村村通、植树造林、扶贫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年来,为从根本上解决秸杆对农村带来的污染,为秸杆的综合利用找到出路,各地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入手,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培肥地力,严禁焚烧秸秆,并建立监督检查责任落实追究制。

5、培育壮大绿色资源,走生态林业产业化之路。通过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体系,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林粮协调发展的成功模式。

  总体上说,由于各地政府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正逐步加大,农村环境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农村环境状况仍然较差。当前,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总体恶化。

二、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大幅度提高,但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环保资金普遍短缺,农业、农村污染减排任务艰巨,已成为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饮用水不安全仍然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欠缺、污染治理设施简陋的现状,造成农村饮用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污染特征:

  (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尚未得到控制

近年来各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对畜禽粪便污染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相对滞后,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影响农村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化肥、农药、污灌和污泥农用对环境潜在影响大

  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各市不少地方过量使用化肥、不当施用农药以及不科学的污水灌溉等问题依然严重。城市污水处理的污泥农用也逐渐成为新情况、新问题。

  (四)秸秆对水体和环境空气的影响不容忽视

由于我省是农业大省,每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巨大,除部分作为饲料、工业原料、直接还田利用外,其余的堆放于田间地头、道路及河道两侧,造成河道堵塞及水体污染;有些在田间直接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五)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问题应引起重视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农民居住格局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首先是居住面积的不断增加;其次是新居多沿公路建设;第三是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第四是化肥的大量施用。规模较大村庄和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六)乡镇工业企业对农村环境影响大

  (七)浅层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八)农村环境监管极度薄弱

三、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地方和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农村没有真正落实。加上部分领导存在重经济轻环保思想,为保一方经济利益,对出现的问题遮遮掩掩,欺下瞒上。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国家在城市和工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大,在农村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而且有限的资金分散于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

  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由于受体制影响,县级以下政府没有设置环保专门机构,乡镇、村级没有专职环保工作人员,造成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管理混乱,监管不力。

  四是技术欠缺。农村污染治理目前只有沼气的生产和利用技术较为成熟,推广工作也很有成效。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虽然技术项目很多,实验、试点工作也都做了不少,但适合在农村大面积推广的节能减排实用技术还存在一定问题。

  五是法制建设滞后目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还是通过行政手段去推进,针对农村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

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要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村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环保工作的主战场要向农村延伸。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各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把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二是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厂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

(四)切实加强县级环保能力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农村情况的环保工作监管体制机制,尤其是乡、村的环保监管机构建设。力争建设一支责任划分明确、权力相对集中、协调运转高效的农村环保监管队伍。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全省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

(五)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环保呈现不同特点,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当前要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一要作好规划,统筹安排。二要加快农村节能减排实用新技术的研发推广; 三要因地制宜积极推行生态村镇建设,生态村镇对农村环境建设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四要抓好乡镇工业污染源治理,结合工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对于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限制其发展。

参考文献:

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读本》   孟庆瑜、申静、李娜  编著  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②《农村环境保护》     刘树庆  主编   金盾出版社出版;

③《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村庄规划丛书》

佟庆远、杜鹏飞、李王锋、林瑾、李宏 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20##年1月版

④《公法与政府管制丛书 农村环境管制与农民环境权保护》  李挚萍 陈春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年6月版               

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席北斗 等主编  新时代出版社20##年4月版

                                                   

 

第二篇: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哈尔滨市下辖8区、10县(市),总人口974.84万,国土面积5.3万平方公里,共有乡镇198个、村屯1879个,耕地面积为2560万亩。近年来,在国家、省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开展农村环境保护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坚持城乡环保工作两手抓。一是从领导上强化。市政府坚持把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摆上重要日程。多次召开会议听汇报、抓落实,主要领导还经常现场检查督促生态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公路建设等重点工程,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0多亿元,集中解决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我委还多次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视察我市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推动了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从政策法规上推动。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决定、新农村建设扶持政策、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明确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为加速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进程提供了保证。三是从机制上保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市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县(市)全部达到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标准,到20xx年把哈尔滨市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清洁优美的生态城市目标。市政府还与30多个区、县(市)政府和部门签订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状,纳入目标考核和重要督办事项,提高了全市各部门做好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从管理上加强。实行了市区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在郊区街道办事处和乡镇设置了环保协管员,在重点企业安排了驻厂监督员。加强了农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止了70多个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的污染项目。在全市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24家国、省控重点企业实施了排污在线监控。持续开展了城乡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依法查处威胁农村饮用水安全、村屯畜禽养殖污染、乡镇违规建设项目等环境违法问题200余个,关停重污染小企业62家,清理非法采砂场95家,促进了城乡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以实施生态恢复与建设为重点,逐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一是加快环城生态圈建设。20xx年我市在全国率先编制了“三横、四纵”的环城生态功能圈建设规划,共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8.5万亩,改良草原19.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7万亩,退耕还草5.6万亩,目前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提升了市区的生态效应。二是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20xx年以来共划定水源涵养、江河源头、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区96个,累计植树造林3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890.5千公顷,现已完成治理总任务量的3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矿山生态恢复率达到47.6%。三是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累计建成自然保护区48个,总面积达到71.3万公顷,覆盖率由20xx年的11.8%提高到13.44%。

(三)以实施综合整治为重点,控制农村环境污染。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323个乡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落实公路建设项目514个,建成水泥、沙石路3200多公里,新建饮水工程380处、沼气池2.1万个,设置固定垃圾点300多个,绿化达标村屯1050个,基本完成了新农村建设任务。二是加强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在295个重点村屯开展了以整治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乡镇工业污染,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为主的农村环境保护“一改善、六整治、一提高工程”,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污水垃圾集中收集、养殖粪便集中出村、工业企业集中入园。重点在松花江干支流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村屯,全面开展了排污企业、水土流失、化肥农药、垃圾粪便污染治理工程,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1万公顷,整治村屯垃圾污水污染源100余个。三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科学划定了禁养区和限养区,限期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和养殖户210家,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40多处、畜禽粪便综合治理示范项目19个,畜禽养殖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6%。

(四)以实施绿色种植为重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一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19xx年在全国较早建立了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布点305个,其中农田土壤174个、地表水65个、地下水30个、大气36个,每年对46项指标监测1次,全市适宜耕种的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95%。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全面推广有机、无公害种植和测土施肥、秸秆还田技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全市测土施肥面积达到543万亩,建成有机食品基地 13 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认定面积达到2907.9万亩,标志产品增加到1141个,经济作物和蔬菜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4%。三是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农业科技园区和养殖、粮食加工等行业,培育各类循环经济示范项目30个,在南岗区开展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试点,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形成了种、养、加相结合的7种循环模式,带动了全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以实施生态示范系列创建活动为重点,促进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我市坚持把创建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作为加快建设生态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细胞工程来抓,形成了政府负责,人大监督,部门推进落实,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20xx年以来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区5个、省级2个,占区、县(市)比例的40%;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6个、市级63个,占全市乡镇比例的34.8%;建成省级生态村50个、市级57个,占全市村屯比例的5.7%,这些区域基本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农村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管理缺乏依据。目前,国家在农村土壤、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实际工作中管理依据不足。特别是农民饮用、灌溉水大多数为地下水,产生的生活污水大多排入未采取防渗措施的渗坑、渗井,不仅造成局部地区开采过渡,而且威胁地下水安全,目前也缺乏管理依据。建议省人大对上述问题进行调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

(二)乡村没有独立环保机构或专职环保人员,监管工作难以到位。目前,按照农村基本要素设置的管理部门,不包括环保机构,也没有专职环保干部,致使一些农村环保工作责任不清,任务落实不下去,环境保护统一监管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建议省人大帮助呼吁有关部门,在乡镇政府设置环保所,在村屯设置1名环保干部,并保证开支,确保农村各项环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三)农村面源污染较重,治理资金不足,缺少政策支持。我市松花江沿岸有25个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镇,每天排放生活污水约10万吨,对干支流污染较重,需要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厂;同时,流域两侧1公里范围内有236个村屯,每年农药化肥施用量为27万吨,有24%的畜禽粪便、1233公顷水土流失、70多万亩草原“三化”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所带来的主要污染物占全市排放总量的50%以上,大部分随地表径流排入松花江,需要尽快实施综合整治;此外,我市磨盘山水库等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还有居民居住,污染隐患比较突出,需要尽快实施搬迁。但目前,由于这些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很难安排污水集中处理和综合整治项目。建议省人大对我市松花江沿岸人口密集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干支流两侧1公里范围内退耕还林、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居民搬迁,给予以奖代补等政策支持,确保有效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