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行”队关于下乡文化的调研报告

“风雨同行”对关于下乡文化的调研报告

本组成员:崔倩、曾庆伟、达西才仁、雷向云、刘书杨、罗雅楠、岳艾、赵桂贤、王松。

督导:陈超

摘要:文化体系的形成需要岁月的考验,新时代下下乡文化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主是大潮流、大背景下的历史趋势。下乡实践中,文化建设是贯彻始终的脊骨线,必须结合区域发展与时代背景,借助现代化手段,推进新农村建设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三农 工作理念  文化建设  历史传承  改进革新

正文:

我们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调查有关于下乡革新改进方面的问题的,其中访谈又包括了对下过乡的同学、没下过乡的同学和有许多实践经验的老师等的访谈。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到5月26日止,我们共发放了316份调查问卷,收回314份,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为81.65%,此次调查为有效调查。同时,为我们下一步的深入数据分析和调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相当原始的初步数据。其中,被调查者中,来自农村的130人,占被调查者的50.39%;非农村的128人,占被调查者的49.61%。家庭经济贫困的40人,占总数的15.50%;家庭经济比较贫困的45人,占总数的17.44%;家庭经济一般的163人,占总数的63.18%;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的9人,占总数的3.49%;家庭富裕的1人,占总数的0.39%。

关于下乡工作理念的调查

(一)问卷分析部分

1、关于被调查者对实践活动形式倾向的调查分析

 

1.到农村学校支教、调研

2.到农村政府或乡镇企业实习

3.文艺队伍表演

4.开展义务劳动

5.其他

针对目前我们支农、支教、调研的下乡形式,有51%的被调查者认为,下乡实践形式应采取到农村学校支教、调研的形式。首先,“支教”可以将我们在城市中的见闻所知都推广到农村。近年来,由于城乡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资源配置呈现出“城市兴旺、农村荒凉”的不协调状况,尤其是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且教育质量低下,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为不利。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是广大农民的期盼,也是时代的呼唤,坚持“城乡兼顾”的教育改制原则,到农村支教的工作形式可以推广这一原则的实施。支教活动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社会阅历,同时有利于培养我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也可以给农村学生带去生机和活力。其次,以调研形式去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另我们的活动更具目的性,通过调研形式也可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其形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新农村建设依然可以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还可以通过调研形式提升自身团队协作能力,如加强我们队员统筹兼顾的思维,取长补短,让我们从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另外,有28%的被调查者认为,下乡形式应该采取到农村政府或乡镇企业实习的形式。采取实习形式下乡,主要可以提升自身的实践阅历,为今后在社会上自谋其力打下深远的基础。有13%的被调查认为下乡活动应采取义务劳动形式,这符合了目前下乡活动支农的工作理念。关注农村,塑造自我,建设新乡村的支农活动,为推进我们新农村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仅有7%的被调查者认为以文艺队伍表演的形式下乡。

通过分析表明,大对数被调查者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建新农村,为报效祖国实际行动起来,在苦中求乐,在乐中求知,无尚光荣。这也同时说明,目前下乡活动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支农、支教、调研的下乡形式,为我国农村建设及发展确实做出了贡献。

2、关于下乡实践活动工作理念认知度的调查分析

1.促进新农村建设

2.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3.当作去度假,玩一下

4.完成任务

5.其它

针对被调查者对下乡实践活动工作理念认知度的调查,有64%的被调查者认为,下乡实践活动最主要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外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下乡实践活动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有5%的人认为,下乡实践活动是一种完成任务的表现,有3%的人把下乡活动作为一种度假方式去享乐,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还应该抱有其他态度去进行下乡实践活动。调查结果表明,在对下乡活动工作理念的理论认知方面,仅有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下乡活动的工作理念是着眼于解决农民切身利益问题,为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由此见出,人们目前对下乡活动的工作理念还需待纠正与改善。

关爱农村贫困户、老年人,关爱农村妇女儿童,多为他们送温暖、办实事,这才是我们下乡活动的目的及工作理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仅极限于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做各种事。下乡活动是一种人类本质的凸显,一种本我的放逐,它更是一种将人类自我意识抛掷而弃,以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下乡活动应该突显工作的实际效果,拓宽渠道,端正工作理念,从而为建设我国新农村贡献一份力量。

(二)访谈分析部分

对于下乡工作理念,因为下乡成员有队长督导和队员组成,所以对于下乡工作理念,我们主要采访了下乡老队员和工作委员。通过了解,下乡工作理念分为队员下乡服务群众的活动理念和下乡委员指导队员的工作理念。

下乡理念,队员的下乡理念应该说是一方面服务群众,怀着一颗公益之心去做事情,希望能够为农民带去切实的利益就是” 志愿者的理念,秉持不怕苦,不怕累,用爱心责任心去关心帮助他人的理念,用理想主义去做现实主义的事”。我们无法预想下乡的过程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我们只能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不断地设想来提高不断的提高自己,改进自己,将准备做到最大的充分,只为在下乡时能做的更好。想象是美好的,而下乡过程困难重重,结果总不能如我们想象中的好。但是他们都坚持下来了!另外一方面应该是要再给农民带来物质帮助的同时,给他们尤其是孩子们传递一些理念,“不应该只是向孩子们硬性的灌输某些知识,帮农民做些事,我们要带去一种理念,传输一种理念:知识改变命运;需要开拓视野,开拓心胸,才能更好的容纳这个世界,”给他们一些精神支持:他们并不孤单,有很多人还在关注着他们。

也许或者是必然他们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不管做什么,队员们下乡怀着一颗炽热的纯真的助人之心公益之心去的,他们始终希望“带给农村的不是二十天的闹剧,而是更深远的影响,从观念上对农民与孩子产生影响”。

下乡队队长督导作为整个队伍的核心和坚强后盾,他们更多的是关注队员对队员进行指导,既严又慈。在工作的同时,对队员的集体意识、纪律意识等各个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相信并关心他们,正像争光师兄寒假下乡时每天早上起床都会给队员打好热水、在下乡时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样,他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分工的时候会结合他们个人的性格等各个方面来分工,分工之后就充分相信他们,不问细节,只是给他们一定的指正鼓励,给他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的翩翩起舞吧,重要的不是他们做的怎么样,而是让他们感受到下乡的温暖。“当然他们也是怀着一颗公益之心而来,将志愿者的精神理念贯穿始终。

小结:

下乡的工作理念,总的来说就是怀着志愿者的心态,公益之心,助人之心去下乡,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给农民带去实实在在对他们有用的东西,能够切实为他们带去帮助,队长督导无论是严于纪律还是生活上对队员的关心、工作上对队员的信任支持,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达成下乡的目标。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下乡队主要是3个方面的活动,支教支农调研。支教一方面要向孩子们传输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传输一种理念,给他们开阔的心胸。给他们开阔的心胸之于给他们知识就像是给他们鱼还是鱼竿的关系,开阔的心胸在当今时代是必需的,他让你生活的轻松愉快,也让别人感受感染你的快乐。支农主要就是通过一些在农村评选“最佳儿媳妇”等活动在农村倡导孝顺等良好风。

关于下乡文化建设的调查

(一)问卷分析部分

1、关于被调查者对实践活动传播新技术途径的倾向的调查分析:

 

1.乡技术员下乡指导

2.通过文艺汇演展示

3.通过发放宣传单普及

4.和农民交流

5.其他

结合当代科学与技术不断创新与进步的环境,新技术的运行与操控对于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日渐提升,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需要专职的技术人员把握。所以,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下乡活动传播新技术的途径中最有效的应该是乡技术员下乡指导。农民技术员身兼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双重身份,是农业技术的载体,是广大农民与外界联系的沟通者、信息的传播者和农民行为改变的促进者,在农业科技成果传播中起着宣传和桥梁作用,在科技成果推广中起着示范和促进作用。乡技术员下乡,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就是要结合各地农业生产实际,进入农户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与农民朋友们在高效农作物种植、农机具购买(主要以国家补贴的农机具为主)和维修、农作物良种选用等方面,进行了一对一技术信息交流,并为农户送去最新农业政策,为农民的春耕备耕当起了“家教”,给农民的秋收秋种做起了助手,下乡到田为民排忧解难,,受到广大农户欢迎。

另外,有35.7%的被调查者认为,传播新技术最有效途径是和农民交流。交流就是共同驱逐自我身中和它者身中之后建立的关系。当代农村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还处于普遍较低的阶段,传播新技术,需要和深切农民交流,才能了解农民之所需,才能知道农民的困难,才能更好了解当地的风土习俗,以便于更好的运用专业的知识,科学有效地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更多的人希望相关政府单位能够统筹协调,分派更多称职的乡技术员下乡,为农民排解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同时,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大学生,能够有积极的服务农村,奉献社会的精神,学好专业知识,用我们的知识帮助农民,为建设新农村尽一份力量。

1.关于下乡实践活动农村文化建设不同理解角度的调查分析

 

1.农村文化尤其独特方面,应该传承下去,不应掺入来自城市的不利因素

2.农村文化落后,不应对其保留,应一律照搬城市文化建设模式

3.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应摒弃其原有不足之处,对其优长之处发扬光大

4.没必要对农村文化进行建设

针对被调查者对下乡的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同理解角度的调查,72%的被调查者从应摒弃其原有的不足之处,对其优长之处发扬光大的角度来理解农村文化建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存在不足,对于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只有充分认识自身文化建设的优点,才能懂得怎样着手于优势的深化,只有擅于发现文化建设的不足,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高效精准的磨灭文化建设中的瑕疵。擅于发扬文化建设中的长处,摒弃继而改进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才是文化建设生生不息发展的关键。

还有18%的被调查者从农村文化有其独特方面,应该传承下去,不应掺入来自城市的不利因素的角度理解农村文化建设。进入新的世纪,农村的经济如何发展,农村的文明如何推进,农民的素质如何提高,确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并需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历史文化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已被现代的文明取而代之,有些甚至趋于失传乃至消亡。面对这种严峻的态势,一部份人的态度较为坚决,不赞同来自城市的不利因素,对于下乡文化建设而言,我们不能将城市生活的挥霍浪费,不良的生活作风带到乡下,污染芬芳乡土的气息。还有少数的被调查者从不应保留一律照搬城市模式和没有必要进行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理解下乡文化建设,是不可取的。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优点与缺点的认知,是下乡文化建设的根本。下乡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培养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文化生活提供思想基础与精神动力,让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更迈进一步。

(二)访谈分析部分

下乡活动,是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主要渠道,在实践中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延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力量。社会活动虽然时间较为短暂,却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法律意识、生活态度,还能够在精神娱乐方面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能够大大促进新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能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所长的基础上,全面关心援助农村儿童的成长。我们对下乡文化建设调研也同样采取了访谈的形式。在对几位同学及老师的采访后,我们加深了对下乡文化建设的理解。

小结:

1.关于团队文化建设方面

团队文化应该是一种有纪律,团结互助的文化。团队文化对于下乡活动的成功与否和完成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以往的经验,有很多做实践活动的团队在外出活动的过程中,队员之间都发生过分歧,甚至会产生更大的矛盾。只是特别可怕的。所以队长的责任就比较重了,要合理分工,笼络人心,让团队充满凝聚力。为此,我们从采访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下乡实践中必须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

有纪律严格遵守组织规定,不能干扰当地群众正常生活,要严格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下乡的过程中,整个团队是以队长为核心,督导主要是心里扶持辅导。但是纪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可以适时的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调整吧。比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有的地方人们特别热情,给你东西你不要就不好意思,要了就违反了纪律,这个可以适时调整。

(2)团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关于物质文化方面,下乡队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在手臂上绑一条红领巾,每支队伍都要有自己的下乡队队歌,在每顿饭开饭前都要唱一遍队歌,唱着队歌总觉得很励志,很振奋。下乡艰苦苛刻的环境能更好的促进我们艰苦耐劳精神的传承,例如支教时候,都必须穿统一服装,而且下乡时一直都是不吃肉的,也没有鸡蛋什么的,这些艰苦环境不仅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品质,也可以然我们从苦中悟出许多哲理,从而物质文化升华成为了精神文化。

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每个下乡队员都秉承一颗真诚的心,真心的去为农民们做点事,下乡的条件很艰苦,但是不怕吃苦,不怕劳累的精神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每个下乡队员的心底,永不言弃的精神也在每个队员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要建立起团队文化,就必须明确自我定位,突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宗旨意识。

作为下乡队伍中的一员,必须以“团结、高效、务实、创新”为工作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加强团队的自身建设。做事情,不能光凭热情和兴趣,思维和意志也是不可或缺的。互相帮助互相爱戴的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出门在外,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还有就是要听队长的话,不能随便乱跑,要有纪律,随时保持联系,安全第一,然后调研过程中要团结,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4)关于团队文化的培养。

在经过组织培训后,一些关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细节问题会更加明确。除了培训之外,下乡过程中队长督导会监督提醒。下乡活动可以与不同院系的同学一起去,但至少要有一名有实践经验的队员作为一队之长,队长在工作上主要是统筹,会对给位队员进行引导指点,在生活上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服务,也要促使他们完成组织目标。当然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也是极为重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尊重各自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5)关于团队文化的建设

在团队组建和团队文化建设上,应把制定严格的纪律放在首位,其次是要构建温暖、和谐的团队成员关系,避免出现大的分歧而影响了下乡实践活动进程。团队构成需男女比例适中,不同院系的同学组队更有利于调研的开展。另外,团队中最好要有来自当地或该省份的同学,这样就减少了许多麻烦,在语言上也有优势。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老师的指导很有必要,另外还要查阅资料,了解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和民风民俗,了解调研主题的最新研究状况,同时,要根据队员的特征进行严格的分工。最好就是准备好必要的生活和医药物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下乡顺利进行的保证。

2.关于农村文化建设

下乡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紧密结合他们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这对于农村文化的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得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关于农村文化的建设,我们从采访中得出了以下结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建设,也包括了精神文化建设。“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可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精神生活上还比较匮乏。由于文化生活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出现了与当前社会文明不和谐的现象,打“麻将”、斗“地主”、封建迷信等不良行为乘虚而入,也容易产生一些低俗、甚至违法乱纪的举动,社会治安也会更复杂。所以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应是密不可分,同时展开的。

关于下乡历史传承的调查

(一)问卷分析部分

第9题是关于“如何看待下乡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精神?”在个人道德、组织纪律和风土人情等方面对被调查者的考查。被调查者中,认为“现代背景下已经不适用”的为34人,占总数的13.18%;认为“对下乡人员过于苛刻”的为29人,占总数的11.24%;认为“是对下乡人员意志品质的锻炼,很有意义”的为156人,占总数的60.46%;认为“不需要特别强调”的为39人,占总数的15.12%;

第10题是“您认为下乡文化应如何传承?”有49人支持“学校时常组织相关活动”,占总数的18.99%;有106人支持“老队员传带新队员。进行心理和生活指导”,占总数的41.09%;有100人支持“与农村保持联系,关注不断”,占总数的38.76%;其他开放选择的人为3人,占总数的1.16%。

小结:

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的下乡实践活动还是被主流群体所接受的,不论是否来自农村。就下乡文化的传承方面,都有着鲜明的倾向性观点和探索性思考。

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为代表的优良传统,在我们的下乡文化里面是否需要坚持还是应该与时代共进步?在调查中,认为“现代背景下已经不适用”的为34人,占总数的13.18%。在这个网络文化流行的时代,我们所坚持的更应该是精神方面的发扬光大,而不仅仅拘泥于个别条款的约束。而事实也是如此,比如,队员意志品质的锻炼,似乎更为他们所看重。

认为“是对下乡人员意志品质的锻炼,很有意义”的为156人,占总数的60.46%。相比较而言,需略加说明的是,这部分中受调查者中,有着高达50.39%比例的被调查者是来自农村和牧区,家庭经济较贫困和一般家庭的比例达到了80.62%。

我们应主张,文化传承应当与民族的一些有益的养分相结合。这点,恰恰说明了主流理念,是支持我们的下乡实践之举,对于我们所倡导的下乡文化是持积极认可的态度的,但是,在具体的传承形式和方式上,有着不同的主张。

“把更多民族的元素吸收进来,打造我们下乡文化的品牌效应”!。这是曾庆伟于我合作设计问卷和发放过程中,我俩的越来越明晰的一个想法。

认为“对下乡人员过于苛刻”的为29人,占总数的11.24%;而认为“不需要特别强调”的为39人,占总数的15.12%。我们的资料,不能说他们说组织性纪律性较差的那部分群体,恰恰相反,在第5、6、7题目的选择数据分析看来,他们更意愿将自己的经历花费在如何改进我们下乡文化方面的持久运作!

在对部分问卷的回访中,有106人支持“老队员传带新队员。进行心理和生活指导”,(占总数的41.09%),中有过半数的人倾向性支持“对于志愿者而言,过于制度化的约束会降低在下乡实践中的积极性”。而他们在不定期的下乡实践活动结束后,并不意愿将自己的个人色彩突出的有益性探索和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法拿来与社团的队员分享。这不是基于团队间的不信任与防范,在福建林业大学某社团的秦某坦言。她说,过于制度化的因素,往往将这些有意义的成分在转化为成果之前,被拒之门外了!因为,他们一旦考虑把自己的个人心得或者好的做法进行交流时,繁杂的程式化的条框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这是以商业文明为主的社会,效益是首位的,而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雷向云结合了她的访谈,与全体队员分享了她的感受。的确,被调查者中,认为“现代背景下已经不适用”的主张,占总数的13.18%;而认为“不需要特别强调”的主张,占总数的15.12%!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相对非主流群体的诉求,他们或许更能代表一种事实上存在的呼声。

作为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学生社团生存发展的灵魂。反之,一旦纪律以制度泛化的形势任由发展下去,是十分危险和可怕的。原则不能细则化!原则就是原则,不能把具体而微的行为划分解析和上升为原则。一个组织制定原则和细则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把这个组织的功能发挥到一个极限值,最大程度地发挥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所以,当某些东西过于泛化,甚至是降低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的时候,剔除它是明智的!

有106人支持“老队员传带新队员。进行心理和生活指导”,占总数的41.09%;有100人支持“与农村保持联系,关注不断”,占总数的38.76%。说明我们的被调查者中,倾向由学校组织活动的比例在下降,这至少说明了独立于学校的开展活动,本身就意味着规章制度的弱化和我们自身自我能力检验的意向是相合的。其实,“老队员传带新队员,进行心理和生活指导”,这一点本身就向我们强调了实践的优势所在,基于生活经验的信息传递,有着牢固友谊和增强团队凝聚力的纽带作用。同时,这也是我们团队生命力之所在!

关于下乡改进革新的调查

(一)问卷分析部分

关于下乡文化革新改进方面的问题,我们设置为调查问卷的第11题和第12题,围绕着两个问题和方面展开。第一个主要是找出目前下乡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第二个就是寻求相应的解决途径。

必须首先说明的是调查问卷的前四题是有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调查。从前四题可以看出,被调查人中从农村来的和不是从农村来的人数差不多:经济情况中,一般的人数最多,每个经济水平都有包括;有参加过和未参加过下乡的同学;大多数同学对下乡有一定了解。再加上调查问卷的份数达到了258份。这一些就保证了研究这个调查问卷是有意义的,也是比较科学的。

下面,我将作出具体的分析:

1、关于下乡中存在的问题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活动时间太短,无法进入角色

2——选题范围太大,可操作性不强

3——实践活动创新性不强

4——其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认为活动时间太短,无法进入角色和认为实践活动创新性不强的同学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认为选题范围太大,可操作性不强的同学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总体来说,问卷中的三个问题处于平分秋色的水平,按人数排序,较突出的问题依次为时间短、无创新、范围大。

时间短,下乡一般会持续20天左右,前几天大家可能处于生活的适应阶段和心态的调整阶段,接着大家才会陆续进入状态,等到对下乡生活真的适应了,心态也调整过来了,准备认真地开始进入角色时,下乡已经接近尾声了,这可能就是大家选它作为突出问题的原因吧。大家认为无创新也是比较大的问题,可能是鉴于大家心目中的下乡都定位在支教的缘故,其实我认为这是大家基于对下乡不太了解的缘故,这里可以参考大家对下乡了解状况的数据:

65%都表示对下乡不太了解。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下乡中确实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创新的地方,比如我们是否可以办一个村民学堂,普及一下例如农业、法律方面的知识等。关于选题范围太大问题。

2、关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加强对参加活动学生的前期培训

2——对下乡同学的生活条件要求太苛刻,需要稍微改进

3——加强宣传

4——下乡方式多样化

5——其他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下乡问题提出了加强前期培训、下乡方式多样化的建议,还有一部分同学提出改进下乡同学生活条件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前期培训是很重要的,这样既可以尽量减少下乡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又是对下乡地区人民的负责。下乡方式多样化同样是一个比较好的建议,至于到底要增加哪些下乡方式,其实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二)访谈分析部分

为保证结果更为科学,我们的访谈对象十分多样化,大至已全部覆盖到各类与下乡有关的人群中。大多数人都提到,根本原则和精神不变,只是在具体的实施中有灵活性和随机选择性。不变的是根本原则,是对社会的奉献,是自我价值的提升;不变的是精神,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团队合作的精神。具体到管理体制问题,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规定则可以随具体情况而变。

其中,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教育局的阴举国老师在访谈中提出下乡的图片视频资料似乎更多地体现了我们的大学生在做什么,更多地展现的是我们自己在做。问题就出来了。明确地讲,我很少看到里面的农民兄弟,他们的意愿在超过70%的实践资料里面我看不到。这很是说明问题的,那就是:我们下乡去了,我们潜意识里更多的是扮演了下乡体验农家乐方式的实践!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根本就没有装着农人的心思,他们所愁、所苦、所愿我们清楚吗?这就是所说的自我定位,需要我们的学生干部和参与者深刻反思。我们应该把视角定位于我们不仅仅是来体验生活的,更重要的是改善生存!

阴老师还说目前的社团或是组织少有能够坚持的长期性规划。这里的长期性指的是实践项目的长期性。我们做下乡实践的关注三农的项目,不能“三月来四月走”,那就真的成为了下乡农家乐了,要给那里的孩子树立一种信念,这是个长期的事业,而不是宣传我们幼稚思维的展台。即,所做的项目,一定要有长期性!对于被我们社团所关注的“对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下乡在革新改进方面有三点:1.形式需要多样化 2.时间应该长一些 3.下乡的精神应该保留并且继续发扬。接下来,我对这三点进行具体阐述:

1)形式需要多样化。在这一点上,有效的形式越多,产生的效果当然就越大,同学们普遍希望能够形式多样化一些。但是到底应该增加什么样的形式却少有人提出。

2)时间应该更长一些。在调查问卷中,认为时间太短的同学最多。而且,在访谈中,访谈对象也提到说时间应该长一些。时间长才能效果明显,因为问题都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只有长期地努力解决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然而,如何做到时间长。通过调查,我认为,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呆在农村一直带在农村很长的时间是不现实的。但是,正如阴老师说的,我们可以建立一种稳定的机制,有长期的规划,真正让农村的孩子树立一种信念,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农民能够真正因为我们的下乡而又收获,而不是只是追求自我锻炼,而忽视下乡的真正出发点和它的深刻意义。

3)下乡的精神应该保留并且发扬。下乡中的精神是十分宝贵的。队员下乡的意义之一就在于提高队员的实践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在下乡过程中把这种精神带去农村,使农村受益。调查问卷和访谈都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使这些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也是改进的一方面。

总的来说,这次调研让我们明白下乡的优秀精神需要保留,形式需要进一步地创新,而且组织需要进一步地改进机制,活动能够长期地进行下去,在考虑自己收获的同时也要考虑实实在在能为农村带去的东西,我想这是我们最需要改进的问题。另外,在上述分析中提的较多的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规定,应该根据实际和社会发展做出一些改善。有益探索和初步建言:均衡新老队员在实践活动中的合理匹配;把过于泛化的细则提升为原则性的纪律;下乡实践中将有益的民族元素发扬光大;在农村下乡实践联系点更多的开展互动;将老队员回校交流会升格为定期的活动;加强与兄弟院校实践类社团的资源共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