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农村医疗卫生、生活状况及生产劳动方式变化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我国农村的基本状况

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农民基本上可以达到温饱有余,有的已经迈入了小康。 从从业情况看,农民除了在家务工务农外,相当一部分是外出打工。据劳动社会保障部20xx年快速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其中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其他行业占15%。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

从人口结构的总体情况看,农村劳动人口年龄偏大,老龄人口比例高,老人赡养比和孩子抚养比都比较高,家庭负担重。

从受教育程度看,农业普查的结果显示在全国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的仅有3258.7万人,仅5.8%,小学23665.5万人,占42.15%,初中21356.3万人,占38.04%,平均受教育年限6.54年,纯农业为6.23年。

(二)医疗卫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20xx年的两会上,看病难,看病贵与教育问题等一起成为两会代表最为关注的问题,通过媒体的报道很快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随后媒体披露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及深圳市人民医院天价医疗事件,在全国引发轰动,随后各大媒体纷纷加大了对当今我国医疗卫生现状的报道,一时间医疗卫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媒体揭露出来的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使大家真正意识到我国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到了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乃至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

(三)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 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我们通过走访农户和相关政府部门,初步学会了问卷调查、资料搜集和处理等方法,锻炼了人际交往、口头表达、文字处理等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忍不拔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 研究方法和理论准备

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

2.半结构访谈调查:

3.文献资料

本研究收集的文献资料包括:中国卫生管理和医院经营决策数字依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社会学评估报告等相关文献。

第二章 数据的分析研究

一、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调查

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地域广阔。农民在国家的各方面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当前国家正在实行的医疗改革的政策也逐渐向基层农村倾斜。了解农村医疗现状和农民对医疗改革的反馈,进而设计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对解决农村医疗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一)村级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

① 由于私人医疗机构是农村医疗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一般村民都会选择去这些私人诊所和卫生站,并且与公立医院相比,私人诊所价格相对较低,距离也比较近,可及性更强一些。但是其医疗水平普遍不高,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

② 从诊所的收入结构看,诊所的收入主要来自药品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2.7%,治疗收入占14.4%,疾病预防收入占2.2%。村级诊所一般都是营利的,70%的村级诊所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

③ 从村民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评价看,私人诊所在方便性、态度方面的得分最高,其次是村卫生室;在价格方面,私人诊所的评价略低于村卫生室,但二者也都好于乡镇卫生院、县以及县以上医院,只是在质量方面私人诊所和村卫生室相对较差,比不上乡镇卫生院和其它更高一级的医院。县以及县以上医院最不方便,价格相对也最高,但质量好。乡镇卫生院的价格和质量都最不令人满意,在方便性上比不上村级诊所,质量方面也与县以及县以上医院有较大的距离,只略好于私人诊所及卫生室。

(二)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但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其中实行合作医疗的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各级政府的补贴能到位,农民也有能力负担自己应该分摊的费用,所以合作医疗资金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筹集起来;另一类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合作医疗在资金筹集上有的达到了政策规定的最低标准,有的连最低标准也达不到。

首先合作医疗的实行,关键还是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合作医疗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也都有较大影响。

其次是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问题,很多地方过去都实行过合作医疗制度,不少人认为,过去的合作医疗之所以会失败,管理不善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合作医疗同样存在着管理问题,管理对合作医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对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

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市场和政府。两者相互补充而不可替代。我们认为,拆迁农民生活方式得以转变的客观条件就是政府政策的引导,例如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享受到诸如现代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城市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等。

消费结构的复杂性。城市生活新增物业、燃料等费用的支出,而且水电、教育、交通等费用增加,消费结构日益复杂,必然决定农民的消费理念发生变化。

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城市作为文化中心,各类文化设施齐全,各小区也都建有棋牌室、健身房等设施,农民的业余活动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

(1)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分散的村落组织到集中的居民小区,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垃圾处理统一化,治安管理规范化,绿化种植花园化等等,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生活质量的提高。首先是生活过得更舒适:在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中国,农民离开土地,也就意味着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青壮年可以一心一意地工作,紧张劳累了一天之后,心无挂碍;老年人的生活则更为舒适,冬天晒太阳,夏天乘凉,三五一群或唠家常,或打牌搓麻将,不亦乐乎。其次,娱乐活动更丰富多彩:在集中的居民小区,建设娱乐设施、锻炼器材更为方便、安全。再次,医疗、教育环境改善。拆迁户作为城市居民,可以参加医疗保险,就医更加方便、及时,并能享受城市相对优越的医疗设施;同理,拆迁户子女在教育上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3)生活理念的变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最大最难最深刻的莫过于观念思想。虽然还有很多旧的痕迹,但我们也看到了人们生活理念的悄然变化。例如,在农村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应为他们认为,实在不行还有门前的一亩三分地;但到了城市,就业的压力迫使他们对教育加大投资,因为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工作问题。

三、对农村生产劳动方式变化的调查

传统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单一性。这种单一性是相对于城市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言的,是以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状态为考察对象的。

1.生产方式的单一性。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纯农业收入;二是非农收入(例如在工厂打工收入)。由于近年来农业收益相对低下,所以大多数农民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但是主要还是局限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2.投资方式的单一性。农民基本没有现代投资理念,剩余资金主要是存入银行。

3.文化生活的单一性。农村文化设施稀少,农民在农闲时多从事赌博、迷信活动。近年时有文化、科技下乡活动,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农村的变化很多,主要概括总结为以下几点:

收入增加的农民多了。自从中央实施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以后,农村经济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种粮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重视子女教育的农民多了。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手中有了钱后,在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学习更多文化的同时,开始考虑如何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关心时事政策的农民多了。现在村子里都安装了电视,农民获得信息渠道大大增加,所以他们对国家政策和实事了解关心也增多了。他们不仅说话用词新潮,而且对当前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退耕还林、免征农业税等政策信息、对中央领导关心农民等情况,都非常关心,并有一定的了解。

(二)具体如下: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

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第三章 发现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一)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舍规划不合理。社会保障覆盖力度低,医保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文化娱乐设施与人员匮乏。弃农转工转商过于迅猛,农地荒芜,农业产量下降。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缺口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落后,干部群众关系冷淡。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状况还不能让人满意,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和医疗几个应该找出问题的关键,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解决目前面临的困难,建设和谐社会。

(二)一些想法和几点建议

1、希望医生有如下改观:收费便宜,医生们的态度好,少开无用的药,

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减轻病人疾苦,杜绝乱收费,更有耐心。这些期待的原由大都可以从医疗卫生现状中出现的问题中找到答案。农民最看重医生技术(36.8 %)和道德(27.6 %)反映出农村医生目前在这两方面做的还不够。设备本来对于农村不太现实,所以因此所占比例最少。

2、对促进农村卫生状况的改善提出一些建议:

增加政府对农村公共为生服务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管;切实降低农村药品价格;推进乡镇卫生院的改革;鼓励农村私人机构的发展;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3、合理规划村舍建设,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与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强普及科学,遏制迷信,彻底扭转村风村俗。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建设,不仅要耕者有其田,还要耕者有其医,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保障。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多从农民实际出发,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要建立新的农村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从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切实照顾农村科技人才实实在在的利益。至于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4、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5、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第四章,反思与总结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关注了社会热点,通过走访农户和相关政府部门,初步学会了问卷调查、资料搜集和处理等方法,锻炼了人际交往、口头表达、文字处理等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忍不拔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也完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假期,提升了自己的政治觉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一些同学的互相探讨,终于初步形成了这份报告。但是越是细致的投入对农村现状的思考,越是不能平静,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问题大于成绩,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工程,每年中央都要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予以强调。可见完整的点评农村状况,为农民前途预做设想和安排,或许本来就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但是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种种讨论和争论则仍将继续。

农村医疗卫生、生活状况及生产劳动方式变化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我国农村的基本状况

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农民基本上可以达到温饱有余,有的已经迈入了小康。 从从业情况看,农民除了在家务工务农外,相当一部分是外出打工。据劳动社会保障部20xx年快速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其中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其他行业占15%。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

从人口结构的总体情况看,农村劳动人口年龄偏大,老龄人口比例高,老人赡养比和孩子抚养比都比较高,家庭负担重。

从受教育程度看,农业普查的结果显示在全国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的仅有3258.7万人,仅5.8%,小学23665.5万人,占42.15%,初中21356.3万人,占38.04%,平均受教育年限6.54年,纯农业为6.23年。

(二)医疗卫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20xx年的两会上,看病难,看病贵于教育问题等一起成为两会代表最为关注的问题,通过媒体的报道很快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随后媒体披露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及深圳市人民医院天价医疗事件,在全国引发轰动,随后各大媒体纷纷加大了对当今我国医疗卫生现状的报道,一时间医疗卫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媒体揭露出来的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使大家真正意识到我国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到了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乃至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

(三)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 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我们通过走访农户和相关政府部门,初步学会了问卷调查、资料搜集和处理等方法,锻炼了人际交往、口头表达、文字处理等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忍不拔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 研究方法和理论准备

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

2.半结构访谈调查:

3.文献资料

本研究收集的文献资料包括:中国卫生管理和医院经营决策数字依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社会学评估报告等相关文献。

第二章 数据的分析研究

一、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调查

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地域广阔。农民在国家的各方面改革中是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当前国家正在实行的医疗改革的政策也逐渐向基层农村倾斜。了解农村医疗现状和农民对医疗改革的反馈,进而设计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对解决农村医疗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农村是我国医疗卫生最广大的市场,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还多,广大的农村医生群体也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群体,他们承担着向我国最广大的受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艰巨任务,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因数导致了农村医生学历水平不高等历史问题,研究农村医生群体的现状,对于了解我国医疗卫生状况,指导医疗卫生改革,尤其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医生的资质水平

由于农村条件艰苦,收入微薄,基础设施落后,设备落后,很难吸收到优秀的医学人才,在农村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大多是中专生卫校毕业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很的提高,这些受过中级以上医学教育的医生活跃在广大的农村医疗卫生系统,他们给农村医疗卫生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保健需要,同时对于提高我国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二)农村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分析

根据我国的三级医疗卫生体制,农村医生承担着农村居民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19xx年我国开始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得很长一段时间,这几项工作的开展进行得非常的好,很快便在我国普及了疫苗的接种,消灭了诸如麻风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在内的许多威胁农民将康和生命的疾病,创造了用1%的世界医疗资源为22%的人口提供合理的医疗卫生保健的神话。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也被推向了市场,失去了政府的管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能获得较好受益的看病着一块得到强化,而纯福利性质的疫苗的接种,传染病的防治的宣传仿佛被淡化甚至忽略。

(三)农村医生的整体素质。

农村医生担负着广大农村居民的初级卫生服务,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够正确识别常见的能够威胁到混着生命的急诊病例,在我国的许多农村,由于不通公路,救护车没法到达,分布在全国各个乡村的农村医生,他们能第一时间,接触病人,他们的判断往往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案,这就需要农村医生有较高的医学素质,能够正确识别可以威胁到生命安危的急诊病例,能否正确识别危及生命的急诊病例是判断一个农村医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调查的结果令人欣慰,超过96.70%的农村医生能够至少识别很常见的危急人们生命的急症病例。

(四). 农民需要的医生

农民满意的,对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有帮助的农村医生才是,真正需要的,那么农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医生呢?只有赢得农民信任,才能赢得市场,才算得上是真正有写的农村医生,那么我们的农村应该在哪方面下功夫才能赢得农民的信任呢?调查显示,广大农民信任技术精湛和认真负责的医生,而这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46。15%和42.86%。如果广大的农村医务工作者苦练本领并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相信一定会成为众人敬仰的白衣天使。

二、对农民的生活状况的调查

对此,我主要选取了精神文化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总体状况及分析

按时间来说,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9@k、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9@k、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三、对农村生产劳动方式变迁的调查

(一)从前的状况

传统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单一性。这种单一性是相对于城市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言的,是以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状态为考察对象的。

1.生产方式的单一性。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纯农业收入;二是非农收入(例如在工厂打工收入)。由于近年来农业收益相对低下,所以大多数农民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但是主要还是局限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2.投资方式的单一性。农民基本没有现代投资理念,剩余资金主要是存入银行。

3.消费结构的单一性。农民的消费观念十分狭隘。一般农户除了农贸市场,很少到高档的消费场所。农民消费结构中生存性消费所占的比重最大,说明农民收入的提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成正比。

4.文化生活的单一性。农村文化设施稀少,农民在农闲时多从事赌博、迷信活动。近年时有文化、科技下乡活动,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二)变迁及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生产生劳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消费结构的复杂性。城市生活新增物业、燃料等费用的支出,而且水电、教育、交通等费用增加,消费结构日益复杂,必然决定农民的消费理念发生变化。

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城市作为文化中心,各类文化设施齐全,各小区也都建有棋牌室、健身房等设施,农民的业余活动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

(1)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分散的村落组织到集中的居民小区,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垃圾处理统一化,治安管理规范化,绿化种植花园化等等,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生活质量的提高。首先是生活过得更舒适:在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中国,农民离开土地,也就意味着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青壮年可以一心一意地工作,紧张劳累了一天之后,心无挂碍;老年人的生活则更为舒适,冬天晒太阳,夏天乘凉,三五一群或唠家常,或打牌搓麻将,不亦乐乎。其次,娱乐活动更丰富多彩:在集中的居民小区,建设娱乐设施、锻炼器材更为方便、安全。再次,医疗、教育环境改善。拆迁户作为城市居民,可以参加医疗保险,就医更加方便、及时,并能享受城市相对优越的医疗设施;同理,拆迁户子女在教育上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3)生活理念的变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最大最难最深刻的莫过于观念思想。虽然还有很多旧的痕迹,但我们也看到了人们生活理念的悄然变化。例如,在农村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应为他们认为,实在不行还有门前的一亩三分地;但到了城市,就业的压力迫使他们对教育加大投资,因为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工作问题。

第三章,发现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一)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实最难的就是没有一个详细具体可操作的规划,根据调查,超过百分之70的农民对于身边的各种设施匮乏感到不满和失望。

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

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根据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一些想法和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

3、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4、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5、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四章,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关注了会热点,通过走访农户和相关政府部门,初步学会了问卷调查、资料搜集和处理等方法,锻炼了人际交往、口头表达、文字处理等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忍不拔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也完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假期,提升了自己的政治觉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一些同学的互相探讨,终于初步形成了这份报告。但是越是细致的投入对农村现状的思考,越是不能平静,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问题大于成绩,我们要做的还有太多。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工程,每年中央都要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予以强调。可见完整的点评农村状况,为农民前途预做设想和安排,或许本来就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但是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种种讨论和争论则仍将继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