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厂考察报告

2011.12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09级考察报告 1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印刷设计工艺09级考察报告

印刷厂印刷流程

姓 名:

学 号: 20907130107

专业方向: 电脑艺术设计

指导教师: 肖静

二○一一年十一月

2011.12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09级考察报告 1

印刷设计工艺

——印刷厂印刷流程

姓 名:郭婧超 指导教师:肖静

前 言:

此次考察,我们主要是结合课堂所学的书本知识具体了解印刷厂的印刷流程,拍摄一些书本上所教授但没见到具体实践的一些概念,进行加深印象。

我们考察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通过拍摄、听印刷厂的师傅讲解去观察印刷厂的印刷流程,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我们现在所学的这门课程,以及这门课程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的一些运用。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实践性的知识去结合课本抓住概念。然后不断地去充实和提高自己。

正 文:

印刷,是将原稿通过油墨色料复制到承印物上。按印刷版式分类,印刷可分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四类。每种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印刷品的生产,一般要经过原稿的选择或设计、原版制作、印版晒制、印刷、印后加工等五个工艺过程。也就是说,首先选择或设计适合印刷的原稿,然后对原稿的图文信息进行处理,制作出供晒版或雕刻印版的原版,再用原版制出供印刷用的印版,最后把印版安装在印刷机上,利用输墨系统将油墨涂敷在印版表面,由压力机械加压,油墨便从印版转移到承印物上,如此复制的大量印张,经印后加工,便成了适应各种使用目的成品。现在,人们常常把原稿的设计、图文信息处理、制版统称为印前处理,而把印版上的油墨向承印物上转移的过程叫做印刷,这样一件印刷品的完成需要经过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等过程。

印刷厂的师傅告诉我们生产程序中印刷分为直接印刷与间接印刷。

直接印刷,版面印墨直接与承印物接触,所以凸版印刷机与凹版印刷机及平版印刷中的手摇石印机均为直接印刷。

间接印刷,印版上图文部分的油墨,经中间载体的传递,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印刷方式。我们在印刷厂看到的有些机器就是间接应刷。

在制作印刷成品时出稿这个工序是必不可少的,少了这一步可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出稿分为①白纸稿 ②硫酸纸 ③菲林片这三种。

小稿没有问题了就交付印刷印前工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拼版。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开格和自动排版。这一步骤可以缩短制作时间和准备时间,降低原材料的浪费也降低了成品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然后进行晒版,晒好PS版以后交付印刷车间印刷,印前工作就已经完成。

平版印刷车间主要印刷那些印刷精度要求比较高,时效性不强的印刷品等,在车间内有四色印刷机,平版印刷车间的油墨供墨系统采用的是系统设备,自动化程度高。

在开机印刷前,要对所要印刷的产品进行检查,①图片是否套准;②正反面、十字线、页码是否对上;③版面是否清洁;④前规及拉规是否到位;⑤各墨量颜色是否标准;⑥背面是否有脏点或拖花;⑦用纸及印数确认;⑧纸面是否有喷粉;⑨搅墨斗;

2011.12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09级考察报告 1 ⑩要保持墨色稳定,一定要将版面水分控制在最小,通常速度越快,水量必须适量加大,印正反时,由于喷粉,更要留意印张的起脏。

师傅还给我们看了不同的装订方法,有骑马钉、上胶等,然后进行裁切制作成品最后出厂。

结 语:

印刷的产生加快文化、知识等的传播,极大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传播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考 察 人:郭婧超

考察时间:2011.11.29

 

第二篇:国内六大报纸印刷厂考察报告

附件19

国内六家报业集团印厂考察报告

——关于新建印厂规模、布局及设备配置的专题报告

20xx年12月16日至21日,集团副总经理董向玲率龙华办金敏华、熊辅兴、田光一行四人先后对京报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印厂进行了实地调研;紧接着在12月25日至28日,董总再次率龙华办岳继武、金敏华、熊辅兴,财务中心陈文伟参观考察了上海文汇新民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刷厂(印务中心)。这两次调研主要就集团龙华项目涉及的新印务中心厂房布局、设备购置、发行系统的配置(包括插页机)、商业印刷、招商及运做机制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六个考察对象也是在上述诸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特色的国内报业印厂。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以供集团领导决策参考。

一、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的经验教训

1、基本情况:

厂址厂房 京报集团印务中心位于距集团总部23-24公里的通州区台湖镇,在南五环路之外。

厂址总占地230亩,其中印厂实际用地100亩,其余为记者村、娱乐项目用地。印厂建筑面积29694平米,其中2个纸库7068平方米╳2=14136平米,可储2万多吨纸。此外还有一个400多平方米的中转纸库,可储160多卷纸,够用一天。印厂厂房大致为164米长, 128

75米宽。

厂房的建设是19xx年下半年设计论证,19xx年末出图纸,19xx年初动工,19xx年底建成投产,目前已运转四年。土建投资9000多万元,厂房总投资2亿多元(不包括印刷设备)。京报集团印厂厂长表示,一旦动工,“干起来非常快,千万不要匆促上马”。

主要设备 随新建厂新购四组8塔罗兰大型机JOMAN(两组6色,两组8色。现在准备加滚筒),两组罗兰UNISET60中型机,耗资2500万美元,其中大型机设计能力14万印张/小时,实际11-12万印张/小时(机器利用率约为设计能力的70-75%);另从老厂搬迁来一台罗兰60卧式机;目前尚未全面使用CTP制版,从节省费用角度,仍主要依靠照排机。

发行大厅有11条龙骨线,14台堆积机。

印量、印价及员工 产量约500万印张/天,最高月份1.64亿对开张,20xx年印张数16.5亿。基本上都是彩报。用纸量一年不到5万吨。印刷均价5.2分/印张。全厂在编员工242人,另有24人小时工。8个见习工。

2、经验与教训:

关于厂房规模 目前京报集团印厂厂房还留有加3组机器的余地,为今后发展创造了条件。其厂房、纸库高15米,跨度24米,据介绍曾有日本报业代表参观该厂时认为厂房过高,建筑成本和空调耗费大,不利于经济。该厂厂长在介绍情况时也表示厂房的公共通道过宽。纸库则给人浪费空间过多的印象。京报集团印厂的同志还提出, 129

货梯设计要实用,不能光为好看,否则容易浪费空间。

供纸线 6年前决策时决定上自动流水线供纸及剥离纸张,京报集团印厂厂长表示,这一决策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因为节省了大量人手,而且方便。但是因为他们采用的是有轨的供纸线,厂长承认,“现在落后了”,因为无轨的感应器供纸线更节省地方。

发行系统 有认为印刷与发行的空间比例应以1:2甚至1:3为宜。京报集团印厂厂长明确表示,他们的发行场地小了,现在一共才700多平米。他提醒说,第一轮建厂前应与邮局协调好邮发场地。因京报集团印厂没购买自己的发行系统,邮发系统为邮局属有,工作中时常产生摩擦。

选址与布局 新厂投产后因厂区与高速公路原设计接驳系统未到位,集团的早报送报受影响,尤其中午经常发生交通堵塞,耽误了向市区送《北京晚报》(一般上午11:30提前开始印晚报,中午十二点是晚报最后截稿时间。下午1:00印第17-24版,1:30印1-16版。下午2:40-3:00印完),所以“北晚”不得不在市内另设了5家代印厂(人民、新华社、经济、工人日报印厂等,代印晚报的1-24版)。据介绍,20xx年1-10月,集团付给代印厂的费用是8千万元,一年下来突破1亿元。这可能是这家印厂最为人诟病之处。对方建议我们在市内保留一分厂。目前京报集团印厂正考虑在北京市内兼并收购一家报纸印刷厂。

纸库分离有弊病 纸库和印厂车间应尽量相连。现该印厂两纸库与车间仅相

130

隔一条马路也造成诸多不便。比如适应温度的问题,纸张损耗增加成本的问题等。

关于机器配置 机器设置、如何运转与办报思路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大小型机的搭配。当时主要为晚报考虑,大量买大型机。但现在受到不少的束缚,19xx年投产后因为交通、路程的问题,晚报匀出一部分给代印厂。由于老厂拆掉,未保留中、小型机,大型机在对外经营上的灵活性就比较差。

彩报 当时晚报和日报都是黑白印刷,认为最多也就是单面彩+套红,缺乏远见。对中国市场、中国读者和广告主而言,可见的将来全彩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当然潮流更替,至于以后会不会回归,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商务印刷 建议考虑上商业印刷。可先上半商机,完全可以应付报纸铜版纸、轻涂纸印刷的需要。也可考虑单张胶印机,专做短版。以及3万/小时的商业轮转机,可以印制高档画册、期刊。在插页广告业务尚未启动的情况下,京报集团目前每天有1-7个印张的铜版纸需要印刷,光是日邦公司一家一个月就从它这里拿走400多万元的印刷费。现该集团也在论证是否上商业印刷,据悉有厂家表示机器可分期付款。

二、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印厂的“阳光工程”做法

1、基本情况

厂址厂房 新厂占地96亩,距报社仅9公里,虽在三环路之外 131

500米,但交通便利,成本12万/亩。

厂房布局合理紧凑,既节约投资又考虑到了发展预留空间。厂房一期占地四十多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米,车间长58米,宽32米,土建预算2500多万(不包室外幕墙)。纸库预留2700平米,10米高。20xx年7月20日动工,预计20xx年8月投产。

主要设备 已订购两组6塔罗兰UNISET75中型机,加邮发系统(马天尼)合计1千万美元。现有印厂设备(高斯环球70,6万印张/小时,高斯大都市2型,3.6万对开张/小时)尽量搬迁。

印价 集团内部模拟核算价黑白1.4分/印张,单双彩均为5分/印张

2、四条经验教训

四川日报社副社长、川报集团副总经理佘景平介绍说,川报的新印刷中心酝酿了三年多,光统一思想就化了一年时间。前后考察了四五十块地,又花去大半年。然后他们先后到国内北、东、南的十余家报业集团进行了专门考察,总结出国内报纸印厂有三种模式或者风格。最后他们才开始公开招标。招标进行了三轮,第一轮12家设计院完成各自方案;第二轮是招标设计认识的过程,从中选择4家;第三轮再从中选出两家侯选公司后,再请他们各做两个方案,然后请来欧印公司做评价(一天半时间,费用4万人民币,负责机票住宿)。从中选择最后方案,最后从二三十个方案中脱颖而出的中标者是西南设计院广夏设计有限公司。整个设计过程化了八个月时间。

筹备新印刷中心过程中他们的一些做法是:

132

A.一定要把设计工作做好。规划方案时贯彻“设计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设计的浪费是最大浪费”理念,强调设计要体现报业生产工艺流程,否则将来使用起来不方便。整个设计过程包括:三轮招标+欧印公司作为评标咨询人参与+带上设计院的人到报社现场观看。

B.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把配套设施考虑完整。应“肝胆俱全”,包括夜班公寓,保安设置,纸库,纸张供应,特别是发行场地,考虑到代印报多达50多种,既要有自发场地,又要有邮发场地。川报现让了一块“飞地”给邮局,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邮局按面积分摊各项费用。

C、廉政工程。在强调工程进度、形象的同时,强调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印务中心筹建办公室和集团纪委联合起草了《招标程序管理》,5万元以上的项目都是公开招标。确实无法公开招标的就邀请招标。标书由职能部门起草,办公室修改,两个副总经理审阅修改,一把手审定。标书由办公室发出,纪委收标书,通知纪检开标,新印务中心领导小组评标。招标过程中推行(1)零签证,即甲方在不修改设计方案的前提下,乙方必须严格按照标书做完合同,避免施工中增加额外支出;(2)无标底合理最低价中标,杜绝标底泄露;只要没有重大漏报、缺陷就是合理最低价;这样整个土建投资仅2500多万元,节约了500多万元;(3)资格后审,因为资格预审易出腐败行为。此外,所有招标谈判均有集团纪检部门参与,变事后监督为事前参与。每次领导小组会议都有会议纪要,所有的标书、招标公告、合同都有一把手圈阅。

133

D、项目过程上自己尽量多参与了解,可节省不少费用。例如设备由代理公司代理进口,本来是由代理商安排运输,但经过直接和船公司接触,运价节省了100万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川报印厂颇为看好当地的商业印刷市道,估算目前成都插页广告市场年总量超亿元。目前该厂在集团尚未投资购买商业机的情况下,先探索与人合作经营商业印刷业务,对方出厂房设备,印厂出人全权管理。

三、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印厂的商业印刷“路径”

1、基本情况

湖北日报印厂厂房就设在报社大院,占地60亩,约3万9平米,挂牌“楚天印务总公司”,但尚未注册,仍为集团二级核算单位。

目前正在筹备中的新印厂占地300-500亩,在武太闸附近,距离汉阳、汉口更方便。但仍在拟议中。

该厂设备种类较多,包括二组大型罗兰机COLMAN(15万张/小时),4组中型机,3台小型机,1组半商机(法国生产的环球高斯,价格3000万元,2个塔,带烘箱,3个纸架。),此外还有一些平装机。准备投入4000万元买一台全商业印刷机,但上级尚未批准。

我们考察的重点是商业印刷业务情况。

2、商业印刷发展经验

据介绍该厂商业印刷年产值过5000万元,该厂印刷的杂志种类达30多种,占湖北市场的60%;印厂业务中很重的一块是教育辅导 134

材料,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极高,但利润率不高。目前看,杂志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而教辅材料的比例在上升。目前印厂印制的超市夹页广告已占品种的60%以上,但主要靠平装机来印,速度很慢。他们对未来超市夹页广告市场、铜版纸专刊前景乐观。认为商业广告新品种在不断上升,因此决定投资购置一台全商机。

四.文新集团印厂接连遭遇瓶颈

1.基本情况

上海文新集团当年是中国报业集团“强强联合”的范例。目前集团拥有三个印刷厂,即最大的浦东金桥厂(原文汇印务中心,占地23亩多,面积15564平方米,距离市中心20多公里。拥有两台大高斯,两条商业印刷,其中一条半商,一条全商。工厂在19xx年建成投入使用);最新的沪太路厂(原新民晚报沪太印厂,占地14亩,面积8520平方米,19xx年建成投产,7条线,设备为清一色的罗兰UNISET胶印轮转机,一组三个印刷部[1个半塔],共21个印刷部。其中3条印双面彩,4条印单面彩);还有洛川厂(占地9亩,厂房面积6000多平方米,4条线)。前两个厂各投资2亿元。

由于文汇报是晚上12:00截稿,02:00发排,照印、印刷;晚报是中午12:00截稿,印刷。用集团总经理顾行伟的话来说,资产重组以后,这个时间差整个盘出了一个将近总资产在2个亿不到的印刷厂来。

印务中心现有固定资产四亿元,四百多名员工,除承印集团的《文 135

汇报》、《新民晚报》两大主报外,还承接大量DM广告设计、制作、印刷等社会商业印件,日印量达到900万对开张,年产值达1.9亿。现印务中心外报产值1.7亿元,内部报纸则是1亿元多。每年外印利润+内印利润+折旧这一块约为1亿元,其中折旧3000多万元,利润两者相加6500万元。

2. 经验教训

印厂规模 取决于编辑部对产品生产安排的要求,现在从最后的新闻版出来到邮局发完报纸是两个半小时,其它版必须提前印;如果要求所有版面在两个小时印完,起码还要建三个厂。

从19xx年建成投产第一个厂,之后每次建厂,投产两年之后就又感到不行,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沪太路厂投产至今也已有5年多历史了。文新集团成立后,最近五年还没有动过。目前正在筹建股份公司,将现有印厂剥离出来,设备评估约为3亿多,1元1股,五家股东,其中一家是宣传部系统的金融投资公司,投1000万元,文新集团仍占控股地位。股份公司向集团租厂房,最终目的是为了上市筹措资金用于开发新印务中心。据顾行伟介绍,新印务中心位于青浦淀山湖旁,占地307亩,近20万平方米。地价每亩10万元,属工业用地。因为新民、文汇两个责任主体酝酿分开,这个项目已经拖了两年。新印务中心距离市中心50公里,有高速公路相连,顾认为交通不是问题,加上整个印刷时间可望缩短,对报纸的时效不会有影响。但也有不同看法,比如有人认为一旦冬天大雾,高速公路封路,运输会成为大问题。

136

特别是新民晚报下午两点发报,很难避开交通高峰。新厂建成后,市区三个厂计划搬二留一。

新印务中心全部设备将采用世界一流技术,高度自动化,而且配套设备齐全,包括商务印刷、邮局配报系统等等。厂房面积4-5万平方米,计划8条线,每隔三年走一步,分阶段实施。

印厂分散的弊病:管理费用高,印前系统、照排机等需增加,厂间配套相对较麻烦。邮局反对分散。

插页系统 肯定是一种趋势,赚钱的手段。

彩报 顾:现在单面彩上海已经淘汰了,我们现在在为单面彩而苦恼,现在报纸出来都是双面彩的,不但全是彩色的,还开始印铜板纸的,65克的铜板纸的彩印产品已经出来了。报纸的竞争,无限制的扩版,这是不可能的,你是新闻纸的,我用铜板纸,你是黑白的,我是彩色的,你是单面彩的,我是双面彩的,我比你还要强,这就是竞争。

商业印刷 2000年第三季度,文新集团投资2950万元改建洛川大楼及文汇印务中心,其中2000多万元用于引进新型商业印刷设备,两条商业印刷线分别在20xx年和20xx年投产使用,印量来自集团内部的约占30%,主要是《上海星期三》、《行报》等。新厂建成后,商业印刷这一块,既有轮转,又有平装,装订线等。

五.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法筹建新印务中心

1.基本情况

137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位于上海市普陀区谈家渡路。占地总面积10200平方米,印务中心厂房占地4910平方米,厂区面积6365平方米。现有设备5大1小。大型机带3塔,中型机带4塔,还有一组带烘干箱的半商业彩色印刷机组,印刷能力为近200万对开张/小时。目前解放日报集团印务中心每天出版500万对开张。外报占总产值30%多,商业机占50%以上,技术不是很强,工价没有竞争力,印厂职工300人。去年上缴1100万元的利润,工价则与我们相似,为3、5、7,前年利润600万元,20xx年翻了一番,达2000多万元利润。

机器投资5大(12万张/小时)1中(6万张/小时)近3亿元,19xx年5月24日打桩,19xx年开始投入使用,至今已有6年时间,厂房投资1.4亿元。

2. 经验教训

厂房规模:规划的时候眼光看的太近,当时8条生产场地,预计管20年,确实在那个时候中国除人民日报外,解放的印刷机留的位置是比较大的。但短短6年就已不断满足需求,可见当时眼光太近。

发行场地与设备:设计时受限制,光考虑印报,未料到中国报业发展如此之快,报纸版面增长如此之快,对发行考虑不足,不能适应现代化印刷发行的要求。比如新闻晨报现在120版,分6叠往外送,本来应该凑在一起,但现在套报没有地方套。而且当时发行仅限邮局, 138

现在多渠道发行。印得出,发得慢。发行自动化程度低,发行场地仅3000平方米,与现代物流要求相比太少。

新厂筹建:为迅速提高印刷能力,建成一流报刊印刷基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利用社会资金和资源组成新印务公司。他们与南平纸业有限公司和上海界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第二个印刷基地。新组建的印务公司实行新的运作机制,该集团相对控股,同时在上海界龙实业股份公司提供的场地进行改扩建时预留空间,以适应将来该集团报业发展的需要。新厂总投资2.5亿元,准备再做8条线,在市中心闸北区共和新路印刷工业园区,是租房还是租地还未定,因为在市区找不到这么大的一块地,五六十亩很难找,周边环境能否适应报社需要,100多吨纸每天进进出出。边远地区对发报影响极大。时效第一,谁先到报摊谁占优势。提早半小时要投资1亿元的设备。这1个亿如果投在发行上效果就会很大。现在解放发报时间约3-4小时,最后到支局大约在9点。

印刷对报社的重要性无庸多言,如果能有两个厂更好,更安全,就像“备用胎”一样。目前的解放印厂是纯粹的国有体制厂,工人都是事业编制,准备搞一个市场化、多元化投资的印刷厂。以增加活力和竞争力。将来两个厂可进行合理竞争,对共同发展有利。即使目前内部报纸也是全社会招标,文新的工价比我便宜,你也可以去那里。现在就有两张报纸在外面印的。多点印刷对发行有利。将来会出现点对点,门到门发行。

139

设备选型 解放印厂用的都是大型罗兰机,文新主要是罗兰中型机,19xx年买罗兰大机,高斯中机。如果设备是同一型号,维修保养方便,最好是大小搭配,所以后来又买一台中型机。在面向市场上,小机比大机灵活。以后报纸的发展趋势可能是版面多,发行量小。 商业印刷 上海商业印刷竞争太厉害,当纳利3000万美元投资搞商业印刷,还有几个国营老厂实力也很雄厚,台港企业也在上海投大量商业轮转机,我们的强项是报纸,我们的工人的干活特点:快但是粗。

插页广告 暂时不予考虑,因为一无场地,二没钱。

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又在筹建新厂

1、基本情况

浙江日报印务中心可以说是刚刚投入使用,就发现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目前集团已经又在筹建新的印务中心。

现有设备:不包括印前设备,设备投资是1.8—1.9亿元。剥离桑那机后约为1.5亿元。

一台滨田机7.5万张/小时(2个纸架,1个出报口),可印8大版,一张彩报,一张黑白;

高斯纽斯兰6000万元,15万份/小时,2个4+4塔,1个4+2塔,1个折报架,最多印12大版,2个出报口;

两台高斯 1个4+1塔,1个2+2塔,三个纸架,印报数5万份/小时(设计能力7万份);

140

四台桑那机2.5万份/小时,瑞典产,(套红、黑白)两个纸架,可印两个对开张;

两台上海高斯SSC,四个纸架,三个塔,3。5万份/小时,其中一台后面加了风箱,可做半商用;

五套上海高斯SSC,2个塔,1个折页机,可印8大版,2个对开张,3。5万张/小时,专门为晚报出早报而购置,每台两个塔,共投资2600万元左右;

新厂初定买三台大型机,出报速度7.5万份/小时,可印16万份,8大版。预计设计完后到开工大约需要1年左右。

邮发占地700多平方米。

每天高峰期500万对开张,平时约一半量。每天用纸量约100吨。其中内报占70-75%,主要是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老年报,美术报,剩下的25-30%是代印报:人民日报(8-10万份)等40多种报纸。另有钱江晚报20万份在外面(新华社浙江分社印厂)印。20万份的量,至少需要4台上海高斯。

2、新厂建设

新厂选址有两个,一个离报社15公里,一个是18公里,距离报社仅15分钟车程。目前面积尚未确定,约在100亩——120亩之间。新厂面积预计3.5-4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土建8千万元左右。新进设备1.5亿元左右,其中2000万附属设备,与发行配套,5000万元游动资金,共4.5亿元总投资,搬迁费用不少于2000万元。共14条线。包括17年历史的瑞典桑那机。

141

新印务中心初步与中国广夏集团达成合资协议,广夏占49%,报业集团51%,相当于报业集团不出一分钱,资本总量4.5亿元,其中

1.5亿元是搬过去的,广夏投1.5亿元左右,新厂区注册资本3亿元,剩下的1.5亿元靠贷款(报业集团整个授信额度是8亿元),股份合作这一块工作由集团事业发展部在操作,土地购买、策划及设计则由印刷厂负责,体制发展由印厂配合人事处做。集团层面,新印刷基地有一个副社长主管,人事制度改革有一个副社长抓。

现在没有纯粹的商业印报机,以后印厂的经营光靠报社不行,肯定要对外营业,因此需要配备一些平板机,小的配套。邮发场地计划3000平方米,插页机成本太高,暂时不会考虑。

新址如果最后能有150亩可满足20年需要。土地价格如以20万元/亩计,120亩的投入大约为2400万元。

七、体会与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十天时间里高密度地考察六家各有特色的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启迪。

启迪之一:印务中心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报业集团的印务中心建设往往是这个集团发展过程中投资额最大、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为深远、对集团发展十分重要的项目之一。因此在印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重视制度建设,特别是廉政制度建设,把项目建成“阳光工程”至关重要。从四川、上海的经验看,这样做有利于培养、锻炼一批干部,使干部得到成长而 142

不是烂掉、垮掉一批干部。也只有项目办公室、纪委、审计等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合力把关,才能使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可以说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上述两地的做法现在已经被作为经验推广到其他的一些领域或部门。我们认为这些做法值得效法和借鉴。

启迪之二:项目设计须有前瞻的目光、国际的视野,要在认真分析各方面数据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中国报业和本地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做出符合集团发展规律的判断并为未来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综观以上六家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规模设计前瞻性不够,发展空间预留不足是其通病。原因之一是对报纸的规律没有充分认识。事实上中国报业是当今世界非常特殊的一个例子,它的发展空间与速度与整个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紧密相连。从报纸版面的形态、版数、色彩、广告新产品的衍生??等角度看,国内的一些报纸距离一份真正成熟的报纸仍有一定距离。换言之,中国报业还将有一定时间的发展黄金期,这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报纸开始走下坡路有所不同。具体而言,比如深圳700万人口中,中专以上的人口仅57万,随着人口中受教育比例的提高,千人阅报率也会相应提高是可以预期的。再比如随着深圳地铁和深港城铁的开通,免费的地铁报刊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市场热点。还比如,深圳香港不断融合的趋势对报业的影响也应充分考虑进去。

不可讳言,项目设计的前瞻性要求我们在对报纸发展规模的把握 143

上工作必须做得更细,更全面。但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项目设计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这个阶段绝对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充分听取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看法。

启迪之三:要在先进与实用、效率与成本、投资与回报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报社印务中心的生产能力有其特殊性,衡量一个集团的印刷能力,不是单班印刷能力或综合产能,而是能否在两三个小时内印出自己要上市的报纸的能力(主要是A叠)。这个能力可称为峰值印刷能力,即在关键时间要用多长时间把自己报纸的新闻版部分印刷出来。峰值印刷能力决定了这个集团的报纸可以比别的集团的报纸早上市能力。在广州、北京、成都、杭州、南京那样的报业市场,早半个小时可能就意味着成功,晚半个小时可能就意味着失败。立足于满足峰值印刷能力,局部看来是产能大于需求,但是整体上提高了竞争能力;在局部看不合算,但从集团整体来说,只有这样才能支撑集团的竞争能力。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是否印务中心的设备越多越先进越好?如果因此使得集团背负上沉重的财务包袱,会否事与愿违?特别是在深圳媒体的竞争目前处于一种相对有序状态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

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印务中心主要是为报社配套服务,现在各地特别是上海、浙江一带的报业集团在筹建新的印务中心时都在考虑印务中心如何企业化运作,如何走向市场,提高投资效益,在项目建设中更多的注入了投资回报因素,更注重经济因素。这固然一方面有追求体制突破的探索意味在里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化解巨额投资所 144

带来的风险。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文新集团、浙报集团、解放日报集团等江南报业集团的共识是,为了化解高额投资风险,把印务中心的投资责任分散一部分给社会股东,为印务中心创建一个现代企业机制。比如上海市委已批准文新集团组建印务股份公司,文新集团将现有印厂剥离出来,设备评估约为3亿多入股仍占控股地位,上市后预计可融资10亿元左右。这就是为什么顾行伟认为即使损失分割纳税和分给社会股东利润4000万元也是值得的原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他人合作组建新的印务公司也是实行类似的新的运作机制。浙报集团与中国广夏集团达成合资兴建印务中心协议,广夏占49%,报业集团51%,相当于报业集团不出一分钱,投资总量4.5亿元,其中新厂区注册资本3亿元(1.5亿元是搬过去的,广夏投1.5亿元左右),剩下的1.5亿元靠贷款。

这些报业集团把印务中心从报社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进行改制,使之走向市场,既有利于印务中心发挥报业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报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改制的最大问题是事业编制的人员安排问题,浙江日报集团的做法是,新建印务中心与原浙江日报印厂分离,新建印厂完全采用新机制,人员完全以企业员工身份进入,原事业编制员工或者内退或者留在老厂。解放日报也在作这方面的探讨。从体制入手,或许是建设经济、适用、高效的印务中心,避免功能浪费的一个好方法。

启迪之四:对深圳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容易接受新事物、 145

报纸形态比较容易受到外界(香港、西方)影响的城市来说,对于商业印刷(报纸插页广告、铜版纸印刷的需求)、自动发行系统等的考虑必须有先人一步的思路,但同时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留有余地、根据市场反应逐步推开的原则。

考察中各报业集团对报业市场竞争的预测,均认为印刷质量、发行时效、印刷品种将成为竞争重要一环,铜板纸、轻涂纸插页广告甚至版面的印刷会不断增多。也有认为,报纸广告商业印刷需求不一定都要自己上商业印刷,因为报业印刷人工成本高,报业印刷工的特点是快而粗,与专业商业印刷对比成本与技术都处于劣势。报业集团如果要上商业印刷则需要创新优势,进行市场化运作。

各报业集团普遍认为未来报纸的发展趋势可能是版面增多,全彩印刷,因为分众市场的开拓导致报纸品种不断增加,但大多数报纸发行量均不大。这种报纸发展特点与办报思路对新建印厂的机器配置与运作将产生一定影响,在考虑机器选型时应合理搭配。

对于自动套报发行系统各报业集团都有考虑,认为上自动套报发行系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真正建设整套自动套报发行系统的国内目前还没有。自动套报发行系统设备投资巨大(一般在2亿元左右)。所以各报都采取了慎重的态度,建议可先上部分发报系统,预留空间,到了适当的时候再上插页机及打签机等设备。

启迪之五:要充分考虑不可预测因素。京报集团印厂选址时考虑了道路交通方面的因素,但后来出现的高速路接口处不畅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报纸送达时效,致使集团主要报纸大量外包印刷,新建印厂设 146

备不能充分利用,新建印厂成为集团的经济负担。对于难以预测的某些因素,应有备用方案予以调节。京报集团、浙江日报集团等均建议我们最好保留原印厂一段时间,以应对新建印务中心若干不确定性影响,事实上分点印刷对送报时效也有正面影响。

集团龙华办 2003/12/30 1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