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报告

见 习 报 告

我去师大附属实验去了一周,身为一位学生跟一位老师去感受校园文化是不一样的,作为学生感觉周围一切都是自然,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回头看以前所经历的种种,一切又是那么有学问,以前看起来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有很多值得去发掘。

校园文化就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常常让我们的忽视不见的重要一环,在附中我看见了各各班级门前都贴着板报,门类五花八门,这就扩展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附中我上了7节课,其中4节是新课,他们是三个老师分别就化学能与电能这节有相同的知识点根据不同学生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于老师教的是重点班级,学生素质比较高,于老师开课的前十分钟不讲树上的知识点,而是给大家讲化学历史的今天,通过新颖,前卫的化学知识引领学生学习化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化学贴近生活。

于老师上课并不是大把大把地花时间给同学们讲题,而是让学生们自己阅读,通过学案使学生自己去找书上的重点。于老师阅读时有节奏,给学生充分时间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程结束时,于老师用生日卡片作为水果电池的检测装置,有些有点瞌睡的学生立刻精神起来,这时教室鸦雀无声,因为柠檬提高的电流不稳定,卡片没有响,同学们都很失望,于老师换了金桔,虽然只是很微弱的声音,但所有的学生都兴奋了。从这件事上我感觉中学化学中引进实验会更有利学生学习化学,尤其是互动实验,在实验中,化学不在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是有趣的现象,它如此贴近我们,感觉就在我们身边。

于老师另外一节课就是一堂关于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课,于老师并不给学生直接讲形成电池的形成需要闭合回路,电势不同极板,电解质溶液,而是给了学生电流表,铁钉,锌片,铜片,导线,乙醇,稀硫酸溶液,让学生自己互动,探讨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消除了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原电池的本质。在锌铜原电池中,就谁与硫酸反应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不说铜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因为溶液没有蓝色变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同时杨老师在教学中忽略一些不必要的难点,Zn-Cu原电池中,锌极板也有气泡产生,这个现象是很复杂的,于老师跳过了这模棱两可的教学。

于老师的课内容并不多,但是在于老师的课学的东西并不少,这让我想起,第一天周老师带我们去见习和于老师探讨高中的知识内容是讲的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我个人认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多教少教得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素质决定,教师给学生的是指导方向而不是具体道路,如果没有指导方向学生会感到知识太杂,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重点,如果面面俱到,学生一来没有学习的动力,二来太多的知识点掌握不牢,听别人说的不如自己学的深刻。

其中于老师在一节课上讲题的时候,同学有不同的意见,于老师并不是直接肯定或者否定谁的意见,而是重新推导理论,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漏洞和错误,我想那个同学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杨老师也是讲原电池这一节课,杨老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策略,通过观看电池录像来学习电池这节课,他的课给人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活泼,学生争着回答问题,以问答的形势来鼓励学生们学习,同时杨老师关于航天电池的讲述既达到学习的目的,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明白了化学在我们身边是很有用的学科,我们必须学好他,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收获,可能是课上得早

的原因,5,6个学生睡着了,同时掩示实验不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往往会产生一些错误认识。

谷老师也是讲述同样的一节课,也是在同样的实验室上,谷老师要求更多的是知识点,她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来理解原电池,通过教师给出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去做,得到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师大附中的习题课,我也听了三节,有些习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老师绝不会用一种方法解决,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师大附中还有一个值得一说的是,那就是老师教的知识点绝不会超纲,就像周老师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传统的知识点,他给附属实验的老师和我们讲了一个中国和英国的教育差别,中国老师可以讲80%的知识点,而英国老师只讲了60%的知识点,但隔了一段时间后,中国学生只能记住其中40%的内容,而英国学生那60%的内容不断完全记住了,那20%也通过自学学会了……

授权而不越权,到位而不越位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学难题。 附属实验还使我感受很深的就是他们的学案,用老师的话说,为了防止学生睡觉而专门设计的教学手段,虽然他们学案还有些粗糙,大多都是填空和习题,并不能引导学生思考,但我想也是一个学习方法,同时我还设想,如果老师把一节没有讲述的课以学案为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会不会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帮助。

最后要谈的是批改作业的情况,自己主动去批改才发现批改真的很累人,选择题稍有不慎就会给人批错了,遇到几个人错了相同时,便会翻翻书去寻找他们错误的原因,以便纠正他们的错误,其实当老师真的很辛苦,但这种辛苦可以使生活更充实,老师是最神圣的职业这次不是仅仅在嘴边说说而已。

 

第二篇:专业见习报告2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实 习 报 告

实习名称: 认知实习

姓 名: 丁瑾

院 (系): 国际教育学院

专业班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五班

学 号: 541312160504

指导教师:

成 绩:

时间: 2015 年 5 月 18 日至 2015 年 5 月 22 日

中美货币供给机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伴随中美两国双边贸易的不断发展,两国经贸交往中也出现了一系列贸易失衡问题,而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也极大影响了双方贸易继续发展。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逐渐加大,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比重进一步增加,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态度来认识和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能够为准确认识问题。

一、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完全由中央银行独立控制,而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还取决于中央银行以外的经济体系和相关因素,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的理由是:1.在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下,无论哪一国家流通中的货币均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2.货币供给都是通过银行的资产业务操作完成的,一定时期内金融当局对货币供给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3.在当代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都具有金融调控的功能和职责,调节货币供给是其执行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经过莫奈在80年代末的进一步深化,主要理由有:1.信用货币的供给内生。2.基础货币内生。3.负债管理使基础货币自给。4.银行角色转换传导的内生性。同时,莫尔还否定货币乘数的意义,认为它不能解释创造货币过程中的因素及其创造的过程,以往的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乘以乘数的等式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而不是对现象的解释。政府无法控制信用货币的供给。

在市场经济下,货币供给更多的呈现内生性,美国即是如此。而中国随着经济改革、金融市场化的加深,货币供给也更多的呈现出内生性。

二、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

纸币作为一种信用货币,发行量并不是毫无边界的,而由货币需求量主导决定。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当今作为存款货币创造主体的商业银行,是以资产抵押来发行货币的,而商业银行的资产来源于企业和家庭的负债;同样的,商业银行的负债则是企业和家庭的金融资产。这种以资产抵押作为链条的货币创造机制,注定了货币发行量与社会财富大致相等,形成了对货币供给的制约关系。如果商业银行为了自身利润发行了过多的货币,那么就会导致企业负债率的上升以及银行自身的自有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前者会导致银行回收企业负债的风险的上升,后者会导致银行自身面对现金漏损的能力的下降,同样意味着个人放在银行的金融资产的风险上升,会导致个人将资产从银行撤出,转移资金。因此银行会收缩信贷,减少货币供给。因此,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数量即货币供给会与储户储蓄、企业资产保持固定的比率,而不是滥发货币,博取利润。假定商业银行承担了全部货币的发行,那么如果商业银行在下一次货币发行中不多发货币,是不可能连本带息的收回资金的。然而不断地追加货币供给,又会导致企业负债率的不断攀升、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加。 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增加企业的负债率,要求其利润率的提高,从而增加了资产价格(资

产价格等于资产利润与利率之商,在此假设利率不发生变化),资产价格的上升会减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而引发新一轮的货币供给增加,此时宏观经济不断增长。这种方式的负债率减少只是一种抑制机制,看不见的金融风险在一步步放大。一旦企业的利润率由于实体经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达到瓶颈,金融风险就会无限放大,导致银行由于自保而引发激烈的回收信贷行为,最终导致银行体系的崩溃,宏观经济进入衰退。

这种货币供给的增加在各种金融体系下都会存在,但其破坏力和动荡程度受着金融体系的性质及健全程度影响。有着预算软约束、健全程度较低的金融体系更易引发快速的货币供给增加,来推进经济快速增长,如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日本,1990-20xx年的我国。而有着预算硬约束、健全程度更高的金融体系则经济增速较低。

三、美国货币供给机制下的历史事件分析

1.二战后的美国飞速经济增长分析

二战后的美国,受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鼓励国家干预经济,采用财政赤字、过度的货币供给等方式,引发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增长。与此同时,战后的和平环境也为美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温床。科技的不断创新,机器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美国企业的利润率不断提升,同时实体经济也在飞速发展,美国企业的利润率并未受到相对一般时期不变的技术、实体经济等的限制,同时利润率的攀升使得吸收了世界70%以上的新增储蓄,进一步加大了货币供给,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

2.次贷危机分析

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的长波,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货币供给来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美国进行了金融创新来创造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增加必须要有相应的货币需求,由于短期内看不到能够替代IT革命的技术革命,主导型和基础性产业的完成导致实体经济发展相对停滞,同时需要保证金融资本的盈利能力,就必须扩大货币资本的盈利能力。因此,美国各大银行放大了对贷款对象的标准,一来找到了货币需求,二来相对来说C级贷款用户需要缴纳更多的贷款利息,能够提升资本的盈利能力,三来各大银行对其抵押的房产的升值前景寄予厚望,即使无法还本付息也可以用房产抵押。但是,以资产价格上升为基础的货币供给不会无限上升,随着实体经济和技术的制约使得利润率的下降,资产负债率的上升,信用风险的不断累积,终于爆发,使得引发了全面性的经济危机。

四、中国货币供给机制下的历史事件分析

1.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分析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迎合经济发展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同时由于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有无限追赶潜力及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技术学习的目标,技术飞速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扩大,我国取得了20年的飞速增长。

2.20xx年金融危机分析

我国在20xx年的金融海啸中,银行业、金融业并未受到剧烈冲击,这并非是我国的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功劳,相反,不甚健全的银行体系在实际运营中呆坏账比率非常高,之所以没有受到强烈冲击,只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处于国家的严格保护,相对封闭的状态。想要在贸易、经济、资本全球化的今天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需要更为完善

的金融监管体系。

3.现行经济状况的分析

我国的货币创造机制中,由于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的政策和保护,产生了世界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倒逼机制”:在信贷需求旺盛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由于信贷计划管理制度本身的缺陷,加上商业性贷款与政策性贷款业务部分,商业银行可以首先满足商业性贷款,把政策性贷款的资金硬缺口留给中央银行,或者商业银行大量的超规模贷款导致自身的备付金下降,使银行体系出现支付困难,迫使中央银行追加信贷,使信贷规模常常被突破,这使得货币供给往往远超预期。同时,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等虚拟经济膨胀、全民创业激情高昂而国内需求和消费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都加剧了我国现行经济的严峻性,需要国家加大对金融体系、银行运营体系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进一步鼓励科技发展,技术创新,发展实体经济,发挥宏观调控在国家经济中的主心骨作用。

参考文献: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关系研究_王有光

再论银行体系性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银行体系与国家利益之争-杨文进

美国经济危机原因及其影响的新解释-杨文进

中国货币供给高速增长的原因及影响分析_李潇华

内生货币供给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及启示_秦海英

世界经济困局与中国经济增长-龚文娟

经济增长分析-杨文进

伯南克公开课:美联储与金融危机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

实习成绩评定表

专业见习报告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