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急救护理学实验报告

《急救护理学》

实验指导与实验报告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20##年2月

实验一        救护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常用的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的方法。

2.熟悉止血、包扎法、骨折固定的原则。

3.做到止血有效,包扎松紧适宜、骨折固定有效。动作熟练,轻巧、准确。

【实验内容】

1.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的用物准备。

2.受伤部位的评估。

3.常用四肢止血、包扎的、前臂骨折固定步骤与方法。

【实验用物】

病床单位及进口普通护理人模型、无菌纱块、各类型的绷带及棉垫、三角巾、多头带、治疗盘、止血带、止血带衬垫、夹板、记录牌、笔等,必要时备屏风。

【实验程序】

1.准备工作:

(1)    操作者的准备:仪表、洗手、戴口罩。

(2)    环境的准备:安静、光线充足、安全。

(3)    病人的准备:核对病人、解释、评估、取适合体位并暴露伤口。

2.备齐用物至病人的侧患。

3.上止血带:

(1)    大腿或上臂上1/3铺衬垫,扎止血带。

(2)    记录牌上注明:上止血带日期、时间。

4.包扎:

(1)    棉垫或纱布(视伤口而定)覆盖伤口,用绑带从肢体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

(2)    包扎方法正确,外观美观,不违反原则。

5.前臂骨折固定:

(1)    适当牵引;上夹板,分三段用绳索固定。

(2)    上三角巾,使上肢处于功能位。

6.观察:肢体保持功能位置,肢端血运及止血效果良好。

7.整理、记录和评价。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节次:

                              


 实验二    气管插管术

【目的要求】

1、掌握气道开放的有效手法及气管插管的用物准备。

2、掌握气管插管术的操作方法

3、做到有效通气,动作熟练,轻巧、准确。

【实验内容】

1、准备经口气管插管的用物准备

2、开通气道的常用方法及怀疑颈椎损伤病人的有效通气法

【实验用物】

     病床单位及进口气管插管护理人模型、治疗盘、无菌治疗巾、喉镜、气管套管、牙垫、3M胶布、铜芯、10ml注射器、气囊面罩、一次性手套、听诊器、吸痰机连接管、吸痰管两条、无菌盅、生理盐水。

【实验程序】

1、准备工作:

   (1)操作者准备:着装规范、洗手、站立在病人头顶部。

   (2)环境准备:安静、光线充足、安全。

   (3)病人准备:去枕平卧、可肩下垫小枕摆修正体位。

2、插管前工作:

   (1)呼吸囊面罩通气。

   (2)戴手套吸痰、清理口腔分泌物。

   (3)检查喉镜灯是否光亮、导管气囊有无漏气。

3、置入喉镜:

   (1)协助固定病人头部、不合作病人固定头部。

   (2)开通气道。

   (3)将喉镜从病人口腔右侧缓缓置入。

   (4)拔出铜芯、置入牙垫、退出喉镜。

   (5)呼吸球囊纯氧接气管套管通气:观察胸廓有无起伏。

   (6)气囊内注入气体5~8ml。

   (7)用3M胶布先固定导管与牙垫,再予蝶形法固定于脸颊部。

4、给予呼吸球囊或呼吸机连接。

5、整理和记录。

6、评价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节次

实验三    正压面罩通气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气道开放的有效手法及正压面罩通气的用物准备。

2、掌握正压面罩通气的操作方法及CE手法。

3、做到有效通气,动作熟练,轻巧、准确。

【实验内容】

1、准备正压面罩通气所需要的物品

2、熟悉正压面罩通气的适应症

【实验用物】

     病床单位及进口气管插管护理人模型、处于备用状态的简易呼吸球囊装置

【实验程序】

1、准备工作:

   (1)操作者准备:着装规范、洗手、站立在病人头顶部。

   (2)环境准备:安静、光线充足、安全。

   (3)病人准备:去枕平卧、头后仰。可肩下垫小枕摆修正体位。

2.操作者位于病人的头侧, 打开病人气道(将头部向后仰,并托牢下颌使其向上),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有假牙者取出假牙,保持气道通畅。(气道开放的标准: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或床面垂直)

3.将连接导管接于供氧装置上,氧流量为10L/min,并连接储氧袋。若无供氧装置则将储氧袋及连接导管解下。

4.左手用面罩盖住患者的嘴与鼻子,并以C型手法压住面罩使其紧贴患者面部,并用中指,无名指,小指托患者下颌部位, 呈E形状,以保证气道通畅.右手压缩呼吸球,使氧气或空气送入肺内. 有气管切开及插管者备一标准接头,将硅胶球直接接于接头上。

5.压缩频率: 成人 12―15次/分   儿童  14―20次/分   婴儿  35―40次/分

6.压放速度根据病人吸呼比: 1:1.5-1:2

7.每次挤压的容量在1L的球囊为1/2~2/3,在2L的球囊为1/3。

8.评估效果:

(1) 注视患者胸部上升与下降(是否随着挤压球体而起伏)

(2) 经面罩透明部分观察患者嘴唇与面部颜色的变化。

(3) 经透明盖,观察单向阀工作是否正常。

(4)在呼气当中,观察面罩内是否呈雾气状。

9.整理与评价。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节次

实验四  心肺复苏

【目的要求

1.徒手心肺苏的操作方法。

2.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的标准。

3.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效;心脏按压部位、频率、深度准确,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正确。

【实验内容】

1.呼吸骤停的诊断标准。

2.复苏的步骤与方法。

3.心肺复苏的效果。

【实验用物】

病人、床单位及进口心肺复苏护理人模型,无菌生理盐水纱布

【实验程序】

1.准备工作:

(1)    操作者的准备:仪表、洗手、戴口罩。

(2)    环境的准备:安静、光线充足、安全。

2.将病人转移到安全的环境。

3.护士站于病人右侧并进行判断意识。

4.无意识马上呼叫120。

5.病人体位:平卧位,背部垫木板,暴露胸部。

6.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使用“一看、二听、三感觉”判断是否有呼吸,判断时间大于5s,小于10s。

7.人工呼吸:

(1)        吹气:一手托下颌,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捏病人的鼻孔,深呼吸后紧贴病人口部用力吹气至胸廓抬起。

(2)        吹气、排气有节奏。吹起时间持续1s,然后松开鼻翼。吹两口气。

8.触摸颈动脉,无搏动,进行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2)按压方法:一手的掌根部按在病人胸骨中下部1/3交界处,另一手压在该手的手背部,肘关节伸直,手指翘起,不接触胸壁,利用体重和肩臂部力量垂直向下用力挤压,使胸骨下陷4~5cm,再原位放松,掌根不离开胸壁。

(3)按压频率:100次/分。

9.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2:30)操作5个循环为一组。

7.观察操作后的有效指证(意识、肢体运动、呼吸、循环、面色、甲床、瞳孔等)。

8.整理病人和清理用物。

9.记录。

10.评价。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节次:

实验五    除颤术

【目的要求】

1、熟悉除颤术的应用指标。

2、掌握除颤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熟悉非同步除颤和同步除颤的使用指标。

【实验内容】

1、室颤的判断。

2、除颤术的步骤与操作方法。

3、除颤仪的清洁与保养。

【实验用物】

     除颤仪、电极贴、导电糊、生理盐水、纱块、75%酒精、模拟人

【实验程序】

1、准备工作:①着装规范。

②评估病人意识、颈动脉搏动、心电图显示、病人心前区监测电极的连接情况

③患者准备:平卧、松解衣服纽扣,检查并除去金属及导电物,暴露胸部。

④用物准备:除颤仪、导电糊、电插板、急救用物

2、除颤:    ①电极板上均匀涂上导电糊。

②打开除颤开关。

③选择合适能量

                                     单相:360J

                              成人

                                    双相:200J

              非同步除颤

                              小儿:2~5J∕kg

              同步电复律时:按医嘱执行,最小从50J开始。

           ④ 充电:按APEX电极板侧面手柄上的黄色按钮Charge键,充电时红色指示灯亮,充满电时仪器会发出声音

           ⑤放电:将电极板紧贴病人胸部,按Shock键,放电时,术者喊care,任何人不能触碰到床以及病人。

3、观察:①病人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②除颤仪电极板接触皮肤的情况。

         ③看病情是否要再次除颤。

4、整理和记录。

5、评价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节次:

          

 

第二篇:急救护理学课程

《急救护理学》课程

自评报告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急救护理学教研室

20##年5月

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急诊医学和急诊护理学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急诊护理工作是全部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部医疗护理服务工作的前哨,为此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于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急诊护理学课程。

本课程秉持“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护理理念,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吸取欧美等国家先进的急救护理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特有的教学模式,使得我们在国内急诊护理学教学水平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课程概况

急诊医学在医学发展中仅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急诊护理学是在急诊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中诞生的,她是急诊医学与护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随着我校护理学院的建立,急诊护理学学科也经历了由无到有,逐步成熟的发展历程。

为加快急诊医学学科建设,1992年中国医科大学在国内首次与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合作开展了《急诊住院医师培训项目》,CMB资助该项目80万美元,拟在五年内完成。该项目培训内容包括医学本科生、护生的急救医学课程计划;急诊医师培训计划;急诊护士的培训计划;急救医学的普及性教育计划。随着项目的进行,CMB又后续提供资助资金20万美金,使该项目资助资金达到共计100万美元。在该项目资金的资助下,我科先后派出8名医护人员赴美国学习急诊医学实践模式进行师资培训。学成回国后在临床率先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急救分区模式,同时配备了高级心肺复苏全套先进的急诊教学设备及计算机、复印机、投影仪等先进的办公仪器设备,使我校急救医学教研室和急救护理教研室成为国内拥有一流急诊医学与急诊护理教学条件的教研室。此外CMB还同时资助40万美元用于我校附属第一院中毒防治控制中心的建设,在全国医院医疗卫生系统中亦属首创。这两个项目为急救护理学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雄厚的师资力量、现代化的急诊教学设备、良好的临床实践教学环境。

同年由于护理学院的建立发展,把急救护理学课程纳入必修课成为必然,我科于1992年开始承担本科层次的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由于当时急救护理教学人员学历低,师资力量薄弱,此时的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是靠医护配合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进行讲授的,由到美国参加过师资培训的黄建群教授等医生讲解急危重症及心肺复苏等课程的主体内容,由护理教师讲解有关急救护理学内容,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6学时。实践课时24学时。此阶段的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医护分界明显,不能很好地融合现代临床护理与护理教育的理念,对培养21世纪的高护人才有不足之处。 

20##年急救护理学课程在吸取临床医学教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保留了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等突出急救特色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大量融入了临床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授课教师由高学历毕业的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担任,授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以评判性思维方式,解决临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是始终追踪国际最前沿的医学护理信息,不断引进国内外最新急诊护理学内容,运用美国急诊护理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与国际接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急救护理学知识一直是国内外最前沿的急救护理知识与技能。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急救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学科,在教学中实践课占有很大的比重。遵循“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护理理念,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为此急救护理教研室配备了先进的急救实验教学设备,以生动、直观的场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每学年安排24学时的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2:3,从而满足了培养21世纪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

经过二十多年来教学方法的探索,急救护理学在我校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临床急救护理工作需求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受到历届护理学生的青睐。在每年毕业前的学生高级选修课中,急诊科急救护理学专业都是接收学生人数最多的科室。 

在今后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工作中我们还要通过不断尝试与改革,为本课程的建设提高和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队伍力量雄厚:

   教师队伍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参与《急救护理学》教学的教师共12人,其中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5名,研究生学历教师2名,本科学历教师7名,大专学历教师4名。本课程已经形成一支学历机构合理、师资配置完善、梯队建设良好、结构比例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

(一)课程负责人

基本概况:课程负责人张波,1959年出生,主任护师,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科护士长。1989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的护理教育专业文凭课程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CMB项目的资助下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接受急诊护理实践与教学培训九个月;1999年毕业于泰国清迈大学获护理硕士学位。

社会任职:张波老师除了担任护理学院教学工作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的管理工作外,还兼职多个学术团体职务:《护理研究》、《现代临床护理》杂志编委;辽宁省护理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沈阳市护理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等。

教学工作:自1993年起承担“急救护理学”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平均每学年48学时,为两届“现代复苏技术与急救护理新进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负责人。

科研工作:承当与参与中国医科大学校级课题二项,为《应用寻证医学改进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课题负责人,是《PBL在护生急诊临床实习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参与者。

主编与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学院规划教材5本,参编教材10余本,发表第一作者文章共计10多篇。(详见精品课程申报表)

研究生工作:自20##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急救护理,到目前为止,研究生5名,已有2名毕业。

(二)主讲教师

1.  代颖:1974年出生,硕士学位,主管护师,讲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长,1998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担任护理工作,20##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护理学硕士学位。连续5年来承担护理学院、高职学院的“急救护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每学年平均教学时数36学时以上,参与实施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项,为“应用PBL教学法提高护理本科生临床急救能力的研究”的课题项目负责人,参编教材2本,20##年于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青年讲课教师比赛中获“优秀讲课教师”称号。

2.  刘翠华:1966年出生,主管护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长。

承担“急救护理学”教学工作,每学年教学时数36学时以上,包括理论与实践教学,20##年选为辽宁省护理学会第八届急诊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被评为中国医科大学高职技术学院优秀教师。

3. 其他:刘淑英,王玉菊,吴晶,钱红,均为主管护师,具有丰富的急诊护理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多年来承担“急救护理学”的部分教学工作,深受学生欢迎。

(三)青年教师培养措施及成效

培养措施:

青年教师是教研室发展的后备力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着教研室的发展前途,近五年来,我们加强对本课程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并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取得了实际效果:

1.制定相关要求,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

  2.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工作,如指导教案的书写、备课的方法、讲授的方法以及文献查询充实授课内容等。通过老教师对年轻教师业务上的指导,使一批年轻的教师健康成长,提高了教学质量。

3.每位青年教师必须经历“准备-实践机会(辅助)-独立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的成长过程。首先,给青年教师创造机会,如在带教前由资深教师个别辅导,先承担实践课辅助教学,确认其具备熟练的实践教学技能后再逐步过渡到独立承担实践教学课;其次,经过1-2年实践课教学后选拔优秀者承担课堂教学。在理论授课前,进行授课技巧培训,观摩听课,再经过试讲,评议合格后才能向学生授课;最后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邀请课程负责人、院、系督导组专家评价与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4.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进修提高,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各地及院内组织的师资技能等培训或进修学习,为承担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培养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吸收青年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教学科研,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6.大胆使用人才,培养教学秘书、科研秘书,提拔科室骨干力量,促进人才的发展。

取得的成效:

1.年轻教师层次不断提高:代颖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李欧等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2.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高:20##年选派高雅竹参加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组织的操作技能培训,并且于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3.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代颖硕士毕业论文“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提高

护理本科生临床急救能力的研究”收入CNKI全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中,

并且在读研期间参与《急救护理学》(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年2月 第一版)

的编著工作,同时为《临床诊疗技术手册》(辽宁技术出版社 20##年1月

第一版)的译者。

4.20##年急诊科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评为“优秀临床带教科室”。

5. 刘淑英20##年被中国医科大学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评为“优秀教学秘书”

三.教学内容丰富创新

(一)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定位

急救护理学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护理理念,热爱护理专业,爱岗敬业,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慎独严谨的品行,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有良好的护士仪表、举止、语言、态度和职业情感。

2.知识目标: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急救护理理念,具备较扎实的急救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具有主动求知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能力目标:掌握急救的基本技术、技能;能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尽快地转化为护理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评估服务对象的病情、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将掌握的专业技术转化为从事临床急症护理的职业本领。

(二)理论课程设计思想及教学内容

 设计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口结构日趋老化,疾病谱正在发生转变,急重症病人无论在数量及严重程度上都在日益增加,在此发展趋势下,我们保持急救护理学教材的基本内容结构,在此基础上调整部分课程内容,重点放在“急”字上,以突出常见急危重症的救护及急救技术配合应用的特色,并结合欧美等国家急救护理教学先进理念,建立了更具特点、更趋合理的新的教学内容框架。

教学内容安排(36学时)

(三)实践课程设计思想及教学内容

 设计思想: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是急重症护理课程教学中

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基于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向国际看齐,建立高效率的急重症护理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利用齐全的实验模型(如气管插管模型、心肺复苏模型、心电监护、除颤仪等),通过教师分小组示教(每位教师带教10位学生)、指导每位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自评与互评、实验室开放、老师提问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来达到实验教学目的。通过危急重症抢救情景设计、小组作业和讨论形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整体综合急救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部分共有10项操作,总学时为24学时。具体内容和相应的学时数如下:

四.教学条件优越

(一)教材及相关资料

理论使用教材

1.      张波主编  《急救护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 

2.  周秀华主编.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

参考教材

1.      王一镗主编 《急诊医学》第三版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6

2.      王佩燕主编 《急诊医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      20##年国际心肺脑复苏指南

   配套实验教材:

护理部与急诊科自编讲义《急救护理基本操作》,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此配套实验教材简明、易懂,有助于学生学习。

(二)实践教学环境

急诊科配有专用教室一间,教室里配有各种教学设施,有CMB项目资助的全套初级与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教学设备,包括多功能心肺复苏模拟人2个、心肺复苏模拟人2个,气管插管模型4个、危险性心律失常计算机演示仪器2台、心电图机5台、心电监护仪、输液泵、呼吸机、除颤器、负压吸引器等仪器若干台。

(三)临床教学环境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为培养高级医疗护理技术人才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其急诊科为“急救护理学”的主要的临床教学基地。

1.拥有良好的教学、管理、基础和科研条件,完善的整体医疗、护理的工作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急救护理学》的临床实践活动,机会充足,有助于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和全面照顾病人的能力;

2.拥有充足的病员和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能充分满足本课程学生课间见习和临床实习的需要;

3.拥有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与医疗设备,所开展的新型医疗技术以及相应的护理实践,能及时补充和拓展本课程中相关内容,可保证“急救护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并对急救护理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有相应的促进作用;

4.拥有高水平的临床师资,临床带教教师均具备较高的临床急救护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教学能力及人格特质,能够满足学生的临床见习与临床实习需要,能保证“急救护理学”的临床教学质量。

(四)图书馆馆藏资源

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14年,其前身是1892年始建的辽宁医学院图书馆和1911年创办的满洲医科大学图书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本馆被国家卫生部认定为全国医学文献资源网络东北地区中心馆,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被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和辽宁省技术监督局认定为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图书馆设有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各一个,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全面的利用馆藏电子资源、网上资源和教育培训的条件,并可为校内学生提供各类网上文献信息服务与技术指导,其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医学图书馆的领先水平,在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服务水平和管理上已达到全国高校图书馆一流水平。

  图书馆建筑总面积达15000m2,设有书刊阅览室8个,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阅览室各一个,网络教学实验室一个,现有阅览座位913个。电子阅览室便于学生上网浏览、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尤其可检索利用校园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多媒体阅览室设有多媒体计算机40台,磁带录放机32台,学生既可上网查阅、浏览文献,也可阅览各种VCD、DVD教学资料,便于学生开展自学。8个书刊阅览室分别是社科阅览室、社科借阅室、科技阅览室、科技借阅室、现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和参考咨询室,便于学生参考相关文献资料。

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截止20##年底藏书总量达82.3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25.10万册,拥有大量的的护理学基础的参考书籍,并收藏生物医学专业期刊6537种,现订期刊1531种(其中外文期刊611种),其中包括《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护理研究》等。

目前订购的外文全文数据库有Springer、OVID、ASP、BSP、Proquest Medical Library,中文全文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全文图书等。收藏检索数据库有1990年以来的SCI光盘数据库、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医学近期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CD)等。

以上资源均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网络教学环境

我校建立了校园网站、教育技术中心网络和网络教育学院网络,速度为100.00 mbps,教学内容可上传到校园网。我们积极参与网络教育学院网络教学,目前已经举办了6期网络教学。其中网络教学中的网络电视教学已经覆盖山东、浙江、甘肃、辽宁和广东五省的三十多个城市,近期学员已达到1800余人。登录我校教育技术中心网站,可以查看《急救护理学》网络电视教学的影像资料

网址为:http://des.cmu.edu.cn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急救意识,讲授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训练急救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综合急救能力,因此我们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课程目标,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了下列改革:

(一)教学方法

1. 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应用PBL教学法,教师根据病情可能发生、发展的规律,应用临床思维来启迪、引导学生,学生经过课前为解决问题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并适当查阅文献、课外资料,同学间针对教师布置的思考题相互发表见解并激烈讨论等精心准备,课堂上又通过自述事例、每位学生发言及回答他组学生的提问及老师的引导等一系列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从而化理论为实践,促进了学生多项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急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选用“急性心肌梗死”模拟病例,让学生对其进行病情评估,并且对所应采取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生在课堂中踊跃发言,勤于思考,增强了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师生间的沟通、同学间的协作、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2. 小组轮转法:

小组轮转法是急救护理学实践课中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采取分别将带教

老师和学生分为A.B.C.D四个小组,四个小组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讲解不同的临床技术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对应的每组同学讲解操作技术并监督学生熟练完成操作练习,所在这一组的学习完成之后,再转入另一个小组进行新的内容的学习和练习,这样像车轮滚动式的转动,循序渐进地完成A.B.C.D四个小组的学习过程。

   在急救护理学实践课程中采用小组轮转法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节省更多的教学时间,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课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由带教老师进行监督,对操作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给予指正, 保证了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掌握, 使学生的操作技术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熟练,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得到了学生很好的反馈效果。

3. 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并在其问题教学法的基础上创立的实用主义教育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它是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设计。在急救护理学中,我们对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心脏骤停、多发创伤等急症进行紧急处理场景仿真展示。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是:① 授课前一周,将每班学生随机分成六组,每组平均4-5人。教师将要学习课程的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提出学习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提出要求:最好每组同学选择不同的内容,跳出书本的限制。②每组同学自己设计,制订计划。③上课时,让每组同学展示自己选择的内容,实施拟订的计划。实施时,同学创设了不同的情景,运用具体的材料,选择讲解、角色扮演等不同的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提醒、暗示、建议和鼓励。④ 最后进行效果评价。评价时,我们采取了自评(小组同学首先进行自我评价)、他评(由其他各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教师评价(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运用设计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及自学的能力是护理教学的关键。而设计教学法注重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也提出很多问题。

设计教学法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设计教学法的过程中,由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决定学习目的、内容,并在自行设计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它使抽象、乏味的被动学习变成积极寻求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愉快经历。

4. 启发讨论式教学法

急救护理学涉及范围比较广,覆盖知识面比较多,各种危重症是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对于这样的课节,在讲授时我们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如在个案护理实践课中,以小组作业形式,教师引领学生到实际病人处,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综合分析,找出问题,结合理论讲授内容,查阅各种文献,积极讨论,辅之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得到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给学生们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老师进行补充归纳,并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活跃了学习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针对具体急诊病人提出紧急处理措施或主动配合医生进行紧急处理的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的综合急救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也使他们对急救护理学的今后继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急救护理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选择记录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生的感官最有效刺激的信号,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其直观性、生动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等特点,并注意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真实的情景,设计学生的反思过程和表述过程等,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解“心脏骤停与心脑肺复苏”时,采用声像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方法,从多角度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与除颤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兴趣,提高注意力,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此外,也由于医学知识飞速发展,急救仪器设备日新月异,单纯的教科书内容很难与时代同步,而网络教学课件在教学大纲为基础的同时,课程内容随时更新,穿插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三)上课规模与教学效果

多年来我们承担护理学院、高职学院、网络教学学院、成人教学等多个层次的急救护理学教学工作,平均每个层次每学年的学时数均在36学时之上,每学年各个层次学生总人数合计900人左右。

带教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给学生创造实际参与与亲自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急救护理思维方式,沟通与表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始终很高,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对教学效果一直给予很好的评价。

六.教学效果评价好

校外专家评价:

1.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刘宇副教授的评价:

“中国医科大学的急救护理学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先进性、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适应了当今社会与医学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该课程中所融合的有关国外急救护理的先进理念,架起了国内急救护理学与国外急救护理学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了我国急救护理人才的培养。我认为该课程已处于国内同类课程领先水平。”

2.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 郭爱敏副教授的评价:

“该课程强调“时效为先,生命第一”的理念,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体现了课程建设的先进性、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适应社会与医学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小组轮转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等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本人认为中国医科大学急救护理学课程建设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水平。”

校内同事评价:

1.中国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主任、日本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石玉秀 教授的评价:

“急救医学教研室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资助下,先后遣派十余名医护人员去美国进行师资培训,率先引入美国急诊医学实践模式,实行急诊分区管理制度,并首次购入急诊教学等仪器设备,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力量雄厚。多年来,该课程不断发展,形成了课程内容汲取临床医学精华并融入整体护理特色,充实了教学内容;理论课程上注重师生互动,应用PBL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思维;实践课程上独创小组轮转法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获得学生好评,教学效果好,主编参编卫生部规划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发表多篇相关论文。该课程教学特色鲜明,能够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处于国内同类课程领先水平,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2.护理学院教学督导 于艳秋 教授的评价

“急救护理学的理论授课部分,教师能够精选教材、收集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体现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并能反映学科进展。

授课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精心设计问题与范例,采取讨论式等方法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恰当运用外语,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总之,通过对多为急救护理学教师的听课,我对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同时授课老师也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学生评价:

在每个学期学校组织的背靠背的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反馈中,学生对包括体现教师五大素质(备课,知识传授,培养能力,思想教育,教育方法及手段)在内的16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在百分制的评价体系中,近三年被评价的授课教师的平均满意度均在85分以上,优良率达100%。

七.教学研究成果丰厚

(一)教学研究课题:

 1.应用寻证医学改进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

    (CMB03-793项目课题开发子课题 张波课题负责人 2003~2005 )

  2.应用PBL教学法提高护理本科生临床急救能力的研究.

    (CMB03-793项目课题开发子课题 代颖课题负责人

                                  张波主要参与者 2003~2005 )

  3.急救医学培训项目

            (CMB G#91-537EMTP   资金投入:100万美元

                                  项目参与者  1992~1996)

 (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张波 项目负责人)

  现代复苏技术与急救护理新进展           (项目负责人  1997年07月)

  整体护理相关知识及持续性质量控制学习班 (项目负责人  1998年08月)

  现代复苏技术与急救护理新进展           (项目负责人  20##年08月)

  现代复苏技术与急救护理新进展           (项目负责人  20##年07月)

  现代复苏技术与急救护理新进展           (项目负责人  20##年07月)

  危重症与急救护理新进展                 (项目负责人  20##年11月)

 (三)发表论文:

  1.张波等 继续护理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30—431

  2.张波等 应用持续性质量改进方法探讨质量管理新模式《中华护理杂志》     1998,33(8):459—461.

  3.张波   美国急诊分诊程序《中华护理杂志》 1994,29(6):373--375.

  4.张波   美国急诊分诊制度《中华护理杂志》1994,29(5):316--318.

  5.张波等 转变护理模式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体会《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8,16(8):23—24  

  6.张波等 对护士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6):468-469

  7.张波等 加入WTO后我国护理专业面临挑战、机遇和发展策略《护理研究》2003,4

  8.张波   护士对肠激惹综合征及其病人的态度《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3):128

  9.张波等  突然意外死亡病人家属的急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8(增刊):1997

  10.代颖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年10期:1579.

  11.王爱平 代颖 PBL教学法对护理本科专业课教育环境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年22期:1-3.

  12.刘翠华等 腹部多脏器损伤的急救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1):41

  13.刘翠华等 机械通气病人口腔酸碱度的测定及口腔护理效果的对比《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0,29(增刊):173

  14.刘翠华   常用急救技术《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1,8(4):11-14

  15.刘翠华等 重型脑出血急性期分阶段康复护理体会《现代康复》2001,5(4):135

  16.刘翠华等 护理工作者腰间盘突出症的调查分析《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1,8(7):

  17.吴晶 大剂量精致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肺梗塞的护理体会《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增刊 1998年第27卷 专刊

  18.吴晶 急诊一氧化碳中毒合并筋膜腔综合征病人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增刊 20##年第31卷

  19.吴晶 3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的抢救与护理体会《实用乡村医学杂志》 20##年第9卷第7期

  20.吴晶 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效能《中国临床康复》20##年3月 5卷5 期

  21.吴晶 亚硝酸盐群体中毒的急救与护理《中国中西医杂志》20##年5月

  22.钱红 降纤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及护理体会《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第28卷

  23.钱红 降纤酶对急性肺梗塞的治疗及护理体会《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28卷

  24.钱红 服毒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康复及护理《中华实用医学》20##年第5卷第4期

  25.钱红 腹部多脏器损伤病人的急诊护理《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年第32卷第2期

  26.钱红 对脑卒中病人实施康复护理短期培训的探讨《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年第10卷

  27.刘淑英 张波 应用小组轮转法改进急救护理教学的做法《医学教育与研究》 1999,54 (1):19—20,27

  28.刘淑英 辽宁两所医院963例急性中毒分析《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5,2(4):112-114

  29.刘淑英 综合医院急性农药中毒病人状况调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年3月

  30.刘淑英 1997-2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毒及中毒咨询电话的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年4月

 (四)参加的学术交流及文章:

  1.张波等 转变护理模式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体会. 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会议暨整体护理研讨会大会交流  1996,8 北京

  2.张波 微机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全国护理管理学会大会交流  1 1995,9  桂林

  3.张波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好高护临床实习的重点工作 人类健康中美学术研讨会大会交流 1993,11 重庆

  4.张波 浅谈如何提高实习学生临床考核的有效性、可靠性及客观性  全国护理临床教学研讨会   1992,8 哈尔滨

  5.张波 对中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辽宁省第六届护理教育学术会议交流  1990,9 沈阳

 (五)教材建设成果

 主编:

 1.张波《急救护理学》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协作组“专升本”规划教材 2004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郭爱敏 张波《成人护理》上、下册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2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郭爱敏 张波《成人护理学习指导及习题集》全国高等学校配套教材 2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张波 张秀月《社区家庭老年看护》2001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主编:

 1刘华平 李峥《内外科护理学》双语教材  上、下册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2006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编:

  1.姚景鹏主编《内科护理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二版)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三版)2002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丁宝坤主编《护理心理学》2000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李梦樱主编《特殊护理技术与手术配合》 1998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5.项学林 王效盐主编《临床护理知识更新-续篇》1997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6.李梦樱主编《现代家庭护理》1996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7.车光宵等主编《临床护理理论》1995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译者:

 1.代颖译者《临床诊疗技巧手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年1月第1版

 (六)教学表彰:

  1.张波 1991年被评为中国医科大学校级优秀教师

  2.张波 20##年被评为护理学院优秀教师

  3.代颖 20##年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青年讲课教师比赛获优秀讲课教师称号

  4.刘翠华 20##——20##年度被评为“中国医科大学高职技术学院优秀教师

  5.刘淑英20##年被中国医科大学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评为“优秀教学秘书”

 (七)学术研究表彰:

  1.张波 1998年“应用持续性质量改进方法探讨质量管理新模式”荣获辽宁省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张波 1998年“转变护理模式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体会”荣获辽宁省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3.代颖20##年硕士毕业论文“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提高护理本科生临床急救能力的研究”收入CNKI全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

  4.刘翠华1999年《56例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被选入《综合临床医学》一书,授予荣誉及论文证书。

  5.刘翠华20##年《重型脑出血急性期分阶段康复护理体会》荣获《现代康复》杂志优秀论文三等奖

八.课程特色突出

(一)课程特色

1教学内容的特色:“急救护理学”教学内容力争始终追踪国际前沿信息,特别是应用从美国学到的急诊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教学方法,辅以配套的先进教学设备,本课程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2.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PBL教学法、小组轮转法、设计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与实践教学效果。

3.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急救护理学实践课教学中运用小组轮转法,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应对各种临床情境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1.本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与国际接轨:从美国引进了急救护理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国内首屈一指;同时我们不断通过互联网检索,直接阅读国内外中文和英语文献,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在心肺复苏课程中,始终遵循最新修订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精神,给学生讲解最新及最前沿的知识内容。

2.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传统讲授为基础,结合多媒体教学声像图文并茂、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采取PBL教学法,并且在实践课程中运用国外的小组轮转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临床教学基地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级技术人才高度密集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拥有高水平的临床师资、先进的医疗和护理设备、一流的教学条件、充足的病员,能及时补充和拓展本课程中相关内容,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多年来,急救护理学课程通过吸收国际前沿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同时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形成了本学科特有的教学模式,处于国内同行业教学水平的领先行列。

九.课程建设规划

(一)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1.将本课程建设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一流课程;

2.建立急救护理学模拟实验室,创建一个手段先进的教学平台;

3.建设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4.建立一个知识先进,内容合理,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框架;

5.培养出一批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满足现代医学需要的对高层次护理人才。

(二)实现目标的步骤

1.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制,组织教师积极主编和参编全国规划教材,编写学习指南和学习题册,加强急救护理学的科学研究。

2.加大教学资金的投入,继续购入心肺复苏模拟人、计算机等急救实践教学设备,开发急救护理学计算机辅助模拟教学系统,完善实践教学,并逐渐建立急救护理学模拟实验室,使本课程建设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3.继续探讨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其是在众章节中不断完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教学模式,使它在急救护理的教学中更加成熟。

4.注意青年教师的进一步培养,继续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积极给她们提供授课机会,培养她们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以满足急救护理学课程的需要。

(三)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网络课件:有为急救护理学授课用的全部内容的课件光盘,已上网;   Http://des.cmu.edu.cn  可查询。

网路学院已有急救护理学的教学录像,供网络教学应用。

我们计划两年之内所有课程内容全部上网,第一年内上网录像至少达到60%,其余在第二年内尽快上网,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最终实现课程全程录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