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

(20xx年2月19日在杭州市西湖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朱党其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政府工作和本届政府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xx年,是我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经受复杂多变国内外形势考验的一年,也是取得突出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区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突出转型升级,注重改善民生,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胜利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圆满开局。

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6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459亿元,分别增长11.2%和13%;财政总收入116.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5亿元,分别增长16.4%和14.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4.3亿元,增长20.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6亿元,增长18.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41.2亿元,增长15.3%;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3%;城镇登记失业率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10元,分别增长13.4%和13.8%。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呈现五个方面的特点:

1、发展方式转变显著加快。一年来,我们促转型、调结构,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十大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文化创意产业特色鲜明。出台文创产业扶持政策,全力推进文创园建设。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获得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拓展区、国家级电子商务基地等荣誉,西溪创意产业园获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之江文化创意园成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被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认定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中国美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成功挂牌,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外桐坞艺术村落一期建成,467创意联盟等新兴创意园区发展态势良好。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5%。旅游休闲产业品牌凸显。大力实施“66500”工程,西溪湿地成功创建5A级景区并获中国最美湿地称号,西山森林公园晋升国家级,西溪天堂国际旅游综合体基本建成,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金名片”进一步打响。积极打造风情小镇、美丽乡村、旅游特色村和特色街区,双浦、转塘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强镇(街)。加快推进极地海洋公园、喜来登度假村等旅游项目,成功举办首届杭州西溪花朝节和开茶节、沼虾节、登山节等活动。全区接待游客68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突破110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提质。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先导区“15211”工程,积极实施海内外优秀创业创新人才“325”计划,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1家、市青蓝计划企业27家。5家企业入选杭州市最具成长性企业10强,浙江迪安成功上市,杭州云计算产业园顺利开园。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位居全市第一。全区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4%。都市精品农业惠民增效。成功注册西湖龙井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双浦镇获“中国沼虾第一镇”称号,8个品牌荣获中国农产品大会金奖。建成西湖龙井茶、优质水产、粮菜功能区、花卉苗木4个万亩园区和9个省级现代农业精品园,有机、绿色、无公害基地达到2.36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建成上城埭等10个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点

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实现收入1.23亿元,分别增长15.4%和16.7%。楼宇总部经济势头强劲。建成楼宇资源信息系统,楼宇管理服务各项机制更趋完善。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走楼访企”、“十进黄龙”等服务行动,兑现各类企业扶持资金2.6亿元。股权投资业加快发展,涌现出天堂硅谷等一大批领军企业。率先制定星级楼宇评定标准,10幢楼宇入选全市商务楼宇50强,新湖商务大厦、西湖国际大厦和世贸中心包揽前三名。成功打造税收亿元楼10幢、税收千万元楼35幢,楼宇税收贡献率达75.2%。

2、经济发展支撑明显增强。一年来,我们强平台、重引税,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平台建设全面加快。实施之江新城“五年大变样”行动,优化各类规划,推进产业项目、配套公建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之江大桥、转塘科技经济园区建设步伐,启动双浦新区开发。精心打造西溪谷,编制西溪谷建设实施方案,阿里巴巴支付宝项目成功落地,启动西溪路综合整治,西穆坞城中村改造、沿山慢行系统和支小路建设加快推进。西山国家森林公园108公里游步道全线贯通,建成法华山公园一期,编制灵山核心景区开发方案和西山旅游区专项规划。切实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基本完成西溪湿地综保工程,董湾旅游综合配套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完成西湖科技经济园区强园扩园规划方案,后续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扎实推进浙光仪地块“退二进三”、石龙山南侧矿山综合治理、蒋村新区“两中心一综合体”等项目,24个项目开工建设,18个项目竣工投产。累计拆迁106万平方米,出让土地13宗、865亩,具备出让条件土地达1122亩,发展后劲有效增强。招商引资量质并举。突出招强引优,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7个、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1个。实现区外到位资金260亿元、市外到位资金168亿元、合同外资7.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4.6亿美元,分别增长28.7%、60%、10.7%和10.8%。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22.9亿美元、对外投资5706万美元,服务外包、对外贸易年度考核分获全市第一、第二。

3、区域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一年来,我们抓配套、保生态,不断提高环境品质。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配合做好三墩北大型居住区、省广电传媒中心、杭长高速、吉鸿路、紫金港隧道、余杭塘路、德胜快速路等省市重点工程的征迁和前期工作。完成9条支路、9条城乡河道和玉泉村青芝坞区块整治建设。清理挪用停车场库9个,建设公共停车场库4个,新增停车泊位1871个,交通“两难”问题得到缓解。完成3576户农村住房、60户农村困难户危房改造和文三新村125户危旧房改善。开工建设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33.2万平方米,竣工56.3万平方米,交付75.7万平方米,回迁安置1773户。城市精细管理水平提升。深入开展市场提升改造、垃圾分类、清洁直运、广告整治、渣土治理等工作,完成64幢庭院改善、30个背街小巷改善、23个截污纳管改造,整治12个低洼积水点和2个河道隐患点,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连续46个月保持全市第一,街面保序年度考核位居全市第一。完成旧小区物改341幢、89.6万平方米,17个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全面改善。查处各类违法用地案件1533起、587亩,拆除违法建筑1916处、82万平方米。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扎实推进“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加快城西污水处理厂建设,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区、生态镇和“最清洁城区”创建,完成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实施美化家园和屋顶绿化工程,实现扩绿62.2万平方米。重金属污染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2%。

4、群众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一年来,我们重民生、促和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稳步推进名校、名园集团化战略,成立名苑学前教育集团,组建4个紧密型教育共同体,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96.4%。开展中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设施布点规划编制,出台学前教育“1+5”新政,新建、改扩建、置换中小学、幼儿园26所。全区省级标准化学校占比达96.8%,标准化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获浙江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考核优秀。实现全区科普基础设施“三个一”工程全覆盖,成功创建全

国科普示范区。共享文化体育服务。圆满完成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各项保障任务,举办区第九届运动会和第二届文化艺术节。深入开展“一十百千万”主题活动,文化下乡1000场次,“图书六进”送书5万册。完成127个全民体育健身苑点改造提升工作,11个镇街综合文化站运行良好,文体设施全面覆盖城乡。共享卫生事业发展成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新城西医院和之江新城医院建设,完成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工程。深入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西湖国医馆成为“浙江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前完成三年医改目标。圆满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复评迎检工作,爱国卫生考核全市第一。探索计卫合作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新模式,计划生育率达98.67%,继续保持一类地区水平。共享社会各类保障。切实做好四类群体就业服务工作,全区新增就业27758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471人,充分就业创建工作全市领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6%和95.7%。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等活动,发放各类补贴5946万元,惠及困难群众5万余人。大力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花蒋宿舍成为全国首个无障碍特色庭院,成功创建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区。深入推进社区“三全十服务”工作制,全区175个村社均建立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村社建设全国领先。深入构建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38个、老年食堂(助餐点)175个、星光老年之家224个,培育社会为老服务网点454个,每百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1张,为老服务设施覆盖城乡。共享社会安定和谐。落实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监督管理网络不断完善。强化企业劳动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劳动关系调整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专项行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合一”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信访电反馈率、办结率、满意率分别达到100%、99%和98%。大力实施数字化技术治安防控工程,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打击活动,刑事发案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

5、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一年来,我们提服务、转职能,不断推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建设。着力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积极创建杭州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不断完善行政执法和政府法制工作,努力建设“法治西湖”。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权力阳光运行系统不断健全。加快推进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区、镇街、村社三级服务体系,加强审批代办服务,规范公共资源交易,348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站式”集中办理。出台政府投资项目业主内控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跟踪管理和审计监督,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绩效。扎实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不断加强。

过去的一年,我们高度重视为民办实事工作,圆满完成了8件实事、2件大会议案和293件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办理结果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分别达到92.9%和7.1%。积极推进“双拥”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对台、侨务、民族、宗教、人防、统计、档案和地方志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爱卫会、红十字会、慈善总会、老龄、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xx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20xx年以来,本届政府紧紧依靠全区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各项工作部署,切实发挥区域优势,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顺利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我们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完成了7个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在之江地区发展空间和政策上取得重大突破。完善区以下财政体制调整,科学划分区、镇街两级财权和事权,发展合力显著增强。完成城乡基础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调整,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全面落实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努力克服规划优化、用地报批、资金筹措、项目落地等发展难题,圆满完成一系列三年行动

计划,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先后获得400余项省级以上先进和荣誉,“美丽城区”、“美丽西湖”品牌商标成功注册。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区财政总收入提前一年实现破百亿目标,内资招商连续五年名列全市第一。20xx年底,三次产业比重由20xx年末的73.52:24.77:

1.71调整为81:18.3:0.7,服务业首位经济地位凸显;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20xx年的2.3倍、3.3倍、

3.6倍、3.9倍和2.5倍,人均GDP达9.16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30%以上。累计到位内资89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85.7亿美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2个,4家企业成功上市。累计出让土地64宗、4751亩。全区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城乡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全区累计完成47条主要道路和100条支小路整治建设、47条河道综保、1057个庭院改善、250个背街小巷改善、376个截污纳管、48个市场整合提升改造项目;新增绿化26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1.7%和38.9%,人均公共绿地20.7平方米;建成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331万平方米、交付255万平方米、回迁安置6875户;改善危旧房1400余户、6.8万平方米;拆除各类违法建筑223万平方米。实施城西污水处理厂、西穆坞城中村改造、高速公路沿线综合整治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钱塘江饮用水源整治、“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等项目,水源保护地15万群众喝上了放心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全区实现综合文化站、全民体育健身苑点、科普宣传栏、仁爱家园、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学校互助共同体等城乡统筹均衡设置,成功创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区。中小学和幼儿园达113家,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水平全市领先,成功创建全市首批学前教育强区。创新“13566”卫生服务模式,建成7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构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成功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示范区和省级卫生强区。区图书馆、体育场等文体设施投入使用,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杭州雕版印刷术和越窑青瓷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区。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建立婚育“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被评为“十一五”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区。“五五”普法卓有成效,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区。“平安西湖”创建扎实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圆满完成41项为民实事工程。20xx年,全区村社集体可分配收入达到10.24亿元,村社集体净资产达到70亿元,经济规模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xx年的1.79倍和1.82倍。新增就业12.3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5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2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成功创建杭州市充分就业城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基本全覆盖,职工养老、工伤、生育保险扩面任务完成情况位居全市之首。规范区行政服务中心、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建立175个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6000余人享受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累计发放各类救助和补贴款超过2.8亿元,惠及困难群众6万余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一体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宝贵。五年来,区政府及各部门紧紧依靠全区干部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工作中始终做到了五个坚持:第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按照区委的决策部署,加快调结构促转型,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富有西湖特色的“1+3”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经济首强之区的发展基础。第二,始终坚持平台建设不动摇。紧扣大平台这一发展要素,紧抓大项目这一发展关键,全区上下合力推进“4+1”平台建设,拓展了未来的发展空间。第三,始终坚持城乡统筹不动摇。统筹规划、集约建设,狠抓城市有机更新和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加快了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第四,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不

动摇。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加大财政投入,办实事、解民忧,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我们的事业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第五,始终坚持团结干事不动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既做到分工负责、埋头苦干,又做到互相支持、克难攻坚,努力争先创一流,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是推进西湖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一如既往的坚持、传承和发扬。

五年的奋斗,取得了辉煌业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打下良好基础以及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及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参政议政和有效监督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市直驻区单位、驻区军警部队、辖区单位热情支持和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为西湖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区域发展所需的资金、用地等要素制约渐趋突出,转型升级的压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较为繁重,城市化推进和社会转型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将高度重视,理性分析,进一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根据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十二五”规划,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保障,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名区、生态美区、创新立区、和谐兴区”五大战略,全力推进各项事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城乡统筹更加协调,生态文明更加凸显,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幸福指数更加领先,科学发展水平位居省市前列。努力实现“两个突破”、“三个高于”、“六个倍增”、“八个15分钟服务圈”和“十个城乡统筹全覆盖”目标:

——两个突破。到20xx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200亿元大关。

——三个高于。未来五年,全区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增幅力争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力争高于GDP增幅,生态环境美誉度始终高于其他城区。

——六个倍增。到20xx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旅游经济总收入、楼宇面积和民生保障投入六项指标,全部实现“翻一番”目标。

——八个15分钟服务圈。到20xx年,全区形成社区公共服务圈、社区文体服务圈、优质教育服务圈、健康卫生服务圈、居家养老服务圈、帮扶救助服务圈、平安保障服务圈、党员服务圈“八个15分钟服务圈”,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十个城乡统筹全覆盖。到20xx年,全区实现养老保险、养老服务、就业帮扶、科普服务、优质教育、文化生活、公共卫生、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十个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全面构建“9646”养老服务格局,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97%以上,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投向民生领域。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要重点实施“五大战略”:

——经济强区战略。以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为主抓手,以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十大产业,着力推进新城、综合体、新区、科技园、文创园等主平台和大项目建设。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旅游经济总收入突破220亿元,全面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实力提升,努力打造经济首强之区。

——文化名区战略。加快文化强区向文化名区迈进,牵手大院名校,共建区域文化氛围,发挥文化名人作用,不断提升西湖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文创产业集聚发展,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西湖、西溪、西湖龙井茶、之江、西山等文化载体的名片效应,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努力建成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内涵深刻、文化气息浓郁、西湖特色鲜明的全国文化先进区。

——生态美区战略。坚持保护第一、环境优先,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超额完成市下达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数字城管”排名保持全市第一,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以上和4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30天以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省市前列。

——创新立区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制度、机制、科技和管理创新,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确保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4.5%以上并逐年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努力打造创新型城区。

——和谐兴区战略。全面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心的社会建设,全力创新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平安和谐为中心的社会管理,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保持在12%以上,城乡居民劳动与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群众满意。

三、20xx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20xx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美丽幸福首善之区的启动之年。我们要充分认识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和国家宏观政策的新变化,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显著减少、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按照“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抢抓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机遇,抢抓提供有效供给、全力扩大内需的机遇,抢抓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上来,信心更坚定、工作更积极、精力更集中,确保全区各项事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20xx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0%、力争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招商引资和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保持在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围绕上述目标,新的一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1、致力于发展优势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做精一产、提升二产、做强三产,大力推进“六区”建设,重点发展十大产业,确保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再提高1.5个百分点,全力实现区域经济总量和质量双提升。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五核五带五链”为重点,完善文创点、特色楼宇、创意园、产业带空间布局,加快文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西溪创意产业园“生态、文化、名人”优势,着力培育环西溪影视文化产业带,园区产值达到5亿元。推进中国美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建设,提高之江文化创意园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影响力,打造集产业发展、产业孵化、

展览展示、艺术休闲特色配套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带。深化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一园多点”建设和品牌提升工程,推动467创意联盟、黄龙体育文化、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等新兴创意园区发展。加快凤凰大厦、象山艺术公社等文创重点项目建设,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确保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5%,争创全国文创产业第一区品牌。

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推进西溪国际旅游综合体建设,精心举办花朝节、探梅节、龙舟节、火柿节等活动,开发河渚街、蒋村集市夜游项目,建成西溪宾馆等服务配套设施,确保旅游经营收入增长10%以上,推进西溪湿地经营公司上市工作,加快建设西溪雕塑公园,巩固5A级景区创建成果。深入实施西山国家森林公园“135”行动计划,推进西山旅游区建设,完成灵山景区资源整合,推进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开展光明寺、法华山、板壁山三大公园和上城埭、大清、双灵三个旅游特色村建设。积极打造高品质的商业特色街区,融合旅游、商贸、文化等产业要素,实现以街促贸、以商兴旅。完善景区景点、乡村旅游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和旅游标识系统,推出茶文化游、西山健身休闲游、沿江休闲美食游等特色旅游精品线。力争年接待游客7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40亿元,努力把旅游休闲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打响旅游休闲示范区品牌。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二带二街三园”为主载体,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发展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新能源三大潜力产业。制定骨干型、成长型、初创型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大力实施“青蓝”、“雏鹰”、“瞪羚”计划,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新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4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推动炬华科技、申达机器等企业上市。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6800件和4500件,进一步加大专利成果的转化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西湖、转塘两大科技经济园区“退低进高”,推进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园扩园和杭州云计算产业园、青蓝科技创业园建设,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响科技创新先导区品牌。

大力发展都市精品农业。做强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品牌农业,培育西湖龙井茶、优质水产、花卉园艺、蔬菜鲜菇四个特色品牌。保护和发展西湖龙井茶产业,实施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等工作,新建4家手工炒制中心,建设3个群体种保护区,实施茶园统防统治6000亩,申报“西湖龙井”驰名商标。设立特色农产品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引导走集聚发展和放射性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举办开茶节、沼虾节、乡村旅游服务竞赛等活动,培育农家乐特色村落,打响都市农业精品区品牌。

大力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坚持招商、管理、建设多管齐下,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集约化、标准化原则,完善楼宇管理三级联动体系。推广应用楼宇资源信息系统,拓展“十进黄龙”活动内涵和外延,完善“一对一”楼宇服务机制。充分利用黄龙国际商务区的影响力,着力引进一批区域性总部和销售中心、研发中心。把特色楼宇作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力争打造特色楼宇7幢。抓好新建、在建楼宇的报批和建设,开展星级楼宇评选活动,力争打造税收亿元楼12幢、税收千万元楼宇38幢,楼宇税收贡献率达到80%,打响楼宇经济高端区品牌。

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业。优化金融服务环境,积极发展保险中介、资产评估、融资担保、产权交易等金融配套服务行业,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管理总部落户,打造高水平、现代化、国际化的杭州市高端金融中介服务中心。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作用,继续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开展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用足用好股权投资扶持政策,借助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吸引更多社会

资本进入股权投资业,形成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多层次股权投资体系,打响股权投资集聚区品牌。

2、致力于推进平台建设,拓展优化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空间规划,强化产业导向,集聚资源要素,全力打造大平台,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加快实施之江新城建设。坚定不移加快度假区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之江新城建设,坚持文化为魂,突出生态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强化规划引领,有序高效推进核心区块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区造城,尽快出形象、出成效。集中精力抓建设,重点抓好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实施枫桦东路、梧桐路等16条道路建设,推进双浦新区开发、“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和电力线上改下工程,规划建设石龙山、凤凰谷周边地区,配合做好之江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启动地铁6号线线型研究。集中精力抓项目,把产业项目作为之江新城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联席会议、项目联系、进展通报等工作机制,启动云栖海航度假酒店等2个项目提升改造工程,完成亚厦控股总部等3个项目招商落地,实现杭州国际金融会展中心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推进昊元国际广场等5个项目建设,确保极地海洋公园一期等6个项目投产运营,尽快展示城市空间形态。加快转塘科技经济园区开发,推进德力西LED应用、广达华数媒体云等项目,加速园区产业集聚。集中精力抓做地,抓好核心区的征地拆迁和土地报批,算好土地资金平衡帐,加快出让步伐,同时兼顾长远,预留发展空间。集中财力抓配套,加快核心区的生活设施配套和公建项目的建设步伐,做强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加快实施西溪谷建设。围绕“高新技术航母、生态文化长廊、创新创意高地”功能定位,全面推进“257”行动计划,将西溪谷打造成转型升级的样板区、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和高新企业的孵化器。完成西溪谷城市设计及控规调整,加快西穆坞城中村改造、西溪路综合整治、沿山慢行系统和支小路建设。制定城西休闲公园地下空间和山坞开发实施方案,启动科技广场建设。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推动营门口地块、西湖啤酒厂等工业企业搬迁和花坞果园地块土地整理。推进老和山区块拆迁安置,开工建设阿里巴巴支付宝总部项目,建成24万平方米商务楼宇。

加快实施科技生态城和新区建设。启动西湖科技生态城南部区块6.44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抓紧做好规划前期、资金平衡测算、征地拆迁和基础配套建设等工作,积极推动浙江大学和在杭科研院所研发成果就地转化,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完善蒋村新区基础设施及公建配套,加快成熟地块出让和项目开发,扎实做好区行政中心、区文体中心项目前期,启动西溪天地综合体建设。加速三墩集镇城市化进程,推进厚仁商业步行街、古墩路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加快形成市区西北部商业次中心。发挥西湖科技经济园区主平台作用,优用存量资源,加快留祥路创业创新街建设,推进绕城内侧扩园地块开发,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3、致力于资源高效优用,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大力实施开放带动,集中力量破解要素制约和引资引税难题,强化资金、人才保障,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强化要素保障。深入实施“退低进高” 、“退二进三”,大力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行动,加快古荡迪益地块、新时代家庭装璜城、浙光仪等地块改造,盘活原浙江科技学院等存量土地和楼宇资源。加强全区经营性用地的拆迁、储备和出让工作,完成土地储备23宗、面积1353亩,出让土地17宗、面积1064亩。清理整合国有资产,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有效发挥融资平台作用,推进政府项目市场化运作,为区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强化招商引税。建立健全例会协调、内引外联、共引共保共赢共享等机制,形成招商和引税合力。实施以企引企、以外引外、股权并购等多种方式,拓宽中介招商、顾问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等招商渠道,主动开展敲门招商,提高招商成效。加大海内外浙商的招引

力度,加强与各类商会组织、行业协会、驻杭办事机构的合作,组织开展楼宇总部经济、十大产业、地块项目等专题招商活动,力争引进楼宇入驻企业2800家,500强、上市公司、央企国企等知名企业50家,十大产业项目占招商引资总额的50%以上。深化协税护税四大工程,实施转型增税、政策增税、服务增税、项目增税、楼宇增税,加强税源涵养,提高平方税收。鼓励企业调整外贸增长方式,推进服务外包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努力打造省内一流的服务外包基地。

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引进、培育、挖掘、激励、树典型”五措并举,打造创业创新人才高地。实施“千人计划”和“325”人才计划,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培育一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组建“专家教授服务团”,加快推动企业需求与专家教授人才技术的有效对接,充分挖掘人才潜力。深化区校合作,加快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载体建设,积极创建省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激励自主创业。加大宣传、树立典型,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人才环境。

强化项目推进。全力抓好60个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发挥重点项目对税源培育、土地出让、基础设施配套、民生改善的带动作用。坚持项目推进督查考核、联动协调等工作机制,努力破解征地拆迁、手续办理、资金筹集等项目前期难点问题,确保13个项目开工建设、12个项目建成竣工、6个项目投产。高度重视村级留用地开发,加强对留用地项目投资强度、产业导向的审核把关,指导村社做好合作项目招商、析产等工作,开工11个项目、竣工8个项目。

4、致力于打造优质环境,提升建设管理水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创新城市管理各项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区域环境品位。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继续推动玉泉村整治和保亭村城中村改造,完成4条支路、3条河道建设,实现扩绿37万平方米。完成168户民建公助农居整治、20户农村困难户危房改造,实施建工新村7幢危旧房建设。配合实施德胜快速路、地铁2号线、紫之隧道、吉鸿路等省市重点工程。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拆、建、分、管”四位一体工作模式,落实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推进城市管理创新。探索城市管理综合监管模式,强化“数字城管”功能,健全“四化”长效管理体系,实现建设、管理、执法无缝衔接。完成10条背街小巷改善和5座公厕提升改造,实施截污纳管工程、低洼积水点整治、河道及化粪池清淤项目。规范市政设施养护标准,实现城市道路保洁机械化全覆盖。深化工地乱象、广告乱设、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四大整治”,提升序化管理水平。推进管控标准、力量配置、管理服务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农村城管服务站全覆盖。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健全联合巡查机制,严格控制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现象。

推进生态综合治理。加强钱塘江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计划,完成城西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工程,全面启动35个单村规划设计,建设风情小镇1个、精品村2个、巩固提升村3个,完成2个行政村和5个农家乐污水治理工程。推进水利建设,组织实施4条农村河道综合整治、5条清水河道建设、张前弄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实施5公里南塘二期大修工程。扎实开展大气、重点行业污染等环境专项治理,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置能力。宣传低碳生活、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知晓率和参与率,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区和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5、致力于提升公共服务,繁荣社会各项事业。科学配置公共资源,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城乡覆盖,创建具有西湖特色的社会事业品牌,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

做强西湖文化品牌。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西溪文化、西湖龙井茶文化,鼓励本土文化精品创作,打造具有西湖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深化文化阵地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做好全民健身苑点建设、管理、维护工作,形成“十五分钟公共文体服务圈”。发展群众性文体事业,组建宣传文化员队伍,举办人文大讲堂、文艺大课堂系列活动,开展送演出下乡50场,送图书下乡5万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西湖群众文化品牌。全面普查辖区文化遗产,开展保护传承活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区第三届老年人运动会,进一步打响五大健身圈品牌,努力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和全省体育现代化示范区。

打响优质教育品牌。优化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布点,合理配置社区教育、校外教育等资源,努力实现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推进学前教育“五个一批”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图书、实验仪器、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资源的标准化配备,争创浙江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深化名校集团化战略,推进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不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力度,开展名师和农村教师结对活动。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举办首届教育系统学术节,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增国际同类姊妹学校5所。建立健全科普工作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科普活动。

培育医疗卫生品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绩效管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打响西湖国医馆品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之江新城医院建设,建成新城西医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医疗、保健、康复等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争创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卫生应急示范区。转变健康理念,医防结合,构筑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体系,实施“五化”健康管理新机制。加强人口文化宣传教育、数字计生等工作,提升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水平,婚检率、孕检率稳定在85%以上,计划生育率保持在一类地区水平。

6、致力于创新社会管理,夯实和谐稳定基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各项机制,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充分就业示范城区创建成果,重点做好大学毕业生等“四类群体”就业创业帮扶,新增城镇就业23600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6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0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切实发挥创业园、创业联盟平台作用,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努力提高就业培训实效,完成就业培训3000人。落实劳资纠纷预防处置九项长效机制,促进全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完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情况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提升保障水平和待遇,全面完成扩面任务。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加快健全临时救助机制,着力构建覆盖全体困难群体的慈善救助体系。深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养老服务“9646”目标,打造社会养老“西湖模式”品牌。深化“关爱助残”十项行动,健全扶残惠民网络,提升残疾人幸福生活指数。

推进和谐社区发展。以创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载体,深化社区“三全十服务”工作制,推广流动公共服务工作站模式,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大力发展社区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建社区精品工作室,做大做强社区服务品牌。加快撤村建居社区规模调整,培育农村社区示范典型,推动城乡社区统筹发展。强化社区工作者招聘、培训、学习和考核管理,开展第三届社工节系列活动和“十佳社工”评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社会组织培育试点,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的积极作用。完成第二次地名普查,编辑出版西湖区地名图册。 提升民主法治水平。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建成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归正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巩固民主法治村社创建成果。推广法治CBD创建经验,推动社会管

理工作向商圈楼宇延伸。健全律师行业管理,加强村社法律服务室建设,延伸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加强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完善领导干部接访、批阅群众来信、带案下访和区长公开电话制度,引导群众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推广网络调解新模式,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专业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深化平安西湖建设。完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网络,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推进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整合,实行治安突出问题经常性排查、滚动式整治新模式,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推广“平安和谐小区”创建经验和“枫桥经验”,落实十大维稳工作机制,化解矛盾纠纷。继续开展平安镇街、平安村社、平安单位、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夯实综治工作基层基础。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加强学生接送车管理,健全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构筑学生安全保障网。健全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性事件监测预警机制,落实防汛抗台和防火防潮工作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人民武装和国防动员工作,提高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区。

7、致力于办实事求实效,着力抓好民生工程。切实关注民生、解决民忧,进一步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新的一年,区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着重办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8件实事:一是加大拆迁安置房建设力度,提升工程质量,加快回迁步伐,提高物业管理水平。计划全区拆迁安置房开工25万平方米,竣工45万平方米,交付45万平方米,回迁安置1000户;继续开展已安置小区硬件修缮工程,全面推进物业管理,提升居住环境。二是深入实施养老工程,提升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建立区助老呼叫中心和区养老服务研究评估中心,新建、改扩建15个农村养老服务综合体,开展区老年活动中心项目前期,加强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三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优质教育城乡全覆盖。完成学军小学之江校区主体结构建设60%;新开办幼儿园3所、改造幼儿园2所;开展100名名师与100名农村教师结对活动,为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设立1-2个特级教师或首席教师工作室分站,加快培育农村骨干教师,提升农村教师整体水平。四是新增1500个泊位,努力缓解停车难。加快益乐河2号、莲花港河、娄家湾等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开工水岸莲花、城西商贸城、浙江科技学院地块等地下停车场库项目。五是实施文化事业“6个100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100个村社文化室(图书室)、落实100名村社宣传文化员、开展100场群众文化活动、培育100支特色文体团队、开展100场大讲堂活动、培育100名文艺带头人,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文化底蕴厚实、文化风尚优良、文化生活丰富、文化特色鲜明、文化设施先进、文化人才辈出的文化名区。六是建立城管服务站,实现城市化管理全覆盖。在全区48个行政村建立城管服务站,实现城乡城市管理工作力量配置一体化、管控标准一致化、管理服务均等化。七是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完成9条河道清淤、10个截污纳管工程、11个低洼积水点治理改造,进一步提升环境品质。八是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软硬件建设,打造西湖特色品牌。完成北山、灵隐、翠苑、古荡、蒋村(文新)等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提升改造,完善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六统一”规范化建设,启动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三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第二人民医院(转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前期,开工建设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60岁以上居民配备家庭责任医生,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以上,规范管理率达80%以上,开展健康体检和宣教服务,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区政府及各部门和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目标向上、眼睛向下、创先争优、优化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严格依法行政。将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落实“四问四权”,健全群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

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坚持政府重大事项和政策社会公示制度,严格依法办事,规范行政执法,争创杭州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依法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积极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作用。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完善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机制,全力建设法治政府。

强化公共服务。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着力优化支出结构,继续在改善民生、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四个分开”,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三级服务体系。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学习应用新媒体技术,推广应用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办好网上区长信箱,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大力倡导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认真开展“进村入企”活动,密切机关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全力建设务实政府。

提升行政效能。健全领导干部问责制度,全面落实层级负责制,确保政令畅通,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继续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效能亮剑”和“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政府绩效考核,全面落实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和完善政府工作督查、行政效能监察制度,狠抓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大力弘扬西湖人文精神和创业精神,倡导立说立行、速决速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营造风正、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全力建设高效政府。

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完善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工作,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公务员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继续深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打造一支“想干事、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强化办公经费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全力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西湖新一轮发展目标催人奋进,新一届政府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美丽幸福的首善之区而努力奋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