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 读书报告

毛泽东:《论持久战》(节选)

读书报告

——谈《论持久战》的辩证思维艺术

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各种不同论调。在共 产 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历史证明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皆是错误的论调。一时,对于抗战进程的何去何从,人们皆感彷徨。于是,这时,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外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在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基础上,毛泽东根据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特点和抗日战争的性质,认为抗日战争应是持久战,并据此正确判断和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以及取得抗战胜利的战略战术和力量源泉。毛泽东成功的以这篇文章,一方面批驳了 “速胜论”和“亡国论”等错误论调,打击了革命队伍里的反动分子;另一方面,激励了全国革命群众的抗战热情,为之后的长期抗战做好了准备。

写作内容:

讲演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基本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自觉的能动性,实行人民战争的极端重要性。

在第一部分中,毛泽东具体比较分析了中日两国,各自存在的利弊因素。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相对与日本,属于弱国,在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先天的不足。第二,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第三,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第四,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这里的第一点是中国的弱势方面,第二三四点,是中国的优势方面。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第三,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里的第一点是日本的优势方面,第二三四点是日本的劣势方面。

根据第一部分中的辩证法分析,于是毛泽东得出了,中日战争日本必定失败,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中日战争应当是持久战,对中方才是最有利的。他又在第二部分中从实际方面具体的提出了,中国应当怎样打好这场持久战。

在第二部分中,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毛泽东指出抗战应当包括: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指出抗日战争总的趋向是: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毛泽东还依提出了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任务。在政治方面,指出了人民的重要性,要竭尽所能的凝聚群众的力量,形成全民统一战线;在军事方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方针:(2)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作战形式。这就说明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的问题。 我赞成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

1,抗日战争,应当是持久战;

2,抗日战争应当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3,抗日战争,不应当忽视游击战,应当把游击战当做正规战的辅助,甚至把游击战变作正规战;

4,抗日战争,应当是团结全民的战争。

理由:

1,毛泽东采用辩证的方法,对中日双方的矛盾进行了分析,首先对矛盾双方一一中国和日本进行分点对比分析, 即将中日双方国家的性质、大小、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状况、 战争性质, 国际形势等方面作了对比分析。作出如下综合: “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 但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又不充足、 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 中国相反,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 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 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 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一一这些, 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根本特点。这些特点, 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这个对比分析, 是毛泽东建立《论持久战》这一抗日战争理论体系的立论根据, 后面的各种分析均以此为基础,对“ 亡国论” 、“速胜论, 的批驳, 这是主要论据, 对抗日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预测, 各种杭日战争的战略、战术的制定,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毛泽东通过矛盾分析法,有力的说明了持久战对于中方在抗日战争中的优势。 2,毛泽东清楚的列举了,中日战争应当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于是,他依据这三个阶段的阶段特点,提出了他认为的最佳应对方案: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历史也证明了,毛泽东的策略是正确的,采取毛泽东“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以这种方法,采取小规模战争不间断地骚乱敌军,有效的拖延了日军进攻的步伐,粉碎了日军想要迅速灭亡中国,从而达到控制东亚东南亚的企图,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可见,毛泽东的这种策略的优越性。

3,在敌强我弱的不争事实下,正面的大规模的战争,只能使大量有生力量伤亡。而在二战大舞台之上,中国扮演的角色不是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的强者形象,而是拖延日军的东亚战场,为欧洲战场争取时间,使在苏联红军解决德军后,能够援助中国解决日本。因此,中国应当采取一切手段来阻碍日本的进程,同时保存己方的力量,以达到使日军陷入东亚泥沼,无法达到与欧洲法西斯联合对付苏联的目的。而且,中国拥有地利,对于地形的熟悉,有利于游击战的隐蔽和战后部队的转移。因此,在这种世界形势下,选择小规模的游击战争,是最佳的方案。

4,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这是经过无数历史证明后,得出的结论。而且中国当时拥有四万万人口,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因此,只有团结群众,形成全民抗日武装,才能使中国方面的优势,获得最大化。

我质疑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理由:虽然,历史的结果证明的毛泽东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如何能如此肯定得说出这句话呢?毕竟当时的主战场是在欧洲,欧洲战场有着三大法西斯国家中,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德国,乃至于苏联都无法与德军抗衡。如今,我们知道德国之所以投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研究出了原子弹。但是,据考证,德军在美国研制出原子弹时,已经是提炼出了浓缩铀和重水等原子弹必要材料。倘若当时是德国先研究出了原子弹,那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因此,毛泽东又如何能在事先便料定中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收获和启发:

在《论持久战》中, 辩证的分析与综合, 是贯穿始终的一种墓本的思维方法, 分析中有综合, 综合中有分析,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辩证分析主要是矛盾分析和动态分析。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继马克思的《资本论》之后运用辩证逻辑的又一伟大成果。正确地确定逻辑起点,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发展的第一步,并且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在《论持久战》中,从抽象向具体上升的逻辑过程,是由彼此相互联结、逐步上升的三个逻辑“圆圈”构成的。毛泽东从中日战争的“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出发,对抗日战争过程中

发生的“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进行逻辑分析,揭示了战争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论持久战》是运用概念艺术的典范。这篇文章让我体会到逻辑思维下,辩证的看待一件事,能够使我们看穿事物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正确分析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方案。另一方面,毛泽东这种敢于在无数人支持“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时候,驳斥错误的论调,提出自己的想法的精神,令我深有感触。

读罢此文,再联系于己。想到,学习也同作战一般,战争时能用辩证的思维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学习研究面对问题时,同样也应当以辩证的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看清问题本质,正确解决问题。还有,便是,在做研究时,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要迷信权威,这样才能有所发现。

参考文献:

【1】汤贤均、卢明森,毛泽东《论持久戎》的辫证思维艺术,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xx年第四期

【2】金邦秋,论毛泽东的辩证逻辑思想——兼谈《论持久战》的逻辑,20xx年09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