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问题调查论文

延边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学院:土木工程 年级:2012

姓名:王士波 学号:2124022019 姓名:徐志康 学号:2124021568

指导老师:沈万根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缤纷多彩的生活让我们目不暇接。城市中一座座摩天大楼平地而起,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在这繁华的背后还有一些双眼看不到的问题的存在。就如同那繁华的都市的另一端,在那些人员稀少,劳动力严重缺乏的农村,就面临着我们看不到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农村养老的问题。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在我们小时候开始亲人就一直不断地陪伴我们成长,我们也一直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正是因为有亲人作为我们的基石,我们才能安稳的立于山间。但他们渐渐老去又是谁来支撑他们的生活…….

【关键词】农村、养老。

【正文】

(一)养老问题现状

近年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养老金的支出占了一定比例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我国而言,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的支付压力显著增大。同时,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问题的压力更大,因为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在村里留

守的孤寡老人的养老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据调查统计在世界总人口当中,超过65岁的老年人已经达到5.78亿,接近10%,而中国是世界上总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至今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亿之多,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并且超过了我国总人口的10%。如果一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为标准,一旦这一指标超过7%,即可认为该国(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年化进程。由此观之,可以想象养老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是多么严峻的一个问题。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来说,养老问题又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负担。

现在我们面临的农村养老问题难解决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其实无论老人有无儿女,养老的原因是一样的——农村人口素质低。没文化使得媳妇女婿们不懂得爱屋及乌,没有爱心,也使得村民们毫无同情心,我们的礼仪之邦礼仪何在?没有文化使得人们不知亲情的可贵,不知友情、乡情的重要,使得人们不知什么是同情。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资的供应,还需要儿女的理解、关爱,以及心与心的交流。无知让老人们的这点需要成为奢求,不可得。村政府的工作不到位,以为农村的政府机构人员组成多数是村里人民自发选举,村干部文化素质水平低下,政府政策实施不到位,对于农村养老问题疏于管理研究。所以人口素质低下已是农民养老问题难的根本原因。第二,农村经济落后,这是直接原因。我村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土地贫瘠,又没有草坡,农业收入微乎其微,全村几乎家家入不敷出。如果家里再供个高中以上的学生,就得靠借贷度日了。而且大多数青壮劳动力外出打

工,村中剩下的都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就导致农业勉强维持生计。第三,国家的分配制度不公平。建国初期,为了推进工业的发展,国家颁布了好多有利于工人的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工人退休之后可以向国家领取退休金。我们不得不承认:最受苦、受累的是农民;经济收入低,地位最低还是农民。农民同样会退休,但不会领取退休金,所以靠的依旧是田地、儿子啊!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民以食为天,农民做着最平凡但又最根本的贡献,农民老了之后却得不到最起码的生活保障,这就是不公平。如果农民也可以领取退休金,那些老人就不必为衣食而担忧了,一定程度也缓解农村养老问题。

就东北延边州来说,农村养老问题同样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延边州农村较多,经济发展缓慢,大多数的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或者是出国赚钱,这就导致延边州的农村养老情况相对严重。所以针对延边州养老问题调查研究,我们应该采取多方面的调查。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措施:1.老年人生活来源问题;2.老人的医疗问题;

3.老人的娱乐活动;4.老人的心理状态及文化信仰;

(二)养老问题解决措施

限于延边所处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完全的依托家庭养老还是完全依靠国家和集体的大包大揽都不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延边的农村养老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沿着前面研究其困境的思路分析解决路径如下:

1、巩固并完善传统的家庭养老机制。传统的家庭养老是老年人的最佳养老模式。就老人而言,在家里居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保持原来的生活节奏;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通过照料孙辈、简单的农业生产等方式在家庭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所以我们必须巩固并完善传统的家庭养老,它对于解决农村养老是最为现实的选择。

2、提升农村经济支撑力,鼓励个人养老。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养老的经济支撑力。从宏观层面来说,财政应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让工业切实“反哺”农业,城市真正“反哺”农村。同时鼓励并采取一些优惠措施推动一些企业到农村因地制宜地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应提高个人经济的独立性。目前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现状受其所处时代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其储蓄情况和条件已经成为定局,土地已成为其目前拥有的唯一资源,必须由国家出面,无论是在土地政策上,还是年老农民的土地收益上,想办法使这一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经济自我支持力。值得一提的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对于摆脱老年人对子女的绝对依赖性、提高独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素质的提高,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更好的机会,增强自我经济支持力。

3、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措施。然而,在延边的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制度发展是非常的缓慢的。根据延边农村当前的现实,应该逐步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在延边好多贫困的地区由于受集体、农民经济水平低的制约,不具备开展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但往往这些地区农民的养老需求最为迫切,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政府当承担这些地区的养老重担。首先,政府要调整财政分配格局,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在欠发达地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欠发达地区农村老人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就是吃饭和看病,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其次,完善社会化救济和“五保”供养制度。以确保能应对因突发灾害造成的养老困难以及无子女老人的养老问题。最后,政府应该对有老人尤其是有多个老人的家庭予以补贴。随着近年来通货膨胀的加剧,养老所需要的费用也在不断上涨,对于有老人尤其是有多个老人的家庭来说,赡养老人将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有许多贫困家庭因供养老人而愈发艰难。政府的补贴,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他们的这一困境。

4、变革和发展农村敬老院 。我县农村现在的敬老院对解决部分农村老人的养老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需要改革和发展。首先,扩大敬老院的养老对象范围,对全部老人开放,以家庭和养老院互相结合与支持进行养老。例如,在农村农忙时节和其他情况需要时,子女可以把老人送到敬老院照料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其次,针对养老院数量不

足,规模小的状况,需要积极发展,不但争取在全国农村乡镇普遍建立敬老院,在有条件的村也要建立村一级的敬老院。

【结论】延边地区农村人口较多,农村规模较小,而且分布较为分散,在提供养老保险措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性,面对这种问题,最好的就是采用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让老人在自己家里安度晚年,而且延边地区重礼仪,讲孝道,在家庭养老这方面也是做得很好的。但不排除实在没有精力照看家中老人的情况,所以,政府方面应当调查这方面需要,在合适的地方建立养老院,让这部分老人也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延吉市人口分布网

[2]延边市人民日报

[3]延吉市人民政府网

[4]中国养老院网

[5]《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苏保忠

 

第二篇:农村养老论文

农村养老

[摘要]农村老年人作为我国社会一个特别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解决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一直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当前农村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家庭对农村养老的支持力下降、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养老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年轻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措施,以此来改善我国农村养老问题。

[关键词]家庭养老养老保障制度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存在问题分析

(一)家庭养老为主,农民对社会养老认识不足

受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不仅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与舆论基础,更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据有关部门调查估计,在1000名被调查了解的老年农民收入来源构成中,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79.68%,子女供给占12.4%;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日常生活照料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97.6%,感情抚慰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92.8% 。可见,在农村,家庭养老仍处于主体地位。与此相对比,农民对社会养老模式缺乏了解和认可。

(二)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导致养老资金短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而农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的费用。因此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资金。

(三)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难度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快。虽然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6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都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然而,传统的孝道思想在现代生活理念的冲击下,逐步丧失了对子女赡养老人的约束力。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涌向城市,这一切必将使家庭养老的支持力下降,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弊端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

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道德教育,继续倡导家庭养老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孝”文化在我国仍然根深蒂固,养儿防老依然是大多数农民的首要养老模式。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却冲击着传统的尊老、养老观念,青年人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甚至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

(二)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还要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经过一段时期、在一定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应当及时将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或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第三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只有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鉴于目前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应该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即农村应实行与城镇一样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统一模式。当然,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还有许多方面难以实现城乡全面接轨。就全国而言,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张红云.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构建和谐农村[J].林区教学,2007,(03).

[2]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定。“老有所养”的提出,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这一越来越庞大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巨大冲击,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儿防老”,这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然而今天赡养父母却成了儿女们极大的负担,一些人尽可能地回避这一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当前之农村,老年人除了分得一亩左右的承包田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如果儿女们再背弃他们,他们将非常艰难地渡过自己的后半辈子。可以说,农村养老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不仅仅关系到农村老人的晚年幸福,更关系到社会家庭和谐乃至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又好又快的推进。

现状:(泛指经济欠发达地区)

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以传统“孝”文化作为重要保证,在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背景下,老年人是一家之主,生活保障不成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推行,大家庭格局基本被打破,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已经成农村家庭的普遍形式。既使是一个儿子也要与父母分家另立炉灶,这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可能被传为笑谈,而今却人人习以为常。对农村老人来讲,那一亩左右的承包田,的的确确成了他们的命根子。

笔者依据对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所了解到的情况,把当前农村养老形式笼统地划分为一下几个类型:

幸福型。以传统的方式存在,但必须有一个先决的客观条件。即:老人有退休金或固定收入(老教师,老工人,医生,小企业主等)。这一类型约占7%

股份型。就是由多个儿女共同分摊老人生活费或医疗费。这种形式基本上是老人有老屋可居,且生活能够自理。如果是一个孩子,大多是独资供养,也不愿一个锅里吃饭,个中道理不言而喻。这一类型属大众化约占80%之多

墙头型。就像河南戏曲《墙头记》的剧情一样,分上下半场。(上半场)是老人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们生怕自己多尽一点责任义务。(下半场)老人有退休金或固定收入,基于公平原则,轮流在几个儿子家吃住,当然心照不宣,生活费是要按规定缴纳的。这一类型比较少每个村子也就一两例。

留守型。(与股份型兼而有之)老人有儿有女,但子女长期外出打工或季节性外出,留下庄稼活或孙子女等由老人照顾。这种家庭的老人大多有一定劳动能力,尽管吃穿不缺,能够自立生活,但是精神生活永远得不到满足,同时还要照顾下一代。这种类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输出力度的加大已成逐年增加的趋势。

生活标准(不包括幸福型)

温饱:99%以上基本得以保障。也就是说,弃老,虐老现象虽然很少但确实存在。

居住:以狭小老屋为主,条件简陋。大部分农村人都生活在偏僻区域,相对来发达地区或城市郊区比较富裕,老年人无论是何种养老方式,都能住上土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房屋,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人来说,一般是居住以老房为主,家庭关系和睦的老年人还能和子女同住在条件好房屋里,关系不好的为了避免矛盾,就居住在离子女不远的简易房或果园菜园里等。一个真实的事例:老家一位大娘40多岁守寡,含辛茹苦把5个子女养大成人,近几年体弱多病却依旧住在因通路坼迁留下的一间老房里,三个儿子新房空着也没有一个愿意把老母亲接进自己的家中居住。去年,身为砖窑小老板的二儿子一家三口接连受伤,因病住院,恰好一名号称“小诸葛”的算卦先生到村里摆摊,有能人出点子求算卦先生帮忙,“小诸葛”以“老屋不易”“破财消灾”等为由,不仅从二儿子那里蒙得不菲收入,还让老大娘得以入住堂屋正房。一时间在十里八村传为美谈。

花销:据不完全统计,农村老年人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一下,远远低于各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除去土地收入外,有其他经济收入的老年人仅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20%左右。大多数老年人一年难得花几次百元大票。

娱乐:精神生活基本以串门聊天为主,儿女孝顺的可以看看淘汰了的小电视。据调查,农村老年人多数将聊天,串门,走亲戚作为主要的休闲娱乐交流方式。每每成群结伴在村口,街头,大树旁聊着从收音机电视机听看到新闻趣事以及家长里短,并幽默地戏称为“街头等死队”可我的心情却因为这灰色的幽默更加沉重。

就医:大多数农村老人,小病扛,大病熬,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拒绝就医现象比较普遍。近年国家推广农村医疗保险,而实际上,一些老人根本不愿意参加。我曾与几位老年人聊天,他们的想法是:感冒发烧就吃点小药,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绝症,住院少不了成千上万的花费既是报销60%那剩下的40%也是不小的数目,儿女们打工挣钱也不容易,自己就不给他们增加负担了。朋友告诉我一个真实事例:他们那儿有一位老泥瓦匠,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子基本都是经他手盖起来的,老汉生性耿直,三个女儿已出嫁他乡,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是一个标准的留守老人。到乡卫生院检查,被诊断为癌症,为了不给儿子留下欠账,回家后卧床七日,水米不进自绝人世。。。。。。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国发〔2009〕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xx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现就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新农保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二、任务目标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xx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xx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四、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

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七、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要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

八、待遇调整

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九、基金管理

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试点地区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对村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十一、经办管理服务

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地区,要认真记录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长期妥善保存;建立全国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试点地区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新农保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新农保基金中开支。

十二、相关制度衔接

原来已开展以个人缴费为主、完全个人账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称老农保)的地区,要在妥善处理老农保基金债权问题的基础上,做好与新农保制度衔接。在新农保试点地区,凡已参加了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

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制定。要妥善做好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

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

国务院成立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并督促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总结评估试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农保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试点地区也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试点工作。

十四、制定具体办法和试点实施方案

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试点具体办法,并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备案;要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周密测算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按要求选择试点地区,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定。试点县(市、区、旗)的试点实施方案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十五、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

各地要注意研究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和总结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经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好事办好。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国务院

二○○九年九月一日

参考资料: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农村的养老问题一直关系着我国农村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养老问题更是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暑假我去位于武进洛阳镇马安村的奶奶家玩,初步了解了所在村的一些养老情况。本文通过分析了马安村养老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一些思考。

一、马安村现有的养老方式

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马安村的情况也是如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家庭养老。主要是指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成员特别是赡养人提供,包括家庭成员给予老年人以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目前,这是马安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80%的该村老人都是由其子女照顾。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养老方式出现了下降。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该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主要是该存的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对本村的老人养老的投入仍需加强。

(三)养老保险。面对该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近几年来,该村养老保险已经初具规模,而且越来越多的老人

(尤其是60岁以上的)正在加入农村保险的范围,极大的提高了保障老年人自我基本生活的程度。

(四)储蓄养老。村民依靠自己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但是,银行的低利率、物价的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 及农民不算很高收入,使得储蓄养老更加举步维艰。

二、马安村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使该村养老现状更加严峻,特别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家庭养老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及当前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健全。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低

调查显示,在我国,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全国89%的社会保障,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到了社会11%的社会保障。同时,由于种种限制,很多人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在马安村,参保的老年人人数占全村人口的比重仍然不高,一部分老年人仍不能享受基本的养老保障。

(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代代相传。现如今,在马安村,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保障作用已不能完全适应该村养老保障的需要,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随着农民观念和家庭规模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被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2)该村的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特别是超过70岁以上,以经成为该村老年人的绝大部分)、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人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和生活照料。(3)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该村中的大部分年轻人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人,更多的是需要老人帮助照看孩子。逐渐形成了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自己的下一代倾斜,而忽视老人的现象。

(三)保险标准低。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完全积累型的个人账户制,养老金水平完全取决于账户积累期限和积累规模,投保期限越长、缴费金额越多,收益就越多。该村的许多老人获得的养老保险远远不足以支付日常的医疗费用。

(四)筹资渠道少且弱。 目前农村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入,二是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农民自身收入。村中少部分收入水平低的农民则面临无力承担养老保险金的困难。

(五)法律制度建设仍不完善。 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法律法规,导致养老保障的许多方面的管理不够规范,管理的松散和监督力量的薄弱更造成了许多违法行为的产生,给老年村民养老问题带来新的考验。

三、应对该村养老问题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巩固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家庭养老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其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村委应该大力弘扬全民尊老、敬老、争老、养老的良好风气,向村民提倡赡养父母的观念,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可以举办一些讲座,谈心活动来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2)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还必须依靠法律的强制保障,要增强老人们的法律意识,加强其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少数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的行为要严厉教育和批评,情况恶劣的可以帮助老人通过法律手段维

护自身权益。通过法与德的结合来更好的促进该村养老问题的健康发展。(3)村委要提高认识,时刻从减轻养老负担出发,仔细调查现有村中老人家中的现实情况,对于贫困而养老负担重的家庭,要坚决负起责任,对他们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帮助。

(二)加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医疗保障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保障,医疗保障是关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方面。(1) 该村可以考虑专门为老人们配置一些娱乐设施,引进一些适合老人们浏览的报刊和书刊等,还可以开设一些简单的课程,如书法、绘画、舞蹈等,以此来丰富老年朋友的闲暇生活。(2)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建设的投入,要从资金、物质、制度上给予保障,解决好老年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当下,许多村民感慨到,“最怕的就是生病,越来越看不起病了”。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重点保障病残、老年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三)完善农村养老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保障农村养老的顺利进行,以达到养老保障政策的落实与目标的实现,确保各有关方的合法权益,提高养老保障管理效益。主要包括:(1)可以制定各项养老保障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来管理和监督养老工作的执行情况,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对养老保障各项基金收支、投资与管理过程进行监督等。(2)依法定期对养老保障基金的财务收支进行核查以及严查一些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并定期向村民公布详细的审计结果,以增加透明度,让村民享有知情权。(3)由参加养老保障的各方受益主体组成监督机构,如农民代表大会等,依法对农村养老保障的事务实施全方位监督,包括有关处罚决定的执行情况,并定期将工作情况与监督结果向村民们公布。

(四)强化当地村委的责任意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村委应该时刻牢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必须在政府牵头下,统一政令,加大推力,协调所在村的方方面面关系,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和村民共同努力组建一个权威性的农村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妥善保障农民的养老。

(五)改革基金管理模式,提高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许多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都采取了类似的多元化投资方式比如分别规定一定的比例投资于国债券、投资于企业股份,投资于金融部门及投放国外等。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没有国外那么成熟,考虑到国内专业投资认识的投资绩效与国外的差距,我国对基金的管理虽然应该放开,但也须慎重。比如可以将投资的50%放在银行、国债券,证券、基金投资比例不得高于30%,其余可投向收益率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总之,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措施必须是一种综合的解决方案,要依靠传统家庭养老,政府“救济养老”,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完善,特别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产生后,给农村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农村实际出发,改变农村养老政策,建立适应农村实际的养老保障制度,统一、协调、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维护,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得以顺利实施,使农村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父母分家分财.<唐律·户婚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律>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2.非货币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1)米特罗在<欧洲家庭史>中进一步描述道:[农民经济是一种无货币经济.以致于赡养老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买食物.而在前工业时代.在农业地区中.这两个都是不存在的."(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老而丧失生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产.很显然.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

(二)家庭养老的主观条件分析

1.传 统的孝道思想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而且还受到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赡养观念的制约.历史上.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3)所以儒家立教以孝为起点.[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扶子之义."(4)因此.孝的道德观最初是调解长者与小辈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孝被抬到了极高的地位.成为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起点.并做为封建伦理纲常的基础.封建统治者就是用孝束缚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孝的原则为:[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不同".(5)封建统治者重孝的目的是为了效忠.显然以孝治天下.本身就包含了伦理和政治双重意义.在封建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广大农民总是认认真真地行孝.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2.享受天伦之乐的本能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精神动力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老人害怕孤独.乐于和儿孙生活在一起.于是在长辈与晚辈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感情.这就构成了家庭结构变化的向心力.形成一种牢固的封建家庭关系.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具有强大的保护职能.共同保护家庭成员和财产安全.每个家庭成员都脱离不了家庭生活.更脱离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而且家庭还有一定的稳定性.每个人都重家庭.轻个人.为了家庭的生存.利益和光荣.个人便可以忽略.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个人必须各安其分.在人伦规范所界定的范围内.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演好.而个人的真实意见和感受则慎藏于角色.行为之后.于是又形成近代农民家庭的内聚性和封闭性.主观上要求赡养老人必须在家庭内部进行.

3.政府的强力推行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动力

中国传统社会自实施君主专制制度以来.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在[家天下"的政权模式下.统治者为了确保统治权力.努力造就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和绝对服从的心态.孝的本意是顺从和

[无违".将孝扩展到政治关系方面.就形成了[以孝移忠"的思想观念.另外.老年人是政府业绩的形象代表.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更是国泰民安和国运长久的象征.乾隆三下江南.其间五六次都有百岁[人瑞"迎驾道旁.他认为是[太和之气".[用征寿世"的吉兆.显然.当老年人被赋予国运和德治的象征意义时.家庭养老就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政府的公事了.因此.历朝历代的政府官员都将维护家庭养老作为国家任务进行推动.政府强力推行家庭养老的标志有三:第一.有负责相关事务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或专司其职的官员,第二.有保障家庭养老的制度和法规,第三.有维护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6)中国历史上的家庭养老是通过民政部门主管.县级机构直管.吏部考课.监察部门分察.孝文化灌输等逐渐纳入政府行为范畴的.

二.现代社会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19xx年到19xx年两次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4.3人/户降到3.97人/户.到19xx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9人/户.20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均家庭为3.44人/户.中国的家庭结构也转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的结构.19xx年核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7.31%.其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57.81%.比19xx年增长4.92个百分点.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和完全核心家庭的增多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19xx年四普时城乡合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单身户和一代户中所占比例为25.6%.据19xx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12个省市的一份调查.老人中一代户的比例.城市达到41%.农村达到43%.(7)

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 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象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这是传统家庭养老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种变革.导致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两个因素在农村正在逐渐突出:第一.两代人的居住偏好.喜欢分开过.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时尚.也可以说是人的现代性的一种表现.对我国14省市的一项调查表明.2/3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8)在老

人那一端.也有个图清静.少麻烦的想法.第二.家庭人口外流或外迁因素.子女不在身边.在外地学习或工作.条件不成熟.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显然.作为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模式.有二个基本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自身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在农村.传统孝道观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也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在农村存在的空间正在形成.

三.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分析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0%.县(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9)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笔者认为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员所言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

(三)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xx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xx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10) 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以上数字对于8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 说还是离他们较远.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

(四)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据笔者对河南省部分农村的调查.15%的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但是.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农民人口多.占全国12亿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285万.占农村人口的8.2%.并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九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2010远景目标纲要为中国农村养老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指明了今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思路.那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已经成熟?能否替代家庭养老?"就成为每一个理论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焦点.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基础主要有:

(一)货币经济的发展

非货币经济决定了交换只能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分离.家庭养老成为必然.只有到了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化生产达到了极度发达的程度.生产单位由家庭变为工厂.家庭成员各自都是独立的商品者.依靠参加社会化劳动而取得工资收入.即以货币经济完全取代非货币经济.老人才能挣脱作为生产单位的家庭的桎梏.用货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维持生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才算成熟.因此.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的前提条件就是现代化的货币经济的存在.哈瑞斯说:[我们正在用老年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办法取代工业化以前孩子照看老年父母的制度.当

这一过程完成之后.父母孩子之间真正的反哺关系的遗迹也将消失".(11)可见.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他们的社会处于非货币经济即农业经济阶段时同样也是实行的家庭养老.不可用其它方式取代.

(二)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养老的两个要素是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键是解决了养老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没有生活能力或者生活能力很低的老人来说.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必须具备相配套的生活服务体系.生活服务的提供有三个来源.第一.老人自我服务,第二.家庭成员的服务,第三.社会化服务.家庭养老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家庭成员不仅提供了充足物质资料.还提供了完善的生活服务.而且亲人提供的服务又是最细致入微和完美周到的.因此.不管将来社会养老保险多么发达.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家庭养老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老人自理能力的降低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就使得社会化生活服务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村的经济发达程度.社会化服务程度.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程度是完全成正比的.据<经济日报>记者王培楠报道.20xx年初.广东省东莞市率先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正式运作.全市参保农民76万.16. 2万符合退休年龄的农村老人领取了首笔养老保险金.这意味着.从20xx年起.东莞所有20岁至60岁的男性农民.20岁至55岁的女性农民.将全部进人[社会养老保险的安全网"中.广东省东莞市之所以率先实施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就在于小小的东莞20xx年的财政收入总额已达103. 56亿元.市.镇.村三级公有资产已达1168亿元.净资产652亿元,就在于每一个村的第三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化生活服务水平已大大提高.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许多地方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外没有现成的模式 供使用.国内没有完善的法律作依据.操作的时候难免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当的管理和不周到的服务都会影响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受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及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

响.20xx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方面的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12)

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保者的热情就越高.保险基金也就越充足,反之.越没钱.服务就越无法提高.投保者越没有热情.保险基金就越不充足.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四.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制度也不完善.再加上农民素质.社会心理.东方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对保险制度的信任度.非货币经济等等因素的影响.与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相比.状况很不如意.尽管到19xx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但以上数字对于8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远.从目前农民缴费的情况看.人均缴费不到150元钱.根据他们的缴费额.几十年后.平均每人每月拿不到几元钱(相对于目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养老保险金.根本达不到保险的目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随着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部分参与社会保险并最终获得部分社会经济来源的条件已经产生:第一.除极少数未脱贫的地区之外.中国农民已经过上了温饱生活.很多农民已经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具有了一定参加社会保险的经济承受能力.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杭州地区农民.开展养老保险的乡镇覆盖率已达到95%.一些富裕的年迈农民通过一次性交纳几千元养老基金.已开始按月50元.60元不等数额领取养老保险金(13).第二.随着全国保险业务的发展.社会影响的扩大.计划生育政策手段的强化等等.农民参加保险的观念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理解到了参加社会保险对自身利益的保障作用.自觉性不断提高.上海市早在19xx年即顺应农民需要而推出了<农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山东烟台从19xx年开始.大胆地进行农村社会保险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这种喜忧参半的现状是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全一致的.我国的农村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差距大.因而在养老问题上.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有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全面覆盖.如东莞.温州以及山东的一些地方.而有些贫困地区.连一般的保费还无法收齐.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

相脱离.因此.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方式.

五.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及立法的价值取向

根据当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化服务状况以及养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中的主要养老方式.只不过这种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于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可以这样说.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切不可以偏概全.随意放弃对家庭养老的研究和规范.更不可武断地认为社会养老保险能够完全替代家庭养老.

之所以说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同居一室.家庭成员更便于照顾老人.无需由专人脱离生产而专职对老人进行看管.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养老.符合帕累托效率最优原则.第二.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由于诸多的原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全面推广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养老这种古老的养老方式不能随便地减弱或放弃.第三.家庭服务业不甚发达.即使人人都参加了社会养老.年老时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但由于农村家庭服务业刚刚起步.从事家庭服务的人员十分有限.因而.如果没有家庭这个养老载体. 老人们即使手中握着钱也仍然无法安度晚年.第四.思想观念.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对老人养老载体选择的影响.传统的[子孙满堂"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年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家庭的依赖性.对子孙理解的渴望会进一步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拿到保险金的老人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人而与他人生活在一起吗?很显然.家庭永远都是最理想的养老载体.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观念更新以及人口的流动对家庭养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单靠原有的道德.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进行规范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养老放在重要的位臵.

养老的载体与养老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家庭愿意承担养老责任.但没有物质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保障,或者相反.老年人仅有资金上的保证.但无人对其进行照顾.其生活也是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巩固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必须在农村强制推广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建立防患意识.在其年轻力壮.创造力最强时.能有少部分的储蓄.以备年老.多病没有生活能力时所用.

鉴于上述分析.根据我国农村的基本国情.参照[九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农村养老的基本精神.我国农村养老立法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14)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对全社会的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外.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还要依靠完善法制.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考虑到中国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障的复杂性.笔者认为.本着[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养老立法价值取向.我国农村养老法律体系可按以下思路构筑:

第一.尽快制订农村养老基本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可以作为我们正在制订中的<社会保障法>的部门法.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农村养老的原则.农村养老的形式.农村养老的种类.农村集体养老机构及其性质.家庭养老的内容.集体养老的内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及其性质.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法律责任等等.

第二.根据<农村养老保障法>的基本原则制订如下部门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法>.<农村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农村家庭养老示范法>等等.

第三.制订农村养老的行政法规.这一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法律规范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整个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应该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农村家庭养老条例>.<农村集体养老条例>.<农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办法>.<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税收减免办法>.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相信其研究对国家今后的农村立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