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

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

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责任编辑:农民工)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农民收人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种植较多地区)。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卖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农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可观的。

可是农民拿着这些钱并不是很开心,接下来钱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统筹、提留。家里孩子增几件新衣服,那拖拉机的大轮子用了好几年了也该换了。剩下的要全部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些才能过个好年。

要是遇上了灾荒,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够。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人生病,恐怕不借钱是看不好了。这借来借去,家里就欠债了,以后的每年得节约,少吃几顿好饭,少穿几件新衣服,还了钱,才能松口气。

农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万一有了天灾人祸就得借钱,可这也不是办法,借了钱总得要还,孩子读书开支最厉害,要赶上了某些乱收费的学校,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政策关键要落实。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重。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

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

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 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

(责任编辑:农民工)

 

第二篇: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县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xx年我县农村人均年收入为3251元,虽然同比增长了7.8,但距全市平均水平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农村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一、当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由于种植习惯和农民认识等原因,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农产品与当前市场需要存在不适应现象,难以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提高。

2、农业投资能力有限。政府投入能力较低,村与乡集体普遍存在积累不足,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中长期投资更是少之又少,生产性投资下降,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3、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阶段的农村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足,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二是市场流通交易不够规范。产、销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整体,相对比较混乱。三是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进展都相对缓慢。对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4、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一般农业科研都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农产品加工、贮运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不足。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5、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的生产比较分散,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较少。虽然我县已经建立了三胜水稻合作社、养鸡协会等合作组织,但大部分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6、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由于“一免两补”政策的执行,种地收入相对提高,导致一些农户让孩子上到初二左右就辍学回家务农,能上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加之原来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村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尽管政府和学校做了多项努力,效果也不太明显。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对策

第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增加农民收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着力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主辅换位”进程,引导特色经济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不断拓宽产业化经营领域,针对现有资源和和市场需求,重点培植一些加工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第二,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创设优良环境上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民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继续认真落实和强化中央、省、市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惠农政策。同时,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

第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从规范产销运作上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这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要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努力发展“订单农业”,把产、销有机结合,为确保农民收入提供保证。强化市场机制的运用效果,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和农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第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拓展增收渠道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寻求新的增收渠道。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不断加大技能培训

力度,强化建设计算机、电子、焊接等技能培训基地,加强职业高中和中专建设,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与用人单位和部门联系,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签订用工合同,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必要保证。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从提高科技含量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六,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改善经营模式,从发挥规模优势入手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对外的社会地位。变分散生产经营为集约生产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切实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县委)

力度,强化建设计算机、电子、焊接等技能培训基地,加强职业高中和中专建设,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与用人单位和部门联系,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签订用工合同,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必要保证。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从提高科技含量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

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六,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改善经营模式,从发挥规模优势入手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对外的社会地位。变分散生产经营为集约生产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切实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县委)

1、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

(1)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少

农产品市场的长期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价格下跌。由于信息不畅通,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很难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理性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这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难以改变。而同时随着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剧了价格的下跌趋势。这是导致农业生产收益少的直接原因。虽然政府也曾为改变这种局面而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但是同时也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产生刺激,造成农资价格也随之上升,结果依然是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另外,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但农民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使得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明显偏高。

农产品价格下降,或者虽然农产品价格上升但是农资投入成本价格过高,这两种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的困境。

(2)市场经济不发达,就业和致富门路有限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资金积累不多,影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市场不发达,小的集贸市场多、上规模的市场少,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全、流通不畅。由于农民积累的资金不多,没有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或投资其他生产领域,这使农民通过市场增加收入的可能受到阻碍。

(3)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

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在观念上往往会有很多局限性,这些限制因素既影响了在农村科学种田,也难以找到其他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这是来自于农民自身的阻碍农民增收的原因。

(4)农民负担过重

农民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政策性原因。要真正把增加农民收入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政府的很多改革措施让减轻农民负担开始见到实效。

农民负担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xx年分税制改革是其分界线。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控制并减少农民税赋、确定农民应承担的劳务、精简机构和人员、财政转移支付和限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本。从政策实施过程来看,农民负担的增减交替进行、农民负担增也政府减亦政府、农民负担项目日益合法化、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制订多落实少;从政府措施上看,减轻农民负担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措施“单兵突进”、农业税等据实征收不可操作、只给政策基层无法持久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公共政策再决策应该做到: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构建财权与事权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构建乡村良性发展的制度变迁机制。

2、提高农民收入的出路

(1)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更多致富门路

虽然乡镇企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已经大不如前,但是科学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吸附器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在总结乡镇企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技术含量,完善管理制度,引导乡镇企业布局适当集中,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机制;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的重点来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之余有更多的致富门路可以选择。

(2)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负担减轻后,使其更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生产活动,进一步增加收入,因此,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3)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需要城乡统筹发展,根本的出路还是要走城市化道路。为了实现城市化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进一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消除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障碍,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改革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制度,充分体现“城乡公平”;改革农村市场制度,打破农业生产资料和主要农产品购、销双重垄断的市场结构,同时,将政府补贴直接与农户棉粮产品挂钩;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

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逐步改变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户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壁垒,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动,剥夺了农民分享现代工业、城市文明和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因此,应当尽快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这是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中国的消费率,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基础。

(4)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科教兴农,知识富农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针对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