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大关键词

读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大关键词

20xx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次工作报告。以下为编者根据中国新闻网报告全文整理的要点:

一、关键词

改革

1.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2. 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3. 推进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理顺能源资源价格留出空间

4.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房价

1. 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2. 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环保

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

中央科学判断、果断决策,有效避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反腐

1.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2. 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民生

1. 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 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 要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

海洋权益

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计划生育

逐步完善人口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应我国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趋势,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社会管理

1. 20xx年抗击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2. 推动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城镇化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二、数字看报告

过去五年以来

经济

1、GDP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年均增长9.3%。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8.8%、9.9%。

3、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4、新增铁路里程1.9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8951公里。

5、水电、风电装机位居世界第一。

6、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去年降到1.5%左右,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保持在安全水平。

7、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民生

1、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800多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1200多万套。

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

3、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xx年人均每月700元提高到现在的1721元。

4、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亿人。 环保

1、单位GDP能耗下降17.2%

城镇化

1、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 教育

1、20xx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

改革

1、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总数达到2497项,占原有审批项目的69.3%。

今年目标

经济

1、GDP增长7.5%左右。

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

4、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赤字率在2%左右,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

民生

1、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

2、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

3、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

 

第二篇:政府工作报告回应十大民意

政府工作报告回应十大民意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刻不容缓”

【民意期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被认为是今年两会最重要的话题。海内外评论认为,两会将是中国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共识的最好时机。

【报告回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代表点评】邵占维代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全局,关键是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了“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项举措,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明确了方向。

收入分配——通过合理制度“把‘蛋糕’分好”

【民意期待】在新华网举行的“今年两会,你最关心的话题”调查中,“收入分配”问题位居榜首。

【报告回应】一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代表点评】张兆安代表: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改革就背离了目标和方向。

楼市调控——“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民意期待】房价是今年两会最牵动人心的话题之一。众多参与调查的人士期待房价稳定,盼望“居者有其屋”。

【报告回应】一是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三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四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委员点评】郑惠强委员:针对高房价,政府工作报告打出了“组合拳”,从增强保障、支持自主消费、抑制投机、打击违法行为等四个方面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招招都抓住了要害。各地应严格按照报告精神调控楼市,让“蜗居”不再、让“房奴”解放!

教育改革——“强国必先强教”

【民意期待】“上学难”尚未根本解决,教育公平仍是焦点,高校招生改革等问题社会关注度高,群众期待。

【报告回应】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是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委员点评】印杰委员:报告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今年注定是教育改革年。这从财政预算报告中可见一斑:今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安排的项目“冠军”是教育,达到11856.75亿元,这也是唯一突破1万亿元的支出项目。

医疗改革——“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世界性难题解决好”

【民意期待】新医改逐步推进,百姓期待革除行业顽疾,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报告回应】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开展社区首诊断试点。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代表点评】马文芳代表:报告提出的几条,基本都跟加强基层医疗资源有关。如果看病能不出县、不出社区,加上基本药物的普及、医疗保障的增加,看病难应该可以慢慢解决。

就业难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民意期待】“蚁族”成为年度热词,折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包括大学生、农民工在内的就业群体盼望政府出台更多“保就业”政策。

【报告回应】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

【代表点评】秦绍德代表:报告对就业着墨较多,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小企业、到基层就业,政府应有更多扶持政策。对农民工就业,要进一步降低进城门槛,清理各种歧视性规定。

户籍改革——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民意期待】中国1.6亿多农民工,他们憧憬“城市梦”,期待“同等待遇”。

【报告回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代表点评】朱雪芹代表:有些地方户籍已经“破冰”,报告如此强调户籍改革,今后各地的改革步子必将更大,城市户籍的大门必将更宽,农民工能享受的福利保障必将更多。

养老保障——“加快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民意期待】在人民网的两会热点调查中,“养老保险”问题出人意料地以高票位居榜首。人们普遍关注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制度“双轨制”问题。

【报告回应】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提高10%。

【代表点评】裴春亮代表:一个老有所养的社会,才是人人可安心工作、放心消费的社会。养老保险要强调人人平等。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应该跟城市居民等同;不同职业人士的养老金,也不应有太多差别。

反腐倡廉——“直接关系政权的巩固”

【民意期待】在多家网站调查中,“反腐倡廉”仍高居民意关注热点前列。

【报告回应】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直接关系政权的巩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包括收入、住房、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重大事项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

【代表点评】李慎明代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报告从政权巩固、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强调反腐倡廉,足见政府决心之大。

问政于民——“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

【民意期待】广大群众期待政府进一步完善媒体监督、网络互动等问政形式,在公共决策中更好地吸纳民意,改进工作。

【报告回应】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努力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关下运行。

【代表点评】王荣华代表: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这等于政府给自己戴“紧箍咒”,但这个“紧箍咒”有好处。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善于倾听群众呼声,也必须倾听群众呼声。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日报记者: 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服务水平不均衡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在云南可能更突出一些,如何提高和加强少数民族的教育呢?

罗崇敏: 在云南,均衡教育的发展任务相当繁重,这是由于云南的教育领域宽,战线长,多元化等特点造成的。所谓领域宽,是指我们所抓的教育涉及许多领域,涉及到行业办学、政府办学、民营办学、公办学校;战线长,我们云南有16个州市,126个县;多元化特点明显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多,我们有26个少数民族。在北京时我曾经介绍说,我们有十个少数民族,要用十二三种少数民族语言来教学。很多人就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十个少数民族要十二三种少数民族语言来教学呢。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一个少数民族里面有好几个分支,语言不同。这样给我们带来的难度是什么呢?第一就是教育成本高,30年前政府一年拿7亿投教,而现在政府一年的投教资金是近200亿;第二就是点多面广,分散。云南目前还有12000个一师一校,教育成本肯定高;第三是教育均衡发展难度大,到现在我们还有三个县没有普九,而且我们普九的层次还比较低;第四是教育管理难度大。

中国日报记者: 如何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彰显教育公平呢?

罗崇敏: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资源均衡配置。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力争几年的时间,排除现有中小学D级危房,施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从而推进校园基础建设资源的配置。

第二是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积极推进教师培养五年规划的实施,将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作为重点工作对象,加强对边远少数民族的教师进行免费培训,大力培养“双师型人才”,实施好教师特聘、特岗、特邀“三特”计划,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之后运用行政手段来推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第三要大力推进远程教育,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运用远程教育手段来开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说到底就是用资源的均衡配置来促进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第四是通过扶贫支持,通过引进资金,通过政策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教育支持的力度。

中国日报记者:今年云南要取消4000个一师一校?

罗崇敏:是的。目的是千方百计调整办学结构,提高办学的集中度。今年要采取措施取消4000个“一师一校”,之后我们要用三年的时间把一师一校全部取消。 中国日报记者:取消这4000个“一师一校”之后,学生怎么办?

罗崇敏:“一师一校”取消后,我们将大办寄宿制学校。通过前期调研,农村对集中办学,办寄宿制学校是非常欢迎的。我们将把楚雄州作为试点开展工作,撤销州内所有的一师一校,加大对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力度,加快安全工程的实施,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的进行。

中国日报记者:那原来“一师一校”的老师怎么安置?

罗崇敏:客观的讲,“一师一校”的老师非常的敬业,非常的辛苦。每个老师带20到30个学生,要教好几个年级,课程非常多。但是从老师的构成上讲,好多是代课老师。就中央的政策来说,代课教师也是不允许聘用的,但现实又需要。建寄宿制学校,为了适应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肯定要增加一些教师的指标,特别是公办教师的指标。下一步我们就考虑,组织这些代课老师参加考试,如果考试合格,取得教师资格的,就进寄宿制的学校。如果是代课时间比较短的,直接辞退也行。这个相信当地政府和学校会妥善处理好。

中国日报记者:前不久,新疆针对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推出12年免费义务教育,云南会有这种打算吗?

罗崇敏:新疆我考察过,你说的虽然是少数民族地区,但是那个地方经济发展条件好,基础好,他的条件比我们好,有能力免费。在我们云南,你要在一个地区完全实行12年免费教育,目前还不可能。因为我们云南老百姓的收入比较低,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块钱,这就意味着当地的财政收入不会高。要实施少数民族地方的免费教育,云南现在还没有条件,但可以是一个奋斗目标。目前我们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生是“两免一补”,免学费杂费,补助生活费,用这样的方式来加快少数民族地方义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中国日报记者:云南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高等院校“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快云南高等院校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与交流,这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今后将怎样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向东南亚、南亚的开放?

罗崇敏:目前云南省高校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有所加大,我们在外面办了5所孔子学院;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工作发展较快,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不断扩大;省内各高校普遍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学校建立了

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总体来说教育国际化水平还不是很高。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南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下一步云南教育国际化还是要坚持“国际化思维,本土化行动,现代化目标”来推进。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国际视野,国际教育思维,开放的胸怀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所谓本土化行动,就是扎扎实实地把本土教育和本土文化发扬光大。比如云南大学历史上就很有名,我们要用好这些品牌,扎扎实实解决云南教育的实际问题和实际矛盾,加快我们本土发展。把“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起来,向“现代化”目标迈进,这就要发展云南现代化教育,发展以人为本、提高学生健康心智水平和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又要引领未来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教师队伍,现代体制机制,现代的评估机制,现代保证机制,进而推进云南教育国际化。具体讲,我们通过五年努力,争取进出的留学生达到3-5万人,通过5年努力,我们在周边邻国争取办3个孔子学院,我们要引进国际高端人才,通过五年的努力,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办学取得更大成效。现在我们周边的合作办学,一个是到泰国、新加坡、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合作办学,另一种方式是在我省的红河、版纳、德宏、保山等边境沿线地区的高校招收国际学生。

另外我们还要充分整合国内资源来力推国际化,利用我们国内的 这些知名大学这个平台,和他们联合办学来推进国际化。比如说我们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联合在云南办一些班,利用他们的资源,他们原来的一些合作关系来加强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合作。因为我们是在边疆地区,如果不借用国内的资源来促进国际合作,我们孤立的合作比较难。 中国日报记者:推动教育国际化,云南目前还面临什么困难或存在问题?

罗崇敏:问题有三方面:第一是体制问题,对外合作交流要好几个部门进行审批,不是教育部门想做就能做的。

第二是办学观念的转化问题,现在我们简政放权,但是有些学校观念转不过来,不会用权。我说,又不是只有大学可以国际化,小学幼儿园都可以去招国外的学生。大学当然是龙头,但是每个层次的教学都存在国际化的问题。

第三是投资的问题,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是有限的。想引进市场投资,可是大部分企业家对投教的兴趣还不太浓。因为投资要收回成本,要盈利。

但是我们有几个好的条件,刚才我讲了,我们有地理位置优势,面对东南亚;第二我们有历史渊源,特别是边疆地区,渊源比较深;第三随着改革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对外开放的管理和服务比较好。前不久我邀请14国总领事来座谈,我和那些总领事在交换意见的时候,他们说希望进一步的把国外的留学生管理好,我说不光是管理了,还要做好服务工作,为每一个国家到滇来学习的孩子们服务好。

《关键词:中小学生减轻负担》

中国日报记者: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提出已经好多年了,给我们的感觉是提归提,做归做。可是我们注意到前不久云南省教育厅提出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将严禁补课,严控作业量、取消百分制,保证体育课等,还聘请了102名监察员,说如果发现中小学校违规,将解除校长职务、解聘相关教师,措施很严厉。

罗崇敏:是的。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是指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精神负担。为什么要减负呢?是因为学生负担太重了。我深度调研过,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最终教育厅党组作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决定。 我在调研过程中看到,口口声声喊素质教育,其实是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口口声声说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学生的负担确越来越重。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反思。学生负担过重,根源在教育,表现在社会。因为现在社会有这个需求,家长总觉得不能给孩子玩,天天就是要上课、补课,不补课就要落后。

可是,好成绩不是补出来的,好学生不是压出来的。靠补靠压,只会使学生变形,只会使学生畸形成长。我见过这样一个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才两个月,中午老师布置了120道数学题,孩子做,父亲帮着做,母亲也帮着做,因为他下午就要交啊,三个人做都没有做完。你说这个孩子他负担重不重?作业的负担,心理的负担??他刚刚入学两个月,就受到这样的心理摧残。我们很多家长下班后,马上吃饭,然后陪着孩子做作业,陪着孩子去老师那里补课,一补补到晚上10点钟。你说家长辛苦不辛苦,家长负担重不重?有的老师课后带着七八个学生,多的甚至10多个。每个学生一个礼拜要补两节课,意味着这个老师每星期要上30节课,少的也要上十几节课,可是一个老师的正课时间也就是12节。你在业余时间再加上那么几十节课,我就不相信老师的精力那么充沛,他正课45分钟的质量到底如何?你说老师的负担重不重?

我假期走访了三个新华书店,在售的教辅有近两百种。我到学校里面看,这边说要减轻负担,那边学生的课本堆得比人还高,这里面除了学习负担还有经济负担。所以我们下决心采取果断措施来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教育厅发了文件,如果你违反这些措施,从新学期开始,派出100多个特派监察员,发现一个处理一个,校长违反,免职;老师违反,辞退。这个当然会引起反响,因为这里面涉及到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经济利益,可是教育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驱使我们还是要下决心,要坚定不移抓出实效。

中国日报记者: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以学生的分数来作为教师年终的考核标准之一。

罗崇敏:我们要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百分制,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做这个事情,希望全社会都来支持,不然减轻负担是一句口号,最后伤害的是学生、家长,伤害的是教育的尊严,伤害的是民族的素质。

胡锦涛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5项要求。

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 产 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四是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五是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

温家宝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央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考虑和确定的教育工作方针。他特别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他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

第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继续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完善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全日制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

第二,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职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公办民办并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

第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第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要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各级政府都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保障高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等方面的自主权;逐步取消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克服行政化倾向。倡导教育家办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办好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特别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绩效工资等政策,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