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概念形成实验室研究

引言

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验条件下,常常模拟自然概念创造出人工概念,通过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创造人工概念要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对材料进行分类的标准,但并不把这个标准告诉被试,而只将材料给他,让他把材料分类。在被试分类的过程中,主试每次都告诉他分类是否正确。通过这种方式让被试发现概念的标准。被试一旦发现了这个标准,掌握了对材料进行分类的有关属性,也就掌握了该人工概念。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而且有助于了解被试对事物进行抽象化的水平。

概念形成的过程,亦是个体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实验中常以人工概念来模拟自然概念,通过个体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规律。

制造人工概念首先要确定一个和几个属性作为对材料进行分类的标准,被试在对材料的分类过程中,经外界的提示,来发现所确定的标准。被试掌握了进行分类的有关属性,也就是掌握了该人工概念。在人工概念的研究中,即可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更可进一步了解个体对事物进行抽象化的水平。

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就是人工概念中的一种。叶克斯选择器就是实现空间位置关系的人工概念的一种实验仪器。实验中,每次都给被试几个可选择的按键,这些按键所在的位置和所用的数目都不一样,但其中都有确定数目的按键,按的时候会发出声音。这些数目的按键所处的位置均遵循同一规律,该实验就是让被试去发现这个规律,形成概念。例如主试先设定一种规律是在一组可选择的按键中,当被试按从右向左第三个键时会发出声音。在第一次给被试五个选择键,他按到中间一个键时声音响了,这时他会假设有响声的键是中间一个键,第二次给被试三个选择键,他就会直接按中间的一个键,结果没有声响,这就否定了第一次的假设,同时产生第二种假设,是从右边向左数的第三个键的位置。就是在不断假设、不断否定、不断尝试中,分析出其中的规律性,被试并在后面的实践中加以证实。最终形成了正确的空间位置概念。被试形成正确概念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验证的次数、反应的速度及所表现的情绪和信心,均可作为被试分析问题、概念形成的个体差异的依据。

本实验探讨的空间位置关系就是一种人工概念。空间位置的概念可以用耶克斯选择器来进行研究。耶克斯选择器是由耶克斯(Yerkes,1921)设计定型的,它通过对被试简单和复杂的空间位置的概念形成过程的观察,研究思维问题。

本实验目的在于:(1)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2)比较简单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

形成过程的速度;(3)学习研究概念形成的实验方法;(4)认识并理解人工概念。

实验方法:

1.被试:

2.实验仪器:

3.实验程序:

3.1.

3.2. 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选择实验的空间位置概念—〉输入学号、姓名

—>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仪器

会自动产生一组亮灯,带被试按响亮灯后又会进入下一组亮灯,直至被试连续三次第一次就

按对。仪器将鸣叫1秒,黄色指示灯亮,该空间位置概念实验结束。主试选打印或查看继续

了数据,并在打印纸上或记录纸上记录被试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口头报告。选“进入测试”重

新设置新的空间位置概念继续实验。

实验结果:

讨论:

被试的概念形成过程分析:

实验中,被试通过最初的猜测逐渐总结出小灯与声音的对应规律,形成空间位置对应概念并最终可以连续3次没有错误地指出目标小灯。

由于被试最初并不了解对应规律,所以在早期被试的按键选择都以猜测为主,而口述中对于目标小灯出现位置的说法也很不确定,例如被试2在复杂空间位置组中,被试二对于目标小灯出现位置的表述有:“左数第8个、右数第3个、空格左边第1个、空格右边第一个、亮灯较少的一边的第一个、亮灯数为奇数的第一个??”等,但在经过很多次错误证明被试对规律的概念错误时,被试对于目标小灯位置的表述逐渐统一,例如在中等空间位置组中被试的表述从“空格左边第2个、12个灯右数第5个”最终统一为“空格左边第2个”。这可以说明在概念形成初期,大脑会将所有与目标事物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之后,由于大脑不断遭遇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的目标事物对最初概念产生的矛盾,大脑就会对事物的属性进行重要性程度的区分,将目标事物间相同的一个属性作为判断是否为目标事物的主要特征,而将其他属性的变化忽略不计。这就是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抽象化,此时形成的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初等概念。

在形成初等概念后,被试会对这一概念进行推广,在之后同一组其他亮灯情况中,被试会继续按照这一概念进行选择,通过不断被告知判断正确,被试形成了较初等概念更为稳定的中等概念,这一过程被称为类化。

当被试完成一组实验,掌握了一个空间位置的概念之后,实验会要求被试进入下一个实验组别,去掌握另一个不同的空间位置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被试仍然会套用之前掌握的概念,在不断遭遇判断失败后,被试就可以确定之前掌握的概念仅适合前一组,而对正在进行的实验组别无效,此时被试完成了某一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了解了已形成概念与其他该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对目标事物概括较为全面的高等概念,此过程即为辨别。

简单空间位置和复杂空间位置关系概念形成的过程的不同:

在第一和第二组空间位置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小灯与声音的对应规律仅为单纯的空间位置,所以被试在对这2组实验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只需要对目标小灯出现的位置进行规律概括就可以达成目标,被试很快就掌握了这2组的空间位置概念。

但在复杂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由于其规律有先后顺序之分,每一次目标小灯出现的位置既和前一次有关,也与后一次有关,使得被试在寻找对应规律的过程中无法单独通过分析单词目标小灯出现位置得到完整的对应规律。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二得出如下结论:目标小灯出现在空格左方或右方,但对于具体哪一次出现在哪一方却始终无法确定。在多次尝试失败以后,被试二产生了一定的情绪波动,使得被试多次出现想要放弃的想法,而在口头报告中也明确表明:“不知道。”此外,被试还会对之前被自己否定的一些假设继续使用,从被试口头表述来看,被试之所以会对错误假设进行再使用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二种可能:一种是实验次数过多,使得被试遗忘了自己之前的一些结论,造成了重复使用,但这种情况在实验次数较少的被试二身上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种可能是被试认为已经思考到所有可能的对应规律,但仍然遭遇多次失败,在无法找出新的对应规律之前,被试只能寄希望于对原有假设进行重复验证和合理改进以找到正确的对应规律。由于被试始终没有意识到复杂空间位置关系中存在的顺序问题,所以实验最后以被试自己提出放弃而告终。

概念形成中的个体差异: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试一与被试二无论是在组别上、错误总数还是习得遍数上都存在十分明显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在中等与复杂空间位置关系2个组别上,被试一的错误数都在2位数,而被试二的错误总数则维持在10以下。

在形成空间位置概念的策略选择中,被试一更偏向于利用实验来进行规律的验证,而被试二则偏向于通过思维进行归纳、概括,所以在总体上被试二的实验总次数和错误总数都小于被试一。而在复杂空间位置关

系上,由于被试一尝试很多不同的规律,所以在第14组实验时被试一便已经找到了正确的对应规律,而被试二更偏向于理论思考,没有注意到复杂空间位置情况下每组实验与前后实验的关系,无法找到突破点而最终放弃。可见,一旦被试容易陷入思维定势而无法从合适的角度来对眼前的问题进行研究时,概念的形成就会发生困难,表明概念形成很多时候也和人的思维方式有关。

另一方面,被试在面对实验失败时的情绪反应也十分不同,被试一实验时一直处于十分轻松的状态,而且由于经常遭遇失败,所以在复杂空间位置实验中,并没有很大的情绪变化。被试二则不同,在简单和中等空间位置规律都很快掌握的情况下,复杂空间位置实验中的屡次失败使得被试二产生了一定的焦虑情绪,自信心下降,对于自己的规律猜测也开始出现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很多次对于规律的口头报告都犹豫再三,并多以“不知道”为主。

都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从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个体的不同差异,而这种多样下或许就是吸引广大心理学家不断研究并想予以解答的东西吧。

不同物体图片进行的概念形成实验:

由于概念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本实验中主要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概念,所以我们还可以发挥想象力,运用一些其它材料和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从而对不同类型概念过程中人的不同思维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例如可以进行物体图片的概念形成实验:我们可以制作一系列的图片,该系列图片中每一幅都有一只鸟,周围为背景,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如果进行简单规律的概念形成实验时可以让每一幅中的鸟涂上不同颜色,颜色为背景主色的补色,让被试通过观察图片来猜测下一幅图片中的鸟的颜色,并报告被试认为的色彩呈现规律,直到被试连续3次判断正确为止;如果要进行复杂规律的概念形成实验时则可以让鸟的出现位置发生变化,按照顺时针位置依次变化出现,同样进行多次实验,让被试猜测鸟的出现位置和呈现色彩,口头报告,直到连续3次判断正确为止。

结论:

1. 概念的形成一般一次遵循抽象化、类化、辨别3个步骤。

2. 概念形成过程中,个体的思维策略和最终结果都存在个体差异。

参考书目: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 杨治良、王新法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普通心理学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 欧阳文珍 主编 安徽大学出版社 心理实验指导 范安平、吴念阳等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实验报告14_1_概念形成

系别:心理学系                     班级:03级                        姓名:范妍                                          本组成员:廖卉、范妍、杨扬子、吴俊玮                实验日期:20##年12月14日

教师评定:

概念形成

1、  结果

全体被试实验数据如附录所示。根据附录计算每套材料形成分类原则所需的平均次数和平均时间、以及它们各自对应的标准差,放在表1中。并且,把每套材料中包含的反例个数,以及反例数和正例数之比分开两行列出。

表1 每套材料包含的反例个数、反例数与正例数之比

、平均错误次数和平均时间(括号内是标准差)

以每套图中包含的反例个数为横坐标,以形成分类原则所需的时间(s)为纵坐标,作折线图如图1。

图1 不同反例个数下的时间(s)

以每套图中反例数与正例数的比例为横坐标,以形成分类原则所需的时间(s)为纵坐标,作折线图如图2。

图2 不同反例、正例比例下的时间(s)

以每套图中包含的反例个数为横坐标,以形成分类原则所需的错误此书为纵坐标,作折线图如图3。

图3不同反例个数下的错误次数

以每套图中反例数与正例数的比例为横坐标,以形成分类原则所需的错误次数为纵坐标,作折线图如图4。

图4 不同反例、正例比例下的错误次数

针对错误次数的单因素10水平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材料套数的主效应显著:F(6.425,96.381)=2.308,p=0.036,即反例数量的改变会显著影响到概念形成的速度。两两事后检验显示:10套材料两两之间的错误次数没有显著差别。(结果见表2)

表2 针对错误次数的两两事后检验结果

针对时间的单因素10水平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材料套数的主效应不显著:F(6.798,101.967)=1.127,p=0.352。

附录 全体被试对每套材料形成分类原则所需的时间和错误次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