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

物理实验报告

学号:             

姓名:              

选课号:            

注:报告构架为数据分析+实验图像+该实验引发的基本应用。

1.该图实际上就是一个质点做简谐振动时的振动曲线,通过该图不仅可以方便的看出简谐运动的变化规律,还可以求出简谐振动的特征物理量——振幅,角频率和初相位,从而可以求解出简谐运动的运动学方程,实现对简谐运动的定性描述。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振动,广义的说,任何物理量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都可以叫振动。而任何复杂的振动又都可以看成多个不同频率的简谐运动的合成,因而讨论简谐运动也就是讨论所有振动的基础。并且自然界中一切波动都是某种振动的传播过程,简谐运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上述图像又是研究简谐运动的一种便捷方式,通过上图可以对简谐运动进行综合分析,故上图的应用主要表现与研究振动和波动上。比如海浪的起伏、心脏的跳动、活塞的往复运动、以及树叶在空气中的晃动、电流电压的振动,等等。

2.图1为两个振幅相同其频率又相差不大的振动的合成,图像反映出合成后的振动不再是一个简谐振动。但在合振动振幅项的变化比其相部分的变化缓慢得多时,合振动可以看作准简谐振动这点如图1所示。此时合振动的振幅时而加强时而减弱,这种现象叫做拍。图2反映出拍频及拍的振幅的最大值为合成简谐运动频率的两倍。

                            图1

                       图2

拍现象在声振动、电磁振荡和波动中经常遇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应用,例如:可以利用标准音叉来校准钢琴的音频;双簧管利用两个簧片振动的微小差别产生拍音以及超外差式收音机和雷达的应用等等。

3.图示为相互垂直的简谐运动的合成,一般情况下该合振动轨迹为一椭圆。如图1所示,当Δφ=1.5π时,合振动轨迹是圆。当两个分振动频率不同,但是具有简单的倍数关系时,合振动的轨迹将形成封闭稳定的曲线,这样的曲线被称为李萨茹图形。如图2图3所示。图形的形状往往随着Δφ的变化而变化,这点从图2图3中就可以看出来。而且一般情况下椭圆还要分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

                图3

李莎茹图形的应用主要有在知道一个振动的频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测量这两个振动的李莎茹图形测量另一个振动的频率。

4.图示为频谱分析的应用,下图为对以4为周期,以2为最大值的方波的频谱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到当k较大时可以通过简谐运动的叠加对方波进行很好地近似。

              图1

                   图2

频谱分析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很多应用,比如利用该技术制出了频谱分析仪。而频谱分析仪是透过频域对信号进行分析、研究,并同时 应用于更多不同领域,例如无线讯号收发器、信号干扰的检测、频谱监测、以及元件特性分析等,是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检验的常用工具,特别针对无线通讯 信号的测量更是必要工具,其应用十分广泛,因此也有工程师将之称为射频量测的万用电表。其主要功能包括:频率设置、基准电平设置、跟踪发生器设置、跟踪控 制设置、利用标记功能测量回波损耗,以及频宽、扫描时间及触发控制设置等功能。此外频谱分析还在EMI诊断、语音频谱分析、超声波频谱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5.下面两图是对受迫振动的分析,图1为在周期性策动力:f=m*h*cos(w*t)作用下的受迫振动的真实情况。图2为真实振动与稳定振动的比较,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一段时间以后振动就和稳定振动重合了,即振动达到了稳态。

            

      

                   图1

                     图2

受迫振动在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应用:小提琴、二胡等乐器设置共鸣箱、建筑工地上浇铸混凝土时使用的振捣器、粒料分离时使用的共振筛等等。当然有些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麻烦:军队或火车过桥时要放慢速度或便步走、轮船航行时要看波浪的打击方向而改变轮船的航向和速度、机器运转时为了防止共振要调节转速等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6.图1为理想状态下的斜抛运动:即只受重力。图2为物体受到的阻力与速度一次方成正比时的位移—时间图像;图3为阻力与速度二次方成正比时的位移—时间图像;图4为将前三者合并到一个图中进行对比的情况,对比后发现图二位移—时间图像与事实相违背,由此得出物体受到的阻力不与速度一次方成正比。图5、6、7分别为将横坐标换为物体横向位移,且横向上物体受到与其速度分别成无关、一次方、二次方关系的力时物体的运动轨迹。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关于斜抛运动的应用有体育运动中的排球不触网不过界问题、投球问题。其他的还有诸如最大飞行路径抛射角与阻力系数及物体质量的关系、自行车能否飞跃黄河的讨论、巡航导弹撞地概率与导弹参数选择等等 。

 

第二篇:山西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单透镜物理实验

班级:201* 姓名:*** 日期:20##-6-4

地点:理科楼

【实验目的】:

1,学会常用的测量薄透镜的方法。

2,加深对物象关系和成像公式的理解。

3,学会用直角坐标系方法讨论薄透镜的成像问题。

4, 学会和掌握共轴光具组的调节。

【实验原理】

薄透镜是指其厚度比两球面的曲率半径小得多的透镜。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凸透镜(也称为正透镜或会聚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焦距越短,会聚本领越大。另一类是凹透镜(也称负透镜或发散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焦距越短,发散本领越大。

    在近轴光束(靠近光轴并且与光轴的家教很小的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包括凸、凹透镜)的成像公式为:

…………(1)

    式中:为物距;为像距;为焦距。它的正、负规定为:实物、实像时,为正;虚物、虚像时,为正,为负;凸透镜为正,凹透镜为负。利用上式测定焦距,可以有几种方法,除了本实验中的方法以外,还可用焦距仪测量。

    利用上式时必须满足:

a.   薄透镜;

b.   近轴光线。

实验中常采取的措施是:

a.   在透镜前加一光阑以去边缘光线;

b.   调节各元件使之共轴。

    一般透镜中心厚度有几毫米,也会给测量带来一定的误差。当不考虑透镜厚度时,会有百分之几的误差,这是允许的。

    1. 凸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

    (1)物距像距法

    由实验分别测出物距及像距,利用(1)式,求出焦距:

……(2)

   

(2)自准法

    从(1)式可知,当像距时,,即当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经透镜后,变为不同方向的平行光时,物距即为透镜的焦距。该方法利用实验装置本身产生平行光,故为自准法,见下图。

(3)位移法

当物AB与像屏的间距时,透镜在D间移动可在屏上两次成像,如下图所示,一次成放大的像,另一次成缩小的像。

由公式(1)与图中的几何关系可得:

……(3)

……(4)

由上两式右边相等得:

……(5)

将(5)式代入(3)式得:

……(6)

式中:为物与像屏的间距;为透镜移动的距离。

    2. 凹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

    因实物经凹透镜后,不能在屏上生成实像,故测其焦距时总要借助一个凸透镜,使凸透镜给凹透镜生成一个虚像,最后再由凹透镜生成一个实像。

   

(1)物距像距法

如下图所示,在没有凹透镜时,物AB经凸透镜后将成实像于,在间插入凹透镜后,便称为了的物,但不是实物,而为虚物。对而言,物距。该虚物由凹透镜再成实像于,像距。由透镜成像公式(1)得:

注意到这时,故必有

(2)自准法

凸透镜成像于,在之间插入凹透镜及平面反射镜。移动,当位于的第一焦点时,则发出的是平行光,根据光路可逆原理,最后必定在点形成一个与原物等高、倒立的实像。这时:

【实验内容】

1. 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

    共轴调节是光学测量的先决条件,也是减少误差、确保实验成功的重要步骤。所谓“共轴”,是指各光学元件(如光源、物、透镜等)的主光轴重合。由于在光具光具座上进行,所以须使光轴平行于光具座导轨的刻度线。具体调节分两步进行:

a.   粗调。将安置于光具座上的各光学元件靠拢在一起,用眼观察,并调节它们的中心使它们处在同一高度,且连线(光轴)平行于导轨。

b.   细调。将各光学元件按实验要求移开,利用透镜成像规律进一步调整,移动透镜及屏时,将大小不同的像生成在不同的位置。若这些大小不等的像的中心在屏上的位置重合,则说明系统已共轴;若在移动透镜的过程中,像的中心位置不重合,则应调节透镜的高低或左右位置。

       2. 测凸透镜的焦距

a.   用物距像距法测3次,每次测量应改变物距,分别代入公式(2)求,将结果表示成

b.   用自准法测3次求平均值,结果以表示。注意:在用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时,可发现不用反射镜,透镜本身也会产生反射像,在实验中应加以鉴别。

c.   用位移法测3次。在同一值下测3次,以公式(6)分别算出,并将结果表示成

       3. 测凹透镜的焦距

a.   以物距像距法测3次,每次改变物距,测像距,分别代入公式(2)求,结果以表示。

b.   用自准法测3次,将结果以表示。

注意:在测量凹透镜的焦距时,测得的数据误差往往较大,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共轴没有调节好;选凸透镜成的小像作为物;选择物距值没有尽可能的大;没有认真判断像的清晰位置。

【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

实验培养了缜密的思维方式,创新的素质,它是使我们受益匪浅的课程。它是一门集基础性,提高性,综合应用性,研究、创新性于一体的课程。切实的提高了我们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创新的素质,并培养了我们的科研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