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涉农资金监管调研报告

关于涉农资金监管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县不断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力度,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纯收入逐年增长,特别对基础设施建设、种粮直补、农产品品种改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均有很大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确保越来越大的涉农资金板块能更行之有效地应用于推进“三农”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加强了对涉农资金使用、分配、管理等方面监督,我县更率先创新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新模式,为涉农资金安全良好运行打下坚实基础。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涉农资金名目种类繁多,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性质复杂,资金监管往往存在薄弱地带,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予以解决。现结合斑竹园镇涉农资金监管工作实际,就监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一一罗列,形成报告。

一、斑竹园镇涉农资金监管日常工作开展情况

XXX年,XXX镇财政补贴惠民资金投入XXX万元,用于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经济利益,投入涉农项目类资金达XXX万元,主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镇政府及职能部门通过区分资金来源、性质、用途,实施分类监管,从资金流向、到位情况等方面严格把关,多项举措确保涉农资金平稳运行。

一是建章立制注重强化执行。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涉农资金监管制度体系,针对存在的缺失和漏洞,完善项目招投

标、审计验收、资金直达、公示公开、责任追究等制度,大力推进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制度实施。另一方面,利用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横幅标语、电视媒体等多种形式,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等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并实施不定期抽查巡查,化制度为行动,确保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理事,源头防范涉农资金领域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二是加大宣传引导社会监督。结合镇、村公开公示、抽查巡查和走访调查,重点对资金拨付、直达、去向情况进行掌握和核实,以村组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入户宣传、公开宣传等方式,引导农户及其他社会人士参与涉农资金监管,并畅通监督渠道,设立群众举报电话,做好群众来访接待,针对其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进行核实和反馈。

三是电子平台实时监督反馈。注重运用现代化手段为涉农资金运行保驾护航,在资金支付上,实行账户直达,财政补贴惠民资金利用“一卡通”及时足额打卡发放到享受对象,项目类资金细化分解到人,通过银行代发系统打卡发放,减少资金传达中间环节;在监督管理上,强化乡镇资金监管系统维护,及时录入项目类、补贴类、“三资”类资金监管信息,落实监管信息通达和反馈机制。

四是创新方式落实包干监管。把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作为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监管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落

实包村干部主体责任,实行以奖代补,将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内容,按实际情况兑现奖惩,并精简包村干部履行监管职责的对应材料,规范监管信息填报,注重实效严防形式主义,确保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和监督全过程无缝隙连接。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涉农资金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总体运行良好,但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在:

1、部分项目监管主体与申报主体重叠。基层财政部门按职能划分承担监管财政资金流向及安全责任,按照财务原则规定要实行“账钱分管”,因此财政部门本身不应具备补助资金申报造册职能,否则将造成造册、发放合一而不能实现有效的资金监管,但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仍有部分补贴清册由财政部门造册(如农资综补、粮食补贴)。

2、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成效不明显。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作为一项监管创新举措,本意将监管关口前移,形成立体化监管模式,但从实际开展结果来看,相当部分包村干部未将监管工作纳入包村常态业务,监管结果流于形式。

3、监管工作范围延伸不足。一方面,基层财政普遍面临资金、项目多头管理的情况,很多资金由项目主管部门管理,项目从招投标、实施到验收审计,均无乡镇财政部门参

与,基层财政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另一方面,部分监管浮于表面,未进行监管纵向延伸,如资金最终流向是否到达本人,仅停留在填报监管信息上。

通过调研,造成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1、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申报责任界定认识,主体责任不明确,界限混淆。

2、部分包村干部责任意识缺失,推卸责任,不愿监督。

3、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作为基层财政部门目标考核内容之一,但基层财政部门与包村干部没有直接管辖关系,难以推动包村干部开展监管工作,只能以协商方式进行,缺乏强制执行力。

4、基层财政部门力量薄弱,业务人员少,除监管工作外,业务人员往往兼任多项其他工作,且许多项目需要专管人员长期深入实地检查,项目多、业务量大、资金分散、多头管理。

三、针对问题谋求解决对策

1、明确主体责任划分。应明确“账钱分管”基本原则,明确资金发放清册编制主体责任单位,建立起主管职能部门提供、财政部门审核监管业务流程,确保涉农资金有效监管。

2、加强干部教育管理。要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干部的宗旨教育和法纪教育,用艰苦奋斗、节俭办事、廉洁奉公的典型事迹教育干部职工,真正把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的干部推上台面,兑现经济待遇奖励。

3、政府主导包干监管。转换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主导,职能部门配合推动的体系,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年终综合考评内容,改变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被动局面。

4、充实基层财政力量。一方面,精简和规范财政业务工作流程,提升基层财政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加大基层财政队伍建设,逐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人员结构。

 

第二篇:乡镇调研报告

圣水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调查报告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基本和即将完成。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县政府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我们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为谋划经济社会长远目标理清了基本思路,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基础。

一、基本情况

圣水镇地处南郑县最东部,北临汉江,东与城固县相连,西临大河坎,南连城固黄岗、二里、湘水寺。境内汉黄公路穿镜而过,西汉高速公路穿越全镇13.7公里,高速公路进出口北连汉中市和铺镇。全镇辖18个行政村, 139个村民组,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9774人,6784户,其中农业人口23827人,非农业人口5947人,城市化水平为20%。镇域面积6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55.19亩,其中水田16037.62亩,旱地4017.57亩。山林3.5万亩,植被覆盖率达67.3%。境内山、川、滩兼有,著名的圣水寺和千年汉桂座落其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主产粮油、苗木花卉、中 1

药材、蔬菜、蚕桑等,“十一五”期间,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 “产业兴镇,项目强镇,开放活镇,”战略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基本目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出了苗木花卉、中药材、蔬菜、蚕桑、生猪等五大主导产业。全镇种植苗木花卉3498亩,中药材4680亩,蔬菜4870亩,其中设施蔬菜300亩,蚕桑1180亩,生猪年平均出栏1.5万头,年均饲养量2.5万头,培育百头规模养殖大户40户,建成生猪专业村1个。20xx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010.6万元,比上年增长11%,年均增幅9%;农民人均纯收入4133元,比上年增长19.7%,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2、非公经济平稳增长

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内需和促进增长的关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十一五”以来,全镇共引资5000余万元,引进项目11个。以汉中锌业10万吨锌合金生产线、汉邦钢结构装饰材料加工、电子加工、粮食加工、木制品加工、圣水养殖厂等为重点的工企稳步发展,实现非公经济总产值2.67亿元,税金475万元。

2

3、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通村公路、农综开发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全镇争取资金592.9万元,完成通村公路硬化33.88公里。争取资金650万元,修建U型渠39公里,田间机耕路18公里,改良土壤1.2万亩,投入资金165.55万元,修建沼气池946口。同时完成了圣水组团规划和东区集镇的基础性建设。

4、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三级联创”全面实施,“升级晋档”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成效明显,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明显提高,先后有10个村党支部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党支部,镇党委被市委命名为“六个好”乡镇党委,一批作风过硬,工作能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受到上级表彰,基层党员和后备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工会、妇联、共青团的作用有效发挥。建设新农村示范村3个,创建“十星级文明户”2500余户。

5、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争取“燃灯计划”投资65万元,新修山羊村学校一处。镇村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广 3

播电视事业稳步推进,投资20万元,修建了镇文化站,争取部门支持,安装“村村通”设施847套。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完成计生创国优工作,稳定低生育人口出生率,落实计生各项扶持奖励政策,实施“关爱女孩”行动,使计生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极大改善,新修村级卫生室18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科技培训和科普示范活动深入开展,有5000多农民先后参加了实用技能培训,多数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平安创建”、依法治镇、村民自治工作有效推进,保证了全镇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化规模效益优势不明显,工业化程度不高,服务业和三产滞后,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二是镇财政自支能力差,实现“三保”目标困难加剧,镇村组织正常运转难以支撑;三是招商引资质量不高,开放意识有待加强;四是镇域自然经济条件差距大,工作进展不平衡;五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变化,热点、难点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六是就干部队伍而言,依然有部分干部存在思想不够解放,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缺乏危机意识、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责任心不强,作风 4

漂浮,抓落实不力;解决复杂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本领不强等问题。

三、措施和建议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要坚持以大农业的思维谋划农业,以工业化的手段改造农业,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一要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按照“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绿色化”的要求,突出发展苗木花卉、蚕桑、中药材、生猪、蔬菜五大主导产业,高度重视粮油生产,加快建立一批高产、优质、高校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持续推进以林场、山口等四个村的苗木花卉产业基地、以后营、青史两个村的千亩蚕桑产业基地、以瓮池、王营六个村的中药材基地和以中营、马家嘴等五个村的粮油蔬菜基地建设。二要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坚持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着力点,认真落实优惠政策,落实包联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壮大朵彩农业,圣水养殖等重点龙头企业,做大规模、提升层次,不断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能力和增值能力。三要健全服务体系。以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镇建设为契机,高标准建设农 5

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四要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进一步加强农村水、电、路、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病险水库和重点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要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以“十大工程”为载体,按照试点示范、梯次推进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总结经验,捆绑资金,强化措施,促进全镇新农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2.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打造镇域经济的有效载体。 认真做好集镇规划立项申报工作,吸收和借鉴国内小城镇规划建设经验,科学论证,合理定位建设规模,城镇风格、功能区域,绘制好小城镇建设的蓝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放眼长远、注重实效”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集镇开发建设,着力提升建设层次规模和水平。不断完善集镇功能、绿化美化集镇环境,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大整治镇内交通秩序、违章占道经营力度,多管齐下做好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积极探索集镇管理模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充分挖掘圣水旅游业发展潜力,依托镇 6

内圣水寺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好生态游、宗教游、农家乐,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把我镇旅游产业融入市县综合旅游圈,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努力把圣水建设成一个文明、整洁的旅游重镇。

3.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活力。一要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群众自主创业的新局面。要把培养市场主体、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措施来抓,通过产业配套催生市场主体,通过企业重组衍生市场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增加市场主体,实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二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坚持总量扩张与提高质量并重,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建筑、运输、农家乐、三产服务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三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切实解决市场准入、融资担保、土地使用、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困难问题。持续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加速规模扩张,提高产业层次,增强民营企业的产业支撑力、规模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力。力争全年新发展非公经济组织7个,实现非公经济 7

总产值3.66亿元。

4.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当前,镇域经济的竞争已经演变成项目的竞争。全镇各级组织要进一步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意识,抢抓机遇,突出抓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要在全镇上下形成只争朝夕、紧抓项目的强劲态势,积极争跑,定位包抓,严格奖罚,效能问责,真正把珍惜机遇的行动落实在抓项目上。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及时跟进,抓好衔接,精心策划、编制、申报、储备、实施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符合圣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重大项目。要坚持依托圣水发展优势,把现代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把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建设符合圣水镇情的生态类、产业类、工业类、休闲度假类的投资项目,使圣水成为投资热土,建设高地。要认真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继续采取领导包抓、相关村和科室负责、跟踪督查、定期通报等措施,强化项目监管,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要抓好引资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加强投资建设环境专项整治,对每个签约的项目,要确定专人负责,组建专门机构,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 8

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项目在我镇聚集,实现招商引资总投资过亿元的目标。

5.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党务、政务、村务、校务公开。认真做好“五五”普法迎验和“六五普法”启动准备工作,积极开展“依法治镇”创建工作,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有效发挥基层司法机构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作用。积极探索尝试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办法和新路径。

6.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加大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工作机制,注意研究和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大力实施“科技兴镇”战略,努力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和普及率。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持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网络体系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投入,加快镇村文化站、文化室建设。以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为目标,进一步建 9

立和完善统筹协调、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宣传倡导、村民自治六大机制,不断推动全镇人口计生工作创新发展。全面完成集体林权改革任务。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确保全镇耕地占补平衡。

7.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落实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体制机制,积极主动应对,确保社会稳定,赢得发展主动权。实践证明,和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一个地方稳定工作做的好,其发展就好一些快一些,反之就没有发展甚至要倒退。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办法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发生。要继续坚持信访稳定“一票否决制”,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包案制、接待日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诉求,消除隐患,化解矛盾。要一手抓合理信访问题的解决,一手抓依法治访,坚决打击无理取闹、违法违规的上访行为,建立规范有效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巩固深化“平安圣水”创建活动,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密防范和依法处理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继续深化化解矛盾纠纷“双五”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矛盾纠纷调控水平。高度重视预防和处臵突发性群体事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和突发事件 10

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森林防火、道路交通、防汛抢险等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排查处理各种重大事故隐患,坚决遏制各类不安全事故发生,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