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1前言

白沙水电站位于酉水中游,湖南省泸溪县境内,下距泸溪县城20km。河流常水位204.00m,水库正常蓄水位248.00m,校核洪水位254.10m,死水位238.00m,总库容3.78亿m3,装机容量24万kW,属二等大(2)型工程。

电站地质勘察工作始于19xx年,工作中发现坝址左岸喜鹊坡在高程190.00~500.00m范围内,分布有规模较大的滑坡,滑坡在高程248.00m处,上游边界距I线160.00m;下游边界距Ⅱ、Ⅲ线分别200.00m、120.00m。由于滑坡面临水库紧靠坝址,其稳定问题极为重要,为查明其成因机理、论证其稳定性,从19xx年起,对滑坡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工作。工作历时3年,于19xx年提交相应的成果“酉(水白沙水电站喜鹊坡滑坡专题报告”)。19xx年,受湖南省五凌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院对白沙水电站作进一步的补充勘测设计工作,这其中,完成了对喜鹊坡滑坡的2次变形观测,根据新的库水位条件,重新计算了滑坡的稳定系数值。截至19xx年,完成的勘察试验工作量见表1—1。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1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基本上查明了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分析计算了滑坡在各种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为此,特提出本报告。

2地形地质概况

2.1地形地貌

白沙水电站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山脉以NE至NNE走向连线延伸。酉水由西向东蜿蜓奔腾于万山丛中,水流湍急,险滩毗邻,河流下切力强,形成了山高坡陡的深切峡谷。坝址区内高峰耸立,近河谷第1排山顶高程一般在800.00m左右,相对高程约600.00m,山体边坡坡角35°~70°,河岸边多悬崖绝壁。

坝址区河流流向120°~130°,流经喜鹊坡滑坡时,突转向南弧形弯曲。河流常水位时,水深由上游的19m变浅至下游的6~8m,河面宽6~110m。河谷受NWW向的张性结构面控制,属垂直岩层走向发育的横切“V”型谷。

河谷两岸,冲沟多垂直干流,顺岩层走向发育。其出口处多跌水、陡坎、悬谷,奉水季节见瀑布景观。坝址区最大冲沟垮屋溪分布于右岸,长逾千米,平均坡降19.4%,常年有水流。

喜鹊坡滑坡位于酉水左岸,其北侧为一东西走向山脊,紧靠滑坡边界为高达100m左右的悬崖绝壁向北东方向延展。东南为走向NE单面山的缓坡面,滑坡边界靠近山脊。滑坡东北为滑体分布最高部位,其上为一垭口,高程600.00m,为酉水与其支沟的分水岭。滑

2

坡滑舌伸入河床,虽经河流的侵蚀冲刷,但仍分布有滑坡体滑舌部位的残留体。

喜鹊坡滑坡平面上呈椭圆形,长轴方向N75°E,长690m左右,与酉水大角度相交;短轴方向以中部和后缘宽度较大,为330~350m;前缘出口宽约250m。经自然和人工改造,地貌上滑坡具明显的圈椅地形高程250.00~300.00m,滑坡表部坡度平缓;高程250.00m处,地形鼓包明显,滑坡前缘滑舌部位,河流明显向南弧形弯曲(见图2.1—1)。

2.2地层岩性

除第四系覆盖层外,该地区分布的地层为古生界志留系中统纱帽组灰绿色、黄绿色石英砂岩、硅质砂岩、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泥盆系中统云台观组紫色石英砂岩、砂岩、砂质板岩。岩石沉积韵律明显,交错层、波痕、管状构造等形象印模发育,岩石横向相变大,具典型滨海、浅海相沉积环境,次复理式建造特征。纱帽组(S2s)与云台观组D2,呈假整合接触,分界面下的纱帽组岩层层面上见古风化痕迹。纱帽组(S2s)在坝区出露厚度约750m,云台观组厚264m。喜鹊坡滑坡恰位于纱帽组与云台观组分界处,据勘探资料证实,滑坡滑床由纱帽组顶部岩层构成,为细砂岩、石英砂岩和砂质页岩。岩层内,软弱夹层分布密集,岩体抗风化能力弱,细砂岩和砂质板岩具失水干裂,遇水崩解的特点,软化系数较低。纱帽组各类岩石物理力学指标见表2.2—1。

3

纱帽组岩石物理力学指标表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2.3软弱夹层

软弱夹层是软硬相间的岩层在构造作用下层间剪切错动形成的顺层破碎带,经风化作用和地下水活动而进一步泥化的结果。按其工程地质性状可分为破碎夹泥层(泥夹岩屑)N、破碎夹泥层(碎块夹泥)PN、破碎夹层P3类。

因纱帽组地层具滨海——浅海相沉积特点,故岩层横向相变大,软弱夹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叉、复合、尖灭的特点。根据坝址勘测资料,软硬相间岩层内软弱夹层发育密集,发育密度2~3条/m;据试验成果,软弱夹层的抗剪强度推荐值如下。

破碎夹泥层(泥夹岩屑):f=0.30,c=0.04MPa 破碎夹泥层(碎块夹泥):f=0.45,c=0.08MPa

坝址区,岩层与酉水近于直交,倾向上游,有利于边坡的稳定。由于软弱夹层的存在,当顺岩层发育的冲沟切割较深时,冲沟内的同向边坡就有顺软弱夹层产生滑坡的可能。

4

2.4地质构造

坝址位于马蹄——拔茅寨向斜SE翼,岩层产状30°/NWL30°。区内构造格局清晰。断层、层间错动、节理裂隙发育。

断层主要有2组:NWW组和NNE~NE组。

NWW组:断层产状290°~310°/SW.NEL80°,是与褶皱同时生成的横张性结构面,后期转化为扭性,断层破碎带宽度小于lm,胶结不良。此组断层在坝址区最为发育,如滑坡地区分布的F6、F9,等。

NNE~NE组:断层产状25°~35°/NW·SE∠70°~80°,为与褶皱同期生成的纵张结构面,长一般数十米,破碎带宽0.1~0.5m,胶结不良,坝址区不甚发育。层间错动也可归于本组,它是与背斜同期生成的压性结构面,破碎带宽小于0.01~0.1m,坝址区分布较普遍。

节理裂隙按其走向可分为以下3组:

第一组,产状290°~300°/SE∠60°~80°,横张节理; 第二组,产状21°~30°/SE∠50°~60°,反倾向节理; 第三组,产状60°~70°/SE∠70°~80°,“X”剪节理中较为发育的组。

其中,第二组反倾向节理裂隙在滑坡区最为发育,见图2.4一l。 软弱夹层和各种断层、节理裂隙的切割组合,使岩体的完整性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给边坡岩体变形破坏创造了有利条件。

3滑坡的形成机理

5

3.1滑坡形态与结构特征

喜鹊坡滑坡位于汗流左岸的喜鹊坡地区,地形平缓,边坡坡角10~27°,靠河岸边坡角38°~44°,与两侧高陡的边坡相比为明显凹槽。勘探证实,喜鹊坡滑坡为顺层滑动的古滑坡,其形态和结构特征叙述下。

3.1.1滑坡在平面上呈椭圆形,中部和后缘较宽,前缘出口却反常收口,宽度变窄数十余米。

3.1.2地貌上滑坡分布区具明显的圈椅地形,前缘和中部鼓包明显,滑坡上游侧与后缘多巨型崩石,应为滑坡、坍塌、崩落混合堆积。3.1.3滑坡整体上由2部分组成,这一点在鼓包处非常明显。其下部为较破碎的松动岩体,厚度一般20~35m,最大厚度40m左右,总方量约93万m3,岩体基本保持了原岩的结构,层面、节理、断层保存清晰,但产状明显变化,岩体下部见有平缓的剪切面,并见有糜棱化角砾石。滑体上部为块石、碎石、粘土等混合堆积的松散体,分布于高程240.00m以上,厚度一般大于25m,方量约374万m3,后缘巨型块石较多,呈架空状。

3.1.4滑坡沿河岸的天然断面显示滑体下部的松动岩体内,岩层产状由下游的25°/NW∠30°渐变至上游的305°/NE∠40°,岩体完整性由好变差,再变好、变差,在变差部位,岩层呈“牵引”状扭曲,扭曲轴向与岩层走向一致。

3.1.5近滑坡上游边界,地形沿走向45°方向明显隆起,该部位由云台观组D2Y岩块和紫红色粘土组成,挤压密实。

6

3.1.6滑坡体近岸边,见几处泉水露头,但以滑坡上游近坡脚大路边的W2(高程217.35m)泉井流量较大,终年不涸。

3.1.7从滑体厚度看,前缘小,鼓包处最大,后缘渐变小;顺河方向上游厚度大,向下游渐变小。

3.1.8滑坡鼓包上游侧的SJ2探井在井深48m处见中、细砂与小碎石,其原岩为纱帽组的灰绿色岩石与云台观组的紫色岩石。钻孔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7

ZK30、ZK34、ZK38揭露近滑床的滑体内,亦存在磨圆度较好或次棱角状的砾石。

3.1.9从滑床结构上看,滑坡下游滑床为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向上游,滑床为切层面,滑床面子缓,但凹凸不平,由原河床、滩地组成。滑床下游侧的TC49、TC61探槽内,可见河砂或磨圆度较好的小砾石。

3.1.10勘探工作证实,在滑坡的滑舌和鼓包大部分分布区,滑坡以河床和岸边平缓滩地、古冲沟作滑床。在滑坡下游侧及后缘段,不同部位滑床由边坡岩体不同层位层面构成,它由层面、反倾向节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8

理、290°—300°方向组的节理或断裂3组结构面控制,沿岩层走向、倾向方向,滑床均具阶梯状特征。

喜鹊坡滑坡各部位结构特征的详细描述见表3.1一l。 喜鹊坡滑坡结构特征表表3.1一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9

3.2滑坡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喜鹊坡地区河流流向和古地形特征,按边坡岩体各结构面(组合情况,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分析,对滑坡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分析。

3.2.1滑坡的形成滑坡区酉水横切岩层走向发育,故只有在岩体内各结构面相互:合,有利于边坡岩体失稳的潜在组合滑动面存在,才可能形成滑坡。

喜鹊坡与邻近地区统计资料表明:除岩层层面外,边坡岩体以下3组结构面较发育。

第一组为产状290°~300°/SE∠60°~80°,常以断层或延伸较的节理形态出现,其走向与河流岸坡近于平行,是纵向切割边坡岩体主要结构面,常形成边坡卸荷裂隙,因它与岩层走向近于垂直,它们合不可能形成如此规模的滑坡。

第二组为产状20°~30°/SE∠50°-60°,反倾向节理,在坚硬的石中较发育。它与岩层面相组合,其棱线方位为26°,与河流垂直,但线斜向NE(山里),斜角2°,即使2组结构面连通性非常好,也不可使边坡岩体顺棱线方向向河床滑移。

第三组为产状60°~70°/SE∠70°~80°,“X”剪节理中的一组,与岩层组合,其棱线以240°方位角、斜角16°向坡外倾斜,

10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从结构面连通性和力学特征分析,产生滑坡的可能性甚微。

上述第一、二组结构面相组合棱线斜向144°、倾角52°;第

一、三结构面相组合棱线斜向200°、斜角70°。它们相互组合形成的棱体至向河床倾斜,但角度较陡,从结构面规模与连通情况分析,在边坡围的条件下有可能产生掉块现象或局部边坡失稳,但不可能导致如豳模的滑坡产生。

以上分析表明,喜鹊坡滑坡不应该是组合棱体滑动所致。喜鹊坡及其邻近地区边坡岩体缓倾角节理不发育,故喜鹊坡滑坡的形成也不可能与缓倾角结构面有关。为此,对比河流右岸成因清晰的垮屋溪顺层岩质滑坡,喜鹊坡滑坡的顺层滑动必然要有1个基本条件:即喜鹊坡地区原来发育有1条大致顺岩层走向或NEE方向、现已被滑坡体掩埋的古冲沟。据勘探资料证实,这条古冲沟确实存在(见图

2.1—1),现分析如下。

3.2.1.1根据勘探成果,在滑坡上游侧,滑体下明显存在1个NE走向的地形低凹带,该带滑体厚度大,喜鹊坡前缘流量最大的泉井W2,即出露在该带上游侧。

3.2.1.2滑坡鼓包上的SJ2探井、ZK30、ZK34、ZK38钻孔内均发现磨圆度较好的砾石、中细砂与次棱角状小碎石,它们是掩埋在滑体下古冲沟的冲积物。SJ3探井、ZK30钻孔内的砂砾石层分布高程可与干流Ⅱ级阶地相对应;ZK38钻孔内的砂砾石层则与I级阶地相对应。

由于古冲沟的存在,喜鹊坡临沟方向形成同向坡的结构。当冲

11

沟切至S2S35岩组时,S2S35-1亚组内的软弱夹层切脚临空,加上NWW、NE向和反倾向结构面的切割,促使软弱夹层的上覆岩体失稳滑移。

3.2.2滑坡的发展

滑动的坡体在向冲沟的滑移过程中,由于其临空条件的有限性,滑坡也表现出它的特殊性。

3.2.2.1滑坡滑动过程中,滑体前缘受阻,后部滑体向前滑动而造成的推顶挤压使得岩层扭曲、折断,产状变化极大(见图3.2.2—1)。

3.2.2.2滑坡体与冲沟上游侧山体碰撞时,滑体前部被后部推挤,从而使得滑体上游侧地形明显隆起,坡体物质被挤压密实。

3.2.2.3滑体在滑动过程中,受到冲沟有效空间的约束,沟内滑移距离短,沟口滑移距离大,从而使得滑坡体内的岩层走向逐渐向西偏转,由25°~30°渐变至305°。

3.2.2.4滑体高速滑至平缓的河漫滩后,由于底部摩阻力的作用而使得上、下2部分的滑速不同,导致滑体中形成一至数个剪应力集中带,进而发展为平缓的剪切面,剪切面上可见糜棱状角砾。

3.2.2.5大规模的滑动使部分滑体进入河床,滑舌部位的岩体堵塞了河流,迫使河水流向向南偏转,增强对右岸岩体的旁蚀和底蚀作,故酉水在滑坡区明显向南弧形弯曲,河槽偏向河床右侧,河床中部和左侧为浅水区,分布滑舌的残留体。

3.2.2.6滑坡发生时,伴随大范围的山体崩塌,塌落的块石、碎石堆积于滑动体上,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上部松散体、下部松动体的滑体结构。

12

3.2.2.7滑坡体掩埋了古冲沟,因此,滑体内地下水将以古冲沟为主要排泄通道,以泉点和散流形式排泄于河流。

综上所述,喜鹊坡滑坡是个顺层滑动的古滑坡。其主滑床为软弱夹层,由于软弱夹层在空间分布上的复合、尖灭等特点,以及反倾向节理的发育,因此,滑床在其倾向方向上应呈阶梯状。滑坡前缘滑舌部位,滑床则迁就原河床及岸边漫滩的原始地面,平缓但凹凸不平。由于滑坡以冲沟为滑出空间,从而形成了前缘出口的反常收缩。

4滑坡稳定分析

滑坡形成后,虽经长期的风化剥蚀种河流的冲刷,仍基本保持了原貌。据实地调查,当地居民100多年来一直在其上垦种,未发现有新的活动迹象。后缘也没有新的裂缝产生,前缘出露的泉点流量相对稳定,坡体临河岸坡亦未发生过大的崩塌。这些都说明,滑坡目前应处于稳定状态中。由于滑坡面临水库,距大坝很近,分布面积大,滑体厚,大坝修建后,自然条件的急剧改变,在水库蓄水过程及运行条件下,滑坡能否保持稳定,是保证电站安全运行的非常重要的工程地质问题。蓄水后,地下水位壅高,滑动面的力学强度降低,同时,当库水位骤降时,渗流作用除产生渗流力外,还将导致滑动面的泥化和滑体内细颗粒充填物的带出,这些都将降低滑坡的稳定性,并有可能使滑体产生局部的沉陷变形。

4.1变形观测

为进一步了解滑坡的稳定情况,于19xx年7月至19xx年11月

13

的近11年时间内,设置了2条视准观测线,6个观测点,对边坡的水平位移和沉陷变形进行了观测(见图4.1一1)。观测成果见表4.1—1、表4.1—2。

从表中可以看出,19xx年10月份以前的水平位移观测成果出现了向坡顶变形现象,与实际情况相反。经检查是观测使用的觇牌隙动差较大所致。为此,更换了新的觇牌,并在原来的视准线法基础上,加测了小角法观测以检验活动觇牌法的准确性,从而保证了后续观测成果的可靠性。但1990~19xx年未作观测。现有的观测资料说明边坡有向河床位移的趋势。截至19xx年11月,水平位移的最大值发生在下变l,累计位移15.50mm,年均1.72mm;沉陷变形的最大值发生在下变3,累计下沉10.40mm,年均0.95mm。可见边坡的变形量很小,边坡现阶段仍基本稳定。

本次变形观测的观测桩均处于滑体上部的松散体内,埋置深度一般30~50cm。结合观测成果规律性差的情况分析,本次观测成果仅能反映边坡上部松散体的变形情况。

4.2滑坡稳定计算

4.2.1滑坡复活的可能形式

鉴于滑体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滑坡复活的可能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

4.2.1.1沿原滑动面以滑面倾斜方向重新话动。这种形式受到古冲沟上游侧山体的约束,仅能发生于滑体的临河部分(见图2.1—1)。

4.2.1.2沿原滑动面以滑体长轴方向重新滑动。滑体长轴与酉水

14

大角度相交,具备临空条件。该方向与原滑移方向交角约57°,滑动面视倾角为l1°30′。

4.2.1.3滑体上部的松散体产生滑动。上部散体形成的边坡,其前缘坡角高达38°~44°。蓄水后,边坡有产生局部滑动的可能。

4.2.2滑体地质参数的选择

滑坡体具松散体与松动岩体的双层结构,其稳定依靠滑体与滑床和滑体自身的抗剪强度维持。为此,分别对滑体内滑移带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滑移带土与滑床岩面的抗剪强度进行了室内试验,试验成果见表4.2.2一l、表4.2.2—2。滑体的抗剪强度没有试验成果,这主要是因滑体内组成物质复杂,结构不连续,难以取到代表性的样品。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15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抗剪试验是在模拟滑坡边界条件下进行的。由于抗剪土样非原状样,是按天然级配含量,用等量法配制而成(最大粒径60mm),其干自度(1.9t/m3)较原状土样低(2.1t/m3),结构较原状土样疏松,因此,室内试验成果值相对偏小。考虑到滑坡的地质条件及其蓄水后的变化,根据经验数据和工程类比,建议滑坡稳定计算抗剪强度的取值按表4.2.2—3进行。

滑坡体抗剪强度参数表

16

另外,滑坡体是个不均一的近似于散体的结构,其容重在各个部位是不相同的。根据滑体内各组成物质的大致含量和相关的试验成果,建议稳定计算时,滑体容重按表4.2.2—4取值。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4.2.3计算工况

滑坡区地壳相对稳定,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小,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因此,滑坡稳定计算时,分别按自然条件和各种工作水位条件进行即可,地震的影响可不作考虑。

计算工况考虑了3种情况。第1种,天然状态,河水位204.00m;2种,正常蓄水位248.00m;第3种,水库正常高库水位248.00m突降至死水位238.00m。

4.2.4计算方法与成果

鉴于滑体特殊的二元结构、不规则的滑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滑移形式,稳定计算分别计算2种可能失稳的情况:其一是整体失稳,其二是滑坡上部松散体的失稳。相应于这2种情况,计算方法分别采用极限平衡原则的“SARMA”法和“圆弧”法。“SARMA”法分别计算了第1种滑移形式的横Ⅱ、横Ⅲ剖面;第2种滑移形式的纵I、纵Ⅲ、纵N剖面。“圆弧”法计算剖面的选取主要依据上部散体的自然坡度、散体的厚度,以选择最大者为宜,如此,该法分别计算了纵I、纵N剖面。各计算成果见表4.2.4——1、表4.2.4——2。

17

滑坡整体稳定性稳定系数Kc值计算成果表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白沙滑坡勘察报告

滑坡上部松散体稳定系数Kc值计算成果表

散体稳定计算考虑到散体组成物质的不均一、结构不连续等特点,C值分别取40kPa、50kPa、60kPa计算了2个剖面在正常蓄水位条件下的稳定系数值,并用中间值50kPa计算了水位突降情况下的稳定系数值。

4.3滑坡稳定性评价 4.3.1稳定安全系数的选取

滑体紧临枢纽建筑物,若失稳,所造成的危害极大。因此,稳定计算安全系数的取值可参照大坝执行。大坝为Ⅱ等建筑物,坝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地震荷载对建筑物和边坡的影响较轻,按规范要求,可不作考虑。这样,基本荷载组合条件下的大坝稳定安全系数取值1.25,也就是边坡稳定验算时的安全系数值。

18

4.3.2整体稳定性评价

喜鹊坡滑坡是个顺层滑动的古滑坡,滑动后的坡体堆积于古冲沟、河床和河漫滩上。因此,根据滑坡的成因机制,可以将滑坡分为两个不同的功能区,即滑动区和抗滑区(见图4.3.2—1)。滑动区提供滑坡复活的内在动力,其组成物质为松散的块石、碎石、粘土等;抗滑区则阻滞滑坡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滑坡复活的锁定因素,其组成物质上部为松散体,下部为松动岩体。鉴于滑体的这种稳定模式,采用“SARMA”法计算了滑坡整体稳定性的稳定系数值(见表4.2.4—1)。计算表明,各种工况条件下,滑坡整体稳定性的稳定系数值都在1.25以上,大于安全系数值。可见,滑坡的整体稳定性较好。

4.3.3上部散体边坡稳定问题

滑坡上部的松散体为滑坡体和崩塌堆积物组成,分布于高程240.00m以上的斜坡上,其地形坡度一般10°~27°,坡体前缘稍陡,38°~44°,高于散体的内摩擦角(见表4.2.2—2),存在塌滑失稳的可能桂,长期的变形观测也表明该部分边坡继续向河床蠕动变形位移,但年轴变形量小于2mm,边坡现阶段仍基本稳定。蓄水后,坡体部分处于饱水状态下,其抗剪强度进一步降低,因此,水库运行条件下,散体边坡的稳定性会有所降低。为此,分别选择了纵I、纵Ⅳ两个剖面进行了稳定验算(见表4.2.4—2)。计算结果表明,纵1V剖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Kc值都在1.25以上;而纵I剖面的稳定性则相对较差,当C值取小值40kPa时,正常蓄水位248.00m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值1.13,小于1.25,而当C值取中间值50kPa时,水位

19

突降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值1.12,小于1.25。可见,滑体前缘的散体边坡局部地段稳定性相对较差。

因此,水库蓄水后,在波浪的淘刷下,滑体前缘散体边坡存在局部塌滑失稳的可能,而这种失稳的连锁反应,将引发库岸再造,但再造的规模较小,对水库电站正常运行影响不大,为此,建议对滑体前缘散体边坡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5.1.1喜鹊坡滑坡是个顺层滑动的古滑坡。滑坡体以纱帽组S2s35-1岩层内的软弱夹层为主滑床,在反倾向节理、NWW向结构面的切割下,向其上游侧的古冲沟滑移。滑移后的坡体堆积于古冲沟沟床和干流漫滩上。

5.1.2滑坡滑动过程中,滑体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并同时伴随大范围的山体崩塌,崩塌体堆积于滑体上,从而形成现在的上部松散体、下部破碎松动岩体的滑体结构。

5.1.3变形观测资料表明,滑坡没有明显的变形迹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中。

5.1.4滑坡的稳定计算进一步论证了滑坡在大坝兴建后,各种工作水位条件下,其整体稳定性是好的。但是滑体前缘散体边坡坡角较陡,水库蓄水后,部分地段存在塌滑的可能,从而引发滑体临河岸坡的再造,但规模较小,不会危及水库与水电站正常运行。

5.2建议

20

5.2.1鉴于喜鹊坡滑坡的重要性,应加强对它的监测。这其中包括地下水位的长期观测和外部变形的长期观测。

5.2.2对滑坡上部松散体进行必要的处理,防止局部塌滑引发岸坡再造。

5.2.3工程施工期,应尽量避免爆破开挖、生产生活用水等对边坡造成不利的影响。

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