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xx概要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图表+全文)

医脉通综合 2014-08-21

20xx年8月8日,发布。报告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38.7%,城市为41.1%;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而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一、心血管病患病与死亡情况

1、心血管病患病情况

目前,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且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表-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xx概要

2、心血管病死亡情况

√ 全国心血管病总死亡率从20xx年的240.03/10万升至20xx年的

268.92/10万;从20xx年起,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趋势明显趋缓,有形

成平台期态势;20xx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55/10万,每5例死亡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 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每年上升幅度分别为5.05%、2.08%、1.02%,而风湿性心脏病死亡率,以每年7.02%的幅度明显下降。

√ 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天9590人,每小时400人,每10秒钟1人死于心血管病。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xx概要

图-19xx年~20xx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xx概要

图-20xx年中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xx概要

图-20xx年中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

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1、高血压

√ 根据几何级数法估算,目前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7亿,每10个成人中至少有2人患高血压。

√ 高血压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特点:北方地区高于南方,不同性别人群的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城乡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差别在缩小。

√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治疗控制率的差异较大。

2、吸烟

√ 吸烟人数:根据20xx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GATS)中国项目报告,目前15岁以上烟民有3.56亿,被动吸烟者7.38亿。

√ 戒烟率上升:19xx年9.42%,20xx年11.5%,20xx年16.9%,戒烟人数增加1500万人。

√ 与烟草相关的疾病造成40岁以上人群的总失能调整生命年为158.2年/1000人。

3、血脂异常

√ 20xx年全国调查:血清总胆固醇(TC)≥6.22mmol/L的患病率在18岁以上男性、女性分别为3.4%和3.2%,血清甘油三酯(TG)≥2.26mmol/L的患病率在男女分别为13.8%和8.6%。

√ 20xx年~20xx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异常研究:20岁以上人群

TC≥6.22mmol/L者,男女的知晓率分别为27.6%和20.7%,治疗率分别为21.4%和14.0%,控制率分别为18.3%和11.2%,治疗控制率分别为88.1%和78.4%。

√ 20xx年全国调查的12040血脂异常患者中,39%的患者接受降脂治疗,大多数使用他汀类药物;LDL-C达标率仅25.8%。

4、糖尿病

表-20xx年中国慢性病调查研究(成人)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xx概要

5、超重/肥胖

√ 近10年来人群超重、肥胖率呈进一步上升趋势,青少年的超重率、肥胖率也明显增加。

√ 20xx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表明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及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30.6%、12.0%和42.6%,比20xx年明显增加。

6、体力活动不足

√ 20xx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率仅为11.9%。

7、不合理膳食

√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但脂肪供能比呈明显上升趋势,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增加。

√ 食盐摄入大大超标;蔬菜水果摄入量较少,维生素C摄入不足;钙的摄入量虽有增加,但平均摄入量也仅达到推荐量的一半左右。

8、代谢综合征

√ 20xx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国18岁以上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6.6%和13.8%。

√ 20xx年中小学生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2.4%和1.4%。

三、心血管病

1、脑卒中

√ 中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缺血性卒中占66.4%,脑出血占23.4%。

√ 20xx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xx年~20xx年中国农村脑血管病死亡率总体上高于城市。20xx年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37/10万,农村居民为136.68/10万。

√ 20xx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数据:脑卒中在20xx年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脑卒中死亡人数由19xx年的134.06万人上升至20xx年的172.67万人。

√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脑卒中残疾率、死亡率和卒中复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老老年组(>80岁)与老年组(66~80岁)脑卒中的首位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

2、冠心病

√ 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岁开始显著上升,其递增趋势近似于指数关系。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xx概要

图-20xx年~20xx年城乡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xx概要

图-20xx年~20xx年城乡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变化趋势

3、心力衰竭

√ 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 √ 心力衰竭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1.4%vs0.5%),城市高于农村(1.1%vs0.8%)。

√ 近二三十年来,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已从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转为冠心病。

4、心脏性猝死

√ 中国人群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10万人。男性高于女性(44.6/10万vs39.0/10万),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显著增加。估计全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54.4万例。

本文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整理,来源:中国循环杂志20xx年7月第29卷第7期(总第193期)

 

第二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第二部分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

2.1.1 原发性高血压

2.1.1.1 人群血压水平

根据20xx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1],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的平均收缩压为120mmHg,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收缩压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平均舒张压为76mmHg,城市与农村相当,男性高于女性,中、老年人群高于青年人群(表2-1-1

(1))。

表2-1-1(1) 20xx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血压水平的性别年龄分布(mmHg)

收缩压舒张压

合计 城市 农村合计 城市 农村

合计120118120767676

男性121121121787978

女性119117120757575

青年(18~44岁)

小计114112115757575

男性117117118777877

女性112110113737373

中年(45~59岁)

小计126126126808180

男性125126125818380

女性127126127798079

老年(≥60岁)

小计138138137808181

男性136137136818280女性139139139798079[1]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2·综合报告》,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53~57

1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06

2.1.1.2 高血压患病率

20xx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1],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表2-1-1(2))。按照这一患病率估计,20xx年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2亿人。

表2-1-1(2) 20xx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高血压患病率的性别年龄分布(%)

合计 城市

合计男性女性

青年(18~44岁)小计男性女性

中年(45~59岁)小计男性女性

老年(≥60岁)小计男性女性

49.148.150.2

54.454.054.9

47.246.048.4

29.328.630.0

32.833.132.6

28.026.929.1

9.112.76.7

9.414.56.1

9.012.06.9

18.820.218.0

19.321.817.9

农村

18.619.618.0

20xx年中国14省市高血压患病率调查,调查对象年龄在35~85岁,共调查29 076名。结果显示,总的患病率为33.95%,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随之增加[2](表2-1-1(3)),而不同省市的标化患病率为18.68%~42.61%(表2-1-1(4))。

表2-1-1(3) 20xx年14省市调查高血压患病率的年龄分布

年龄组35~45~55~65~75~合计

检查人数

4 5438 0798 1645 8802 14029 076

高血压例数

5801 7793 0333 0281 4529 872

患病率(%)

12.7722.0237.1551.5060.2533.95

[1]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2·综合报告》,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53~57

[2] 《中华医学杂志》,2006; 86(16):1148~1152.

12

第二部分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表2-1-1(4) 20xx年14省市调查35~85岁高血压患病率的地区分布

地区 检查人数 高血压例数 患病率(%) 标化患病率(%)

天津1 98880940.6930.80

内蒙古2 02968733.8642.61

河北2 00697848.7541.05

山西2 03158128.6128.94

河南2 6961 11741.4341.59

山东1 99233616.8718.60

浙江2 10776736.4031.45

湖北2 16352224.1321.16

湖南1 74159334.0624.91

四川2 08357027.3618.68

广东2 00557027.3624.91

江西2 12572534.1227.71

云南2 27891940.3430.80陕西1 83269838.1031.47

根据同一地区人群不同时间随机抽样调查的可比较资料看[1],1992~19xx年期间,高血压患病率呈增加趋势(图2-1-1(1)),而建国以来4次全国抽样调查也呈类似趋势(图2-1-1(2))。

30.01992~199426.51998

25.024.124.0

)21.521.922.7

%

(20.0

病15.0

10.0

5.0

男性 女性 合计

图2-1-1(1) 中国35~59岁人群1992~19xx年年龄调整高血压患病率的比较

注:资料用世界人口标化。

[1] Hypertens Res. 2004; 27: 703~709

13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06

20

18

16

患病率(%)1412108

6

4

2

05.117.737.59.413.5812.317.651959 1979 1991 2002 (年)

图2-1-1(2) 4次全国高血压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比较

注: 为调查当年全国估计患病率。各次调查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尽相同:19xx年为DBP>90和/或39岁以下SBP>140,40岁以后SBP年龄+10 ;1979~19xx年为SBP≥141和/或DBP≥91,且未考虑2周内服药情况;19xx年为SBP≥140和/或DBP≥90,或近两周内服用降压药;20xx年同19xx年。

为年龄标化患病率。诊断标准统一采用1979~19xx年标准,标准人口统一采用19xx年全国人口,对象均为15岁以上年龄。血压单位均为毫米汞柱(mmHg)。

2.1.1.3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据20xx年调查[1],中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6%,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控制率达到25%。随着年龄的增加,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在升高,而且女性高于男性。

1992~19xx年间,高血压根据同一研究人群不同时间段随机抽样调查的可比性资料[2]看,

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有所提高,接受治疗的患者的控制率也有7%的升幅(图2~1~1(3))。

50

(%)4030

20

10

01998

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1992~1994

治疗控制率

图2-1-1(3) 中国35~59岁人群1992~19xx年

年龄调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变化

[1]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2·综合报告》,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53~57

[2] Hypertens Res. 2004; 27: 703~709

14

第二部分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2 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缺乏大样本资料,有研究报道[1]在所有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继发性高血压占14%,亚类的具体构成情况见图2-1-2。

4540

40

35

)30%2522

(25

15

109

522

原发性醛固肾血管性肾性嗜铬细库欣综其他

酮增多症胞瘤合征

图2-1-2 住院患者继发性高血压的亚型分布(%)

2.2 吸烟[1]

2.2.1 吸烟流行状况

2.2.1.1 吸烟流行现状

20xx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15岁以上成年人群的吸烟率为35.8%,其中男性为66.0%,女性为3.1%。据此推算,中国15岁以上吸烟人数高达3.5亿。此外,还有5.4亿被动吸烟者。农村居民吸烟率高于城市居民。确凿证据表明吸烟与被动吸烟可引发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中国每年因吸烟致死的人数近100万,占全部死亡的12%,预计到20xx年,这个比例将上升至33%。

全国抽样调查显示,20xx年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比19xx年下降了1.8%,男女分别下降了3.1%和1.0%(将两次调查结果用20xx年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后进行比较);城市人群的吸烟率下降比农村人群更为明显,致使城乡人群吸烟率差距增大。但由于人口的增长及老龄化,吸烟人口较19xx年增加了3 000万。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大多数人群的年龄别吸烟率都低于19xx年人群的年龄别吸烟率,但15~19岁青年人群的吸烟率呈上升趋势。调查还显示,与19xx年相比,戒烟的比例增加明显,从9.42%上升到11.5%。

[1] 《高血压杂志》, 2005, 13: 504~509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