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第六章读书报告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第六章读书笔记

一、 篇名及作者

篇名:《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作者:特里﹒伊格尔

二、出版社及版次

新星出版社;第1版 (20xx年5月第五次印刷);李杨、任文科、郑义译

三、本书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英国当代思想家。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任教,著有多部重要文化思潮及理论观察的书籍,是当代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家和文化学者。

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讨论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以申辩式的手法提醒人们,马克思是科学、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的。书中先是陈列出当前西方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十个观点。第一、马克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好实践差;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宿命论,冒犯人类的自由与尊严;第四、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对人性有超出一定限度的期望;第五、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第六、马克思只重物质而忽视精神,其实抹杀了人的最重要的价值;第七、阶级业已模糊,关注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中无的放矢;第八、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暴力革命拒绝渐进改革,为达目的,不在乎牺牲;第九、马克思主张集权专制而无个人自由的公有制国家;第十、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后工业/后阶级时代有各种领导/催促变革的主义。而后,他通过大量的实证内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并一一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论证马克思主义在如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

可行性,更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极佳的契合点。

四、读后收获

本文主要对《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章六进行解读。在第六章中,反对者认为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相信除了物质之外,就无所谓独立的精神;而人类心智不过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他这样其实抹杀了人的最重要的价值。这其实就是对哲学的本源问题——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物质与意识到底是什么关系产生的论证。

而在我们读第六章之前,首先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构体系的具体内容,否则就会认为作者写作的内容艰涩难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找不到中心思想。以下先以表格形式对唯物史观做出简单的说明: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第六章读书报告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第六章读书报告

首先作者就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来进行辩述,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究竟世界本源是物质还是精神,还是鲜奶酪,对于马克思来说从来不是问题,他从来不从“世界如何构成”等宏大的抽象概念入手思考问题。马克思的唯物论的精髓,是指出人若要理解自己,需要从人的实况出发,从人作为一种生物物种出发,而不是首先从人的某种思想出发。人首先要生存,他才能再发展艺术。马克思同时还驳斥了被动的人类这一说法,创造性的强调了人类的能动性。人类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的物质环境从而改造自我,并创造历史。而这种唯物论,恰恰也证实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民主性和积极性。

唯心论者认为物质与精神互不搭边。而马克思就认为,唯心主义无法先于实践性,人体本身就是对于这种物质与精神分裂论的反驳;更准确些说,当人在行动时,就等于在反驳这种分裂论,因为实践既是物质性的,也是精神的,因为实践总是同意义、价值观、目标与动机等等密不可分。把马克思的片言只语发挥为理论,说他把文化精神仅仅看成为物质世界的消极反映,其实是不知道这种唯物论是英国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论,不是马克思的唯物论。

洛克和休谟等思想家从感官开始研究,而马克思则探究感官本身源于何方。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而从这里起,作者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论自然过渡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论,他开始讨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观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

他认为物质高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有两层含义,其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维根斯坦也说过,我们的语言归根究底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这对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如果你想减少一种不好的

思想的影响力(例如犯罪思想),光是说教是无用的,除非你能够改变社会条件(例如缩小贫富悬殊)。毕竟,社会状况限定了思想的各种可能发展。

其二即马克思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所谓“基础”或“经济结构”,马克思指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谓上层建筑,他指的是国家,法律,政治,宗教与文化等。表面上这段话好像把这两个东西看成为彼此完全分开,而上层建筑永远只是随经济基础改变而改变。但从马克思的许多其它著作不难看出,他也会认为两个方面其实也是双向互动的,例如上层建筑对于维护经济结构也非常重要,不能说经济结构永远优先。如果说到人类的精神幸福,那么,艺术的出现总比生产一种新的巧克力更加重要。但是,如果说到真正重大的历史性改变,那么,马克思就会认为“基础”比思想重要;如果某种思想变得可以影响历史进程,那首先因为这种思想已经同物质力量结盟(例如工人运动或环保运动)。

其实我们今天也不妨对马克思这段话做一点修正。我们更应该把上层建筑和经济结构想象为两大套各不相同的行为,而不适宜想象为两个不同区域。这样的解释,就可以容纳这样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同一个机构可以在行使某种功能时归类为上层建筑,在行使另一些功能时归类为经济结构。但最重要还不是怎么分类。马克思的分析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帮助我们认识到,在阶级社会,上层建筑本身往往要从经济结构去寻求解释,而不是相反;所以法律,政治,宗教和教育总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现状;而文化艺术,也难以摆脱商业社会的重大影响,所以,如果想上层建筑真正为所有人而不是只为统治者服务,或者想文化艺术真正自由发展,就需要釜底抽薪,从经济结构入手去改变资本主义。

 

第二篇:【作业】马克思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读书报告

邓俊伟 1019300017 10光信2

“马毛邓三”,只要稍微接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是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但是,真正懂得其意义的可能不多。从高中到现在大学没上马克思这节课的这段时间,我都只知道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却对其代表的意义模糊不清。直到现在,才逐渐稍微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现在就让我来浅谈一下我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的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既然马克思主义涉及到那么多的领域,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事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在我理解中就是社会主导主义的发展全书。

认识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更要了解它的产生和发展。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最后,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历练,向巴黎公社,俄国是十月革命,马克思得到空前的发展,不断成熟与完善,也不断探索与创新,甚至还有了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是重中之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在分析人们创造历史时对参与历史活动的诸多影响因素时,历史唯物主义将其划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社会历史中的客观条件指的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们在历史活动中所凭借的、不以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全部条件和对象,包括主体活动的现实环境、历史背景和活动指向的对象;社会历史中的主观因素指的是活动主体,即个人、阶级、政党、人民群众,其影响作用通过其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觉悟、能力、组织性等等。马克思主义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业、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他一切活动。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哲学、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

都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的表现;而这一些阶级的产生、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都是由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些生产关系原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但此时变为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具有物质、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而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并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事件的物质活动,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可见,马克思的具有多么准确的远见。

马克思主义还要求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联系的方法在生活中找出真理。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所以,联系是无处不在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及其哲学意义。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

说了这么多,我不禁想到,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真理,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我看来,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任何成功的时间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现实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伴随着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界客观世界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具有多维性。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然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去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