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推进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泗水县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海岱名川”之美誉,为泗水县发展生态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生态旅游业作为促进全县服务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战略举措来抓,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何进一步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已是生态旅游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个问题,县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泗水县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已经形成以泉林为主导,集山、水、林、泉、洞等多种类型的景观。泉林泉群被评为AAA国家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安山景区被评为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宋家沟生态园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同时,泗水县以孔子、孟子的故里为邻,有着古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儒家五圣以及墨子、仲子等众多的先贤都生长、活动在泗河流域。清康熙、乾隆皇帝九次驻跸泉林,并建立两处行宫,形成了厚重的泗河文化。另外,日东高速公路、兖石铁路、327国道横贯东西,省道244线纵穿南北,西临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目前,泗水借助周边曲阜三孔、泰安泰山、临沂蒙

山等知名景区的带动,生态旅游景点已吸引了济宁、菏泽、枣庄、徐州等地市的大批游客。

(二)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泗水县已编制了《泗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确立了“中国泉乡〃生态泗水”的旅游形象定位和“鲁南以泉水和生态为主要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功能定位。确定了三区(南部圣源农业生态旅游区、东部泗河泉林民俗生态旅游区、北部龙凤幽谷自然生态旅游区)、四节点(泗水县城、泉林镇、泗张镇和中册镇)”。最终把泗水建成“生态休闲目的地、生态名县、中国旅游强县”。

(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实施旅游项目带动,全县生态旅游业实现了较快发展。目前,三大旅游板块基本形成。万紫园项目:万紫园旅游区位于泗水县泗张镇,园区占地6900亩,由山东迪尔集团首期投资4.6亿元开发建设。目前,迎宾大道、行道两侧法桐树栽植、北溢洪道拱桥、办公区及配套设施主体等已完工。西侯幽谷项目:西侯幽谷景区总面积13平方公里,由山东火炬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目前,西侯幽谷柏油环山路、,观光塔、魔塔等景观工程也已竣工,山内栽植各类景观树木。泉林泉群景区:泉林泉群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级景区,古卞桥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形成了山水自然景色与人文历史景观相结合的大旅游格局。泉林泉群

景区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被列为全县重点项目之一,规划现已完成并通过专家组评审。

(四)旅游服务设施和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县有四星级酒店和三星级旅游度假村各1家,旅行社3家,大型旅游购物和旅游接待场所10余家,厨师协会1家,国家二星级旅游厕所1处。泉林泉群景区、安山寺景区、泗水圣源酒店、圣源度假村、泗水旅行社、寻芳旅行社等6家单位加入金穗中国旅游卡会员单位,泉林泉群景区纳入全市旅游“一卡通”年票范围。同时,西侯幽谷项目带动了中兴路北延、山内几座大型水库、环山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0xx年,全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430多人,各景区(点)共吸引游客约62万余人次,旅游业社会总收入达1亿多元。20xx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5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7200余万元,旅游业已成为泗水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县的生态基础较好,生态旅游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目前正处于加快推进旅游景点建设阶段,推进生态旅游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以简单观光型为主,文化内涵发掘不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层次

较低。大多景区还是原生态状态,一些生态景区有点看头、没有说头,可参与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是市场的规模不大,客源相对单一。没有建成有较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景区(点),客源多为近郊游,远方或更远的国际客人的数量相对很少,游客主要来自省内,特别是面向鲁西南的济宁、枣庄、荷泽、聊城和临沂。“中国泉乡〃生态泗水”品牌的知名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是旅游宣传品发行量较少,宣传力度不够。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运用频率较低,网络媒体使用欠缺,户外广告重视不够,目前促销重点仅放在济南、曲阜等地,虽然目标市场定位不错,但该市场仍显狭窄,且数量有限。目前还未将 “中国泉乡,生态泗水”旅游品牌的共识。

四是旅游运行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健全。旅游产业链条短,各环节松散,旅游景区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浏览层面,多数游客仅仅是转转看看,逗留时间短。同时,缺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的特色产品,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旅游产业配套能力低,综合效益差。

三、原因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顺,造成重复建设,特色不鲜明。我县旅游景区没有建立统一行使国有旅游资源所有权的代表机构,造成景区在行政建制上分别隶属不同的乡镇或部门,在行业上隶属建设、文化、林业、农业、旅游、宗教等不同

部门,存在着专业化管理和旅游统筹发展之间的矛盾,削弱了对旅游景区资源的整合开发和有效保护。县内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大部分通过招商引资由民营资本运作或由各乡镇管理,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宏观指导职能较弱,造成各景区之间存在重复建设、差异性不明显、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二)投融资力度不够,旅游产业链难以拉长。由于我县经济欠发达,对生态旅游业前期工作财政应该支付的资金难以筹措,对开发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财政支付较少。另外,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景区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致使景区景点建设滞后,可供游览休闲的面积小,景点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差,主要停留在吃、行、游三个方面,在延伸住、购、娱等第三产业方面比较滞后,旅游拉动县域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

(三)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造成旅游景点开发进展缓慢。目前,我县的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主要依靠政府及职能部门来开展,全县还没有专门运作旅游项目的旅游开发公司,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运营机制,没有把各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推向市场,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资源开发机制,致使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投入不足,造成旅游景点开发进展缓慢。

(四)文化内涵发掘不够,导致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一方面是因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在资源整合上协作不够,另一方面对旅游文化发掘得不深。目前我县还没有组织专门力

量对旅游文化进行发掘整理。民间一些热心人自发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也因受到资金、视野等各方面条件限制效果不明显。由于导游在解说时内容单薄,景点魅力大打折扣。

四、几点建议

在我县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生态旅游亟需立足我县独特优势,正确选择新的突破点和发力点,进一步开拓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为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围绕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确定四个理念。

要加快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发展水平,理念更新要先行。在发展过程中,确定四个理念。

1、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要促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泗水高效农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泗水县娱乐、信息等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2、改善县域生态环境的理念。生态旅游业要服务于泗水建设“生态名县”的战略目标,促进泗水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通过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强化居民的生态意识,推动经济发展向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3、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发挥旅游社会功能,促进泗水县和谐社会构建。以旅游发展带动泗水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应充分考虑

农村社区的利益保障。对居民参与旅游经营采取支持政策,允许居民在统一管理下进行有序的土特农产品零售,在旅游企业招募员工时优先考虑居民子女,为居民尽可能创造就业机会。

4、提高区域知名度的理念。通过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提高泗水旅游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将泗水县建设成为以泉水为特色的生态观光、绿色休闲、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大县,提高泗水县区域知名度,成为中国旅游强县。

(二)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推进旅游景点开发建设

要树立“发展抓项目和依托项目办旅游”的思路,拓宽旅游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步伐。

1、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泗水依据良好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国家政策资金扶持的项目。比如:自然保护区、农业旅游示范区、湿地建设等项目会得到国家、省市资金的扶持。要做好项目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扶持,将项目列入国家、省市扶持项目建设之中。

2、强化政府资金投入。政府是生态建设的投资主体,应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用于旅游项目规划设计、重点项目论证、项目招商、贴息补助等。同时,政府要强化旅游专项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市场主体向旅游行业投入提供基础条件,加快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3、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对旅游项目实行资金、贷款扶持,从用地、用水、用电、税收和通讯等方面提供优惠。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各界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投资开发。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优势旅游项目,建立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利用多种途径广泛发布招商信息。借鉴经营城市的新理念,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财团参与我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通过招商引资成功运作了西侯幽谷、万紫园等旅游大项目,通过民间资本成功开发了诸多乡村旅游景点,已走出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景点的成功路子。

4、鼓励民营资本介入。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介入旅游项目开发,通过实行股份制,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旅游开发项目。建立效益驱动、投向明确、产权清晰、政策配套的投资机制,广泛吸引个体私营企业和相关产业投资旅游产业。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竞争型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三)整合资源,打造品牌,选准生态旅游主攻方向。 整合资源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促进生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1、发挥优势,准确定位旅游产品。统筹考虑泗水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及周边旅游区的特色,确定以圣地生态观光

休闲、泉水古镇寻芳为主体开发产品,立足于自然生态、圣源文化两张牌,做大做强圣地生态和泉水古镇两个龙头生态旅游产品,以山林生态休闲、农业生态观光为辅助开发产品。

2、品牌优势整合,重点项目推进。打造以泉水、生态山林和泗河文化为核心内涵的“泗水寻芳”旅游品牌,树立“中国泉乡〃生态泗水”旅游形象。以泉林、西侯幽谷、万紫园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旅游产品在短期内实现较大提升,为泗水旅游尽快聚敛人气,促进旅游发展的快速启动。并以大项目为核心,逐步辐射带动周边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实现旅游的稳步发展。

3、集群优势整合,整体项目推进。按照区位条件,重点开发建设四大生态旅游区域:以泉林泉群、青龙山、雷泽湖为核心的泗河文化观光旅游区,以圣水峪乡、泗张镇为核心的圣源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区,以凤仙山、龙门山、西侯幽谷为核心的龙凤幽谷自然生态区,以泗水新城、泗河、济河城区段为核心的沿河观光游览区。

4、与“乡村游”整合,特色推进。挖掘泗水县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以农业、农村和乡村民俗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开发,积极探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的“农家乐”旅游方式等来充实旅游内容。

5、与“文化游”整合,协助推进。针对我县生态旅游开发普遍缺少文化内涵的现状,应加大力度挖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组织专门力量并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整理、宣传及导游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基础工作。依托古老历史文化积淀,国家级重点文物泉林古卞桥,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圣水峪三王墓等遗址古文物,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文化带来的审美享受。

(四)拉长产业链,凸显生态旅游的产业效应。

旅游被看做“三产”的先导,能直接带动交通、金融、电讯、商贸、文化、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也能间接推动一、二产业发展。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将泗水县旅游功能由单纯观光向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综合服务转变。一是打造特色餐饮业。突出泗水的地方餐饮文化特色,深入挖掘虹鳟鱼、鲟鱼、冷面、泉林扁蛋、糁汤等特色餐饮资源和美味佳肴,组合到生态旅游产品中整体开发,创造出泗水独特的地方餐饮品牌。二是提升住宿档次。突出自然环境幽和特的优势,在西侯幽谷、圣公山、泉林风景区等地建设山地型生态度假住宿设施,着力建设圣源度假村、银杏园生态度假村。适度控制新建住宿设施,以星级申请、整体提升、优化结构为主,提升住宿档次。三是完善的交通设施。以现有交通主干道为基础,加强内部道路建设,形成外联曲阜、蒙山、泰山等热点旅游区,内联几大重点旅游区的交通体系,让游客真正能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开。四是配齐娱乐设施。本着高品位、高层次、多样化的原则,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构建泗水文化娱乐服务设施,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游乐园,在县城和主要景区合理布局咖啡屋、健身房、游泳池、网球场、保龄球等娱乐场所,在主要生态旅游景区设置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娱乐项目,吸引游客参与。五是开发特色纪念品。泗水物产丰富,开发生态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条件优越。以现代科技、泗河文化为基础,以设计创新为手段,开发具有泗水文化特色、独具风格、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商品。

(五)多渠道宣传营销,进一步拓展生态旅游市场。

要按照“政府做形象、行业部门做渠道、企业推产品”的总体市场宣传营销理念,不断拓展生态旅游市场。

1、强化宣传促销手段,整体营销。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户外广告等多种形式包装宣传泗水旅游品牌。整合地方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营销、整体营销。政府部门、旅游社、宣传媒体、社会团体广泛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

2、拓宽宣传促销范围,品牌营销。在巩固近距离市场的基础上,对外应与旅游客源地建立广泛的联系,大力开拓沿线客源市场,积极开发鲁西南、周边省份等潜在旅游客源。应紧紧抓住泉水和生态这两个主题,极力地打造“中国泉乡,生态泗水” 旅游品牌形象,以旅游品牌拓展旅游市场。

3、编制旅游线路,联动营销。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的联系,合作编制推出多条旅游线路,将泗水打造成曲阜、泰安和蒙山等热点旅游区的顺访型旅游区和特色接待地,借助与曲阜的关系,纳入“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泗水的生态泉水与蒙山联动,推出“蒙山看山,泗水看水,山水相映,胜比仙境”的联动旅游产品,争取市场多赢。

(六)加强环境保护,确保生态资源有序利用。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切实做到保护优先,使生态资源得到有序利用。

一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旅游产品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对于旅游开发商,应在科学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旅游发展不能超出资源环境容量,杜绝短期经济行为;对于游客,应增强环境意识,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二是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开发的原则。“永续利用”要求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

要,而且还顾及到后代人的进一步需要。坚持开发服从保护,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一旦开发与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否决权。三是坚持生态环境教育原则。加大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和普及推广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强化宣传和引导。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观,树立全民生态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建设良好的生态软环境,促进旅游业生态化发展。

(七)立足本地实际,建立完善有效的推进机制

创新机制是推进生态旅游建设的重要保证。在生态旅游上要完善四方面的推进机制。

1、创新管理体制。在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方面,要协调好建设、国土、林业、农业、交通等旅游相关部门,提高旅游发展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在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分工方面,将政府主要职能放在健全旅游市场机制、完善旅游市场体系、制定和实施旅游产业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

2、完善投融资机制。坚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制定旅游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招商引资为主体,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

3、搞活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关系、改革经营制度、改革成本核算方法和收益分配制度,加大项目资金、经管资金

的投入,并完善税收及其它经济手段。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把各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推向市场,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资源开发机制。

4、建立考核机制。把生态旅游业发展纳入县经济社会发展年终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把生态旅游指标落实到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实行层级目标责任管理,进行严格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级领导重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5、引进人才机制。发展旅游业,旅游人才是关键。目前,全县的旅游人才相对不足。要加强与各旅游院校、旅游景区联系,积极引进旅游人才,加强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推进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

政协泗水县委员会办

公室

二O一O年六月二十六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