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测图实习报告

目 录

1、测区的概况 -1-

2、测区概况 -1-

3、测区已有资料的分析论证 -1-

四、本次作业的技术依据和投入设备 -2-

4.1、本次数字测图选用进的设备 -2-

4.1.1、全站仪测图所使用的仪器和应用程序,应符合的规定 -2-

4.1.4、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的要求 -2-

4.2、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的要求 -2-

4.3、地形图编绘作业,应符合的规定 -3-

五、本次作业中控制测量方案与实测精度的评定 -3-

5.1、平面控制测量 -3-

5.1.1、首级GPS网的布设 -3-

5.1.2、首级GPS网的基本特征 -4-

5.1.3、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布设要求 -4-

5.1.4、选点 -4-

5.1.5、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的要求 -4-

5.1.6、GPS外业观测 -5-

5.1.7、精度评定 -5-

(1)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 -5-

(2)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的要求 -5-

5.1.8、数据解算 -5-

5.2、高程控制测量 -5-

5.2.1、布设方案 -5-

5.2.2、四等水准测量 -5-

5.2.3、四等水准的观测方法 -6-

5.2.4、水准测量记录要求 -6-

5.2.5、水准测量的注意事项 -6-

5.2.6、四等水准的平差计算 -7-

六 、图根控制测量 -7-

6.1、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7-

6.1.1、全站仪测图所使用的仪器和应用程序,应符合的规定 -7-

6.1.2、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的要求 -8-

6.1.3、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的要求 -8-

6.2、GPS-RTK 测图 -9-

6.2.1、作业前,应搜集的资料 -9-

6.2.2、转换关系的建立,应符合的规定 -9-

6.2.3、转换参数的应用,应符合的规定 -9-

6.2.4、参考站点位的选择,应符合的规定 -10-

6.2.5、参考站的设置,应符合的规定 -10-

6.2.6、流动站的作业,应符合的规定 -10-

7、地形图测绘 -11-

7.1、成图方法 -11-

7.2、基本比例尺 -11-

7.3、成图软件 -11-

7.4、地形图的分幅 -11-

7.5、地形图的精度 -11-

7.6、全站仪检查 -11-

7.9、测区内各类地物地貌测绘方法 -12-

八、本次测图应该提交资料目录 -12-

九、本次测图的收获和感想 -12-

附图(一):高程寨村1:10000比例尺地形图 -15-

附图(二):测区平面图 -16-

附图(三):图根导线网图 -17-

附图(四):首级GPS网图 -18-

附图(五):四等水准路线图 -19-

本溪市溪湖区火连寨镇数字测图技术总结报告

一、测区的概况

由资源与建筑工程学院测绘工程教研室与本溪市溪湖区火连寨镇政府签订“本溪市溪湖区火连寨响山子村、高程寨村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开发项目。项目到款额约39万元,项目完成以后,溪湖区政府将根据该项目成果请专业机构对该地区进行规划。本项目于11月15日正式启动,预计于2011年1月15日完成。测区位于我院附近的火连寨响山子村、高程寨地区。项目主持人为测绘教研室顾德元老师。测绘教研室和测量实验室11名教师,测绘BG081、082班共计60名学生参加了该项目的开发。项目分控制观测、地形测图、地形图的检查与验收工程、地形图的整饰与修测四个阶段完成。现在经过点的埋设、平面控制、高程控制等控制观测阶段,已经进入地形测图阶段,也是项目中最艰苦的阶段。因为时值寒冷冬季,整个测区地形复杂,山地居多,野外作业条件非常艰苦。师生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白天要采集数据,晚上回来还要将数据上传,进行计算机处理。该测区的总面积为13.27平方公里。比例尺要求1:1000。

二、测区概况

火连寨地区位于本溪市,属于本溪市溪湖区管辖。该测区总面积33平方公里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23°41′15″~123°45′00″和北纬41°25′00″~41°22′30″00″。测区中部为相对平坦的居民区,四周均为山体,以山体为主但居民地都很密集。交通便利,课乘车到测区。

该测区曾进行过地形图的绘制,但经过多年的变迁需要重新测绘。由于没有控制网点因此提出重新布设高等级、高质量可靠的控制网。我们小组划分的测区在高程寨村东方花园左右。测区以304国道为主线测量国道左右两侧的地物地貌。在高程寨的一户农家有一个国家高程一级点,这正是我们导水准的依据。

三、测区已有资料的分析论证

3.1、测区内有高程寨村1:10000比例尺地形图(1987年10月调绘,1989年出版,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5米,1974年版图式。精测仪成图。)可供划定范围,技术设计踏勘选点。见附图(一)

3.2、技术依据:a.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b.CJJ73-97 《全球定位系统GPS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1997年10月1日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

c.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四、本次作业的技术依据和投入设备

4.1、本次数字测图选用进的设备,例如:水准仪、全站仪、GPS等。

4.1.1、全站仪测图所使用的仪器和应用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使用 6″级全站仪,其测距标称精度,固定误差不应大于 10mm,比例误差系数不应大于 5ppm。

(2)测图的应用程序,应满足内业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的基本要求。

(3)数据传输后,宜将测量数据转换为常用数据格式。

4.1.2、全站仪测图的方法,可采用编码法、草图法或内外业一体化的实时成图法等。

4.1.3、当布设的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可采用极坐标法增设少量测站点。

4.1.4、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仪器的对中偏差不应大于 5mm,仪器高和反光镜高的量取应精确至 lmm。

(2)应选择较远的图根点作为测站定向点,并施测另一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作为测站检核。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图上 0.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 1/5

(3)作业过程中和作业结束前,应对定向方位进行检查。全站仪测图的测距长度,按照1:1000的比例尺,地物点的测测长度不应该大于300米,地形点的测量长度不应该大于500米。

4.2、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4.2.1、当采用草图法作业时,应按测站绘制草图,并对测点进行编号测点编号应与仪器的记录点号相一致。草图的绘制,宜简化标示地形要素的位置、属性和相互关系等。

4.2.2、 当采用编码法作业时,宜采用通用编码格式,也可使用软件的白定义功能和扩展功能建立用户的编码系统进行作业。

4.2.3、当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实时成图法作业时,应实时确立测点的属性、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等。

4.2.4、在建筑密集的地区作业时,对于全站仪无法直接测量的点位,可采用支距法、线交会法等几何作图方法进行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当采用手工记录时,观测的水平角和垂直角宜读记至秒,距离宜读记至 cm,坐标和高程的计算(或读记)宜精确至 lcm。全站仪测图,可按图幅施测,也可分区施测。按图幅施测时,每幅图应测出图廓。

4.2.5、地形图的编绘,应选用内容详细、现势性强、精度高的已有资料,包括图纸、数据文件、图形文件等进行编绘。

4.2.6、编绘图应以实测图为基础进行编绘,各种专业图应以地形图为基础结合专业要求进行编绘;编绘图的比例尺不应大于实测图的比例尺。

4.3、地形图编绘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4.3.1、原有资料的数据格式应转换成同一数据格式。

4.3.2、原有资料的坐标、高程系统应转换成编绘图所采用的系统。

4.3.3、地形图要素的综合取舍,应根据编绘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点合理确定。

4.3.4、编绘图应采用现行图式。

4.3.5、编绘完成后,应对图的内容、接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修改

五、本次作业中控制测量方案与实测精度的评定

5.1、平面控制测量

5.1.1、首级GPS网的布设

根据测区分布情况及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实际需要,为了保证平面坐标系统的精度,测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为E等GPS网,设计18个点,平均边长1.5km,个点均匀分布在测区范围内,控制面积约33km²,平面首级控制网的点位设计见附图(四)。

5.1.2、首级GPS网的基本特征:

C=nm/N

式中C为观测时段数;

n为网的总点数;

M为每点设站数;

N为接收机数。

5.1.3、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布设要求:

(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

(2)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2 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3)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 条。

(4)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 倍。

(5)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比较灵活的布网方式。

(6)对于采用GPS-RTK 测图的测区,在控制网的布设中应顾及参考站点的分布及位置。

5.1.4、选点

点名为英文26个字母和地名,点名书写要用规范字,不能缩写。

5.1.5、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

(2)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5.1.6、GPS外业观测

5.1.7、精度评定

(1)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

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 —固定误差(mm)

B —比例误差系数(mm/km)

d —平均边长(km)

(2)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

式中m — 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

N — 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

n — 异步环的边长

W— 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②控制网中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而且应满足:

5.1.8、数据解算

5.2、高程控制测量

5.2.1、布设方案

本次高程控制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水准路线的布设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按《工程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依照控制点的分布情况选择最佳的水准路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知点组成的附合水准路线或结点网,不宜采用只有一个已知点的闭合水准路线。

5.2.2、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观测使用DNA03水准仪,配条码尺,按后-后-前-前的观测顺序单程观测。四等水准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1,表2:

表1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路线长度(km)

水准仪的型号

水准尺

符合或环线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符合或环线闭合差(mm)

四等

6

≤16

DS3

双面

往一次

20

注:表中L为符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线路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表2 四等水准观测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等级

水准仪的型号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较差(m)

前后视累积差(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四等

DS3

≤80

≤3

≤10

0.2

5.2.3、四等水准的观测方法:

(1)用圆水准器整平仪器,照准后视标尺黑面,转动微倾螺旋使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按下、上丝和中丝顺序读数。

(2)照准后视标尺红面,使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后,按中丝读数。

(3)照准前视标尺黑面,使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按中丝和下、上丝顺序读数。

(4)照准前视标尺红面,使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后,按中丝读数。

5.2.4、水准测量记录要求:

(1)所有观测数据,应随测随记。严禁转抄、伪造。文字与数字应力求清晰。记录数字中尾数读错不得更改,应划去重测,对取用的已知资料,均应由两人独立进行百分之百的检查、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使用。

(2)所有观测放样手薄,必须保持完整。不得缺页、空页。

(3)测量成果应妥善保管。

5.2.5、水准测量的注意事项:

(1)三、四等水准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必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安置仪器。

(2)在一个测站上,四等水准尽量少作两次调焦。

(3)工作间歇时应选择两个坚固可靠,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并作出标记。间歇后,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符合要求,则可继续观测,否则须从前一个水准点起重测。检测记录用红笔圈起,其高差在正式成果中不予采用,不合要求的检测记录应划去。

(4)在一个测站上,只有各项检核均符合限差要求时,才能迁站。如其中有一项超限,可以在本站立即重测。如果仪器迁站后才发现超限,则应从前一水准点或间歇点起重测。

(5)测绘仪器、工具,应精心爱护,妥善保管,按测量法规定及时检定,检查、校正和修理。

5.2.6、四等水准的平差计算

采用清华山维的高程控制网及数据处理软件包进行,高程取位至mm位。按环闭合差计算每公里高差全中误差:

式中 : W——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线闭合差(mm);

N——水准环数;

L——水准环线周长(km)。

5.2.7、四等水准路线见附图(五)

六 、图根控制测量

6.1、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图根平面控制,可采用图根导线、极坐标法、边角交会法和GPS 测量等方法。我们选用的仪器是全站仪和天宝5700RTK测量。

6.1.1、全站仪测图所使用的仪器和应用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使用6″级全站仪,其测距标称精度,固定误差不应大于10mm,比例误差系数不应大于5ppm。

(2)测图的应用程序,应满足内业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的基本要求。

(3)数据传输后,宜将测量数据转换为常用数据格式。

(4)全站仪测图的方法,可采用编码法、草图法或内外业一体化的实时成图法等。

(5)当布设的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可采用极坐标法增设少量测站点。

6.1.2、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仪器的对中偏差不应大于5mm,仪器高和反光镜高的量取应精确至lmm。

(2)应选择较远的图根点作为测站定向点,并施测另一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作为测站检核。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5。

(3)作业过程中和作业结束前,应对定向方位进行检查。

(4)全站仪测图的测距长度,不应超过表3的规定。

表 3 全站仪测图的最大测距长度

比 例 尺

最大测距长度

地物点

地形点

1:500

160

300

1:1000

300

500

1:2000

450

700

1:5000

700

1000

注:图中单位为m

6.1.3、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草图法作业时,应按测站绘制草图,并对测点进行编号。测点编号应与仪器的记录点号相一致。草图的绘制,宜简化标示地形要素的位置、属性和相互关系等。

(2)当采用编码法作业时,宜采用通用编码格式,也可使用软件的白定义功能和扩展功能建立用户的编码系统进行作业。

(3)当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实时成图法作业时,应实时确立测点的属性、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等。

(4)在建筑密集的地区作业时,对于全站仪无法直接测量的点位,可采用支距法、线交会法等几何作图方法进行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5)当采用手工记录时,观测的水平角和垂直角宜读记至秒,距离宜读记至cm,坐标和高程的计算(或读记)宜精确至lcm。

(6)全站仪测图,可按图幅施测,也可分区施测。按图幅施测时,每幅图应测出图廓线外5mm;分区施测时,应测出区域界线外图上5mm。

(7)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重测超限数据、补测错漏数据。对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时与汁算机联机通信,生成原始数据文件并做备份。

6.2、GPS-RTK 测图

6.2.1、作业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1)测区的控制点成果及GPS 测量资料。

(2)测区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的参数,包括:参考椭球参数,中央子午线经度,纵、横坐标的加常数,投影面正常高,平均高程异常等。

(3)WGS-84 坐标系与测区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参数及WGS-84 坐标系的大地高基准与测区的地方高程基准的转换参数。

6.2.2、转换关系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准转换,可采用重合点求定参数(七参数或三参数)的方法进行。

(2)坐标转换参数和高程转换参数的确定宜分别进行;坐标转换位置基准应一致,重合点的个数不少于4 个,且应分布在测区的周边和中部;高程转换可采用拟合高程测量的方法,按本规范4.4 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3)坐标转换参数也可直接应用测区GPS 网二维约束平差所计算的参数。

(4)对于面积较大的测区,需要分区求解转换参数时,相邻分区应不少于2 个重合点。

(5)转换参数宜采取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再进行优选。

6.2.3、转换参数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转换参数的应用,不应超越原转换参数的计算所覆盖的范围,且输入参考站点的空间直角坐标,应与求取平面和高程转换参数(或似大地水准面)时所使用的原GPS 网的空间直角坐标成果相同,否则,应重新求取转换参数。

(2)使用前,应对转换参数的精度、可靠性进行分析和实测检查。检查点应分布在测区的中部和边缘。检测结果,平面较差不应大于5c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30 D mm(D 为参考站到检查点的距离,单位为km);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并重新建立转换关系。

(3)对于地形趋势变化明显的大面积测区,应绘制高程异常等值线图,分析高程异常的变化趋势是否同测区的地形变化相一致。当局部差异较大时,应加强检查,超限时,应进一步精确求定高程拟合方程。

6.2.4、参考站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测区面积、地形地貌和数据链的通信覆盖范围,均,匀布设参考站。

(2)参考站站点的地势应相对较高,周围无高度角超过15°的障碍物和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或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3)参考站的有效作业半径,不应超过10km。

6.2.5、参考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收机天线应精确对中、整平。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lmm。

(2)正确连接天线电缆、电源电缆和通信电缆等;接收机天线与电台天线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m。

(3)正确输入参考站的相关数据,包括:点名、坐标、高程、天线高、基准参数、坐标高程转换参数等。

(4)电台频率的选择,不应与作业区其他无线电通信频率相冲突。

6.2.6、流动站的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流动站作业的有效卫星数不宜少于5 个,PDOP 值应小于6,并应采用固定解成果。

(2)正确的设置和选择测量模式、基准参数、转换参数和数据链的通信频率等,其设置应与参考站相一致。

(3)流动站的初始化,应在比较开阔的地点进行。

(4)作业前,宜检测2 个以上不低于图根精度的已知点。检测结果与已知成果的平面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5。

(5)数字地形图的测绘,按本节5.3.6 条执行。

(6)作业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查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

(7)结束前,应进行已知点检查。

(8)每日观测结束,应及时转存测量数据至计算机并做好数据备份。

(9)分区作业时,各应测出界线外图上5mm。

(10)不同参考站作业时,流动站应检测一定数量的地物重合点。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6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3。

(11)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重测超限数据、补测错漏数据。

6.3、图根导线网图见附图(三)

6.4、测区平面图见附图(二)

8、地形图测绘

7.1、成图方法

采用解析法数字化成图。

7.2、基本比例尺

基本比例尺为1:1000。

7.3、成图软件

南方CASS成图软件。

7.4、地形图的分幅

采用50×50cm正方形分幅,图幅号按图幅西南角坐标计算编号。

7.5、地形图的精度

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8mm(图上),高程注记点建筑区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67m,其它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2等高距。隐蔽地区可放宽50%。

7.6、全站仪检查

用全站仪施测地物点、地形点时,测距一次读数,当经纬仪2C差小于40″时,水平角可测半测回;每一测站测完碎部点后应归零检查,归零差应不大于40″。

测站定向后需用另一已知点进行定向检查。检查精度平面小于图上0.2mm,仪器对中偏差不大于5mm,仪器觇标高量到1mm。

7.7、地物点、地形点测距的最大长度

地物点测距的最大长度为160m,地形点测距的最大长度为300m。

7.8、高程注记点的间距

高程注记点的间距为15m。

7.9、测区内各类地物地貌测绘方法:

(1)各类建(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进行测绘。临时性建筑不测。建(构)筑物宜用其外轮廓表示, 房屋外廓以墙角为准。当建(构)筑物轮廓凸凹部分在 1:500 比例尺图上小于 lmm或在其他比例尺图上小于 0.5mm 时,可用直线连接。

(2)独立性地物的测绘,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外廓,填绘符号;不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表示其定位点或定位线。

(3)交通及附属设施,均应按实际形状测绘。小路可选择测绘。

(4)水系及附属设施,按实际形状测绘。

(5)地貌用等高线表示。崩塌残蚀地貌、坡、坎和其他地貌,可用相应符号表示。山顶、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处,应测注高程点。露岩、独立石、土堆、陡坎等,应注记高程或比高。

(6)地形图上各种名称的注记,应采用现有的法定名称。

八、本次测图应该提交资料目录

(1)技术总结报告

(2)三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

(3)野外RTK观测数据原始记录

(4)测区平面图(电子版)

(5)实习日记一份

九、本次测图的收获和感想

2010年的冬天我开始了大三紧张的学习生活,这学期要学习的平差分析是考研的专业课,我们都很重视。每一堂平差课无一个人缺席无一个人睡觉偷懒。但对于我来说,这次大约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才是无与伦比的重要,可以说它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测绘行业的决心与信心。

以往的实习我们都是在学校周围,那可以说是纸上谈兵了。在得知这次实习时我们的内心的喜悦是无法比拟的,因为我们专业最重要的不就是理论联系实践么。其次更更重要的就莫过于团结了,每组4个人之间的团结也是相当重要的。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我们完成这次实习的原则也是让每个组员都学到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而不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所以,我们每个组员都分别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并准确进行计算。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直至符合测量要求为止。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经过每个组员的团结工作,我们完成了侧图的工作。

这次测量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合作的能力。当然其中不乏赵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实习中我们也体会了不少酸甜苦辣,有的测量很顺利甚至零误差,有时测量处处碰壁,但也算过去了,完成了这次测量还是很高兴的。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最好检验,只凭在课堂上的听,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对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更是一塌糊涂。当第一天开始测量的时候,我的心里还一阵的发愁:该如何把任务进行下去,一头的污水。当动手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听老师一说或者翻阅一下课本,然后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就基本掌握了方法。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这些知识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通过实习,不仅理解了基本测绘工作的全过程,系统的掌握测量仪器操作、实测、计算、地图绘制等基本技能,而且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使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在实习中培养了时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从而积累了许多经验,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

最后:感谢赵老师在这段时间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感谢所有教研室老师,没有你们也不会有我们这次的成 绩!

附图(一):高程寨村1:10000比例尺地形图

附图(二)测区平面图

附图(三)图根导线网图

附图(四)首级GPS网

附图(五)四等水准路线图

数字测图实习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