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历程》读书报告最新

《战略历程》读书报告

——宋成程(21320012) 2013级企业管理科硕

一、概述

作为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对于战略管理这门学科是非常熟悉的,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用到很多战略管理领域内的知识,比如swot分析方法、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等。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战略管理吗?战略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到底是怎样的过程?学科内,又有哪些不同的观点?我想这些问题我们很难给出肯定的回答,而明茨伯格先生的《战略历程》很好的帮助我们了解和吸收几十年来战略管理思想发展的精髓,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战略管理各个学派的介绍,让我们从各个角度,重新认识了战略管理这头“大象”,受益匪浅。 亨利.明茨伯格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教授,19xx年出版的《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书成为了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管理学界的领先地位。《战略历程》一书也是依据经理角色学派的分类方法,将战略学派分为三大类和十个小类。十个小类是依据各学派对战略形成过程中的研究重点,譬如设计学派认为战略是一个孕育的过程,计划学派则认为战略形成是一种程序化过程。三大类是依据侧重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还是关注对战略行为的描述,或者两者兼具。

战略学派原始的,最根本的战略研究都是从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开始,而这三大学派都侧重于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当前战略管理教科书出现频率最大的SWOT、波士顿矩阵、五力分析模型是这些学派最常用的战略管理工具,对于大多数接受过管理学教育的人来说,这些并不陌生,但是能够对这些学派的观点进行明确的区别却不多见,《战略历程》一书正是应运而生。全书的每一章都是从各个学派的起源和理念的产生开始,然后确定这些学派的前提条件,进而提出合理的评价,最后总结这些学派存在的适用环境和历史贡献。

同时,作者总结出战略的五种定义:总体计划、模式、定位、观念、策略。战略有三种:完全实现了的战略称为深思熟虑的战略,一点也没有实现的战略为空想战略,第三种类型的战略,我们称之为自发的战略,是一种没有事先明确计划但是在运营过程中实现了的战略模式。对战略的共识:战略与组织与外部环境有

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战略影响着组织的整体利益,战略包括内容和程序。战略不是完全深思熟虑的。战略存在于不同的层面上。战略包括各种不同的思考过程。

二、战略十大流派

(一)设计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孕育过程。

设计学派,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很多学校都以设计学派为基础去讲授战略管理,比如著名的swot分析模型,就是基于设计学派的。设计学派的核心是设计出一个战略制定的模型以寻求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匹配。设计学派的是其他学派得以发展的基础。

设计学派,不是在所有的环境中都能够使用,只有在以下环境中:1)原则上,一位综合能力高超的首席执行官就能全面负责战略设计过程。当情况相对简单时,一个人的大脑此时就可以掌握所有相关的知识点。2)战略家必须真正地融于组织之中才能真正地了解组织。3)在某种程度上,战略家必须要掌握构思某个预先构想的战略前景所需的知识,这将同后面的战略执行息息相关。4)组织必须能够接纳一种中心枢纽式的战略,组织内的其他人必须愿意服从核心战略家的安排,他们也必须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去执行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当然,他们还必须具有执行这一战略的愿望。

这些条件勾勒出了一个很清晰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设计学派的模式才能够发挥出作用,设计学派模式还有另外一个适用的环境,就是那些新的组织,因为他们必须对组织的发展方向有个清楚的认识,以便与那些比它更完善的对手竞争。

(二)计划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程序化过程

基本模式:确定目标——内外部审查——战略评价——战略实施(同时规划整个过程的时间表)

体系的划分:目标体系、预算体系、战略体系以及程序体系。这四个体系组成一个可以全面展开的模式,而这个模式告诉我们:目标推动了战略的制定,有促进了程序的运作,同时为了实现对组织的控制,目标又会影响预算。

前提: 1) 战略产生于一个可控的、自觉的正式规划过程,该规划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通过审查清单的方式,每个步骤都能得到详细的描述,并利用各

种分析技术来完成。2) 原则上,由首席执行官负责整个战略形成过程;实际上,战略实施由全体计划人员负责。3) 由正式的规划过程得到的战略应该被明确地制定出来,以便通过详细的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经营计划来执行。

适用环境:战略计划人员可以通过合理运用工具分析以提供建议和信息,在战略制定后进行检验,并根据战略制定出特定的计划、预算体系。但不能以制定带有指令性的战略而存在。计划人员要成为战略家,应该依靠知识、创造力、综合力,而非程序化,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这更重要。

(三)定位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分析过程

定位学派,是我们学生非常熟悉的学派,这个学派的大师级人物波特,可以说是这个战略领域最具盛名的学者,而其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已经成为战略分析的最常用工具。定位学派缘起于波特的《竞争战略》。认为每一个组织的战略都是惟一的、量身定做的是设计学派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定位学派否定了这个前提,同时提供了一套分析方法。与计划学派和设计学派不同,定位学派认为在一个既定的行业中,只有少数的关键战略是符合要求的。得出的总体战略被称为通用战略。产业结构决定了企业的战略位置,而企业的战略位置又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战略是基于通用战略发展起来的。

定位学派的前提条件: 1)战略是市场当中通用的,特别常用、可以辨识的位置。2)市场(环境)是存在利润且充满竞争的。 3)战略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在分析计算基础之上对通用战略进行的一种选择。 4)分析人员在战略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他们将计算结果送交负责监控选择的管理人员。 5)市场结构决定了深思熟虑的战略定位,而战略定位决定了组织结构。

定位学派将战略作用从战略制定降低为进行支持战略过程的战略分析了,而且定位学派将战略过程描述成一个毫无新意的静止的过程,但实际上战略过程是一个丰富、时刻变化的过程。

当各种条件相当确定和稳定,在一个简单的中心就能处理合适的数据时,这个时候定位学派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否则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但是,定位学派还是为战略管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定位学派为战略管理学术研究开辟了许多条途径,并为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理论工具。人们应当对定位学派中的观念进行综合,并找出方法,用其他学派的观点来对这种观念进

行综合。换而言之,定位学派必须充分地利用其理论基础来扩展战略远见,而不是去限制战略远见。

(四)企业家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

企业家学派与设计学派,有共通的地方,他们都非常强调领导者的作用,但是设计学派通过强调战略形成对概念性框架的依赖,以及通过淡化直觉影响等方式,特意避开了领导能力中各种较为软化、个性化和具有特性的因素。而企业家学派却将战略形成过程完全集中在一个领导人身上, 而且强调某些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和过程,如直觉、判断、智慧、经验和洞察力。

企业家学派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愿景,它是对战略的心理描述,产生于或至少是表现在领导者的头脑之中。愿景既是一种灵感,也是一种对战略任务的感觉, 一种指导思想。它的适用条件是:新创建、不断进步的小企业;处于困境中的组织。

战略的形成过程在企业家学派中,继续被看作一只被掩埋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黑匣子,它对走入困境的企业组织,所开的药方简单明了:去寻找新的、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人!显然,企业家学派用到的方法是冒险的,它以企业家个人健康和幻想作为赌注。

(五)认知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心智过程

认知学派的核心思想:战略形成过程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将战略作为一种概念的形成更是如此。认识学派认为如果要去具体了解战略的形成过程,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研究人类的心理和大脑。认识学派存在两个分支,其中一派倾向于实证主义,认为知识的处理和构成是产生某种勾画世界的客观想法的成果;而另一派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主观的,将战略作为一种对世界的解释。如果说偏向客观的一派认为认知是世界的一种再创造;而主观一派则认为认知本身创造了世界。认识学派为沟通较为客观的设计、计划、定位和企业家学派与相对主观的学习、权利、环境以及构造学派提供了桥梁,,但是如果要讨论战略管理研究能借鉴多少认知学派的成果,那它的价值还远远不够。

(六)学习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自发过程

学习学派是今天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它撼动了长期以来处于战略管理的理论界和实践界主流地位的“理性”思想。它甚至可能导致战略的瓦解,因为学习学派认为组织和环境非常复杂,战略家无法指定出一套全面综合的可供企业选择的方案,并且人类的能力和行为降低了数学优化结果的准确性,无法使企业挑选最好的方案。因此计划并不切合管理的实际,应当实行“逻辑渐进主义”,即高层管理人员首先确定其组织的未来发展目标,然后通过不断调整其核心业务,控制新的经营范围的增加而达到目标。“战略管理不仅仅是对变化的管理,而是通过变化来进行管理。”学习学派认为传统战略构造方式,尤其是设计、计划和定位模式,仅仅是一种幻想,不能真正解决组织内发生的问题。本书还是比较认可学习学派的,现在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已经认识到战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也是学习学派的主要贡献。

(七)权力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过程

权力学派把战略形成过程看作是一个协商的过程,包括组织内部冲突各方面之间的谈判协商,以及组织自身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的谈判协商(权力利益的协调)。权力学派强调的是战略中的政治因素,外部控制、利益相关、战略操纵,还有如网络、集体战略、战略同盟,这些词汇充斥其中。这一学派存在两个分支,即微观权力和宏观权力。微观权力是用来应付组织内部的政治对策;而宏观权力关心的是组织对权力的应用。明茨伯格认为,权力学派将权力和政治引进战略形成过程是有其意义的,但是权力学派还是过分的强调了自己的意义。而且,尽管政治因素在组织中确实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正统影响, 推动必要变革时),但它也可能是造成组织中大量浪费和曲解的根源。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很多情况下,组织或多或少会受到政治和权力因素的影响,如在重大变革时期,权力关系中的重大变化也必然发生,在矛盾凸显时,许多组织成员拥有权力并有促进自身利益的倾向;而在封锁时期,由于掌权者不妥协也会导致战略变化的停滞;在不断变化时期,由于组织无法确定明确的方向,决策也会成为政治或权力的混战。

(八)文化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集体思维过程。

文化学派的研究中更加关注的是共同利益,认为战略的形成是根植在文化中、受社会文化驱动力影响的过程。文化的本质是由人们对世界的诠释和反应这些诠释的人类活动和人造物品组成的。因此,将组织文化与集体认知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了“组织意愿”:反映在组织传统、习惯以及各种更加明确的表现形式——故事、标志、甚至建筑物和产品中的组织成员共同的信念。 文化学派理论中主要观点有:1) 文化影响组织战略的形成过程,扮演着知觉过滤器或者是透镜的角色;2)文化鼓励相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增加了组织的惯性,从而阻碍了组织战略的变革;3)组织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柔性和创新,可以帮助组织克服对战略变革的阻碍;4)非常成功或者卓越的企业是受核心价值观主导的;5)在合并、收购、合资战略中,各个组织所塑造的独特文化会导致这一过程的事实困难重重。 但是明茨伯格认为,文化学派的重大缺陷就在于其对文化的概念的模糊性。而另一个危害则是文化阻碍组织进行必要的改变。因为文化是凝固的、既定的、稳固持久的,而资源是组装的、有根源性的。

(九)环境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适应性过程。

在环境学派中,将组织的外部力量 “影响因素”,视为研究中的重要角色。而这种组织的外部力量通常在其他学派的研究中并不是主要角色。环境学派的学者认为组织时候消极的被影响的:当外界环境变化是,组织会花费时间应对这种变化,并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日程。这种战略制定的过程可以看作为一种映射外部环境的过程。同时明兹伯格还指出,在其他学派中,环境因素并没有完全排除在外,只不过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作为一种经济力量——代表行业、竞争和市场而存在。同样的,在认知学派中,认为环境是一个发出各种混淆信号的地方,它过于复杂,很难被完全理解以至于造成了对于战略的偏见和曲解。然而其他学派中,环境因素则往往是处于被忽略的、非主要的地位,这也就是之前的权变理论中的最大弱点。明兹伯格认为,没有一个组织总是面临大量、复杂的、敌对的或者动态的环境。因此,战略家必须经过精心调查,帮助组织选择特定位置,在看似相似的环境中找到组织的不同。他们可以通过更加详实的描述出时间、运用方式和应用环境,找出细微差别,叙述出特定组织在历史上某个特定时刻的经历,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战略管理。

(十)结构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变革的过程。

结构学派是基于其它几个学派的观点之上的一个整合,通过特定的角度来看待其它学派所涵盖的知识点,提供了调和其它学派的可能性。本学派又包括两个方面:结构与变革。其中组织和组织周围的状态描述为结构,而将战略形成的过程描述为转变。结构学派的这两个主张反映了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状态和变化。之后,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研究认为组织效能是与多个措施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并任务组织可以描述为:创业型、机械型、专业型、创新型、多元型、政治型和教会型。另外,丹妮·米勒又针对组织的广度和深度加以结合,体现出传统的权变理论思想非常适合战略管理的结构学派,他还将战略变化和结构变化描述为量子变化和非渐进过程。明茨伯格相对较为推崇结构学派,但是他也同时指出组织也有可能会从中受到损害:选择合适的结构程度是一种复杂的平衡过程,很有可能在平衡结构化程度过低和过高之间造成混乱。

三、阅读体会和感想

1. 阅读完本书,第一个感受就是对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宏观的印象,并且知道如何在今后的时间里,该从哪个角度研究和学习战略管理。同时也被明茨伯格对战略管理学科的学派如数家珍,感到敬佩。本书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理念,组织在复杂多变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简单通用的方案。在追求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无疑是最好的出路。明茨伯格以更开放的视角看待确复杂多变的问题,给我们带来广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同时,将波士顿矩阵、五力分析等 “不用就不显档次”的工具推下神坛,指出其脆弱和荒谬,颠覆了传统的观点。让我懂得很多东西都是纸老虎,要理解,要怀疑,不要迷信。

2.我在阅读《战略历程》的过程中想到了中国管理教育的严重脱节。大多数管理学教材的编写都只是简单地对过去已成事实的管理理念的概述,缺少对理论本身的评价,更别说对理论出处的注释。随便翻开手头的教材书,就会发现管理有三大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但是你却不知道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谁,更别说这个理论的最先出处。而在西方管理学教材中,每章后面的参考文献导出了这些理论的出处,学生可以依据这些资料找出这些理论的相关资料,从而可以加深对管理理论的认识。对比《战略历程》一书背后的参考文献,可以

发现明茨伯格先生在战略研究上花费了不少精力,而正是这种执着的态度创造了他在管理学界上的权威性。

3.本书绝对是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之作,但是却很难被定义为战略管理思想史,至少从结构上来说,作者并未按照时间轴来梳理战略管理思想,而是对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分门别派进行了综述与评价,三大派、十小派。

这本书通过对各种战略管理理论的综述和评价,特别是评价,启发读者重新思考战略和战略管理这两个概念。这本书把读者带回到战略本质的层面。当然这也是理论研究的固有特点。但是理论化必然导致实践性不足的特点,如作者所言,战略管理是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理论和简化的模型,不应该成为战略管理的金规玉律,而只是管理者用来思考和实践的参考。所以本书更适合战略研究者,不适合战略实践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