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类别:_中学化学_ 编号:2006—014

高淳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结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农村初中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___陈华华_高三兵___

所在单位:_高淳县下坝中学

结题日期:___2007.6.__

高淳县教育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

一、课题的提出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敏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意志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减负提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人的兴趣不是从天生具有的,而在长期的教育影响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许多科学家对某事物从兴趣开始,发展到对它产生了浓厚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到志趣,从而决心终身从事该领域的探索与研究。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是我们这些新形势下的教师,不得不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中,我们应当努力实现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化学教育不能局限于化学知识的传授, 而应当主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目的多样性的需要。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而这种倾向是和愉悦的情感体验相互联系的。在兴趣需要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乐学,主动地获取知识,为此本课题组以“兴趣”为切入口,确立了“农村初中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

1.课外活动的界定:课外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不受教学计划,教科书限制的条件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等。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外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环。

2.学习兴趣的界定: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兴趣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这种兴趣除了在课堂教学培养外,教师还可利用身边的“生活化”“乡土化”的课外活动来激发。

3.“生活化”“乡土化”课外活动的界定:教师要在“生活化”“乡土化”课外活动中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特殊才能,从而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通过“生活化”“乡土化”的课外活动,可以探索到化学课以外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三、 研究内容、目标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农村初中以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入门为主。例如介绍有趣的化学事物、化学及其周边学科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举办趣味实验表演、化学活动日、课外阅读活动、化学制作活动、专题报告或讲座、化学实验活动、化学小论文活动、参观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解决不太复杂的化学问题、进行化学探索等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1.探索中学化学课外活动形式和途径。

2.探索哪些化学课外活动形式适合农村初中。

3.探索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生活化”“乡土化”的化学课外活动。

4.探索化学课以外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和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二)制订研究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通过“乡土化” “生活化”的化学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新形式的学习,化学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实验能力、实践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的开展,使教师之间围绕着某一共同的主题展开共同的研讨,共同来解决化学课外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又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使参加课题组研究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和发展。

3.理论目标

农村初中以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入门为主。例如介绍有趣的化学事物、化学及其周边学科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举办趣味实验表演、化学活动日、课外阅读活动、化学制作活动、专题报告或讲座、化学实验活动、化学小论文活动、参观调查活动,

组织学生解决不太复杂的化学问题、进行化学探索等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研究,探索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生活化”“乡土化”的化学课外活动。

2.通过研究,探索化学课以外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和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研究,促进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成长。

(三)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2.美国佩里提出价值兴趣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包含有兴趣便获得了价值。

3.俄罗斯教育学家休金娜的认识兴趣理论认为:兴趣在学生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并与稳定的行为方式相互作用,它就会越来越巩固,逐渐成为人的性格的稳定特征,最终作为重要的个性形成物进入个性的结构。休金娜特别重视认识兴趣的活动动机的作用,学生很快用“有兴趣”或“没兴趣”来评价每一次课外活动。研究表明,在学生身上认识兴趣往往作为中心动机突出于其他动机之上。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从20xx年9月开始,预定研究时间为一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6.9—2006.11)

我们将组织课题组成员确定课题,组织理论学习,制定研究计划、方案设计,确定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调查农村初中适合哪些化学课外活动,确定农村初中适合哪些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制定实施本课题的方案。

课题组成员分工:高三兵组织理论学习、负责开题工作,陈华华撰写开题报告、调查并确定农村初中适合的化学课外活动、制定实施本课题的方案。杨荣飞负责搜集相关研究信息,掌握外界研究动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11-2007.5)

组织开展农村初中具有“乡土化”的化学课外活动,并收集影像、图片、资料,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分工:陈华华制定“乡土化”化学课外活动计划,王普庚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专题讲座等,杨荣飞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情况,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和信息反馈的收集。宋建平、魏春辉负责开展乡土化”化学课外活动。张飞标、江良贵积极参与,共同完成课题预定的各项任务。

第二阶段:总结阶段(2007.5——2007.7)

撰写课题总结、教学论文,成果汇报,影像资料的收集,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分工:陈华华负责撰写课题的总结、成果汇报。杨荣飞负责学生个案情况调查分析报告,教学论文。王普庚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陈华华、杨荣飞、宋建平、

魏春辉负责撰写阶段性报告。张飞标负责摄影和图片等影像资料整理和收集并归类。江良贵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和论文撰写。高三兵负责结题工作。

五、 课题的实施。

(一)搜集资料,组建队伍,建立课题研究网络,选取实验对象和选用研究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 根据课题计划,确定九三(3)班、九三(4)班、九三(5)为实验班,九三(1)班、九三(2)班为对照班。

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队伍,细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促使研究扎开展的根本保证。

3. 课题研究主要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组运用文献研究法,将对近年来出版的理论书籍和杂志中的关于中学开展课外活动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资料分别进行研究,并以文章摘录的方式记录收集材料,在对这些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从这些文献中摄取有用的情报资料。寻找出可借鉴的经验,了解他们在兴趣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筛选出可在农村中学进行“乡土化”“生活化”的课外活动。与此同时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用教育教学的全新理念武装头脑。

⑵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组拟通过问卷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一些化学成绩好与不好的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差异,重点了解兴趣养成对学习化学成绩的影响,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通过本课题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乡土化”“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我们的化学课外活动。

⑶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组通过本课题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乡土化”“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探索化学课以外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和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定期总结调整实验方案。本课题组会充分运用反馈信息进行调节和实证思辨方法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

(二)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抽样调查,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抽样调查的对象是九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合计106人。调查的内容是中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调查的方式是问卷式署名调查。调查后课题小组成员将调查结果进行了商讨。

(三)开展多种研究活动,探索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生活化”“乡土化”的化学课外活动。

课题组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Ⅰ开展的化学课外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引导学生学生学习化学。 Ⅱ开展的化学课外活动要适合农村中学的特点,具有乡土化、生活化。

Ⅲ开展的化学课外活动的实验探究装置简单、简便易行。

Ⅳ开展的化学课外活动要经费不能过高,符合勤俭节约的精神。

Ⅴ开展的化学课外活动要注意安全性。

Ⅵ开展的化学课外活动要符合绿色化学的意识。

综合考虑到以上因素,本课题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以下13种化学课外活动形式:举办展览、自制教具、写小论文、调查访问、举行辩论会、举行竞赛、专题讲座、课外探究实验、办板报、墙报、趣题征解、猜谜、寻代用品、表演魔术。

(四)通过研究,促进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成长。

1.课题引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⑴通过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和教研水平。我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培训,为课题组核心成员的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以点带面,促进同步发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⑵建立课题组例会交流制,促进教师观念要更新。全面的理论学习贯穿了整个课题实验的始终,做到每次有主题、有主讲、有难点疑点的突破,这样通过例会交流制,促进课题组老师的自主学习、自主积累。

⑶通过课题组核心成员的教学网络资源等平台,鼓励课题组核心成员调查农村初中适合的化学课外活动,搜集相关研究信息,掌握外界研究动态。

2.加强课题研究流程的管理,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我们课题组加强课题研究流程的管理,有效利用了教育资料,加强对实验课题内容的理论学习,通过持之以恒、卓有成效的理论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涌现出一批教育科研骨干,也使课题实验的探索更具目的性、指导性、实效性。各课题核心成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教育科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由原来的不自觉或半自觉状态,转化到能自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3.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各位课题组成员平时注重积累,结合化学课外活动实践,写好一篇以上的有质量的论文。

4.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制度,丰富教学资料的积累

本课题组在开展生活化、乡土化的化学课外活动的同时,主持人兼职资料员,收集、整理好各类教研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做到过程扎实、资料丰厚、成果丰硕,这也为以后的教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六、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从学生反映观察,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实验班学生喜爱参加化学课外活动课,喜欢实验探究的达99%以上。从活动情况看,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化学用语、动手能力等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

由于化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我校的化学成绩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第一学期欺末考试化学均分全县(除民办)第一、第二学期一模均分排全县第四。

1.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

“有组织”:成立了课外活动组织,其形式有时是固定的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有时是临时的专题活动小组;有时是少数人参加的,有时是全体学生都参加的大型集体活动或者个人活动。“有计划”:按研究阶段制定好化学课外活动计划。活动的内容具有系统性,避免杂乱,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拓展,力求科学性和趣味性、乡土化和生活化的统一。

2.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做到了“生活化”“乡土化”“趣味性”,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的提高。

“生活化”是将某一事物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过程。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生活,训练学生的化学技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从学生非常熟悉的蜡烛燃烧,让学生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体验探究化学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认识到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探究中,首先通过学生查询有关资料,了解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了解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主要性质及检验方法。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利用吸管、瓶子等,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并进行检验。使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

学态度,又使学生体验探究化学活动的乐趣。知道了化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处处有化学。培养学生走出课堂,从生活实践中感知化学,去学习化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乡土化”是将某一事物转化成符合本地特色要求的过程。我们将本地显现出来的有效资源运用到化学课外活动中去,采集运用自然物资源,以丰富化学课外活动内容。 如开展“对学校周边环境调查”的化学课外活动,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学校门口及学校前面的引河岸边,到处是中学的同学们吃零食后扔的塑料袋,这种污染是人为造成的,由于这种污染在土壤中不宜分解,对土壤具有严重的破坏性,称之为“白色垃圾”来到河边。学校周边有一些服装加工厂,经常焚烧工厂的下脚料,造成空气污染。在学校前面的引河里,经常流淌着一些上游化工厂的废水,发散出一股扑鼻的恶臭。通过调查学校周边环境,使同学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的污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增强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的化学课外活动尽可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把化学知识整合到课外活动的内容中去,发掘与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化学课外活动,使化学课外活动的乡土化。

“趣味性”能推动同学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化学课外活动实现趣味性,必须改变师生头脑里固有的实验模式,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的操作设计和规定,注重实验中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否则,化学课外活动就会失去它的魅力。如“趣味实验”中的“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前者是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湿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它的原理是燃烧时,酒精的火焰在水层外,吸附在纤维空隙里的水分吸收燃烧热而蒸发,手帕上的温度达不到纤维的着火点,因而手帕烧不坏。后者是取半药匙高锰酸钾晶体,用研钵研细后放在表面上。在玻璃棒的作用下,在高锰酸钾粉末上用滴管滴入几滴浓硫酸,形成糊状混合物。把蘸有混合物的玻璃棒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沾一沾,灯芯立即被点燃。它的原理是高锰酸钾跟浓硫酸混合后,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这样混合接触容易燃烧的酒精后,产生大量的热量,能使酒精灯点燃。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化学课外活动时灵活使用,对实验做一些改进革新,增添趣味性,启发兴趣,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观察实验的动力。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1)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组织恰当的化学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真正的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化学课外活动中,不仅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互相观摩,互相启发,形成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以外的信息传递,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学生亲身经历了

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究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课堂以外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课外活动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学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究中,获得正确认知,这样的探究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动得其所,动有所获。

教师成果: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多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实验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一年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研讨课课和教科研论文。

陈华华——《浅谈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策略和方法》

荣获高淳县教学学会20xx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农村初中怎样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农村初中化学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江苏省教育学会20xx年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中学生学习报社〈教研周刊〉第37期发表。

高三兵——《八种方法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杨荣飞——《初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

《浅谈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王普庚——《注意初中理化生学科中水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荣获高淳县教学学会20xx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宋建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魏春辉——《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做好课外实验》

张飞标——《利用<虚拟化学实验室>软件 提高化学兴趣》

江良贵——《生活中化学——有趣的化学第二课堂》

学生成果:

1.自制教具:用生活中的材料制取氧气、水等分子的模型。

2.写小论文:学生写了40余小论文。

3.调查访问:调查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

4.举行辩论会:在课余时间举行关于化肥、农药使用的利弊等辩论会。

5.化学竞赛成绩较好:本校组织的初中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

6.课外探究实验:在新课标的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方法等提出方案,进行试验。

7.办板报、墙报:让小组成员轮流负责,利用黑板报、墙报,向全体师生介绍一些有趣的化学知识。

8.趣题征解:对一些生活化化学题选出最优最好方法进行解题,。

9.寻代用品:学生从废料中寻找化学实验室代用品。

研究的主要收获:

1.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敏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意志力。

2.农村初中积极创造条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丰富多彩的“乡土化”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通过因材施教,遵循现代教育论的教学原理,用一颗赤诚的爱心,以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应克服农村初中学生化学知识少、课外活动没有什么可搞的错误想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3. 开展“乡土化”“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开展“生活化”“乡土化”的化学课外活动使学生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有机地运用到实践中,更好的掌握课内所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再次飞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发展爱好、特长,培养学习兴趣,使学习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开展“生活化”“乡土化”的化学课外活动, 是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七、研究中的新发现

此课题研究表明,农村初中“乡土化”“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途径和方法之一,值得广大农村学校借鉴。但在研究过程中也有新发现:化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和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主要受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一)师生关系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重新定位传统的课堂师生关系,应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相信学生有能力做事,相信学生有创造力,相信学生有发展力,与学生共建一种民主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开放心灵。只有心灵的开放,才能消灭教师的绝对权威,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声音,学生心灵是自由的、开放的,学生油然而生出对老师的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体贴,使其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使我们的学生敢说、敢想、敢问、敢做、敢创造。

(二)课堂教学方法

1.巧妙设疑,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疑,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善于利用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从事化学学习和思考,那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益。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倡导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革以往的灌输式、被动接受式教学方法,使师生、生生之间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运用合作学习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现状,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气氛,彼此互相接纳、相互理解,真正摆正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既可以进行化学探究实验,又可以讨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

3.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课程下需要让探究走入化学课堂,教师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尽可能地把某些验证性的实验改成设计型、探索型的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尽可能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合作交流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表达、实践、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

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悟出探究学习的真谛,从而自然而然地以主人身份投入到化学学习活动中,走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

高淳县下坝中学课外活动课题组

2007.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