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读《论持久战》心得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彼时日本侵略者已经占领东北三省,经卢沟桥事变南下占领南京、徐州,由国民党著名将领李宗仁所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第五战区广大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次战役,共歼灭日军精锐部队二万余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论,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 全文主要有两个方面,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接着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得到问题的根据,也就是论据,最后得出观点。第一方面主要通过当前形势的分析,否定了当时国人的两种观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毛泽东指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第二个方面中国的抗日战争必定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胜利。“卢沟桥事变⑴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

党派,从共 产 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帝国侵占阿比西尼亚。彼时国内持亡国论的人士声称“中国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意大利和日本同是世界上的强大帝国,武器装备远胜阿比西尼亚、中国,但是中国不同于阿比西尼亚,同样是弱国,中国确实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彼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匀,日本仅占领上海等海岸大城市是控制不了中国的。中国人口四万万,兵多地多,日本兵少但武器先进、士兵训练有素,但它要灭亡中国必须要占领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这正是抗日战胜胜利的必然性之一。 但中国不会速胜,首先,中国要战胜日本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因此,我

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

矛盾双方可以转化。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抗日战争之初,日本侵略者锐气正盛,攻城略地之速战,而中国战略防御之阵地战没能够有效抵抗,此时应采用运动战消磨其斗志,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末,日军速战灭亡中国已成为空想,其斗志必然下降,日军侵略者的一些缺点便逐渐暴露出来,同时,中国爱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使我国人民实现了空前团结,得民心者的天下,另观国际形势,日军已是失道者寡助,失败是其必然。进入第二阶段即相持阶段

后,中日双方都已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双方暂时乃至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都不能把对方打败。而此时战争拼的就是后勤即财力物力,日本作为小国资源不足便大肆掠夺中国的资源,敌之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战争指导集团的内部已开始表现其“战争的烦闷”,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加之苏联对中国的大力协助使日本渐渐处于下风。第三阶段,中国的实力已强大,开始战略反攻, 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一步步取得胜利。 《论持久战》一文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读完此文,我唏嘘不已,毛泽东不愧为一代伟人,他以那深邃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天才的军事战略分析国内外敌我形势,得出结论中国必将战胜日本,但不会速胜,是打一场持久战。他那卓绝的军事才能令我钦佩,同时也感到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带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努力学习,不断奋斗!

 

第二篇:《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 产 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xx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 产 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

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

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在我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它指引着我如何怀着豪迈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成为

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