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考察报告

4月7日,我们27人的小队伍便浩浩荡荡的踏上了去云南的征程了。以前只知彩云之南,便没有了太多的了解,于是心里充满着期待和兴奋

云南考察报告

云南考察报告

在火车上,我们一路欢笑,从没有的欢乐。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自然风光瑰丽多姿,北有雄伟壮丽的雪山冰川,南有广阔的热带雨林和珍稀动植物,西有蜿蜒奔腾的“三江并流”奇观,东有壮观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有众多的高原湖泊。此外,以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阳历和毕摩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梯田文化等为代表的独特的民族文

化,具有丰富的路由资源.在云南我们主要需要对四个地方进行考察: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昆明.现在跟我一起来欣赏美丽的地方美丽的风景吧!

风花雪月

------- 大理

旅程的第一个地方,我们来到了大理。 大理全称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 西,市境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中国 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

云南考察报告

大理有“风花雪月”的美称,即下

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海拔2090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 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自治州首府驻大理市下关,距昆明市338公里。自治州 总面积达2945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3.7%,坝区面积占16.3%。东西最大横距 达320多公里,南北最大纵距达270多公里。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 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从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 咩城,已有1200年的建造历史。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 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 砌的;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苍山洱海是古今旅游者所向往的地方。明代著名文人杨升庵描绘它 “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掩蓝”,“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下观风,上关花,苍山雪, 洱海月”,无论是谁都不能拒绝这样的诱惑,所以,到了大理,除了古城你一定要去的就是 苍山和洱海。这样的美不胜收的景色让我很是流连忘返啊

云南考察报告

作为学生,自然不能忘了我们此次出来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考察少数民族的服装特色。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 ,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 、傣族 、苗族 、傈僳族、回族、拉祜族 、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 、布依族、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 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1/3 。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

云南考察报告

云南考察报告

不论是建筑

还是服装,白族都有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地方。 白族主要环绕洱海而居,四季温和凉爽。白族女子一般穿右枉姊妹装,外罩一件棉布或毛褐、灯心绒、丝绒做的坎肩,系净色或绣花围腰,下穿长裤,.着绣花鞋或普通布鞋、皮鞋.头饰扎染巾和白毛巾,用长辫缠绕压住。其服饰紧凑、轻巧,一年中大多数时同都可以穿用,冬天才需增加一定的御寒装备。白族男子一般穿纽扣较多的对襟衣,外罩黑色或蓝色坎肩,下穿长裤,缠白布包头,服饰基词与女装相似,同环境、气候十分协调。各地坝区民族的服饰在气候因素的表现上,风格趋于接近。因气温年较差小,衣服的穿着基调四季大致相同,只需在冬天加上棉、毛衣即可,装束偏于简单、轻巧。

大理山区高海拔地带的彝族,绝大多数人都常年按着整张羊皮做成的羊皮褂,女的还有一个既作为护腰又当做饰物的圆形绣花白团毡(彝族叫“裹背”)。

云南考察报告

这种服饰在坝区的白族和其他民族中是见不到的。

人间天堂

---------- 香格里拉

心目中的天堂--香格里拉到了,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 是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一颗明珠,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是一片人间少有的完 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 的美称。海拔3200米,著名的有金沙江虎跳峡、澜沧江峡谷等大峡谷,再有辽阔的高山草原牧场、 莽莽的原始森林以及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天有不测风云,还是天公不作美,我们刚到就下起来 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本来就有高原反应的女同学又挨起了冻,第二天一早出发去了素有小布达拉 宫的松赞林寺,刚到寺庙脚下便被它那金碧辉煌的气势所深深地震撼了

云南考察报告

前来参拜的信徒络绎不绝。一步一

步个台阶的往上走,早已数不清走了多少个台阶,终于到顶了,大佛一个个的屹立在山上,仿佛 在俯视着众生。看世间的千姿百态。

同学们最high的要属晚上的家访了,一人一条哈达,基于对主人的礼貌,我们要对主人表示感谢

其后是酥油茶,马奶酒还有说不出名字的食物。主人的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让我们深深的折服,掌声此起彼伏,不论是藏

云南考察报告

老人的嘹亮的歌声还是藏族小伙那舞蹈无不让人拍手称

赞。服装的实用是民族服饰的基本功能,但地理环境影响着云南民族服饰的实用性。香格里拉地 区气候寒冷,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藏族为适应寒冷的环境,在服饰的形式和用料上均有特别的考虑, 对付寒冷和应付异常天气、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皑皑雪山、广阔无垠的 草原、鲜红的莨菪花、神秘的喇嘛寺院??这个老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香 格里拉,自古就是藏民族最理想的“如意宝地”,藏族民歌唱道:“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 的结塘,人间最殊胜的净土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虽然短暂的停留带给我的是无尽的怀念,但 是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来这里的。

东方威尼斯

------ 丽江

乘坐大巴车过虎跳峡,经大理,终于到了期盼已久的丽江,丽江古城海拔2416米,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丽江是唯一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通过这几天的游览和欣赏,

我认为丽江古城真的很让人痴迷:是因为它是古镇,这里的东巴文字被誉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文字。束河古镇是到丽江不能不去的。

云南考察报告

云南考察报告

各种

银首饰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一条条街各种民族工艺品,例如刺绣,东巴香烟等等,各种小吃。据说,这里大自然的轻柔之风,可以拂扫俗世竞逐的风尘,慰藉每个到此的疲惫心灵。

春城

--------昆明

考察的最后一站,是云南昆明。昆明素有春城之称,百闻不如一见,来到昆明的第一感觉的就是温度适宜,道旁的树木青葱,很适合人居住。来到了昆明,当然是

云南考察报告

要去民族村看一看的。

云南民族村主大门是一组造型富丽典雅,气势恢宏的钢架式建筑,门首悬挂着“云南民族村”五个雄浑逆劲的烫金大字,正中是一只振翅腾飞的金孔雀图形徽标,象征着云南民族村吉祥幸福,兴旺发达的美好前景。云南民族村景区内水陆交错,清新优雅,各村寨。景点座落有致。风格迎异其间有绿荫小径,亭阁回廊、拱桥石阶相衔相接,并与滇池湖滨大道首尾贯通,游览线路,路转水回,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周围自然的景观和得大独厚的天然 调节,使得民族村内花枝不断。四季常青,每一刻,每一季,都有各自动人的美景。

当身处美景之中时才真正的体会到了时间转眼即逝,有一种舍不得的感觉,亲身感受大理的“风花雪月”,体验苍山雪洱海月,领略独特的民族文化,我感觉心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心境得到了极大的开阔。

五月的阳光,直射向我的脸庞,第一感觉:温暖。我接受着阳光下、最浓烈的拥抱,有点激动,青春依旧,阳光依旧,只能把这次特殊的旅行埋在心里,深深地,深深地....

 

第二篇:七彩云南考察报告(1)

七彩云南考察报告1

七彩云南考察报告1

七彩云南考察报告1

云南考察报告

——论云南少数民族建筑 内容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特点,既反映了各民族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独特的少数民族建筑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云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字索引:民族村,白族居民建筑,松赞林寺,纳西族

这次云南之行,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当地的民族风情,以及蓝天白云的自然美景,就数其建筑了。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特点,既反映了各民族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25个少数民族。在民族分布上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聚居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例如大理白、彝族、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元江哈尼族、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等,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筑样式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杂居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而衍生出的很多新的建筑样式。云南少数名族居住地区,气候环境差异大,有高山、峡谷、江河、湖泊、森林、草甸、坡地、平坝等,少数民族根据立体地理环境创造了不同建筑结构、布局、工艺和装饰。最具代表性的有:傣家干栏式竹楼建筑;白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庭院建筑;有普米族、纳西族就地取材,以圆木搭建井干房,又称木楞房;有小乘佛教重檐多坡平瓦的方形寺院建筑。形态各异 ,风格不一。尤其走在丽江古城大街上,映入眼帘的各式民居,可谓洋洋大观,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昆明

云南民族村主大门是一组造型富丽典雅,气势恢宏的钢架式建筑,门首悬挂着“云南民族村”五个雄浑逆劲的烫金大字,正中是一只振翅腾飞的金孔雀图形徽标,象征着云南民族村吉祥幸福,兴旺发达的美好前景。大门前是宽阔而平整 的人流集散广场,下面的草坪中是一组形态逼真。活泼可爱的白象群雕塑,名为“白象迎宾”。 云南民族村景区内水陆交错,清新优雅,各村寨。景点座落有致。风格迎异其间有绿荫小径,亭阁回廊、拱桥石阶相衔相接,并与滇池湖滨大道首尾贯通,游览线路,路转水回,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周围自然的景观和得大独厚的天然 调节,使得民族村内花枝不断。四季常青,每一刻,每一季,都有各自动人的美景。少数民族根据立体地理环境创造了不同建筑结构、布局、工艺和装饰。最具代表性的有:傣家干栏式竹楼建筑;白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庭院建筑;有普米族、纳西族就地取材,以圆木搭建井干房,又称木楞房;有小乘佛教重檐多坡平瓦的方形寺院建筑。形态各异 ,风格不一。炎热多雨潮湿的云南南方地区竹木繁茂,各民族以充足的竹木材料建造竹楼,凉爽、防湿,是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良好住房。高寒山区森林茂密,气候寒冷,各民族就地取材,建造了保暖性良好的木楞房。滇南山地建筑土掌房,所需泥土木材多,这种房冬暖夏凉,通风透光好,屋顶做晒台晒粮食,便于生产生活。重檐式瓦房和“一颗印”式房屋保暖和防风性能好,适宜温带地区人们居住并可防风和抗震,适合云南大理、丽江等地的自然条件。滇池、洱海地区是云南经济文化中心,彝、白、回、纳西、汉等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各民族建筑“三颗印”式、三合院、四合院、三坊一照壁等,造价和技术要求高。而云南东南、南方的木柱房、土掌房、竹楼等造价低,技术不高,适合这些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状况。从

建筑的样式来说,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可谓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宁菠纳西族和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还有白族、彝族由重檐瓦房发展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彝族的“一颗印”等等。

大理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文明。

以“银苍玉洱”为中心的大理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下,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属于大理白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它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粗放到精细,由物质形态到意识形态,经过一代一代地积累至今,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从遗留到今天的丰富的建筑遗产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理人善于利用自然,对自然环境的遵从和认同;同时也领悟到白族人对时代的顺应,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尽管一度被称为“白族民居”的大理传统民居建筑,今天已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熟悉和研究,但大多只限于对闻名遐迩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表象认识,少有从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化,内在的自然因素及文化內涵以及与各时期相对应的审美意识的探讨。白族民居建筑,美观、大方、实用,与中原建筑交流混融,又不失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建筑中发展最成熟,最具典型的建筑艺术杰作。它顺应自然,又融入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既注重地域文化及民族习俗,又注意学习和对外交流;既与自然条件作抗争,又与环境和谐相处,既布局整体统一,又变化多样,审美与实用交织,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的风格。有人比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有人说建筑是固体文化。建筑文化往往体现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民居建筑不仅与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而且还与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大理白族的民居建筑文化由于受白族形成历史特殊性、宗教信仰、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满足一定实用性的基础上,也体现了白族一定的生活价值观、审美理想及艺术情趣,可以说它是大理白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生动写照。大理白族的民居建筑呈现出实用简朴的审美特征,民居建筑过程是一个既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又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在具体的建筑实践中,民居建筑的特征、造型风格、结构类型、空间布局、使用材料等方面无不受到地域的限制与影响。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在其物质材料的使用、平面布局的设计及空间排列、装饰风格等方面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在建筑形式上追求实用简朴的审美风格。在民居建筑的整体设计中,大部分传统的民居建筑属于石(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坡屋顶。在民居建筑的物质材料选择上,多就地取材。多采用周围的材料——石头、砖瓦、木材等等,无论是土木结构,还是砖瓦结构,都追求一种典雅、实用、简朴的建筑风格。在白族民居建筑传统的空间布局上,从整体到细节,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主要有院落、堂屋、侧房、耳房或漏角等,其主体部分——堂屋,正房都是三开间,通常是坐西朝东。房屋一般高出院子地面一尺多,主房均为两层,耳房也是两层,但比主房略低,大小屋脊全部有“生起”(称为“加山”),屋面高低错落,有前檐(出厦),檐下台坎要恰能待一桌客,也便于主人在台坎上晾晒物品和休息,前檐柱到厦柱五尺,厦柱到台阶边二尺二寸,老式民居层高“七上八下”为标准,三开间的房屋,中间堂屋为客厅,两边侧房为主人卧室。在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上,一般要考虑到居住者的身份、辈分、性别等因素,体现了大理白族家庭传统的伦理关系。通常堂屋左边侧房是长辈或具有家长身份的人居住,晚辈居住右边侧房。

大理白族古民居建筑中,最高境界是 “一进三院”即一门进三院,取意为既有“进士”又兴旺发达之意,还有“一进两重院”、“两进两重院”、“ 两进三重院”等,其次是“五凤楼”、 “四合五天井”、 “三坊一照壁”、“ 一正一面”、“一坊一漏角”、“单坊配耳房”依次排列,无论那一种房屋,都渗透着白族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盖什么样的房子,是由造主的身份地位和经济条件、人口数量所决定。

修建一所合意的住房是白族人终身追求的目标,修建一所属于自己的好房子成为当地的一种时尚,是一种成功标志,具有展示个人价值与成就的功能,使其富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色彩是装饰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在色彩的选择上,由于白族“崇红尚白”的影响,因而在建筑装饰上主要以白色为基调,对墙面粉白彩饰外、一般追求自然、平淡、朴实、简洁的审美风格。并使之形成富有艺术的审美观,从而体现了白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幸福的情感。

在民居建筑细节上体现了白族建筑文化风格,如在门楣、窗户、墙面、院门等装饰修建上,多采用长弧条、圆形、长方形或拱券等形式,从而形成了白族自己的审美情趣。其艺术风格实际上是一种包容了中原传统的民居建筑艺术风格。既吸收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装饰,楼台亭阁的木雕艺术,又采用本民族楼台亭阁的木雕艺术。这些表现了白族在以本民族民居建筑文化为基础的条件下,不断地大胆吸收、采纳其他民族民居文化因素的过程。白族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因而在他们的民居建设过程中,这种民族间的文化渗透行为,使大理白族的民居建筑既接受其他民族的新的观念影响,不断加以完善,形成本民族的特色。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海拔落差大,境内最高点为梅里雪山最高峰6740米,最低点在澜沧江出境处碧玉河1480米,山高谷深,错落有致。不仅地形地貌、气候、物产呈立体状分布,就是民族的居住也呈现出立体状依次分布居住的特点。一般说来,藏族多居住在高原坝区和干热河谷地带,僳僳族、彝族大多分布在高半山区,而汉、白、纳西等民族主要居住在境内金沙江、澜沧江沿岸的江边河谷地带。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香格里拉的建筑文化呈现出十分独特的多样性而又立体分布的特点,这与香格里拉的立体地貌、立体气候构成了天然的和谐。在迪庆,一个个的村落与周围山水浑然一体的景色就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建塘和小中甸,吸纳了纳西、白族建筑风格的人字房板式建筑体现出宽敞、大气的特点,而内部装饰摆设,却保持着浓郁的藏家风格。同样是藏族民居,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由于平地十分有限,建筑多为平顶土掌的雕楼,屋顶的平台兼备了阳台和晒谷场的功能。这些土掌房,有的用土夯成,有的用石砌成,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点。而当你走进澜沧江边的叶枝同乐村时,你或许就会突然被那一坡仿佛不经意而又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僳家木楞房惊呆了。这些完全出自僳家百姓之手的建筑仿佛是一代建筑大师的艺术杰作。这样的建筑群,大概是举世无双了。香格里拉的建筑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精彩写照。位于州府所在地建塘镇的藏经堂,是香格里拉唯一一个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建筑风格,为藏汉合壁,融纳西、白族建筑风格为一体。汉式的屋檐,白族的雕刻,藏式墙体和装修,让人叹为观止。此外,闻名中外的茨中天主教堂,把西方教堂建筑风格和中式亭阁及飞檐瓦顶相互融合,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天然合壁。这种中国各民族建筑文化和中西文化融合的实例,在迪庆比比皆是。

萦梦香格里拉---松赞林寺风情 松赞林寺现有住寺僧众800余人,松赞林寺的建筑造型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特点,表现出深厚的宗教味道,寺院坐北

朝南依山而建,全寺占地500多亩,形成椭圆式城垣,主寺之顶为鎏金铜瓦,它是迪庆藏区弘扬格鲁教的大寺。寺址由五世松赞林寺现有住寺僧众800余人,松赞林寺的建筑造型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特点,表现出深厚的宗教味道,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全寺占地500多亩,形成椭圆式城垣,主寺之顶为鎏金铜瓦,它是迪庆藏区弘扬格鲁教的大寺。寺址由五世达赖亲自卜定。根据其“林木清幽现清泉,天降仅鹜嬉其间”的卜示,选中了佛屏山脚下的这块宝地。这里四周的山围成八瓣莲花型,前有拉姆央措(圣母湖),背靠卡日山十八座峰。站在松赞林寺上香格里拉县城尽收眼底。

丽江

丽江纳西族传统的民居是数量最大的建筑类型,它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伦理、宗教信仰及哲学价值观念。

平面特点

纳西族民居以面阔三开间为一单体单元叫“一坊”,以一楼一底二层楼为主,以院子为中心组成内向庭院是其特点之一;家家都有宽敞的厦子(外廊),各坊房屋均由厦子相联系,是其特点之二;辅助用房设置于“漏角”内,即相邻两坊房屋的拐角处,入口在厢房厦子的端墙上,并设门控制,保持正院的整洁与宁静,是其特点之三;因院子面积较大,周边房屋高度适中,通风采光良好,是其特点之四;正房是庭院中的主导建筑,正房座西朝东或座北朝南,体现“紫气东来”、“彩云南现”,取其“反宇向阳”好风水的东、南朝向,是其特点之五。 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长期以来,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特别对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在:民居特色鲜明、构筑因地制宜、造型朴实生动,装修精美雅致。

此外,纳西人在房屋的建筑设计上一直着重考虑抗震性能,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这从19xx年"2·3"地震中,古城民居房墙大量倒塌,但主体框架仍保持完好等情况中可以看到。

综上所述,云南独特的少数民族建筑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云南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对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值得高兴的是,云南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有将古建筑及少数民族建筑保存、保护得更好,才能对旅游业起到更好的帮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大理、丽江古城的改造。但是,随着旅游的发展,原本的生活状态、生态系统必然会改变,如何做到两全其美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参考文献:《大理文化》2007-第三期

参考网站:香格里拉网.cn/index/node_1.htm

百度知道:/

工造0805班 谭琴 指导老师:向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