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祥云(大理)至临沧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国环评证  甲字第3210号

新建祥云(大理)至临沧铁路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  本)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年四月




项目概况

新建祥云(大理)至临沧铁路北端通过广大线、成昆线连接昆明、攀枝花地区,向西南通过规划的临沧至清水河铁路连接清水河一类口岸,向东南通过规划的临沧至普洱铁路连接玉磨铁路。本项目是滇中和滇西地区联系清水河口岸和滇南地区的便捷铁路通道。

根据《中长期铁路规划(20##年调整)》和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本项目在中长期铁路规划中属于连接国家一类口岸铁路和西部地区开发性铁路,项目建设对满足西部大开发,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口岸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从云南铁路分布看,现状铁路网主要集中在东、北部,西部仅有广大、大丽铁路,路网分布极不均衡,临沧等滇西南广大地区铁路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的改善云南的路网结构,因此,20##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以《关于新建祥云至临沧铁路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发改基础【2014】2038号)批复了项目建议书。

本项目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年本)》(修正)中鼓励类项目“二十三  铁路  1、铁路新线建设”,不属于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发布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年本)》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90号)的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项目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区,位于大理州及临沧市境内,北起广大线大理站,经大理州巍山县,跨越澜沧江后进入临沧市,经云县至临沧市临翔区,至于新建临沧站,线路全长201.833km。全线设置隧道共46座,总长147.980km;设置桥梁76座,长27.904km;设置车站19座,设置牵引变电所6座。工程占用土地面积为650.34hm2,其中永久用地为388.51hm2,临时用地为261.83hm2,本项目土石方总量为2901.44×104m3,其中挖方2177.57×104m3,填方723.87×104m3;路基、站场、隧道相互调配利用后,本项目无需取土,产生弃方1453.70×104m3(含表土85.69×104m3,弃渣1368.01×104m3),设弃土(渣)场70个。工程投资约1722186.04万元。


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2.1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评价区是以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居民区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等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

2、评价区内的主要植被类型(植被型)包括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稀树灌木草丛等,以及人工植被。

按面积计,主要为云南松、华山松构成的暖温性针叶林(占32.77%)、紫茎泽兰、灰苞蒿、坡柳组成的稀树灌木草丛(占10.36%)以及种植玉米、小麦的人工旱地植被(占34.09%)。

有毛红椿、千果榄仁、金荞麦、喜树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种;有苦樱桃云南省2级保护植物,猴子木 、冲天子共2种为云南省3级保护植物。

3、动物

评价区及邻近地区分布的28种哺乳动物中,无国家级和云南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8种两栖动物中,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即红瘰疣螈。

22种爬行动物中,无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有1种云南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孟加拉眼镜蛇。

评价区的 139种鸟类中,有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鸟类9种。

4、水生生物

评价范围内无鱼类“三场”,无国家级和云南省级保护鱼类。

2.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影响

大理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经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012km2。大理风景名胜区是以地理区位独特的高原高山——湖泊自然生态和景观为基础,以突出的南诏大理历史文化、鲜明的白族文化和悠久的宗教文化相融合,具有科研科普、山水审美、游览休闲、教育启智等功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科学、美学、历史文化价值的多功能、大容量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风景区由苍山洱海风景区、鸡足山风景区、石宝山风景区与巍宝山风景区组成。本项目主要涉及巍宝山风景区,该景区位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为8km2,主要由巍宝山片区、大小寺片区及巍山古城片区组成。

铁路工程建设穿越大理风景名胜区巍宝山景区外围保护地带,穿越长度2069.47米,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不属于景区法定范围。因此工程建设对景区法定范围内景观结构、主要景点、生态环境、游赏线路及视域景观等没有直接影响。穿越景区外围保护地段范围工程以隧道及桥梁形式穿越,对景区外围保护地带地表环境及景观影响很小,桥梁通过精心设计也可以形成新的视域景观。从风景名胜区保护角度分析,在确保相关建议得到落实的条件下,认真执行降低对风景名胜区不利影响的各项对策措施和建议,建设项目是可行的。

2、植物影响

铁路建设会对评价区内的植被和植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工程占地将造成部分植物种群规模的减小,但影响范围和程度有限,不会使评价区内的物种在空间分布格局和遗传结构上发生明显的改变,不会改变评价区的植物区系组成及造成某一种物种在该区域的消失,影响较小。

3、动物影响

铁路建设会对陆栖脊椎动物产生一定影响,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施工噪声、废弃物,运行期排放废气的增加,少数动物的生活会迁徙至附近适宜生境,但不会导致物种的消失及数量的大幅减少,且工程完成后,铁路两侧动物会逐渐恢复以前的生活,铁路的建设对其影响甚微。

桥隧工程的大量采用,动物的迁徙及交流、活动通道,工程建设不影响动物迁徙及交流、活动。

4、水生生物及鱼类

桥墩等施工会使河流局部范围悬浮物将会加,使得部分鱼类远离施工区影响范围内;待水下部分施工完毕后,这种影响将会消失,桥梁周围的生境将逐渐得以恢复。运营期河流底栖动物不受影响,河流水质不变,河流水文情势变化也基本不变,因此大临铁路在运营期对水生生物基本无影响。

5、生态景观

由于本铁路工程桥梁和隧道较多,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少,对评价区的景观多样性影响不大。铁路的建设不会减弱景观对干扰的抵御能力,也不会降低自身作为一自然体系的稳定性。

2.3  防治措施与建议

路基边坡绿化、洞口仰坡绿化,临时用地极地恢复的生态恢复等措施。通过铁路用地范围内线路两侧的绿化、取弃土场地的绿化,铁路工程建设损失的植被将逐步得到补偿。


声环境影响分析

3.1  声环境现状评价

评价范围内共分布有41处敏感点,其中居民区38处、学校3所。沿线评价范围内共有居民区4处位于既有公路4类区。近期环境噪声预测值昼间56.7~63.4dB(A),均达标(70dB(A));夜52.2~56.7dB(A),35#、37#共计2处敏感点夜间超过55dB(A)标准1.5~1.7dB(A),其余处敏感点夜间达标。

居民区2类区昼间监测值为49.5~58.1dB(A),均达标(60dB(A));夜间监测值为40.8~52.6dB(A),29#、35#、37#共计3处敏感点夜间超过50dB(A)标准1.8~2.6dB(A),其余敏感点夜间达标。

评价范围内共有学校3所,50.2~59.3dB(A), 均达标(60dB(A));夜间40.8~52.4dB(A),36#长坡岭完小敏感点夜间超过50dB(A)标准1.5~2.6dB(A),其余学校夜间达标。

3.2  声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期

推土机、挖掘机和打桩机等施工机械对施工场地附近居民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重大桥梁、隧道工程,由于施工周期较长,施工人员较多,施工机械多,对附近居民区噪声影响较大。

2、营运期

工程建成运营后,铁路沿线噪声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铁路外轨中心线30m处,近期昼间预测值为47.7~59.2dB(A),夜间预测值为46.4~58.6dB(A)。新建路段昼夜预测值均满足GB12525-90修改方案铁路边界噪声限值70/60dB(A)的要求,与既有铁路并行段昼夜预测值均满足GB12525-90修改方案铁路边界噪声限值70/70dB(A)的要求。4类区近期昼间预测值为53.1~64.2dB(A);夜间预测值为49.5~58.8dB(A),均达标。2类区近期昼间预测值为53.0~59.7dB(A);夜间预测值为49.0~55.9dB(A)。昼间预测值达到2类60dB(A)标准要求,大部分预测点夜间超过2类标准,超标量分别为0.3~5.9d B(A)。全线分布3处学校。近期昼间预测值为52.9~59.1dB(A),均达标(60dB(A));夜间50.2~53.9dB(A),均超标,夜间超过50dB(A)标准0.2~3.9dB(A)。

3.3  防治措施与建议

1、施工期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合理安排施工场地,高噪声设备如发电机、空压机等远离声环境敏感点布置;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高噪声作业尽量安排在昼间,施工工艺要求必须连续作业的,应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加强施工期环境噪声监测等。

2、营运期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运营期设置7m高路基声屏障总长200m,3m高路基声屏障总长4420m;2m高桥梁声屏障1100m;设置通风隔声窗8290㎡。

建设单位应加强对本项目降噪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的管理工作,各阶段应有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声屏障的设计、审查、施工监理和验收监测等工作,从源头上确保降噪工程的有效性。

本项目外侧轨道中心线30m以内噪声敏感建筑纳入工程拆迁;30m以外的噪声超标距离以内不宜新建噪声敏感建筑,若必须建设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七条“在已有的城市交通干线的两侧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间隔一定距离,并采取减轻、避免交通噪声影响的措施”等相关规定,由噪声敏感建筑的建设单位采取必要的噪声防治措施。相关主管部门在进行铁路两侧土地利用性质规划时,应合理采用报告书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在降噪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地方建设规划、工程实施情况、噪声敏感点实际变化情况以及相关工程建设情况,合理采取报告书提出的降噪措施。在试营运期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竣工环保验收的实际监测结果补强降噪措施;在营运期应该加强铁路噪声监测,若发现铁路噪声超标等情况,建设单位应立即根据实际情况补强降噪措施。

铁路部门应根据报告书提出的营运期环境监测方案,加强对沿线敏感点的跟踪监测,根据实际监测结果适时采取进一步措施,控制铁路噪声影响。


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4.1  振动环境现状评价

评价范围内分布有敏感点32处,其中均为居民区,4处振动敏感点位于隧道顶部,其余振动敏感点位于在拟建铁路两侧地面。

沿线敏感点其昼间监测均能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相应标准要求。

4.2  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距铁路30m内振动预测值昼、夜为69.0~79.3d;距离线路中心线30m处及30m外振动预测值昼、夜为57.6~79.8dB,均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铁路干线两侧”昼间80dB/夜间80dB标准要求。

4.3  防治措施与建议

施工期环保措施:施工现场合理布局,加强控制和管理强振动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倡导科学管理、做好宣传工作和文明施工、加强环境管理、隧道施工应合理选择施工方式,对隧道上部敏感点地表沉降及建筑物变形情况进行监控,根据监测结果采取合理的防护及补偿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及时与居民沟通,时刻监控施工对建筑物及地表的影响。若建筑物出现异常,应立即对人员、财产等进行疏散,对损坏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按照损坏情况进行合理赔偿。

全线共有振动敏感点32处,工程设计针对线路中心线两侧30m范围内的居民住房实施工程搬迁,其余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点振动预测均能够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铁路干线两侧”昼间80分贝/夜间80分贝标准要求。建议沿线地方规划部门参照本报告书,严格控制新建住宅等敏感建筑物与本线之间的距离,从规划建设开始就避免铁路振动影响。建议按照《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的要求,将距铁路较近的敏感建筑结合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逐渐拆迁或改变其使用功能。运营期要加强轮轨的维护、保养、定期进行轨道打磨和车轮的清洁与旋轮工作,以保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减少附加振动。


地表水环境环境影响分析

5.1  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工程主要跨越的河流主要有西河、乐秋河、黑惠江支流、澜沧江、罗闸河、长坡岭河等地表水体。沿线除澜沧江为Ⅱ类水体外,其余河流均为Ⅲ类水体。根据收集的既有水质资料沿线河流水体水质较好,无明显污染源,均能达到相应水体功能要求。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期

施工期环境影响:桥梁、路基站场及隧道等主体工程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营地生活污水、混凝土搅拌废水、桥梁施工废水、车辆冲洗点废水以及施工机械维修废水排放对沿线水体水质的影响。

2、运营期

运营期污水主要来自各车站产生的生活污水及机务折返所产生的生产废水。全线污水总量629.7 m3/d,其中生活污水624.7m3/d,生产废水5m3/d。

5.3  防治措施与建议

1、施工期

施工期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桥梁钻孔桩基础附近、施工机械冲洗点、拌合站、制(存)梁场等产生高浊度废水的工点设置沉淀池等措施处理高浊度废水;尽量选择河流枯水期进行施工,减少水中作业量;及时清理弃渣并运至弃渣场处置,做好水土保持;采取工程及植物措施对路基边坡、隧道仰坡、施工便道等进行防护;施工营尽量租住当地房屋其生活污水尽量纳入既有排水系统,自建施工营地需设置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预处理设施;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强化施工人员环保意识,加强施工机械管理,防止跑、冒、滴、漏。

2、运营期

安乐、六五谷、若巴谷、龚家、张家山、瓦房箐、头道水、杨家村、息铺9个站为缓开车站,无新增定员,因此无新增污水排放量,本次设计不设污水处理设施。

大理、临沧站2站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直接排入既有市政污水管网。

大仓、巍山、云县、丫口寨4个车站的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预处理后,采用“厌氧滤罐+人工湿地”处理达标后,就近排入附近Ⅲ类水体。

乐秋河站位于在建的乐秋河水库附近,污水排放标准按一级排放标准设计,采用“化粪池+SBR+活性碳过滤罐”处理后,敷设排水管引接至水库大坝下游的适宜水体。

澜沧江站址位于澜沧江大桥上,属于会让站,桥下为II类水体澜沧江,污水排放量仅1m3/d。环评建议采用旱厕集中收集后,及时清运,用作农肥,禁止排放II类水体澜沧江。

西村、北桥街2个车站的生活污水,均为化粪池预处理后,采用厌氧滤罐处理达标后,就近排入附近Ⅳ类水体。

全线仅临沧车站设置临沧机务折返所,有少量含油生产废水排放,设计采用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在建乐秋河水库范围内的下村三线大桥、乐秋河三线大桥、薛家湾三线大桥3座桥梁中的水中墩施工采用钢围堰施工,运营期并设置警示标志,在桥梁两侧设置防撞栏等设施,在路基两侧设置导排水沟渠,在工程可行的前提下,将桥面封闭,设置排水沟,将桥面雨污水引流至水库大坝下游排放。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6.1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本项目地质勘察单位开展了外业地质详细调绘与勘探,在沿线隧址区取井、泉地下水水样11组,各取样点的地下水质量监测因子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III类标准的要求。

沿线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及岩溶水,一般以井泉及暗河形式出露,向巍山、云县、临沧等盆地低洼地带排泄。

根据现场调查,本线拟建长大隧道不涉及地下水集中饮用水源,仅对隧道顶部一定范围内零散分布的村庄的生活用水有影响。沿线居民的饮用水一部分来源于村庄附近出露的基岩裂隙下降泉,泉点位于村庄内的被村民围蓄起来,修建成水井。穿越可溶岩的隧道隧址区内部分居民也打人工井取水,但井水水量较少,仅供缺水时备用。

6.2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隧道施工为隧址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的地下水提供了新的排泄途径,以隧道为中心构成新的地下水汇势,造成隧道所在山体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出露泉水、井水消失或流量减少以及沟渠水、水库水等地表水资源的枯竭。经调查,工程区域内的林保山隧道、大保山隧道、杏子山隧道、世黎柱隧道、乐秋隧道、红豆山隧道、爱华隧道、白石头隧道、大邦五隧道、大村隧道、大尖山隧道、大曼启隧道共12座隧道隧顶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而对于隧顶上方无居民点分布的区域,水资源量即使有所衰减,也不会给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影响很小。

隧道所在山体地表植被的生长主要依靠地表浅层耕植土中的潜水或包气带水,隧道埋深大,隧道开挖有直接供水影响的含水层是地下较深处的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因此,工程施工对隧顶地表植被的生长基本无影响。

6.3  防治措施与建议

1、本项目铁路隧道建设前期阶段、实施阶段及完工阶段应充分采纳《〈解决全省铁路建设施工影响沿线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有关问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云发改铁路[2011]1371号)及其附件《解决全省铁路建设施工影响沿线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有关问题的实施办法》的要求。

2、本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本项目施工图设计中针对隧道施工提出的堵水防渗措施,同时还需加强其他环保措施,将修建隧道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减缓到最小程度。

3、施工时坚持“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防治水原则,采取“堵水防漏,保护环境”和“先探水、预注浆、后开挖、补注浆、再衬砌”的设计、施工理念,达到堵水防漏的目的。

4、对预测涌水量较大的地段和涌水量激增地段,需加强渗漏点、涌水点的封堵,提前做好堵水措施,以防地下水漏失,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用水。

5、加强超前地质预报,探明掌子面及隧底前方地质条件,以便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避免施工中突发涌水。

6、建立隧道监控点,对隧道顶部与居民生产、生活有关的井、泉、水库、水塘等地表水体的水位进行监测。监控过程中若发现水源漏失而影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应根据区域水文地质、环境概况实施已制定好的应急预案,施工期主要采取汽车送水的补救措施,运营期采取另寻水源、修筑供水设施、利用隧道口涌水等补救、补偿措施。


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7.1  电磁环境现状评价

目前全线评价范围内4处监测点采用天线能收到6个电视频道,各频道均未达到广电部规定的服务区标称可用场强值(V段57dBμV/m,U段67dBμV/m),且各频道信噪比远低于正常收看所要求的35dB。

本项目沿线绝大部分为山区,无线电视信号场强覆盖很差,大部分地区采用普通天线无法收看电视。沿线村庄有线电视入网率很高,部分居民采用卫星天线收看电视。

7.2  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1、电视接收受影响评价结论

根据现场调查和预测分析,本项目沿线居民均采用有线电视网或卫星天线收看电视,预计本项目的建设对沿线绝大部分居民点的电视收看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根据现状监测和预测结果,目前4个监测点采用天线接收的6个电视频道中,没有一个频道达到了维持正常收看所需的信噪比35dB的要求;工程后,信噪比又有明显的下降。另外,列车通过时车体的反射和遮挡效应也会对采用普通天线的用户产生比较明显的干扰影响。

2、牵引变电所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新建6座110KV牵引变电所,根据类比分析,牵引变电所在围墙外产生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已很低,符合HJ/T24-1998中规定的相关限值要求。

3、GSM-R基站影响评价结论

根据计算分析,以天线为中心,沿铁路方向两侧各20m,垂直线路两侧各10m,竖直方向天线至向下6米的区域可定为天线的超标区域(控制区),即超标区外辐射功率密度可满足小于8μW/cm2,符合标准GB8702-88和HJ/T10.3-1996的要求。

7.3  防治措施与建议

1、电视接收受影响防护措施

工程完成后,列车产生的无线电干扰对沿线极少数仍采用普通天线收看电视且受到影响的用户可通过接入有线电视网或采用卫星电视接收装置来解决,同时可完全消除车体的反射和遮挡影响。建议对敏感点中可能受影响电视用户补偿有线电视入网经费或卫星天线购置费。待铁路建设完工并通车后进行测试,如确有影响,再实施补偿。

2、牵引变电所影响防护措施

本项目新建6座110KV的牵引变电所。根据类比分析可知,牵引变电所在围墙处产生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很低,符合HJ/T24-1998中规定的相关限值要求,但为了降低电磁影响,消除居民的恐惧心理,建议该工程进行具体选址时应注意合理控制与敏感建筑的间距,尽量远离居民区。

3、GSM-R基站影响防护措施

本项目采用GSM-R数字无线通信系统。根据计算分析,以通信基站天线为中心,沿铁路方向两侧各20m,垂直线路两侧各10m,竖直方向天线至向下6米的区域可定为天线的超标区域(控制区),即超标区外辐射功率密度可满足小于8μW/cm2,符合标准GB8702-88和HJ/T10.3-1996的要求。要求在基站选址时应避免超标区域进入居民点范围并尽量远离居民区。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8.1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根据《大理白族自治州20##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及《临沧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年度)》,工程沿线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二级标准。

8.2  空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施工扬尘等将对施工作业场所附近空气环境产生影响产生一定影响,拌合站、制(存)梁场、材料厂扬尘以及施工机械尾气对空气环境影响轻微。

本项目采用电力牵引,属于清洁能源,采用电能供应热水,不设置燃煤和燃油锅炉,工程运营对沿线空气环境基本无影响。

8.3  防治措施与建议

施工场地及运输道路洒水降尘、尽快绿化,弃渣场裸露的弃渣须采取密目网覆盖、洒水或其他防止扬尘的措施;运土车辆合理选取、组织行车路线,经过城镇、村庄和主要交通干道时要用蓬布覆盖;车辆驶离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冲洗;拌合站、制(存)梁场、材料厂中易产生扬尘的砂石料场等应远离空气环境敏感点布设,拌合站、制(存)梁场、材料厂场地硬化,设沙石料堆放棚等;采用满足尾气排放标准要求的施工机械,优先使用低含硫量的汽油或柴油等。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将产生拆除废料其成分主要为碎砖、混凝土、碎瓦、砂浆、桩头、包装材料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施工期建筑废料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废料运送至当地的建筑垃圾处置场或妥善处理;在施工营地设置垃圾临时堆放点,集中收集的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委托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管理,垃圾处置原则上纳入当地的环卫系统,重点工点应设置垃圾临时堆放设施,以减轻施工期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影响。

运营期固体废物来源主要为车站职工生活垃圾,旅客候车垃圾、旅客列车垃圾等,固体废物类型主要为果皮果核、包装纸袋及饮料瓶、罐、纸屑等,沿线垃圾定点收集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置。

施工期、运营期要加强各类固体废物的收集、暂存、转运、处置过程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污染。


10  结论

综上所述,新建祥云(大理)至临沧铁路符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和国家产业政策。

项目的建设与运行带来的生态、噪声、振动、地表水、地下水等方面环境影响,通过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后,可得到控制或缓解。

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论证,严格落实环保措施的前提下,新建祥云(大理)至临沧铁路建设可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