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今年,我利用寒假时间,对我市的某某社区进行了养老问题的调查。

某某社区,一共大约有1600位居民。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大约在736位左右,男性占25%,大约是184位,女性占75%,大约是552位。由此调查结果可看出,老人占全区的46%,将近一半,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 养老问题。 这么多的老人,据统计将近有70%都是老人自己养老,这些家庭有的老人是退休老干部、有的是退役军人、有子女很有钱给老人单独买房子的……这些老人基本生活都能自理,不需要子女天天照顾,就是每年过节的时候孩子们会到老人家里。还有5%左右的老人住在自己的孩子家,这些人,基本是没有退休金的,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孩子。这些人算是孝顺的了,能跟父母住在一起,有些子女都有工作,只能晚上才回家,所以他们就请个保姆在家照顾老人。那剩下将近25%一些老人,就只能在养老院了,有的是没有子女的,有的是子女根本不管的,还有的是子女在外地的,等等。养老院的价格还算合理吧,不是很贵。这些老人可没有前面两种老人过的好,毕竟不是自己的子女照顾的,所以不会那么无微不至,但是这里的待遇也是不错的,工作人员对养老院里面的老人也是很体贴,我和几位同学到养老院去问候了一下,发现那里的居住条件根本不比家里差,听说还有人来教老人们扭秧歌、唱唱歌什么的,我们去的时候有些老爷爷在下象棋,室外还有健身器材…… 我们聊天就聊起来了老人们是为什么来养老院的,说自己的孩子不管他们,1年也不见一次面,老人想上孩子家住吧,他们就是各种理由,说是没时间照顾……听着老人说的那些话,我真是心酸啊,很难想象他们到底是有多狠心。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恩。每个人都是父母生父母养的,他们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们拉扯大,容易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自己孝顺,说老人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给买的,我还不孝顺?大家想想,那叫孝顺吗?给老人物质上的满足,那是一种义务,不算孝顺,孝,是让父母放心,不给父母添麻烦,即使父母不对,也不埋怨、不顶撞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子女不孝顺老人,那么将来她的孩子也不会孝顺你,这是一定的,是一环套一环的。记住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子女孝顺,自然就会长寿。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花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感情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就说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以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不是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

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

和父母在一起走过的日子,将会是我一声中最快乐的日子,我会好好珍惜、好好收藏的。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有父母我不会孤独!我永远爱我的家人!

 

第二篇:我国农村养老状况的调查报告1 - 用于合并

我国农村养老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的提出

我国自19xx年进入了老龄社会,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我国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而且,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并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老人达到1.32亿,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65岁老人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按照国际通用规则,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被视为老龄型国家。因此,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并很快就步入老年国家的行列。

我国自19xx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之后,政府开始关注养老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政府认识到发展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养老事业,农村养老问题是养老事业的关键,养老问题的真正重点和难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20xx年2月23日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xx年。

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仍是家庭养老。所谓家庭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包括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我们的调查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调查指标。

二、调查和收集资料过程简介

本次调查从家庭养老这一角度分析农村养老问题。从20xx年1月至3月,考虑到本专业本科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和社会调查知识,此次调查由河北经

贸大学社会保障教研室组织,调查人员是本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部分在校本科生。调查采用多段抽样方法,一级抽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先按经济发展水平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分为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三层次,在每一层次类型中分别抽取三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作为一级样本,它们是江苏、广东、黑龙江、河南、河北、湖北、四川、贵州、内蒙古。从以上9个省中确定45个村作为典型,以家庭中至少有一位老人高于或等于60岁为标准,确定每村的老年家庭总体 ,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每村老年家庭总体中抽取5户家庭,以家庭为分析单位进行调查,由调查者代填问卷,或者由有文化的老人自填问卷。若每户有1位以上的老人,则只调查其中的1位。调查采用的是开放式问卷形式(有些问卷当场填写后收回,小部分问卷隔天收回),共发放225份问卷,回收219份,问卷的回收率是97.3%,在219份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是202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2.2%。

三、调查结果说明

(一)农村老人基本状况

1、年龄结构

在被调查的202名老人中,60—69岁的年轻老人占49%,70—79岁的中年老人占36%,80—89岁的高龄老人占12%,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占3%,这与我国农村老人年龄结构分布特点基本相吻合。

2、日常经费支出。

农村老人的日常开支期望普遍偏低,在回答“您认为多少钱就足够您一年的开销?”时,62%的老人认为最多4000元足够了,29%的老人认为一年开销需要4000—7000元,5%的老人认为7000—10000元够一年的开销,只有4%的老人认为10000

元以上才够一年开销。为了进一步调查农村老人消费期望不同的原因,我们调查了农村老人的养老资金来源。只有6%的老人靠养老金养老,其余94%的老人养老资金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解决:早年积攒、自己劳动所得、儿女供给,儿女提供的养老钱数也有很大差异,在被调查的农村老人中,儿女每年给老人1000元以下的占44%,每年给老人1000—3000元的占28%,每年给老人3000—5000元的占18%,每年给老人5000元以上的占8%,只有2%的老人根本得不到儿女的一分钱,甚至有少数老人拿出自己的钱补贴儿女使用(以上所说的儿女给老人钱数是指老人所生的所有儿女一共在一年内提供给老人的钱数),儿女们除了提供钱物外,还为老人提供粮食和衣物。事实上,仅仅靠早年积攒、自己劳动所得、儿女供给三种途径获得的收入不一定能满足老人的养老开支,在被调查的老人中,67%的老人认为靠以上三种途径获得的资金仍不能满足养老消费,33%的老人认为足够开支了。

3、代际关系

农村老人的子女数较城市多,在被调查的农村老人中,只有5%的老人有一个子女或没有子女,95%的老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在老人的子女中,有40%的子女在村中务农,25%的子女外出打工,15%的子女从事个体经营,17.6%的子女在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上班,还有2.4%子女从事其它领域的职业。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在广大农村地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但几代同堂的主干家庭所占比重越来越少,与此相应,更多的老人宁愿选择脱离大家庭单独生活。在被调查的老人中(除1名老人在养老院),55%的老人不和孩子住在一起,他们希望有个清静的环境、单独的生活空间,又不愿麻烦子女,避免与下一代产生矛盾摩擦,在他们有房子、身体还行的前提下,他们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45%愿意

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有的老人由于传统养儿防老观念浓厚,喜欢感受大家庭团聚的氛围;有的老人由于身体不好需要子女照顾;有的老人因为房子坏了或没有房子只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有的老人为了照料年幼孙子女而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农村老人与子女的沟通很少。在被调查者中,只有44%的子女经常陪老人说话,12%的子女有时陪老人聊天,44%的子女几乎不陪老人。

4、健康状况

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被调查的老人中,只有39%的老人自己觉得身体好,24%的老人觉得自己的身体比较好,36%的老人觉得自己身体不好。事实上,农村老人衡量身体好坏的标准很低,只要没有患大病,不影响劳动就算身体比较好。而且,农村老人医疗消费水平很低,调查发现,20%的老人得病后硬撑,64%的老人自己买药或儿女买药,只有16%的老人选择去医院看病。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全国全面实施。作为主要的受益群体的农村老人,他们对这一制度并不完全认可。在被调查的老人中,有5.8%的老人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有5%的老人对这一制度不知道,只有16%的老人认为这一制度对他们有较大或很大的帮助,有51%的老人认为这一制度对他们有点帮助,但效果不大,甚至有21%的老人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5、空余时间活动安排

随着中央对农村经济的大力支持,农民生活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的业余爱好中去。 农村老人的空余时间安排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内容虽显多样,但仍显单调集中。在被调查的老人中,有18%的老人空余时间聊天,17%的老人看电视,17%的老人打牌打麻将,12%的老人窜门或散步,其余的老人种花、养宠物、看书、听戏唱戏、听广播玩乐器、做操、

购物、旅游、参加村里老年活动。二是由村委会和农村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仍显少。在被调查的农村老人中,多数老人的生活仍显单调,他们在农闲时间主要聊天、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窜门等,只有经济富裕的村子组织一些老年活动。

6、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只有14%的农村老人觉得自己没什么养老问题,其余的老人存在不同的忧虑和担心,其中25%的老人最担心生病,怕有病看不起或报销程序麻烦;17%的老人担心自己一旦生活不能自理,子女由于工作忙活子女不孝或子女不在身边等原因无人照顾;16%的老人害怕孤独,感觉精神生活匮乏;16%的老人担心钱不够用,其余12%的老人担心货币贬值或政策变化等。上述数据表明,农村老人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于三方面:生活无人照料、物质不能满足养老需要、精神生活匮乏和孤独。

四、结论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和保障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养老资金筹集的问题上,《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在实际情况中,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和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在不同地区存在很大差异,总体而言,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参保率和人均保费较高,由村委会全额或部分代缴。多数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集体无力或不愿承担农村老龄人口养老,国家主要的法律和政策未提供资金支持等原因,只有极少数老年退休教师和工人享受国家养老退休金,和极少数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孤寡老人可以在专门的养老机构养老之外,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老人比例很低,而且保障对象主

要局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大多数人无法享受社会保障。

2、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老人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身养老。

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等家庭结构模式在农村占很大比例,而且许多老人不是与子女共同生活甚至子女不在身边,因此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使子女对老人各个方面的照顾大大打了折扣,即使几代同堂的家庭,老人劳动能力的衰退和逐渐丧失,家庭的经济权也多转移到年轻户主手里,老人对资源的控制权减弱。这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老人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养老,在物资上老年夫妻一部分养老来源是子女,一部分养老来源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产品和货币收入,在生活照料上,在身体力行得前提下老人主要靠自己照顾自己或是老年夫妻互相扶助。只有在老人失去劳动能力或因病痛和衰老完全需要他人照顾的时候,子女及其家庭能够体现重要的养老功能。

3、农村养老质量普遍偏低,养老更多局限于经济养老。

通常,衡量养老质量最主要的标准有三方面,一是经济上的保证,二是生活上的照料,三是精神上的满足。由于我国多数农村老人家庭收入低,年轻人尊敬老人观念越来越弱,农村基础娱乐设施和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社区养老在农村养老中体现不明显等原因,多数农村老人得到的是来自于家庭的主要维持其生存的经济保障,甚至有些老人的经济供养不能及时保证,一些老人几乎不敢奢望基本生活消费之外的其它消费。生活上缺乏照料,甚至帮助子女家庭做家务和照看未成年的孙子孙女,帮助子女农田耕作。精神生活方面,许多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上的长久的时空分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纽带较过去变得越来越松弛,由此带来子女孝道的下降,减少了两代人沟通的机会,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也缩短

了与老人的沟通时间,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4、老人养老期望差异明显,儿子女儿在满足老人养老期望中发挥同等重要作用。 农村老人对养老期望差异明显,造成这种期望差异的原因很复杂,实际收入高低和早年积攒钱数是影响老人判断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老人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女的生活质量和职业类型,儿女的经济条件直接影响着父母的经济条件,二者有很大的相关性。调查发现,子女在政府机构上班或属于工薪阶层,老人的衣食生活较丰颖,反之,儿女生活状况很差的老年父母老人的日常开支拮据,还要为儿女分忧,在物质和精神上背负沉重的负担。此外,随着妇女权益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她们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上升,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受到冲击,女儿在老人养老中的重要性在提升,女儿在对老人日常生活照料、金钱和物质供给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不逊于儿子甚至超过儿子,许多老人认可和赞许女儿的养老作用,一些老人把依靠的重心由儿子向女儿身上转移。

5、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农村医疗制度仍待完善。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早年多胎生育和常年过度劳作等原因,农村老人身体普遍较差,许多老人患有高血压、关节炎、心脏病、中风、风湿、支气管炎、胃炎、胆囊炎、白内障等疾病。由于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的陈旧和医院体检费用昂贵,农村老人的医疗状况不容乐观,面对疾病他们较多地选择自己到药店买药自我医疗,或选择有较少的医疗支出的、医疗设备简陋的附近门诊就诊,甚至部分老人无力承担医药费而放弃治疗。农村医疗制度不完善,目前解决农村老人医疗问题的制度主要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xx年4月实施以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老人医疗费用问题,然而,农村

老人对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偿比例、起付线、医院选择和报销程序等不完全认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的看病问题,距离农村老人完全认可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缴费较高、程序繁琐等原因,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很难推行,农村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缓慢,其它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几乎是空白,农村医疗制度仍待完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