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xx)》导语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导语

20##-12-24 巴曙松研究员金融政策研究

http://mmbiz.qpic.cn/mmbiz/h4L64wInibwiaxho1RZBB8NUOibEhU3hJR0IdFVrYc2Fqib1WDxgRgXCdUUT1iaPL6ZWphZ4icj23FEErIR6W1UxeSFQ/0

文/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项目组

2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出现新的变化,发达国家重新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而新兴市场集体表现疲软。中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放缓,第三季度开始企稳回升。中国银行业总体运行平稳,利润增速有所放缓,不良资产略有增加,而且经历了年中市场流动性紧张的严峻考验。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同质化竞争有所减弱,不同商业银行依托自身优势,谋求特色化发展道路,力争在严峻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搅局者”异军突起,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冲击。《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将向您展示银行家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之时的思考与行动。

宏观环境

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为中国银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新一届政府更为强调“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之间的均衡,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有所下降。过半数的银行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枢下移,未来每年GDP增长合意区间为7%-7.5%。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思路上的调整备受银行家关注,94%的银行家最关注的宏观因素是“宏观调控政策”,而且银行家对最近一年来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总体评价为五年来最高,显示了对当前宏观政策的肯定。银行家对20##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金十条”非常认可,并认为“发挥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64.6%)和“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59.1%)是最为有效的措施。

利率市场化

20##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完全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银行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进度适中,仅有13.6%的银行家表示“推进太快,对经营产生一定影响”。银行家认为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短期内对贷款定价影响不大,61.4%的银行家认为短期内“整体贷款利率水平不变”。但长期来看,79%的银行家认为这将会对银行业盈利造成冲击。对于下一步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带来的冲击,银行家的主要担忧在于中国银行业对传统净息差赢利模式的依赖以及内部定价机制、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以及产品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

城镇化建设

新一届政府将城镇化作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和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银行家对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关注度也显著提高,并就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72.1%的银行家认为监管部门应该“明确城镇化支持方向,实现‘有扶有控’”。在问及下一步区域发展战略时,67.8%的银行家也是选择了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拓展业务。

小微金融

重视小微企业客户已经成为中国银行家的共识,近九成的银行家(87.3%)将小微企业作为自身所在银行首选的发展客户群,78%的银行家认为小微金融“对银行业保持利润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超过七成的银行家(75.3%)认为除传统贷款业务外,应积极开展小微金融产品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可见,产品创新仍然是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重要难题。

业务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20##年中国银行业在业务发展中亮点颇多。在银行信贷重点支持的行业中,农林牧渔业首次位列首位,房地产仍是最受限制的行业。公司金融业务出现新亮点,银行家对供应链金融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59.9%的银行家将其作为发展重点。个人金融业务中,63%的银行家将个人消费贷款作为发展重点,而对财富管理(56.1%)和私人银行业务(43.2%)的重视程度出现下降。投资银行业务(52.2%)已超过传统结算业务(43.3%),成为最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理财业务收入位列第二位(46.7%)。

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业务经过七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半数银行家将理财业务定位为“推动业务转型发展与利润增长的重点之一”,并有74%的银行家认为应适当扩大理财业务规模。债券类产品受到79.7%的银行家的青睐,是理财业务发展的重点。理财产品到期兑付危机的出现,引起了银行家的高度重视。银行家最关注的理财业务带来的风险是“不当销售或产品准入控制不严等产生的声誉风险”(62.9%)和“资产错配产生的流动性风险”(58.6%)。银行家对近年来出台的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监管政策普遍认同,并建议下一步应在银行理财业务信息披露(56.9%)和合规经营落实(53%)方面加强监管。

同业业务

近年来银行同业业务增长迅速。20##年至20##年,我国银行业同业资产规模年均增长36.4%,分别为总资产增速的2倍和贷款增速的2.2倍。调查显示,银行发展同业业务的意愿较强。超过九成的银行家表示将适度或大力发展同业业务,其最主要的动因在于“利用同业业务促进闲置资金利用”(76.7%)来“拓宽银行资金来源”(77.2%)和“提高银行收入水平”(68.1%)。75.9%的银行家将“同业存放拆借”当作未来同业业务发展的重点,同时,有近六成的银行家将“票据贴现和转贴现”(59.5%)和“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57.8%)作为发展重点。对于同业业务的监管,银行家认为监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有效控制了信贷表外投放,降低风险”(59.1%),“促使银行同业业务回归本质”(48.3%),“确保银行资金真正支持实体经济”(36.6%)。银行家对同业业务监管最主要的建议有“针对高风险资产设定投资比例上限”(49.6%)、“设定理财产品流动性管理指标,防止表外风险向表内扩散”(44%)和“降低同业业务杠杆比例”(37.5%)。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中,银行经营风险加大,不良率出现反弹,尤其是经过年中流动性紧张的考验后,银行家对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估出现一定程度下滑。银行家关注的首要风险是淘汰落后产能造成的信贷风险加速(54.5%)。银行家认为造成6月份“钱荒”最主要的原因是“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严重”(55.5%),中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在不良贷款方面,银行家认为未来最可能出现不良率偏高的业务是“小微企业贷款”(31.6%);而长三角区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良率可能承压最大(61.3%),这可能与当地小微企业相对集中、风险传染性较大密切相关。

近九成银行家认为所在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过半数银行家将“对业务实施预先控制,杜绝叙做不恰当业务”作为内部控制的首要定位。57.5%的银行家认为内部控制“三道防线”体系的全面建立是过去五年来内部控制发生的最大变化。

公司治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20##年以来,在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各项指标中,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4.50分)和组织架构健全性 (4.44分)的评价一直比较高,而对激励和监督机制有效性(3.93分)的评价一直偏低。而且20##年各项指标评分都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调查还显示,逾九成银行家认为中国银行业存在行政干预,受干预较明显的领域是“高级管理人员选聘”(56%)和“信贷投放”(51.4%)。“建立市场化的商业银行高管选聘机制”(58.4%)是中国银行业去行政化的关键措施。

近九成银行家认为未来三年中国银行业员工数量仍会增加。中国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未来改善的最主要方面是:“竞争性的内部岗位及人才选用机制”(69.1%)、“以价值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68.3%)和“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管理体系”(65.7%)。62.8%的银行家认为,依据不同层级、不同序列的胜任素质要求,“完善相应的后备人才库”是加强银行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的重点工作。绩效管理最大的问题是“绩效目标存在短期化倾向”(74.3%)。

信息科技与互联网金融

信息科技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超过九成的银行家认为信息科技对业务发展与经营管理有积极作用,超过八成银行家非常重视信息科技建设,超过四成银行家表示将加大信息科技建设的投入。信息科技建设的重点是核心交易系统(77.9%)。

众多互联网公司在20##年涉足金融服务领域,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挑战,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41.6%的银行家认为这将给整个银行业带来巨大挑战。银行家认为互联网公司和商业银行在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各有优劣势,近八成银行家表示将与电商等机构进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社会责任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 43.2%的银行家认为“提升声誉”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说明对社会责任的投入,已经成为银行提升美誉度和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方式。银行家认为“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履行社会责任投入最大,也是效果最好的领域。银行家眼中公众金融服务最需要改进的方面是“金融产品创新”(65.5%)、“网点服务流程和效率”(56%)和“金融消费者的保护”(55%)。

监管评价

银行家普遍认为监管指标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较高,对中国银行业的适用性也较强,但在监管的弹性和灵活性方面仍有进一步改进空间。就个别指标而言,银行家评价最高的是“资本充足率”,评价最低的是“存贷比”。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之后,为了能更好地开展资本补充工具创新,“尽快出台新型资本补充工具的操作性制度”(72.1%)成为银行家最为迫切的需求。

银行家认为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面临的主要风险点是“无法掌握全口径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导致风险难以准确估算”(62.7%)、“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风险监控难度日益加大”(58.3%)、“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难以支撑债务偿还”(56.6%)和“资金使用不规范,难以监测平台贷款资金流向”(49.7%)。

银行家群体

调查显示,四成银行家具有在多家商业银行的工作经历。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关系是中国银行家最出色的素质能力,相比而言,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市场化管理机制的缺位,“缺乏有效的银行家激励约束机制”(32.5%)是银行家成长的主要障碍。银行家对工作环境满意度最高,对薪酬水平满意度最低。

发展前瞻

超七成银行家认为未来三年中国银行业收入及利润增长率将低于20%,表明银行家预期中国银行业增速将放缓。不过生息资产规模扩大、中间业务增长仍是未来利润增长的最有力推动因素。银行家对未来的资产质量担忧上升,仅四成认为其所在银行未来三年不良贷款率将维持在1%以下,低于20##年的过半数。超七成银行家认为20##年末其所在银行资本充足率将达到10%以上,其中过半认为将达到11.5%以上。近八成的银行家认为20##年末其所在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50%以上,超过20##年的不足七成。(完)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篇编辑:高英;杜渡

 

第二篇: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

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26日联合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xx年)》,集中了50家银行的800多份银行高管书面调查和70多位银行高管访谈,部分地揭示了银行家们的所思所想,以及践行金融创新的探索。

最大的挑战:吸收存款

超过八成的中国银行家认为20xx年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为“吸收存款压力加大”,其中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普遍反映压力更大。调查报告称,在存款紧张时期,银行纷纷采取各种方法吸收和维持存款,其中不乏部分非常规揽存手段。流动性持续收紧,派生存款规模受限,存贷比考核加强,负利率加剧存款流失,银行不合理的业绩考核机制,是“揽储大战”硝烟四起的原因。

调查显示,88.5%的银行家表示会通过“创新存款及理财产品”来提高其存款业务竞争力,还有相同比例的银行家表示会通过公私联动实现公司业务与个人业务在资源、信息、产品客户等方面的共享,以更高效的方式拓展存款客户。此外,选择“提供增值服务”和“投入专项经费支出,加大客户营销力度”的银行家也分别达到60.0%和40.3%。报告指出,银行的这些做法导致了2011上半年理财产品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最主要的风险:房价下调

有67.2%的银行家认为,“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带来的风险”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集中凸显”也受到近六成银行家的关注。银行家们认为,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之其关联的上下游行业较多,涉及面广,倘若未来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调整,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由于担忧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风险,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

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的态度也日趋谨

慎。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对待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态度上,有超过66.2%的银行家倾向于压缩规模,其中有37.6%的银行家选择“严格控制规模”,相比20xx年的调查结果,今年银行家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态度更加谨慎。

对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近八成的银行家表示不会收缩。其中,39.7%的银行家选择继续扩大规模,37.7%的银行家选择维持现 有规模。但与20xx年相比,表示不会收缩规模的银行家占比下降了14.6个百分点。这表明商业银行对于发展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但收缩力度相对有限。此外,对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接近七成的银行家认为其核准标准会更加严格。

最大的压力:信贷受限

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信贷规模发展受限”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势的不确定性”是当前经营管理中压力最大的因素;超过五成的银行家认为,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可预期性(52.2%)和监管政策的变化(50.2%),也给银行经营带来较大压力。相比之下,只有38.4%的银行家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效应未明朗”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压力,表明短期内银行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担忧并不强烈。

最关注的外部环境因素

调查显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居民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是当前银行家们最关注的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本地企业经营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

银行家们认为,金融生态环境仍需改善的方面依次为:社会信用环境(72.2%),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48.2%),法制环境(38.3%),经济基础(32.5%),监管环境(30.2%)和中介机构发展状况(30.2%)。

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创新业务品种、调整服务模式、优化资本配置 随着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在中国落地实施,银行家普遍表示会通过发展新型业务、调整业务结构以降低资本消耗。调查显示,56.6%和52.0%的银行家,分别选择了“调整客户结构,发展资本占用较低的小企业业务”和“关注资本消耗,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作为20xx年战略调整的重点。

他们同时表示,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存款派生能力较弱,在严格执行贷存比等指标的背景下,对流动性较为紧张的中小银行来说支持小企业的难度增大。

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作为低资本占用的创新型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虽面临挑战,但整体发展迅速。银行家希望能解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一些制约因素,包括“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完善”(71.5%)、“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有限”(47.2%),以及“兑换限制”(38.4%)。发展财务顾问、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等中间业务,也是银行家着力降低业务资本消耗、改善客户服务水平的主要举措。

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

调查显示,银行家对利率市场化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逾八成的银行家认为,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银行加快转型,优化业务结构”。他们认为,利率市场化可进一步活跃金融创新,有利于更有效地配置资金,同时促进银行的差异化经营。但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也显而易见:实行之后利差将收窄,银行盈利将受到影响,加大银行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竞争加剧、价格战等可能会出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查报告认为,利率市场化推进需循序渐进。从基准利率方面看,可将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作为市场化基准利率;从业务种类看,可进一步放宽贷款利率下限,发展存款替代产品;从配套机制看,需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监管机制。

关于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窗口,55%的银行家认为是未来3至5年,16.9%认为是今年或明后年。

内控建设受到银行家的高度重视

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特别是有关国际监管指引在中国的落地实施,内部控制建设始终得到持续推进,但受到中国银行家的如此重视还尚属首次。以流程再造为代表的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内部管理改革创新的方向。68.5%的中国银行家认为,流程再造后银行内部运营效率得到提升,60.9%认为提高了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56.7%认为更好地满足了客户多元化需求。

调查显示,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当的IT治理架构是中国银行家主动创新内部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增加IT建设投入获得更多认同,相应的银行家占比由20xx年的49.7%上升至今年的71.1%。其中,中小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进展更为迅速。紧密围绕业务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架构、健全IT治理架构等则成为他们的普遍做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