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浙江24节气

四时养生与保健(上)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为健康长寿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由此养生热风行全国。其实在古代我国就很多关于养生的记载,如《黄帝内经》就有记载:“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聪明人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也就是说必须顺应春夏秋冬气候变化。四季变化是自然规律,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是天地之灵,人必须应顺自然的变化。四季的特点,春是生发的季节,夏天是生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冬天是收藏的季节。

四时养生与保健(下)

对应四季变化,人体的养生也应相应的变化,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并总结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和喜怒而安居处”着重在“和”字上,喜怒代表了“喜怒哀乐忧思恐悲”各种情绪。养生首要在于养心,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居处也是强调居有所安,不要贪图享受,追求住房的豪华与大小,以平常之心对待荣华富贵、金钱地位。

“节阴阳而调刚柔”是指人体内的阴阳调节使之刚柔相济,达到和谐状态,这样就可避免疾病,健康快乐地生活。

中医的养生与治病都是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因时、因 1

地和因人辩证施治,这是中医学的精髓,也是养生和保健之原则。

春季养生与保健(一)

三月是早春季节,气温明显回升,阳气上升,浊气下降,天地之间百虫复苏、万木返青,春天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着眼一个“生”字,注意保护阳气。中医学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生发,喜疏泄、恶抑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恬静愉悦心态有益肝之调理,心情忧郁、暴躁易伤肝,尤其老年人肝气升腾易引发旧病。平时宜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如郊游、踏青,既畅达胸怀、陶冶性情,又活动筋骨、强健体魄。晒太阳能增强免疫力,防止骨质疏松。锻炼要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量,且不宜出汗过多,损阳气。

春季养生与保健(二)

春季天气多变,《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即众多外因中,风邪是致病最主要因素。春季,尤其是早春,冷暖最捉摸不定,不仅常易引起旧病复发,一些疾病如流感、流脑、腮腺炎、猩红热、风疹等致病微生物也会乘机肆虐导致罹患新病。俗话说“春捂秋冻,不得杂病。”所以春季不要过早脱掉冬衣,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忽冷忽热天气易使人体血管不断收缩扩张,对高血压、心脏病病人危害也很大。

春季饮食以清补养肝、通利肠胃为主,春在五行中属木,与肝相应,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味不利阳气生发和 2

肝气疏泄,宜食谷类、豆类、蛋类、枣、山药、菠菜、胡萝卜等,少食辛辣、油腻之物。

夏季养“心”为上

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快、气血运行最旺盛的季节。中医认为,夏天阳气最旺盛,而“心”正好是主阳气的脏器。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所以夏天心脏活动最活跃,也最累。 一旦阳气过剩,心火过旺,不仅容易烦躁发火,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从而引起各种疾病。比如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所以夏天最关键的是要护好心脏,不宜劳累,不可情绪过激,安闲自乐,保持心静,“常如冰雪在心”,这就是“心静自然凉”的养生法。同时应避免过热和过凉,比如中午去烈日下行走很易增加心脏和血管负担;为避暑贪凉快,冷热环境频繁交替也易使心脏不适。

夏季生活起居

夏季应养阳,以顺从自然夏主长的规律。故生活起居要注意,晚睡早起,不宜久卧,通常睡7小时即可,中午再午睡半小时到一小 时。睡眠时不能贪凉快,尤其老年人和小孩切忌吹凉风,空调温度也不能太低。坚持适量的运动,老年人以走路、太极拳、瑜伽等较缓慢运动为宜,最好每天早或晚较凉爽时慢走半小时,微微出汗,避免烈日下运动。出汗后宜用温水洗澡。梅雨期真菌、霉菌最易感染皮肤,颈椎炎、风湿病也易复发,要及早防御。“冬病夏治”是中医一种独特疗法,气管炎、哮喘、关节炎等病,应及时请医师施治。

3

夏季饮食

夏季体力消耗大,消化功能差,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

此,保证各种营养素搭配平衡,尤其一些优质蛋白质是必须的。历代养生专家都认为饮食宜清补为主,可选用山药、大枣、蜂蜜、莲藕、百合、瘦精肉、鸭肉、清蒸鲜鱼等。暑湿较重、脾胃虚弱者还可选用赤小豆、扁豆、薏仁等具有健脾益胃、祛湿除邪之物。夏季应多吃养心的食物,如西洋参、桂园、麦冬等泡水喝,大枣小米粥也是不错的选择。“夏日吃苦、胜似进补”。苦昧食品能解毒、明

目、抗菌、消炎、祛暑提神,如苦瓜、蒲公英、苦丁茶和绿豆等,一些瓜类、番茄等凉性蔬菜也有相似作用。夏季补水特别重要,喝热茶有利汗腺分泌,降低体表温度,夏天出汗多易血钾偏低,必须适量补充钾,如盐水、香蕉之类。

秋季养生与保健(上)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阴阳代谢也要适应自然环境的这种变化。也就是要按中医所说“秋冬养阴”、“秋主收、冬主藏”的规律来养生。“燥”为秋天主气,秋日人们常感口鼻、皮肤干燥,甚至 大便干结,故必须防止燥邪伤人,以养护体内阴气,重点是肺。对有哮喘病、支气管炎病史的人,更应预防其复发或加重。中医认为:“忧伤肺”,所以滋阴养肺首先要心情开朗。每天多喝开水,保证人体需要。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早睡以敛肺气,顺应养阴;早起使肺得以舒展。有研究显示,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且多在长时间 4

睡眠后期,适当早起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秋季养生与保健(下)

通常秋季在我省甚至我国是一段天气最为适宜的时期,秋高气爽,阳光灿烂,天气比较稳定,是最宜开展活动的金秋季节。中秋团聚,好友相会,外出旅游,登高赏景,都很有益身心。秋季是收获季

节,美食佳肴也很丰富,但饮食应有节制,定时、定量为佳。七八分饱最有益。食材可多选择玉米、黄豆、黑豆、萝卜、芝麻、冬瓜、本耳、藕和梨等润燥补肺食物。尽量少吃葱、姜、蒜等辛辣调味品,以免助燥伤阴。水果味甘汁多,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但有温热、寒凉、甘平之分。如秋燥明显的人,可通过进补中药膏方来达到润肺的目的。

冬季养生重在肾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行,万物活动趋缓,养生原则是要顺应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中医学称之谓养藏。冬在五行中属水,对应肾,而人体之阴阳根于肾,因而养生重点也在于肾。注意避寒就温,勿使阳气外泄,慎房事、保精血,以免伤害肾气,影响来年健康。如《内经》所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季常有冷宅气来袭,寒为冬之主气,寒冷常能引起人体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高,并可使血液粘稠度和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寒冷对呼吸系统影响也十分明显,因此冬季防寒保暖至关重要。 5

冬季生活起居

冬季生活起居应顺冬藏原则:早睡晚起,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但晚起以日出为度。清晨起来喝杯温开水可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外出或锻炼应根据天气预报,如有寒潮大风时减少外出并注意防寒保暖,老年人和小孩尤要注意。清晨空气质量差,日出1-2小时后锻炼更加有益。冬季护阳晒太阳是很好的补益方式,民间有“冬日太阳赛人参”的说法,后背对着太阳,闭上眼睛做些腹式呼吸,有人称为“入冬补阳第一大法”。温水泡脚冬季尤佳,民间有“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烫脚,丹田暖和”的习俗。但注意水温以40℃左右为宜,一般20—30分钟,同时做些脚底按摩。

冬令蚀食与进补

朔风遒劲,严气枯杀,万物收藏,冬季主题是收藏。冬令饮食应以藏为主。所以冬令饮食以养肾为根,补肾温阳、培本固元为原则。养温食物有:羊肉、狗肉、鹅肉、鸭肉、白菜、莲藕、韮菜、香菜、桂园、荔枝、红枣、山揸、栗子等。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乌骨鸡、海带都有明显的补肝益肾作用。“五谷为养”,麦类、薯类、豆类都是佳品,如荞麦对心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病人都有益。冬季是一年中最适于进补的,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进补,来年打虎”。

小寒

6

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小寒正处于“二九”末期,“三九”严寒将至:故农谚日:“小寒大寒,冷成冰团”。每年天气都有差异。

这时节要抓好春花作物的培育管理,力争春花好收成。要防止积雪冻雨压断电线和竹林果木,冬季大风天,海上或江湖捕鱼作业需特别注意安全。冬季多大雾,出门开车须小心。

大寒

这是一年24个节气中最末的一个节气。顾名思义,大寒比小寒更冷。俗话说:“三九四九,冻死老牛”。实际上,据历史资料统计,杭州平均而言却是“小寒比大寒寒”。长期低温对蔬菜、麦类、油菜、柑桔、茶叶和常绿草本作物都有很大威胁,要注意预防。

立春

这是24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习惯把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实际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到三月份才自南而北先后进入春季(“入春”)。气象上规定,日平均气温出现连续五天≥10℃时为进入春季。从立春前后平均气温看,基本与一月相近,并非春意盎然。继续做好防冻、防寒和防雪工作,如遇降雪要及时清除积雪,开沟排水,增施肥料,使大小麦、油菜、绿肥等作物茁壮成长。

雨水

雨水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冬季干冷天气即将结束,气温回升,雨雪量增多,江南二月下雪的几率比一月份还要高,尤其是二月下半月。 7

雨水节气的谚语很多,如“雨水落雨雨水足,雨水不雨雨水缺”,“雨水有雨百日阴”等等。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如大小麦、油菜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施肥和排水。

惊蛰

惊蛰前后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地下冬眠的动物被惊醒,开始出土活动,故日“惊蛰”。有关惊蛰的民间谚语最常见的有“惊蛰前响雷,七七四十九天不见天”,意思是说在惊蛰前响雷,将会有一段时间的连阴雨。

俗话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要不失时机抓紧春耕备耕工作,做好早稻播种准备。惊蛰是一年中植树造林成活率最高的时期,室内过冬的花卉也应移到室外,并加强管理。

春分

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各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农谚 曰:“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春分过 后,白天渐渐长起来了。天文学上以春分日作为春季开始,在浙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才符合气候学上的春季,此时是各种喜暖作物开始生长的起点温度。“春分一过,早稻可播”,这个节气是早稻和其他作物播种的重要时期,要抓好春播生产。

清明

清明时节,天气转暖,草木繁茂,大自然空气清新明洁,故日“清 8

明”。清明,浙江进入春耕春种大忙季节。春播的关键是巧用天时, 在冷空气刚过去时播种,可争取到几个晴暖天气,可保全苗,农谚说: “冷尾暖头,下种不愁”。清明也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莺歌燕舞的季节,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光,更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

谷雨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给春季恢复生长的作物提供了充沛的水分, 也给春耕春种创造了条件,“好雨知时节,当春刀发生”这就是谷雨。 “雨生百谷”,“谷雨前好种棉”,这时节正好是早稻插秧和棉花、春玉米等作物播种的大好季节,同时要防止作物病害,做好春蚕养前准备,清明和谷雨也是茶叶采摘的高峰期,要组织好人力,不失良机。

立夏

人们习惯把立夏作为夏季开始,但实际上江南各地入夏时间要推迟20多天,要到5月底或6月初才入夏。农谚说:“多插立夏秧,谷子堆满仓”,各地要抓紧插秧,并抓好田间管理。“立夏看夏收”,立夏时节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立夏之后浙江正式进入雨季,是梅汛期开始期。要做好防汛准备。

小满

“小满”指黄河流域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还未成熟的意思。但浙江此时春花作物已成熟。农村一派丰收繁忙景象。5月份开始,浙江已逐渐进入汛期,农谚说:“小满小满,江满河满”正符合浙江实际。我省小满期间平均气温约为22 – 23℃,正是入夏时期。

9

芒种

“芒种”的含义是收割带芒的麦类作物和播种稻谷。浙江5月下旬收、种已基本结束.芒种前后,冷暖空气交汇带移至江南地区,梅雨将至。这时节正值梅子成熟之际,南方人称之为“黄梅天”。梅汛期浙江各地雨量在250~650毫米之间,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4﹪~ 37﹪,成为江南的主要汛期之一。防汛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梅汛期防汛防霉变等工作。芒种是勤管早稻,适时播种晚稻的农忙季节。

夏至

“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在北半球,夏至是全年中 白天最长的一天。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称为“夏 至”。往后,太阳位置逐浙向南移动,白昼时间开始慢慢短起来,正 如民间说的“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节气是长江流域 梅雨主要时期。这一时期江南气旋活动频繁,常出现暴雨和特大暴雨,形成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农田受淹等严重灾害,要做好防汛抢险的准备工作。

小暑

“小暑”标志着浙江开始进人炎热时期,江南大部分早稻处于灌浆乳熟阶段,应加强水的管理,防止花期高温伤害和灌浆成熟期的高温逼熟。“小暑”面临梅汛和干旱的转折期,各地在抓好防汛防台的同时要及时掌握气象预报信息,加强蓄水防旱,力求做到防汛、抗 旱两不误。

10

大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气候规律,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酷暑。平均气温在28~ 30℃之间,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天数全年最多。

立秋

“立秋”不仅表示秋天即将开始,也预示着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的季节要到了。根据气候学划分,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出现10- 22℃为秋天开始,浙江真正的秋天要迟一个多月。但进入立秋节气,气温开始有些降低,雨水仍然偏少。农谚有“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之说,但“秋老虎”常出现,农谚有“立秋处暑,上蒸下煮”, 就是这种情况写照。以杭州为例,建国以来立秋后杭州的日极端最高气温出现>35℃的年份有20多年,如19xx年8月8日立秋这天的最高气温竞达39. 6℃。

处暑

“处”是躲藏的意思。处暑一过,炎热的夏天日渐消失,农谚有“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的说法。处暑节气,浙江各地的平均气温要比立秋节气下降1℃左右。高温天气明显减少。,但也有些年仍会很热,如杭州19xx年8月26日达39. I℃,20xx年8月22~30日连续9天,日极端最高气温≥35℃。同时,8月份在西太平洋的台风很活跃,是我省受台风影响最频繁的时段。要严防台风灾害,外出要多听天气 11

预报。

白露

“白露”是指气温降低,夜间草木上可见白色露水的意思。“一场秋雨一阵凉”、“过了白露节,夜寒白天热”。这一时节冷空气日趋活跃,常出现秋季低温天气,影响晚稻抽穗扬花,因此要预防低温冷害和病虫害。“清风除暑气,文露静嚣尘”,这个季节暑气渐消,秋高气爽,玉露生寒,丹桂飘香,是黄金旅游季节。“白露”正处夏、秋转折关头,气温日际变化大,“白露身不露”,老、弱、病者要更注意适时增减衣服,防止受凉。

秋分

秋分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形成昼夜等长,农谚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之说,天文学上把“秋分”日定为秋季的井始,而气象上则规定日平均气温出现连续五天≤22℃时才算入秋。江南常年入秋日期大体上也恰好在“秋分”日前后。秋分时节,是晚稻抽穗扬花期,在此期间最怕秋季低温。当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以上≤20℃时,对常规晚稻抽穗扬花很不利,称为“寒露风”。9月份北方已有较强的冷空气侵入江南地区,一般月中或月末常出现严重秋季低温天气。

寒露

太阳直射点南移,气温下降,天气更凉,己有森森寒意,故称寒露。寒露节气后冷空气活动增多,势力增强,此时正值晚稻主要灌浆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做到浅水勤灌,干干湿湿,以湿为主,切忌后 12

期断水过早。寒露节气气温日变化增大,早晚要增添衣服。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传染病、心血管病和上呼吸道疾病等。

霜降

“霜”不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而是在天气晴冷的早晨,地面温度降至0℃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物体上凝结成的,这种白色的晶体即为霜。这个时节长江以北地区已普遍有霜,霜降始霜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我省以杭州为例,初霜朝平均11月14日前后,最早出现在10月27日(19xx年),最迟出现在12月5日(19xx年和l982年),霜冻是农业上的一大气象灾害。霜降前后是我省农村“三秋”大忙季节,各项农事要做好安排。

立冬

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江南要推迟15~20天才入冬,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人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小雪

黄河流域在“小雪”前后就开始下雪,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江南除山区外,在此期间下雪机会极少,初雪日期,一般在12月中旬 13

末。“瑞雪兆丰年”,江南各省流传着“小雪雪满天,来岁定丰收”的谚语,因为冬雪可冻死虫卵,对来年农作物有利。随着冬季来临,这时节要搞好小秋收.采摘林木种子,做好牲畜越冬准备。要注意初霜冻天气。要加强森林防火。

大雪

大雪时节,黄河流域一带已有积雪,天气寒冷。而江南才刚刚进入隆冬季节,气温将显著下降,天气寒冷,可能出现初雪和冰冻现象。各地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并着手做好菜苗、果树、苗木、花卉与家畜的保暖工作。

冬至

一年中“冬至”日白天最短,夜间最长,农谚有“过了冬至节,一天长一节”的说法。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热量少,过了冬至标志着最冷的冬天要来了。各地农村要加强春花作物的清沟培土,中耕除草,要注意火灾和森林防火。此外,大雾对交通影响也很大,开车与外出要注意安全。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