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20##-2016上学期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高三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全国卷试题,密切留意高考动态;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复习策略 

1、文科班复习坚持教学进度统一,资料使用统一,根据班情不同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和难易程度。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一人主讲,大家讨论,最后定稿,形成统一教案,每个教师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发挥,形成自己的教案。

3、资料使用情况:世界地理部分仍然使用《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的复习使用《步步高》,配合使用老师选编的单元练习。

4、加强组内集体听课和互相听课活动,组织好说课和评课工作。

5、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各种题型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和训练,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老师就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6落实好每周的有效训练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我们将及时在网上收集各地的试题,根据教学进度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出好每周的周练题,并对周练的错题进行及时评讲,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要努力搞好错题的收集、学生纠错和错题重组训练工作。

三、高三地理教学进度计划:

学法指导:

一、明确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2.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学习均要紧抓“人地关系”为主线。

3.自然地理突出强调其整体性特征。

二、学习地理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必修一)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1、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

如: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2、抓"共性"重"个性"。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3、抓"归纳"求"规律"。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4、抓"一般"推"特殊"。"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二)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主要是必修二、必修三、选修教材),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1、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2、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3、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4、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5、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

没有地理学”。

1、“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2、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3、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

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用图记忆就是记的时候,应该直接把文字放到图上记,当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是有文字的图片而不单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读图一样回答各种问题了,不管是文字题还是读图题都可以解决。

寄语:

读书或旅行,地理,让你的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

 

第二篇:刘海娟 20xx-20xx学年度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20##-20##学年度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高三年级  刘海娟

一、基本情况

近些年来受中考招生政策,文、理分流不尽合理等的影响,我校高三文科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学生后进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的任务一直非常沉重。虽然如此,但全校地理老师绝大部分工作兢兢业业,大胆创新,保证了全校的高考成绩处于全县的先进行列。为了更上台阶,再造辉煌,更有效地开展我校地理高考复习迎考工作,特制订本教学计划。

二、指导思想

以考纲为纲,严格落实课程标准。

新考纲明确指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我们要做好初、高中教材的对接,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切实培养好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三、教材分析

板块一:自然地理和地图

《宇宙中的地球》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地图三要素,等值线地形图的判读),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特征和意义,光照图的类型及判读,判断南北半球,晨昏线,日期和节气等,直射点的位置,极昼极夜的范围,地方时,昼夜长短,日出、日落的时间,太阳高度,日期分界线),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重点掌握的内容: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常见的天气系统),水循环和洋流(水循环的环节和意义,洋流的类型、成因、名称、判读)

《自然环境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点掌握的内容有: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及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掌握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掌握的内容有: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板块二:人文地理

重点掌握的内容有: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板块三:区域可持续发展

重点掌握的内容:主要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板块四:区域地理

重点理解:世界地理概况,一个大洲和五个地区、六个国家,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中国区域地理。

四、具体措施

1、钻研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研究近五年高考试题,特别是课改先行区,如山东、宁夏等地的试题。老师们不仅要做,更要能从试题中捕捉新高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20##年湖南卷37题第(3)问: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该题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可得分,得高分和满分。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知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十年西部大开发、深圳特区30年、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高三一开始复习老师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8.落实好每周的有效训练。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在网上收集各地的试题,根据教学进度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出好每周的周练题,并对周练的错题进行及时评讲,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进度安排

附:第二轮专题目录

目录1

专题一:地球和地图

专题二:地球的运动与光照图

专题三:等值线图判断

专题四:大气运动规律

专题五:气候分析

专题六:陆地和海洋

专题七:地理统计图

专题八:区位分析方法

专题九:区域地理

专题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专题十一:选修部分

专题十二:地理答题技能

目录2

专题一   数据分析

专题二   图像分析

专题三   区域分析

专题四   区位分析

专题五   时空分析

专题六   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

专题七   地理计算和地理绘图

专题八   地理解题方法指导

目录3

专题一  图像系统

第1课时   等值线图

第2课时   统计图表

专题二  地球运动

第3课时   地球运动基本规律

第4课时   地球运动的意义

第5课时   晨昏线与光照图

专题三  气候专题

第6课时   基本原理

第7课时   气候要素分布

第8课时   气候要素成因

专题四  地形与自然带专题

第9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貌

第10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貌

第11课时    自然带

专题五  陆地水与海洋水

第12课时    河流基础知识

第13课时    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

第14课时    河流与人类活动及河流开发治理

第15课时    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

专题六  区位分析

第16课时    农业与工业区位分析

第17课时    城市、交通、旅游区位分析

专题七  区域分析

第18课时   空间定位

第19课时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第20课时   世界地理

第21课时   中国地理

专题八  资源、灾害与环境问题

第22课时   人口问题       

第23课时   资源问题

第24课时   自然灾害

第25课时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九  地理能力培养

第26课时   地理计算能力

第27课时   地理绘图能力

第28课时   地理答题指导

目录4

专题一 地图知识及其应用

专题二 等值线图

专题三 日照图

专题四 河流专题

专题五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专题六 区域产业活动

专题七 人口、城市与人地协调

专题八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地理信息技术

专题九 世界地理

专题十 中国地理

专题十一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专题十二 旅游地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