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

云南省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

联合考察组

〔内容摘要〕在考察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和做法, 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加强我市马铃薯基地建设和产业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建议。

〔关 键 词〕农业 马铃薯产业 建议

由市农业局牵头,盘县、六枝特区、水城县农业局及马铃薯办公室负责人组成考察组,于2007年7月3日至11日,到云南省宣威市、会泽县、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所、丽江地区就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和实地考察,尤其重点考察马铃薯的种薯繁育体系建设。

一、蓬勃发展的云南省马铃薯产业

云南是中国马铃薯的一个主要产区,马铃薯作为云南重要的农作物,在推动云南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种植面积已达700多万亩,居全国第五位,鲜薯700多万吨,居全国第三位。通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云南省的马铃薯已形成周年生产、长年供应,鲜食菜用型、加工型和饲用型马铃薯共同发展、马铃薯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的崭新格局。

(一)宣威市的马铃薯产业

1、基本情况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云贵两省结合部,总面积6775平方公里,海拔920-2826m,年均温13.3℃,年降雨量980mm。全市总人口140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0万。

宣威市是云南省重要的马铃薯主产区,播种面积和产量占云南省的八分之一,曲靖市的三分之一。20xx年全市种植马铃薯90.4万亩,其中种植冬(小春)马铃薯10万亩,大春马铃薯67万亩,秋马铃薯13.4万亩,总产量100万吨。总产值5.59亿元,在全省马铃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种薯繁育、科研研发

自20xx年以来,宣威市筹资780万元,在宣威城郊租地50亩建设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新建简易仓库2000平方米,冷库100平方米、组培室100平方米、自控温室200平方米,钢架膜网大棚15000平方米,达到了年产微型薯1000万粒的规模,已经成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管理规范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20xx年生产脱毒微型薯500万粒,年可提供优良种薯20万吨。主要繁育品种有云薯201、云薯501、抗青9-1、宣薯2号、宣薯3号、转心乌等。

3、技术推广

宣威市市政府每年安排250万元用于马铃薯生产,通过推广双垄高墒栽培等“双高六改”技术(一改品种多、乱、杂为脱毒种薯,二改套作为净作,三改滿天星种植为双垄高墒栽培,四改单施氮肥为测土配方施肥,五改一次中耕起垄为二、三次中耕培土,六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保证了宣威马铃薯单产及质量的稳步提高。20xx年推广双垄高墒种植41.6万亩,推广脱毒马铃薯60万亩,马铃薯测土配方专用肥2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15万亩,生物多样性栽培34万亩,杂交实生籽综合应用2万亩,马铃薯扳芽移栽1.5万亩。

4、马铃薯加工、营销

宣威市19xx年建成了年产2.2万吨马铃薯精淀粉的润凯马铃薯精淀粉加工厂,年加工鲜薯原料13万吨 ,现已成长为云南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在宣威火车站旁边建成占地90亩,年营销量50万吨的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宣威文东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成立了宣威马铃薯营销协会,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宣威土豆”商标,20xx年外销马铃薯达35万吨,商品率达到40%,市场拓展到全国20个省市及部分东南亚国家。

宣威市交通条件优越,良种繁育体系健全,加工业发达,技术力量雄厚,市场营销体系完善,使其具有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会泽县的马铃薯产业

1、基本情况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国土面积58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20m,年平均温度12.6℃,年平均降雨量817mm,全县总人口为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万人,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县。

会泽县现有耕地面积66万亩,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50万亩,其中大春种植45万亩,小春和秋种5万余亩。年产量80-85万吨,种薯和商品薯销售30-35万吨,商品率达到40%。

2、马铃薯种薯繁育

会泽县是云南省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19xx年就开始组建马铃薯脱毒中心,到目前,已建成组培室380平方米,网室2628平方米,专储仓库2000多平方米,分析室、药剂消毒室等400平方米,办公室280平方米,繁育中心试验基地25亩,达到年生产组培苗100万苗,微型薯300多万粒的能力。

3、科技推广

会泽县着力建好一个中心(脱毒中心);发展三个基地(种薯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小春马铃薯生产基地);建立四个丰产示范坝子。通过“四个一”措施(一个机构,一支队伍,一个方案,一笔经费),大力推广高垄双行种植技术,达到万亩连片,千亩同种,百亩同行的种植效果。同时,会泽县加快了马铃薯生产的标准制定工作,截至20xx年,会泽县在组培苗快繁、微型薯生产、种薯质量等方面制定了7个标准,同年,成为国家第四个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县。20xx年,推广马铃薯标准化生产10万亩。

4、市场营销

会泽县建立了县乡两级信息网络,由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发布马铃薯的需求信息。组织科技人员到马铃薯主产乡镇指导马铃薯的分级分类和包装。同时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欺行霸市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会泽县由于地理位置较偏,交通不便,境内没有建立大的加工企业。但该县种薯繁育体系建立时间长,科研基础发达,马铃薯种植连片、规范,加上充分发挥了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经营性服务功能和营销大户的中介作用,使得该县具有较高马铃薯商品率。种薯和商品薯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是其最大潜力优势。

(三)丽江地区的马铃薯产业

1、基本情况

丽江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海拔1700m-5596m,年平均温度12.6℃-19.8℃,年均降雨量1000mm左右,全区总面积20 603.74平方公里,其中坝区 1586.49平方公里(含河谷面积1050.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山区19 017.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92.3%,全区总人口 110万人,农业人口90余万人。

丽江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常年马铃薯播种面积25万亩,种植海拔高度分布在1900m-3000m,一般3月份播种,8-9月份收获,总产鲜薯22.5万吨,马铃薯折产后占粮食总产的比重为6%。

2、创新型种薯生产体系建设

丽江农科所与北京合佳鹏程农业开发公司合作组建北京合佳鹏程农业开发公司丽江分公司,由农科所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合佳鹏程农业开发公司负责技术开发微型薯生产等,并负责向外联系销路,实行订单生产。目前,丽江地区投资150余万元,在丽江农科所金山试验农场改扩建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成组织培养室100平方米,标准网室3000平方米,温室快繁室100平方米,该公司的目标是建成25万亩的种薯周转生产基地;改三年制繁育为一年繁育体制;面向国内外市场,生产提供微型薯1亿粒。

3、市场营销

由于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率低,劳动者素质低下,马铃薯平均单产每亩不足1吨。再加上历史原因,丽江高寒民族地区多数都是奴隶和封建领土制过渡而来,农户的商品观念、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仍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至今还没有马铃薯的专业市场和加工企业,商品马铃薯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外地的私营老板收购,一家一户贩运和农户相互兑换等形式。

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丽江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化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但马铃薯的科研能力,种薯的扩繁体系建设水平较高,每年向外输出的种薯量使其整体商品率达到22.8%。品种选育、种薯生产是其最大的发展潜力。

二、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云南省在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过程中,坚持从规划入手,注重科研与推广力度,着重在抓体系建设、抓规模、抓引进、建市场、创名牌方面做文章,通过资金整合使用,依托科研院校作技术支撑,逐步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农科教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1、抓规划、定目标,促进规模生产

参观市县在基地建设、生产规模、社会化服务、投入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明确方向和任务,如宣威市制定了“十一五”时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着力马铃薯种薯脱毒组培中心、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测土配方施肥中心建设。会泽县则从农业标准化生产出发,建立品牌,完善马铃薯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标准化制定工作,重点建好一个中心(脱毒中心),发展三个基地(种薯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小春马铃薯生产基地),搞好良种扩繁体系。丽江地区则围绕微型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立一个创新的种薯生产体系、马铃薯种植布局(规划)图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按上述三大目标,选择适合的技术支撑和技术路线,促进规模生产,发展马铃薯产业。

2、建机构、抓协调,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强化领导重视程度。如宣威市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马铃薯产业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工作小组,组长由人大主任担任,办公室设在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会泽县则通过“四个一”措施(一个机构,一支队伍,一个方案,一笔经费),达到万亩连片,千亩同种,百亩同行的种植效果。二是建立了事企结合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三个市县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建立起了脱毒种薯繁育和生产技术体系,形成了集选育、引试、茎尖脱毒快繁、基础种薯生产的马铃薯研究中心或脱毒中心:即由省级农科院生物所提供脱毒核心种苗,在县级快繁中心组织培养快繁脱毒苗及温网室生产原原种(微型薯),在较高海拔生产原种供给乡镇或种薯生产大户,然后由乡镇或大户负责一、二级良种的生产,形成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从源头上保证了种薯的质量。由乡镇农科站或种薯生产大户负责原种以后级别的良种生产,避免了政府因负担过大,造成难于为继的局面。丽江地区采取农科所和公司合作方式,以契约生产合同形式控制种薯生产质量,形成了新型的种薯繁育体系。三是建立扶持与激励机制。制定了从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扩繁,到市场营销等扶持与激励措施。如在种薯扩繁体系上的扶持,宣威和会泽是政府补贴到原种生产,以后级别的生产则采用技物配套,实行项目管理。在营销方面,宣威奖励营销大户一次性销售1万吨以上的,每吨奖励2元。会泽县则对营销大户贷款流动资金给予贴息。对于加工企业,则在土地征用、税收上给予支持。四是建立服务机制。采取技术培训、建立行业协会、建立专业市场、组织订货等措施,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如宣威在火车旁边建立了占地90亩,年营销量50万吨的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宣威文东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发挥信息、分级包装、检疫三大功能。在营销方面,官办型的行业协会作用尤为突出,宣威和会泽县都是以政府或农技服务部门组织的协会在起作用,丽江则是公司带动营销业务。五是加强政府统筹,搞好协调。马铃薯产业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职能部门紧紧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科技资金、扶贫资金、发改资金、支农资金等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如宣威和会泽包括丽江地区的脱毒中心建设,扶贫资金、发改资金、支农资金等都发挥了作用。

3、与科研院校联姻,搞攻关、抓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市县与省农科院、云南师大、云南农大等薯类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育种、种薯繁育、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如宣威市育成了宣薯2号、宣薯3号,会泽县育成了会-2 号,合作88号,丽江育成了丽薯1号,丽薯2号等,云南农科院育成了云薯201,云薯301,云薯501等,这些马铃薯品种在云南和贵州都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用。宣威的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双高六改”技术体系,会泽的高垄双行种植,丽江的脱毒苗快繁技术等无疑提高了当地的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含量。

4、整合资金投入,建好基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20xx年以来,宣威市多方筹资780万元,在宣威城郊租地50亩建设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新建简易仓库2000平方米,冷库100平方米、组培室100平方米、自控温室200平方米,钢架膜网大棚15000

平方米,达到了年产微型薯1000万粒的规模。同时从20xx年起,市委决定投入市级资金250万元用于马铃薯生产和基地建设,加上上级资金投入,宣威一个县市用于马铃薯产业资金接近700万元。会泽、丽江包括省农科院,政府发改资金、扶贫资金等都不同程度对马铃薯产业进行了投入。

三、借鉴云南经验,推进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要结合我市生产实际,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种薯体系建设和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加工方面,集中精力搞好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按照市场规律协调好基地建设与加工、运销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强对马铃薯产业扶持力度,增加马铃薯专项资金,用于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良种繁育体系、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对农民的科技素质培训,争取用3-5年实现产业工程发展目标。

1、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力度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协调管理,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应协调农发、发改、财政、扶贫、科技、供销、金融等部门积极支持马铃薯产业,协调全市马铃薯科研、繁育、推广部门和民营科技企业,督促、检查整个生产过程,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功能齐全、统分结合的综合服务工作格局。二是坚决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对农业部门尤其是对马铃薯科研、种薯生产部门和加工营销企业给予倾斜支持。三是加大投入力度。产业发展,资金要作后盾,建议市政府在起始阶段的5年时间内,每年投入马铃薯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同时,协调统筹农发、扶贫、发改、交通、水利、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产业的发展。要抓住国家和贵州省积极倡导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契机,创造条件,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

2、加大批发市场建设力度

建设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在水城境内建设一个在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在盘县建一个马铃薯批发分市场,发挥信息供求、车皮协调、分类分级、包装、检疫、配送、贮藏等市场功能作用。形成批发、集贸和零售市场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场体系。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发挥市场的带动作用,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增加销量,搞活马铃薯市场。

3、积极依托科研院校,加大科研研发力度

建议市政府尽快落实组建集新品种选育、茎尖脱毒、脱毒苗快繁、原原种和原种生产为一体的六盘水市马铃薯研究所,通过马铃薯研究所这个平台,开展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加大科研研发力度,加强新品种选育,研究配套栽培技术,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强化科技培训,提升我市马铃薯生产水平。建立事企结合的种薯繁育体系,解决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瓶颈。在运行模式上,实行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即马铃薯茎尖脱毒、脱毒苗和脱毒原原种的扩繁,需要国家的支持和投入,建议市财政对微型薯和原种生产进行补贴,以降低销售价。

4、加大市场营销组织力度

大力扶持中介组织。在目前产业发展初步阶段,全市农民中介组织应以各级政府发起型为宜,其组织的建立应该依靠农业服务部门和各级政府,再次发展能人牵头型,因地制宜促进中介组织发展。鼓励和培养事业单位、企业、能人营销队伍,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基层供销系统经营性功能作用。 树立品牌经营观念。进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申请商标,实行包装上市,提高商品转化率,增加效益。

5、加大基地建设力度

(1)建设马铃薯商品生产基地

按照《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规划》,依据不同生产季节、不同品种特点和不同用途,切实搞好马铃薯产业化区域规划和布局,并严格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有计划的组织实施,切实做到万亩连片、千亩同种、百亩同行,在海拔1200m以下地区重点建设秋冬和小春马铃薯生产基地,采用早熟鲜食外观薯型好抗病品种,如中薯2号、费乌瑞它等,提供外销。海拔1200m-1800m广大地区建设大春和秋马铃薯相结合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采用适合间套作的各类用途品种,如威芋3号、会-2号等,生产外销商品薯或提供优良种薯,满足大春生产用种。在海拔1800m以上地区,采用高产品种,如合作88等,努力开发特色转心乌品种,重点提供鲜食和淀粉加工。

(2)依靠科技,全面提升马铃薯生产水平

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以脱毒良种为基础,以优质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为突破口,推广高垄双行高产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实行“五统一”标准化生产,即: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品牌。

加大冬季农业和秋季马铃薯开发力度:加大小春马铃薯的开发力度,实施冬季农业开发,利用冬闲田土或在1200m海拔以下地区,充分利用季节组织生产,提高小春马铃薯品质、产量,补充企业原材料缺口和市场缺口,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加大秋马铃薯生产指导力度,提高秋季马铃薯生产能力。真正实现一年四季马铃薯不间断生产,淡、旺季均有充足产品提供的生产格局。同时,实行三季串换,有效提高脱毒良种的增产潜力。

 

第二篇:马铃薯产业考察报告

政协会宁县委员会

关于安定渭源两地马铃薯产业

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县委:

为了学习借鉴兄弟县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经验和做法,提升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6月22日至24日,县政协主席宋维平,副主席何年胜、王文汉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和农牧部门负责人,专程赴安定区、渭源县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先后深入安定区西巩镇南河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巉口镇马铃薯贮藏库、定西薯峰淀粉有限公司、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有限公司、巉口镇马铃薯抗旱综合技术集成示范点、定西市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市场及渭源县五竹原种网棚示范点、五竹原种繁育基地、马铃薯科技示范园进行了实地观摩。考察期间,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两县(区)的经验介绍。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受到了启发。

一、安定区、渭源县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主要经验和做

安定区围绕打造“中国薯都”的目标,着力提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马铃薯产业。渭源县围绕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的目标,通过抓繁育、建基地、强管理、促运销,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农民从马铃薯良种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马铃薯良种产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支柱产业。

他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壮大了基地建设规模。为了不断提高产量,提升效益,安定区推行统一机械深松耕、统一品种、统一刀具消毒、统一种植模式、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的“六统一”标准化种植技术,在每个乡镇建立1个5000亩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效益对比动员群众,示范引导带动群众,技术服务帮助群众,经济驱动引导群众,全区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73.3万亩,占全区种植总面积的71%。渭源县按照“村有点、 2

乡有片、县有带”的思路,在重点乡村、公路沿线建立马铃薯良种生产示范片带,通过建点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千家万户发展马铃薯良种生产,全县一、二级种薯覆盖面积达到25万亩,占全县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65.8%。

——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建立了良种繁育体系。安定、渭源两地都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订单生产”的良种扩繁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茎尖组培瓶苗、温室繁育原原种、网棚繁育原种、大田繁育一、二级良种的培育扩繁体系。安定区依托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生产原原种1.2亿粒,引进脱毒原种3070吨,一级种2782吨,建立原种扩繁基地5000亩,一级种扩繁田3万亩,二级种扩繁田15万亩,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65%以上。渭源县依托渭河源种业公司、爱兰马铃薯种业公司、会川田园泽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补贴、企业建设、农户管理”的订单生产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搭建网棚、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贮藏、统一经营销售,年生产原原种6000万粒,生产原种1.4万吨,建立一级种薯田7万亩,二级种薯田18万亩。

——政策调控,品牌化营销,建立了市场网络体系。 3

一是加大调控力度。安定区运用车皮配载权、金融支持和市场监管三大调控手段,对收购量大、收购价格高的购销大户,优先配载车皮,优先发放贷款。充分发挥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一级市场的龙头作用,建立了以巉口、内官营等川区大型马铃薯市场为二级市场,以其它乡镇定点收购网点为三级市场的购销网络体系。对市场加强监管,要求客商持证经营、明码标价,对不能按照政府指导价收购的市场和收购摊点,坚决予以取缔和关停,确保实现调控目标。 二是注重品牌培育。安定区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申请注册了“新大坪”等10多个商标,获得了脱毒种薯原产地、绿色A级食品、有机食品、定西马铃薯原产地商标等国家认证。渭源县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被省农牧厅认定为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完成了“渭源县马铃薯种薯”原产地认证,注册了“渭河源”、“五竹”牌种薯商标。三是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安定、渭源两县(区)都以订单农业为手段,把加工企业、协会销售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农户”的运作模式,提高了马铃薯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四是积极开拓终端市场。 4

安定区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马铃薯产销洽谈会,并在南京、深圳、上海、广东等终端市场建立了30多个直销窗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市场销售网络。

——精深加工,集约化经营,建立了加工转化体系。安定区把精深加工作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措施来抓,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加大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现已建成万吨精淀粉加工生产线12条,全粉生产线1条,变性淀粉生产线1条,3000吨薯条生产线1条,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呈现出集群化、系列化、精深化加工的发展态势。

——分类贮藏,分级管理,建立了贮藏保鲜体系。安定区按照“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通过科学规划布局,重点抓了四个不同层次的马铃薯贮藏体系建设,形成了功能较为完善的贮藏网络。以马铃薯经销协会和营销大户为主体,建成自然通风式贮藏库650多座,贮藏能力为5万多吨;以乡镇经销协会为主体,建成窑窖群1000多间,贮藏能力为11万吨;以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为主体,建成恒温贮藏库5座,贮 5

藏能力为3.3万吨;以农户为主体,建成10吨以上商品窖和1吨以上种子窖9.3万眼,贮藏能力为30万吨。全区形成了“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窑窖”的贮藏体系,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占年总产量的60%。今年,又按照种薯、商品薯、加工原料薯分级分类贮藏的要求,计划新建10吨以上贮藏窖3000眼。渭源县按照分类贮藏,分级管理的要求,建成千吨以上大型种薯贮藏库17栋,100吨以上小型贮藏窖100多座,贮藏能力达到40万吨,占年产量的50%。

二、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差距

考察组认为,我县与安定区毗邻,气候类型、土壤条件适宜马铃薯的种植,而且耕地面积大,比安定区、渭远县更具发展潜力,但我县的马铃薯产业与安定区、渭源县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脱毒种薯普及率较低,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我县除12万亩早熟马铃薯外,其它旱地马铃薯大部分仍然采取自繁自育的传统留种方式,全县的脱毒种薯普及率仅在15%左右,种薯退化变质严重,直接影响了我县马铃薯的产量和效益。

6

二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率较低。除水地早熟马铃薯外,我县马铃薯种植大多沿用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模式,机械化程度低,田间管理滞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任务艰巨。

三是保鲜贮藏设施落后。大多数农民的贮藏意识淡薄,商品薯在收获季节集中大量上市,造成市场压级压价,增产不增收。专业贮藏设施基本处于空白,保鲜管理和恒温气调贮藏等先进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没有按种薯、商品薯、加工原料薯进行分级分类贮藏管理,种薯贮藏设施简陋,因不良管理及病理和生理等因素,退化变质严重。

四是营销手段滞后。专业市场少,功能不完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信息化程度低,市场预测预警能力不强,生产与销售脱节。营销队伍少,手段落后,渠道狭窄,大多处于各自为阵的现状,停留在中间商、收购户的水平,还没有实现与终端市场的有效对接。

五是精深加工程度低。淀粉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缺乏人才、资金和技术。优级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马铃薯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终端产品占有比重低,精深开发的产品少,品种单一。 7

三、提升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几点建议

考察组认为,学习外地的经验,提升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要着力在良种繁育、市场营销、加工转化、贮藏保鲜、政府推动等方面下功夫。

(一)实施良种工程,形成与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种薯扩繁供给能力。目前,至少要引进一家马铃薯良种繁育龙头企业,以水川区种植的克星系列和东南部乡镇种植的青薯168为重点,逐步提高我县马铃薯良种的繁育能力。同时,要因地制宜确定主推品种,重点引进原原种,选择高海拔区域的村,建立高山隔离区原种繁育基地,加快脱毒种薯的换种步伐。推行“政府补贴、企业运作、农户实施”的模式,带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和普及应用,经过几年努力,到“十二五”末,全县原原种繁育面积达到600亩,原种繁育面积达到6000亩,一级种繁育面积达到6万亩地,二级种覆盖面积达到60万亩,脱毒薯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二)立足科技抗旱,形成与增产需求相适应的科技推广能力。应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健全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村级服务网点,建立覆盖乡村,惠及广大 8

农户的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交流,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力度,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档次。要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推行机械深耕、深松以及机播、机收技术,改造传统耕作模式,提高机械化水平;推行全膜覆盖、种薯处理、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性抗旱增产技术,努力提高我县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三)重视贮藏设施建设,形成与市场供求相配套的贮藏保鲜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标准、科学规划,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尊重科学、经济实用的原则,按照种薯、原料薯、商品薯分级、分类、分等贮藏的要求,针对企业、大户和协会、农户三个层次的贮藏需求,严把贮藏技术关,建设高标准的贮藏设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

(四)健全流通网络,形成与产业体系相配套的物流能力。以县城中心,以郭城驿、刘寨、太平、大沟、平头川等乡镇为重点,以207线、309线、312线等公路为纽带,以其它乡镇集市为网点,建设集收购、批发、贮藏、保鲜为一体的马铃薯专业市场网络。在县城建设马铃薯信 9

息中心,在优势产区和重点乡镇建立信息技术服务站点,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预测、发布。扶持发展马铃薯运销公司、贩运大户,积极探索经纪人代理、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尽快提高马铃薯物流能力,不断提高我县马铃薯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

(五)提升加工水平,形成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加工转化能力。实施“抓大、扶中、限小”战略,重点扶持万吨以上有规模、有效益、重环保的淀粉加工企业,适度扶持5000吨以上有前景的企业,限制发展产品档次较低、污染较重的小企业,关停一些高污染的作坊式小型加工企业。到“十二五”末,逐步形产品系列化、管理集约化、加工精深化、生产规模化的马铃薯加工转化能力。

(六)落实关键措施,形成强有力的政府推动能力。要持之以恒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层层靠实责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十二五”全县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分析优势,寻找差距,科学定位,制定具体发展规划,抓重点、破难题,力求“十二五”期间,在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 10

贮藏保鲜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资源,加大对马铃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培训农民、推广良法,普及良种,提高效益。要建立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引导,培育典型,推动面上的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加大对营销市场的监管力度,对外销薯实行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着力打造“会宁马铃薯”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会宁马铃薯的知名度。

20xx年7月30日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