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法律调查报告

法学法律调查报告

关于离婚问题的法律调查报告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离婚的增多就意味着家庭的不稳定,家庭的不稳定则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 由此可见,离婚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昔日曾共同生活、亲密接触乃至有过甜蜜时光的夫妻,今日何以曲终人散、分道扬镳 。笔者分别从我院近十三年的离婚案件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从近三年来审结的离婚案件中随机抽取了100件(判决和调解的案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一些微薄的结论,并提出一点拙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 从19xx年——20xx年十三年来离婚案件的数量分析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件数 218 169 193 235 205 224 207 219 187 228 261 227 212

占当年的比例 20% 12% 16% 15% 13% 21% 18% 20% 15% 21% 25% 23% 24% (说明:因从20xx年开始实行大民事统计,为了进行比较,从19xx年起统一按大民事统计方法进行统计)

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离婚案件的比例总体上是有所上升,并且占据民商事案件较大的比例。几年来,许多国家的离婚率直线上升。据美国统计,在过去100年间离婚增长率是人口增长率的13倍,有1/3的初婚者以离婚告终。前苏联的离婚率也高达35%左右。我国19xx年离婚率为4.75%,而到了19xx年离婚率竟增加到13%,有的大城市甚至达到了25%。①

二、通过对近三年判决和调解结案的离婚案件抽样分析,离婚案件在实体上的新特点

(一)结婚时间比较短,离婚率却比较高

结婚不到一年的有5件,占5%;结婚1—3年的15件,占15%;结婚3—5年的16件,占16%;结婚5—10年的30件,占30%;结婚10—20年的25件,占25%;结婚20年以上的9件,占9%。

(二)、年龄比较小,离婚率较高

30岁以下离婚的占46.5%,30—40岁的离婚的占34.5%,40—50岁离婚的占13.5%,50岁以上离婚的占5%。

(三)、女性提起诉讼的比例高于男性

女方起诉为58件,占58%;男方起诉为42件,占42%。男方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有:性格不和及无感情基础、女方有婚外情、经济纠纷及对性生活不满;而女性提出的离婚理由主要是:丈夫虐待妻子、性格不合、丈夫有外遇、经济纠纷及男方有罪。

(四)、离婚的原因比较集中

从分析表明,离婚的原因主要有:(1).因一方存在婚外情而导致离婚的25件,占25%;(2). 因不能正确对待家庭生活矛盾而导致离婚的23件,占23% ;(3).因一方在外打工,夫妻长期分居而导致离婚的17件,占17%;(4)因双方感情不合分居而离婚的11件,占11% ;(5)因一方患有严重的疾病的8件,占8%;

(6). 因家庭暴力而离婚的4件,占4%(7) .因一方被判处刑法而离婚的3件,占3%;(8).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离婚的2件. 占2%;(9)因婆媳关系不和导致离婚的2件,占2%; (10).一方因网恋而导致离婚的1件,占1%。(11).其他案件4件,占4%。

(五)、通过判决或调解,离婚的比例高,有88件,占88%。(不包括撤诉案件在内)

三、在程序上的新特点(一)、举证困难。在证实夫妻感情破裂方面的证据主要是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其他相关的书证和证人证言比较少。书面证据主要就是结婚证,常住人口登记卡。大部分判决或调解离婚的,证据也不是很充分,从统计的判决准予离婚的57件案件中,只有结婚常住人口登记卡,当事人的陈述的有42件,占70%。大部分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是因为证据不足,从统计的12件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中,因证据不足的为8件,占67%。

(二)、公告送达的案件为11件,直接送达的为89件。

(三)、缺席的比例高,缺席审理的为24件, 占24%。

(四)、调解的比例比较低,调解结案的为31件,占31%。判决结案的为69件,占69%。(20xx年我院一般民商案件的调解率为46%)。

(五)第一次判决不准离婚后,短期内(在6个月到一年内)第二次提起离婚诉讼的比例高,有19件,占19%;第二次提出离婚诉讼判决准予离婚的比例高,19件中被判准予离婚的为18件,占95%。

三、上述现象存在原因的分析

(一)、为何离婚案件长期以来一直居高不下?

笔者以为:

从婚前感情基础来分析。现在在外打工的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特别是农村的年轻人,打工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大,又没有父母的监督和帮助,恋爱比较自由。但也产生一个负面作用,双方了解不是很深时

,就已经进行同居生活。从分析表明,婚前恋爱时间不到一年占18%,特别是早婚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结婚时一方未到婚龄的占15%。

从婚后的感情建立来分析:结婚的时间长短中分析,就会发现,结婚的时间的长短与年龄成正比例,30岁以下,一般结婚在10年以内,从时间上结婚10年以

内的比例为36%;从年龄分析上30岁以下离婚的占46.5%。即年龄越小,其结婚的时间越短,夫妻之间的感情还不很牢固,加上年轻气盛,说离就离。但大部分都已生育了子女,孩子也比较小,认为孩子小越好办,对孩子的感情上不会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结婚的时间越长,一方面夫妻的感情比较深厚,不易破裂;另一方面,随着孩子长大,双更多的要考虑孩子的感情及其影响,也就会比较理智。

从离婚的原因来分析:年轻的夫妻离婚,大部分是因为因一方在外打工,夫妻长期分居而导致离婚。本来婚前基础不牢,结婚的时间不长,夫妻如果一方外出打工或双方不在同一个地方打工,夫妻长期分居生活,感情就会慢慢变淡,很难经得起冲击。另外,外出人员一般年收入在1.5万—2万元,和在家乡的收入反差强烈,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一旦有什么波折,及易导致离婚。

(二)、为何30岁以内的离婚率较高(达46.5%)

以前在农村,一谈到离婚,就觉得十分丢人。现在农村的青年在外打工的比较多, 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多,见得世面比原来的要宽阔的多。人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加上现在的电子信息高速发展,人们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对离婚的案件及离婚程序了解的比较 清楚。夫妻之间实在和不来,能够比较理智的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另一个方面,由于受到外面的精彩世界的诱惑,一些人开始对自己在家务农的结发之妻感到不满,想方设法通过婚外情来寻找满足,有的想干脆加以抛弃。

(三)、女性提起诉讼的比例高于男性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妇女在家庭中经济地位提高,不再忍气吞声,一旦对婚姻不满,就可依自己的意愿提出离婚。离婚后,妇女有能力自己独立生活。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男人对外交往比较多,接触危及婚姻关系的不良因素的几率比较大,相对女方更容易受外界影响,比如有的丈夫养成了赌博、酗酒等不良嗜好,有的丈夫不尊重妻子,对妻子任意打骂,还有的与他人同居,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夫妻之间的感情。欧美男性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有:太太有外遇、要求太多、无法与亲戚很好相处及婚姻对自由限制过多。而妻子提出的离婚理由更多,主要有:丈夫大男子主义、不关心体贴妻子、婚外性关系、嗜酒及赌博、婚姻暴力(对妻子进行身体和心理虐待)、个性不合、性生活问题及财务困难等。

(五)、离婚原因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婚外情方面

从上面的分析表明,因婚外情而导致离婚的比例位居第一。成年人的婚外情,尤其是男性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女性。从分析的数据反映,男性为15件,女性为10件,比例为1.5:1。据北京某区调查,由“第三者”插足而引起的离婚在19xx年占总数的14%,19xx年占30%,19xx年达到了40%左右。在上海徐汇区的

调查,随机抽出的633件离婚案件中,夫妻一方或双方有婚外情的占了35%。武汉某区19xx年1—7月受理离婚案件480件,其中因“第三者”插足的占了60%以上。而婚外情中,真正纯感情交往的比例比较小。大部分都与性有关。巴尔的摩的心理学家葛莱丝针对发生外遇的男女所做的研究发现,75%的男性表示性欢愉是让他们“偷腥”的主要原因,但只有35%的女性如此表示。77%的女性认为发生婚外情的理由常常是“陷入恋爱之中”,而这个比例在男性中只有43%。②婚外性关系的背后也隐藏着种种动机:对幻想的爱与性的追求,或对浪漫的寻求;好奇心(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婚前性检验的人);妇女想证实自己的吸引力,男子想证实自己的男性气质;各种原因引起的性自卑;性厌烦;性试验;对自己伴侣的报复(即使是不让对方知道);偶然遇到实现妄想的机会,以及想验证一下自己的能力。对于有些人来说,婚外性关系的吸引力,在于其秘密性,他们说“猥亵”的性比“合法”的性更令人满足等等。当然也有出于性需要未能满足的情况。旅游、节假日、离家在外和晚会等,都会是引起婚外性关系的潜在因素,但通常只是短暂的。由于现在男女在外打工,机会都很多,这就增加了亲热的机会,使得婚外性关系更有可能。除此之外,大部分以夫妻感情不合、不能正确对待家庭生活矛盾为由的案件中,其实际上就隐含了夫妻性生活不协调的原因在内。新近上海的一份调查报告则明确表明,自19xx年以后明确提出因性生活问题而离婚的人数明显增加,目前在离婚夫妇中有23%以上认为性生活不和谐而不愿意将家庭维持下去,还有36%的离婚缘由系“第三者”插足所致。这样,直接由性因

素造成的再加上“第三者”插足所致,在离婚案例中竟有半数以上与性有关。③

(五)、现在

离婚案件在程序上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离婚案件有其独特的特点

1. 突出表现离婚案件的证据缺乏与离婚率高的矛盾。离婚案件涉及的主要是人身关系,尤其是感情方面的事,是人的内心的思想活动,只有当事人本人最清楚,别人只能从一些表面现象去摧测,加上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大家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宁愿建一座庙,不愿拆一桩婚姻”的思想,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证人是比较困难,但有些案件事实是众所周知的,又没有人肯出来作证,另一方当事人又不答辩和参加开庭,通常如果是第一起诉的,以证据不足判决不准离婚。如果是第二次起诉的,一般仅以原告的陈述就判决离婚。

2.公告送达的案件增多,案件事实无法查清,处理上随意性较大。在实践中,一方因下落不明,其原因主要有在外打工,从未与家人联系,一般与家人联系,只要其家人不说,仍无法查找其下落;还有就是一方本来是外省人(多数是女方),

如果夫妻关系发生矛盾,大多数是一走了之;另外就是一方(也多为女性)存在婚外情,干脆家庭与情人远走高飞。而另一方又常因计划生育被罚款,这时起诉到法院,只有通过公告送达。这类案件在证据方面也是不很充分,但通常多会被判决离婚。

3.对待离婚案件的观点正在发生变化。大部分办理离婚案件的法官认为,离婚案件是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因充分体现个人意思自治。只要当事人提出离婚诉讼,对方同意离婚,不管是否符合判决离婚的条件(夫妻感情完全破裂,调解离婚的除外),一律判决离婚。不再重视调解的方式结案。

4.同样是审理一件民事案件,对于离婚案件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要高于其他案件,而且从效益的角度来讲,又是比较低,因而大部分法官对于离婚案件并不是十分的重视。往往抱有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所以在处理上,主观随意性比较大,很少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5.第二次起诉在一定的意义上变成了判断是否准予离婚的又一新的标准。笔者在上述的分析中也提到,第一次起诉如果证据不足,被判决不准离婚后。通常法官会对当事人解释只有等下次起诉,当事人也会认为第二次起诉,法院一定会判决准予离婚。而实践中,在当事人第二次起诉后,即使证据不是很充分,一般也会判决准予离婚。这里的理由一般有两种,一是依照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在被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分居一年以上,视为夫妻感情确以破裂;二是以被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的夫妻关系没有能够改善,因而认定其夫妻感情确以破裂。

四、思考与建议

民事案件无小事。单个看起来离婚案件只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有人认为离婚案件比较简单,其实不然。在民事案件中,离婚案件不仅在数量上占据较大的比例,而且离婚案件也是最为复杂,且最为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一类案件。如果处理不好或不妥,极易引发新的矛盾和纠纷,各类报纸也经常登有这类报道。

(一)、端正认识,抓好离婚案件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但是在我国,犯罪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分别证实了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及儿童罹患心理、精神疾病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临床心理学的大量统计数据说明,亲生父母离异的过程和结果,都对孩子尤其是幼龄孩子造成不可避免的心理伤害,他们的孤独、自卑、怨恨等不让良情绪可能导致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因此,应重视对离婚案件当事人的调解工作。这需要法官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工作。这又与司法效率相冲突。通常,我们对待事关重大社会生活特殊类型的案件,成立专门的法庭进行审理,如少年法庭,军人维权法庭等。在这里笔者有一个建议,即各基层法院成立一个专门的婚姻家庭法庭。配备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和适当的女法官,注重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解开当事人的思想疙瘩,尽量挽回一个

家庭。对这样的专门的法庭,不宜定经济指标,对它以一高一低两个比率来进行考量,即以调解结案率(高)和当事人重复起诉率(低)。

(二)、注重证据,加强职权干预。

婚姻案件不能把它简单当作一般的民事案件来处理。它不仅解决双方当事人的感情问题,还要附带解决财产、子女问题。对单纯的夫妻感情,我们没有必要过多的加以干预,但对于因婚外情、婚外性行为、家庭暴力、重婚等原因导致的离婚,还是有必要以公职权加以干预,以更好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婚姻家庭关系。对于一些当事人确因证据不足,但又必须逃离枷锁婚姻(这里把一方利用婚姻家庭之名实行对另一方的虐待称之为枷锁婚姻),应给予一定的帮助,即可以增加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

(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

目前,我国婚姻家庭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不断的增多,夫妻平等、团结和睦的家庭已成为当代社会婚姻家庭的主流。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婚外性行为、包二奶的现象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一些舆论导向只注重自身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担当的社

会责任。大部分人认为现在离婚率高的原因是年轻人看电视、电影多了,受其中的影响大深所致。我们要宣传社会主义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它是文明社会的基石,它为男女的性生活提供了最安全、最健康、最合法、最自由的空间;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了最适应的场所。④

注释

①、③见(人民网2001-10-25/中新广东新闻网) 孟继贤《生活之谜:离婚,许多都有性问题》

②见易松国《自深圳特区报》关于婚外情的深度调查(一)

④见陈苇主编的《结婚与婚姻无效纠纷的处置》。

 

第二篇:有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调查报告

有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调查报告

有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问卷(非选择式)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调查报告问卷

(问卷中《思修》均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称) 你学校的名称:

你所在的年级:

你的专业是:

你的性别:

你就读专业是否开设《思修》课程:(若没有开设,此问之后的问题可选择性回答)

《思修》每周有几节:

你有没有翘过《思修》:

翘课的原因是:

在《思修》上你一般做什么:

你认为《思修》对你有没有帮助(不考虑其相关的学分):

你对“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的理解是:

你认为《思修》与初中或高中的《思想品德》是一样的吗:

第二部分:报告(报告中《思修》均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称)

A.问卷结果:

问卷分网络分发和校园分发两种形式:网络分发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问卷30份,有效问卷25份;校园分发共发出问卷60份,有效问卷42份。 总体概况:全国各大高校几乎全部开设《思修》课程,仅有少部分未开,此部分问卷作为无效问卷处理。文科性专业课时较理工科专业普遍较多,因为人际网限制,调查学生均为大一或大二学生,较为意外的问卷回馈结果显示,男女生均有翘课现象且比例近乎1:1,不过翘课节数普遍较少,且过翘课的原因全为非正式。在《思修》课上一般有三种类型学生:认真听课型、做与专业课相关作业型、玩手机型,根据回馈问卷显示比例大致为:2:7:1.所有参与调查者均认为《思修》课程对自己是有所帮助的且对该课程的总体认识倾向于:提高大学生思想修养及学习相关的基础法律,且70/7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就是《思想品德》,并且有两份问卷持“思修=思休”的观点,这倒是有点新奇。

B.结果分析:

前言

怀着激动地心情进入了大学,或带着欣喜,或和着遗憾,我们却仍旧翘着倔强的嘴唇,扬着高傲地头,迈着大步子走进了大学的校园,那个为之奋斗10余年的圣地,是感叹、还是嗤之以鼻,都不重要了,关键是我们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平台,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我们加入了一个新的游戏,摸索和适应着新的规则,开始了又一段冒险之旅。就算是大一的新生,我们也有着超强的洞察力,我们发现了一些端倪,我们发现了即使是大学,我们也有着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吃不完的饭,还有那逃不掉的期末考试。

学生不重视《思修》

我们发现了,发现了除了那向往已久的专业课我们还是有拗口的英语,有缤纷的数学,有奇怪的省情,还有那似曾相识的《思修》。带着抱怨和无赖,我们还是认真的走进了《思修》的教室,端正地坐着,听着老师讲课,不过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久,大家对《思修》的不同态度就开始彰显了。这里主要是针对对《思修》的认识加以分析。不可置否,几乎所有同学都把《思修》当做是《思想品德》的升级版,或者是重修版,“副科”一词,自初中到高中都一直与《思想品德》形影不离,自然,到了大学,《思修》没有逃脱这种厄运,也就成为了继《省情》之后最大的副科(对于开设省情的学校而言),所以从思想上《思修》已经不具备被重视的条件了,加之《思修》作为一门公共课,无论从学校的管理还是班级的氛围,《思修》都不被学生重视,导致了“思修”竟然沦为“思休”,成了学生堂而皇之的醒脑场所。自然,《思修》的地位也就越来越低,就调查结果,学生普遍认为《思修》就是对我们进行洗脑,偶听还行久之则烦,而《思修》中的法律部分则相对更受学生的喜爱。而90后的我们更是在西化严重的当下迷失了一些方向,判断力不强,对于《思修》上所强调的一些传统道德或者价值取向嗤之以鼻,满不在乎,认为那些都是过时且不上路的东西,觉得自己如果按照那些传统的东西来约束自己便会被身边的人嘲笑,所以对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便停止了思考,而是随便地否定。鉴于以上原因,学生对《思修》的不重视,导致了《思修》课程在大学生的观念中地位很低。

学生对《思修》认识不足

从问卷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思修》的普遍认识,完全停留在高中甚至是初中的阶段,肤浅地认为《思修》就是高中的《政治》或者是初中的《思想品德》,诚然,它们有极大的相似,但是它们决不能等同,初高中的政治、思想类型的课从极感性和表面的层次向我们介绍了极基础的法律常识和一些表层的道德要求,使我们能够在青少年时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在大学开设的《思修》则是不同的,全国高校普遍采用的都是同一版教材,即使少数版本不同,但是主要类容都是一样的,大学的《思修》教材系统地向我们展现了普遍价值观和对世界应有的正确认识,全部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强而全地总结概括,从人的本性去探讨,而法律方面则是让我们全面了解到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要怎样做一个合法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思修》让我们站在一个高度,把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从外在和内在共同约束,共同提高,试图把21世纪的大学生的素质(主要是修养)提高一个层次,并且希望当代大学生能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同时真正完善自我,加强修养,能够从各个方面,而不仅是道德和遵守法律上来设计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来为自己的未来勾画好蓝图,来让我们走得更远更持久。绝对不是仅限于当下的需求。

教师教学

得益于大学的性质,课程不再是为了高考而开设,老师也不用天天念叨着记这个背那个,学生的逆反心理随着年龄和环境的变化也逐渐消退。能够开心地上课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改观,大学是一个,可以说是中国大环境下最有言论自由的地方,也是因为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老师也能够向同学讲述更多的东西,灌输更多自己的意识,向学生传达更多更精彩的内容。不过,学习应该是双方的事,就师生互动而言,我则认为没有高中的时候明显,不过这这是因为学生对这科积极性不高而导致的,是有因可查的。就《思修》这门课本身而言,其趣味性应该是体现在探索和总结上面,老师则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的域探索,在课堂上也

应该充分利用人多的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一个事实,是值得深思的,

就普遍现象而言,大学公共课的老师都有一个本事,就是能够在大片学生做其他

事情的时候,依然自顾自地讲课,诚然,这是大学现状所造就的本领,这是大学

里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老师,若能够坚持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尊重,让所有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地听讲,那将是非常好的,这样就又涉及到前面所提到

的,老师需要用一定的技巧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毕竟,《思修》本身就不

应该是一门枯燥蹩脚的课程。

建议和意见

从问卷反应的情况来看,学生不是不喜欢这门课程,学生也能够很好地认识

到《思修》是一门能够提高自己修养的课程,但是为何《思修》仍避免不了变成

“副科”的命运呢?这就好比,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面,我们本来打算好好干

一番,当着手以后,随着问题和困难的增加,麻烦的积累,我们开始退缩,懈怠,最后忘记的这些原本漂亮的决定,放弃了这些也许能做的很好的计划。学习一门

课程也是一样的,从翻开教科书开始,没事的时候浏览开始,几乎和所有学生都

没有对哪一门课程是有偏见的,但是随着学习的发展,学生就只停留在表层了,

思想是最容易罢工的,是最容易懒惰的,学生对《思修》同样如此,不愿意去真

正地思考,不愿意使自己的思想来个彻底的洗礼。因此,学生要做的就是坚持去

听一些东西,真正地去思考,去把灵魂和大脑中那些偶尔激起的火花放大,燃烧。真正地认识到《思修》这们课程的意义所在,继而好好地利用这么难课程,比照

着自己现有的一些价值和人生观来打磨自己。而教师所应该做的则还是那些多年

来同样的诟病,就是想办法如何使学生趣味学习的同时又能够真正理解到《思修》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意义和作用,绝对不是一个学分那么幼稚和简单。

结言

由于调查报告的基数不大,所以调查的结果准确性也有待考验,但就锁反馈

的数据来看,我准备用下面一段话来作结:思想道德修养绝对应该吧大学生培养

成为一个在任何种类风暴来临的时候都有胆有当的人,使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作出

的任何决定都至少不会是受人谴责的。而法律基础则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和看

待社会上吃长发生的矛盾闹剧。以辩证的眼光和方法来对待和学习《思修》和这

门课程本身,使《思修》教材不再是用来垫凳脚的废物,而是我们汲取精神财富

的宝库,是我们思维发散点的源泉,是我们自我升华和提高的根据地。

指导老师:陈欲晓

调查成员:向秦亚(执笔) 鞠黔 何瑞韬

班级:2009级土建4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