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谭嗣同的读书报告

有关谭嗣同的读书笔记

(一)、书名:《谭嗣同》

作者:《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19xx年11月第一版 19xx年11月第一次印刷 字数:5300

列宁语录:一般说来,改良主义就在于,人们只限于提倡一种不必消除旧有统治阶级的主要基础的变更,即是同保存这些基础相容的变更。

毛主席语录:在从前,在旧中国,讲改革是要犯罪的,要杀头,要坐班房。

一、 少年时代

1、 谭嗣同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省浏阳县人。1865年3月出生于北京。他

的家是世代为官的封建地主家庭。他父亲谭继洵是个对封建礼教循规蹈矩,沿着封建时代所谓的“科举正途”的阶梯往上爬的官僚,1859年从浏阳到北京参加举人会试,并把家属也带到了京城。在谭嗣同出生时,谭继洵已经官至户部员外郎,又过了几年,迁往甘肃省巩、秦、阶道道台。(P2—3)

2、 谭嗣同出生时,他母亲已经生过二女二男。除了他的大姐可能已死之外,谭

嗣同出生时已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但是在1876年他十二岁时,他的母亲、二姐和大哥三个人在五天内先后死于瘟疫。谭嗣同自己也被传染,昏死三天后才苏醒,他父亲为此给她取了“复生”的别号。经过这场灾难 ,谭嗣同自己虽然“复生”了,但却突然间失去了三个亲人。同母所生的五个兄弟姐妹,只留下他和二十岁的二哥了。以后,谭嗣同在家里受继母歧视。他后来追述说:“吾自少至壮,遍糟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这种遭遇,使他对历代儒家大肆鼓吹,视作天经地义的封建伦理纲常

的残酷性,更有切身的感受。因而也有助于他比一般封建官僚地主家的少爷较容易滋长对自己家庭所属的那个阶级的离心。(P5-6)

二、 漫游和探索

1、

2、 谭嗣同想要“旷观天下名山万迭”的志愿,不久后真的实现了。 1884年谭嗣同正好二十岁。从这年起,他离开家庭,先是往新疆在巡

抚刘锦棠幕府中任职。不久,刘因故离职,谭嗣同便离开新疆,开始了他那十年漫游的生活。(P8)

3、 《石菊影庐笔识》,是谭嗣同几年来的读书笔记。里面除记述了他对社

会现实的忧虑之外,更多的是阐述了他对一些具体学术问题的看法,其中包括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p14)

4、 谭嗣同的唯物观点很稀薄,他的哲学思想仍然充满唯心主义的谬误:他

相信灵魂不灭、转世投胎的宗教迷信,他虽承认宇宙由元气构成,却又宣传还有一个主宰一切的“天”存在,等等。这些都使他后来很容易放弃唯物观点,走向宗教唯心论。至于在历史观上,他这时的认识与《治言》中反映的唯心史观仍无什么不同,依旧坚持历史只是由少数“智者”、“圣人”创造,依旧坚持历史是不断退化的观点,说什么“今之治,视古必退,今之乱,视古必进”;还荒谬的把人类开发地下矿产,消耗食物和所谓“毁人道(即廉耻、礼仪等)”说成是在“自毁”地球。他把挽救人类于“自毁”的希望,寄托于“圣人”,而“圣人”会不会出世,又得由“天”来决定,最终扔把命运交给了主宰一切的“天”去安排,陷入听天由命的宿命论泥潭。(p15)

三、 向往变革

1、 在给师友的信中,他指名道姓的谴责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

性命,一举而弃之,满汉之见,至今未化”,斥责清政府只知保持自己私利,“他非所恤”,并指出汉族人民“被发左衽”已经很久了,“此后但须剪发耳”@,朦胧的表达了希望摆脱清朝的统治。这个思想,后来在《仁学》中虽续有所发挥,但终被他的改良主义道路所扼杀了。(p19-20)“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舟。”@:《谭嗣同全集》P288-289

2、 列宁:改良主义无非是要统治阶级让步而不是推翻统治阶级,无非是在

保持统治阶级的政权的条件下要统治阶级让步。(p22)@《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p322

3、 毛泽东说,在中国共 产 党成立前一般先进中国人的认识是“要救国,只

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

步的,他们成功的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

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p1359)

4、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的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

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

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P603)

5、 他既痛斥《马关条约》丧权辱国太甚,又极其荒谬的主张出卖祖国大片

领土来换取付赔款和搞变法的费用,并幻想由此取得某些帝国主义的

“保护”,以造成一个安定的环境来推行变法。(p24)

6、 他曾批评过“以夷制夷”,但他自己那些与虎谋皮的主张实际上兵没有

越出“以夷制夷“的范围。P25

7、 在谭嗣同身上,对人民群众的轻视和敌视的态度,是表现的十分露骨的。

P25

四、 向佛教乞求出路

1、“三十年后,新学洒然一变,前后判若两人。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这是谭嗣同对自己在甲午战争前后学术思想变化所作的自我评述。(p28)@《湖南历史资料》19xx年第四期,p124

2、他写了《三十自纪》,自号“壮飞“,表示要做个飞翔天下,干一番大事业的壮夫。P28

五、《仁学》---“救世“方案

1、《仁学》写于1896年下半年到1897年上半年之间,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写成的。那时,谭嗣同正在异常失意苦闷的情况下如痴如狂的研读佛经,他将这些新进学到的佛学说教,加上学得的“西学“知识和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某些思想,以及过去学到的儒家、墨家等学说,杂糅一块,炮制成书。P36

2、《仁学》一书,在某些问题上有过个别唯物论的观点,但就其总体来说,它的哲学体系是唯心论的。P37

3、谭嗣同把这种破“名”同改变事物本身等同起来的企图,与他否认各种对立事物的客观存在一样,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改良主义者在政治上的软弱。由于他无法

解决现实社会的矛盾,就干脆来个不承认主义,把一切都说成不存在,只是人们主观的产物,因而人们只须改变自己的主观意识或改变事物的名称,就可得到“超度”。这是《仁学》设计的“救世”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40

4、《仁学》花了很多篇幅,宣扬“重灵魂”、“轻体魄”,这是《仁学》设

计的“救世”方案中最重要的部分。P41

5、《仁学》又宣扬灵魂无所不在,不但人和动物有,连“金石沙砾水土屎溺

之属”和整个“空虚”都有灵魂。@(《谭嗣同全集》p83)《仁学》还说灵魂能使分隔远地的人们之间相互感应。P41

6、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唯心主义者,不论是哲学上的还是宗教上的,

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都相信灵感、启示、救世主、奇迹创造者,至于这种信仰是采取粗野的、宗教的形式还是文明的哲学的形式,这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教育程度”。@(《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p630)写《仁学》时的谭嗣同正是这样的唯心主义者。P42

7、列宁指出的:“对于工作一生而贫困一生的人,宗教教导他们在人间要顺

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对于依靠他人劳动而过活的人,宗教教导他们咬在人间行善,廉价的为他们的整个剥削生活辩护,廉价的售给他们享受天国幸福的门票”。@(《社会主义和宗教》、《列宁全集》第十卷p62) 所以,《仁学》设计的这个“以心度一切苦恼众生”的“心学,即“救世”方案,对于广大被压迫的人民只能起精神鸦片的作用。P42-43

六、《仁学》--------“冲决网罗”

1、《仁学》控诉了有多少妇女被封建纲常伦理虐杀的惨状。@(《谭嗣同全集》p19、66、18、65)这些表明了谭嗣同对于封建社会虐待、歧视妇女的野蛮罪行的痛恨,对于当时妇女所遭受的悲惨命运的同情。P48

2、《仁学》还谴责了为封建专制颂德和辩护的人。P49

3、谭嗣同这期间曾将《铁函心史》@(此书是诗集,有南宋末年郑思肖撰)之类揭露异族统治、提倡民族思想的禁书,介绍给他老师欧阳中鹄家的人看,并且将《明夷待访录》秘密刊行。这些言论和行动,表明了谭嗣同当时曾对革命有过一定的向往,这是他一生中政治思想上最激进的时候,也是他被认为 是改良派中的激烈分子的主要原因。P51

4、谭嗣同在后来并没有沿着 《仁学》中流露的民主思想继续前进,走上革命的道路,终其一生只是一个改良主义者。P51

5、《仁学》还希望清政府“奖工艺、惠商贾、速制造,番货物,而尤重于开矿”。@(《谭嗣同全集》p45)这些经济方面的主张,都是《仁学》为改良派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发出的呼声。P52

6、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时候,由于“除了封建贵族和作为社会所有其余部分的代表出现的市民等级之间的对立,还存在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游手好闲的富人和从事劳动的穷人之间的一般对立。正是由于这种情形,资产阶级的代表才能标榜自己不是某一特殊的阶级的代表,而是整个受苦人类的代表。”@(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举及》第三卷p405) 谭嗣同的情况也正好是这样。他在对封建专制政治、纲常伦理和扼制资本主义的封建势力这一切“网罗”进行“冲决”时讲出来的那些同情人民痛苦、甚至同情革命的话,并不是由于他根本改变了剥削阶级的立场而站到人民的一边来了,而是因为这一切封建“网罗”既是对付广大人民,也是对付和扼制民族阶级的。因此,谭嗣同在“冲决网罗”时,可以以整个受苦人类的代表姿态出现,而事实上,他最关心的当然还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P53

7、虽然《仁学》“冲决网罗”的言辞很是激烈的,具有民主精神,但由于谭嗣同毕竟还是个改良主义者,所以他自己也并没有从“网罗”中挣脱出来。他激烈攻击封建纲常伦理,这本是对孔孟之道的公然否定和批判,但书中直接提到孔丘时,却不但不敢公开批评,反而为孔老二辩解。P53

8、可见他虽创立了“心学”,但实际上对自己的这一套也毫无信心。不过,《仁学》中那些“冲决网罗”的激烈言论,却对清末思想界发生过相当的影响。P55

七、投身湖南维新运动

1、在创办期间,它是梁启超、唐才常、谭嗣同等人宣传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时务学堂是湖南维新运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P58

2、至于对待人民群众,谭嗣同一年前写《仁学》时还赞许过太平天国,现在却大讲把镇压人民的“内乱”作为当务之急,说什么“为今之计,惟有力保莫内乱”才可不至亡国。P62

3、在这新旧的斗争激涡中,谭嗣同与唐才常等人一道,反击了顽固派的进攻,成为湖南维新运动中的骨干,对于湖南维新运动的继续开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谭嗣同用行动表明了了他是戊戌维新运动中的激烈分子。P67

八、进京参与新政

九、为变法而流血

1、这时在急于求援中,康有为等人便很自然的又想到了他,于是便写了一封密奏,由谭嗣同面呈光绪帝,请光绪帝重用和拉拢袁世凯。P77

2、列宁曾说过:“当那些主张改良和改善的人还不懂得,任何一个旧制度,不管怎样荒谬和腐败,都是由某些统治阶级的势力所支持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受拥护制度的人们愚弄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二卷p446) 谭嗣同他们正是这样。当他们以为袁世凯已被自己争取过来之时,也正是他们受袁世凯这个旧制度的拥护者愚弄之日。P79-80

3、“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者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p81

4、谭嗣同从地上拾起煤屑,在牢房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两昆仑“指康有为和王五)“。1898年9月28日下午4时,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和杨秀深六人,以”大逆不道“的笼统罪名,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刑场,他们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戊戌六君子“。P82

 

第二篇:读书笔记

有一种感动,叫至死不渝,任雁去雁归,守望不息。

有一种感动,叫生死相依,任天翻地覆,阴阳两隔。

然而,有一种感动,它只需心灵的动容,只需情感的触动。它承载着友情的重量,容纳着理解的芬芳,并将每一次的努力轻轻吟唱。我想,这就是友情。

友谊,源于爱心。跌倒时,伸出扶持的双手,忧伤时,送上一缕安慰;孤独时,捎去一瓣心香。还有一幕历历在目的画面浮现在我的面前:我在长长的跑道上摔倒了,膝盖缓缓地流出鲜红的血,这时的我正头晕目眩。我的朋友们看见了,就以箭般飞快的速度跑来及时扶住我了,让我在最后一刻倒在了她们温暖的怀了。虽然我眼冒金星,但我看到了她们有的高声呼喊我的名字,有的不停地为我擦汗,有的给我端来一杯暖水。啊!谢谢你们,我的朋友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关心我。你们源于内心的关心,我感受到了。

友谊,源于了解。要用真诚去播种,要用理解去护理,要用热情去浇灌。真正的友谊是肝胆相照的。我的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为了篮球赛,一起加油,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的快乐日子吗?我们不停地训练,训练,再训练。训练当中我们超乎常人的默契,超乎常人的想法让我们又走进了很多步。我们对对方的方法有不对都会毫不留情的指出来。虽然次次训练都是汗流浃背,但是运动后我们都是快乐的。最后我们共同努力得了第二名,为我们班争了光。友谊,就是我们与对方相处时一点一滴的了解建立起来的。

友谊,源于牵挂。人生路上,需要朋友,需要友情。在人间走走行行,我也结交了许多的知心好友。每一年在我生日的那一天总会收到许多朋友的祝福我,问候我的短息。一整天,收到了许多朋友的祝福,心中由衷的升起阵阵感动。他们有的是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有些是与我在学习上并肩作战过的战友。我们曾檫肩而过多少回,说再见后多久没见了,都不曾忘记过对方的样貌,趣事。啊!这就是友谊,是多么的美好啊!古人云:“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说得真没错!

友谊,源于宽容。.美,美不过草原;阔,阔不过蓝天;深,深不过大海。我的朋友呀,你的胸怀,就像草原一样美丽,像蓝天一样宽阔,像大海一样深邃。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你常常对我说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发生矛盾,错在于我,我还任性地指责是你错。看到你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才知道我又错了。后来你说是我怒气冲天一下子分不清是非的坏脾气又爆发了,所以你不会怪我,原谅了我。啊!我的朋友,你的宽容让我变得清醒,现在的我,不会再分不清是非黑白地发脾气。

友谊是瞬间开放的花,而时间会使它结果。友谊是永不落山的太阳。让朋友走近你的心田、滋润你的灵魂。 请伸出你的友谊之手,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真心体验友谊、真心感受友谊,珍惜友谊,让友谊之花处处盛开。我坚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灿烂!

爱国情怀由此而生

在暗淡的灯光下,我翻开了这本带着油墨香的语文书。随手一翻,就翻到了到了这篇课文——《詹天佑》。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詹天佑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19xx年,他在清政府腐败无比时,他挺身而出,不顾条件的艰苦,接受了任务。比詹天佑,我多惭愧呀!他多伟大啊!

文章主要讲了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 主持修筑成功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给藐视之国人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

詹天佑是因为太劳累了才死了,仅活了58岁。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

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像这一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他不像其他工程师一样只坐在办公室里,而是自己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他真是吃苦耐劳啊!

像詹天佑一样的爱国人士还有很多。比如岳飞:精忠报国,屡破金兵;辛弃疾:奇袭金营,生擒叛徒;文天祥:宁死不屈,“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 一心变法,百日维新;杨虎成: 国难当头,共同抗日。还有佟麟阁、曹聚仁、文天祥、郑成功、谭嗣同、苏武、顾炎武……像这一样的爱国人士还有很多,看到了那么多的爱国人士我十分愧疚!

我回想: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我不是在干自己的事情就是河北恩讲话;我的中国字写得十分难看,横不平竖不直,歪歪扭扭,很不整齐;语文这门沐浴课是一节我学的比较差的科目。读了这边文章我发誓要好好学习这门母语课,虽然我做不了像修建京张铁路这一样伟大的事情,但我可以做的是让国家为我花的学费不白花。我会学习更加努力的!

天佑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晚上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和工人同吃同住,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克服种种困难,使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想想自己,做数学习题的时候,常常害怕困难,比比詹天佑,我多惭愧呀!我决心以詹天佑为榜样,长大了也为祖国争光。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克洛西站了起来,老师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请了出来,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没处罚他们···这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

读到这里,我想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上,使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已经渐渐淡漠,在社会加强精神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学校家庭上学习这关爱他人,让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名人传读书笔记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