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 年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1 年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北京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和技术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发挥自身办学特色。20xx年,为继续推动本科教育的发展,学校继续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本科教育改革方针,推动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不断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元培计划教学改革的深入,持续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一)本科教学基本状况及数据 1、基本数据。2011 年学校在校本科生 14107 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39.4;生师比 17.5:1,本科专业数共计 117 个,其中校本部 104 个、医学部 11个、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2 个。2011 年度共派出交流本科生 1320 人,校级交流项目 41 个,暑期项目 21 个。学校本科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 132 项,其中国家级 54 项,省部级 78 项。全年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人数为 11046人,达标率 82.7。 2、课程数据。2011 年全年北京大学校本部共开设本科生课程 2377 门(近 ,其中选修课 1329 门,占总课程数的 55.9,773 名教授承担 1096 门4000 门次)本科课程,占 46.1。毕业学分 140 左右,必修总学分 90 左右(全校公共必修共约 32 学分, , 专业必修约 50-60 学分) 选修课 50 学分左右,占总学分比例约 36。理科院系实践学分比例达到 25以上,文科根据学科不同有较大的差异,部分院系实践学分比例达到 15以上。 3、毕业就业数据。2011 年北京大学毕(结)业学生 3382 人,获得学位学生3296 人,其中校本部 2966 名本科生有 2878 名本科生(其中留学生 185)取得毕 ,1345 人获得双学士学位,144业证书,2866 人获得学士学位(其中留学生 182)人获辅修证书,本科双证率 96.6,本科毕业率 97.0。截止 2011 年底,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98.14,多年来保持在 98水平之上,其中升学 1275 人,出国 1009人,还有选择同学选择参军或创业等其他途径进行职业发展。 普通本科生 毕(结)业 学位2008 届 3622 33702009 届 3475 32102010 届 3581 32982011 届 3382 3296 4、招生数据。2011 年我校实际招收录取 4102 人,其中校本部 3192 人(国 ;医学部 910 人(一内普通本科生 2831 人;第二学士学位 24 人;留学生 337 人) 。生源质量稳中有升,继续本 555 人,二本 87 人,专科 200 人,留学生 68 人)在全国高校保持领先水平,九成以上省份实现了文理科专业志愿零调剂。 5、教师数据。本年度北京大学专任教师 3120 人,其中博士 2385 人,硕士510 人,中青年教师是北大教师中的主要部分,60以上的教师年龄集中在 35-50岁之间,专任教师中正高和副高职称约占 80。担任授课的专任教师中正高 995,副高 1117,外聘教师 45,教授授课比例为 80.2,部分教师因进修和科研等原因未担任本科生课程。 学校持续通过多项人才计划实施,强化高端人才服务,稳步推进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提高。截止 2011 年底,学校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62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8 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6 人;目前我校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 44 人,其中长期项目 31 人,短期项目 13 人;在校工作长江学者 133 人,其中特聘教授 92人,讲座 41 人;2011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北大有 9 人入选,到2011 年底为止我校共有 166 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截止 2011 年底,学校共获批国家各类人才工程 508 人,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 16 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 51 人、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54 人、973 首席科学家 37 人、863 重大计划首席科学家 20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21 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74 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25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10 人。 6、其他数据 实验与设备数据。2011 年,北京大学共有实验室 155 个,实验室使用面积12.94 万平方米,生均 4.6 平方米,开出教学实验 1507 项。其中校本部实验室 83个,实验室使用面积 9.7 万平方米,实验技术人员 408 人,开出教学实验 1235 个,实验教学工作量共 144.1 万人时。学校现有校级公共平台五个,分别为:实验动物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微/纳米加工超净

公共实验室和北京核磁中心,设备总价值 1.77 亿元。截止 2011 年底,北京大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 270723 万元,生均 46954 元,当年新增 41038 万元。 图书数据。2011 年度学校图书总计 950 万册,生均图书 164 册。按照《北京大学文献资源供应商管理办法》要求,购置图书 53232 种,105869 册,并积极接受文献捐赠,全年共接受中文赠书 9012 种,外文赠书 2594 种,共计 18198 册。数字资源总计 72655gb,其中电子图书 1403gb。 教学用房。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总计 2199755 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 749621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17.3 平方米。2011 年北京大学当年新建、代管改造项目共 24 项,建设总规模 244843 平方米,改造工程其中包括理科教学楼公共教室改造、法学楼内部改造、五四体育中心等。学校人文大楼、北京大学数学研究中心、工学院与交叉学科大楼等竣工,有效改善了学校教学条件,对教学进行有力的支撑。(二)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 1、继续推进元培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2011 年是元培教学改革推行十周年。元培计划实施十年来,学校通过元培实验班和元培学院积极开展“低年级进行基础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和自主选择专业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学校依托元培学院积极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目前已经设立古生物学以及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等跨学科专业。2011 年,元培学院的招生规模已经扩大到 187人。学校对元培计划实施十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下一阶段的改革目标与任务,进一步推进元培教学改革的稳步发展。?北京大学结合教育部要求,陆续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环境科学六个领域“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截止 2011 年底,该计划共有学生 320 名学生。北京大学还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在工学院和地空学院设立校内拔尖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同时还组织文、史、哲、外语、考古五个基础人文学科院系组成古典语文学实验项目,招收两届 32 名本科生。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1)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通选课核心课程发展。2011 年,学校继续组织对通选课的严格评审,截至 2011 年 12 月, 》《中国古籍全校共建设通选课 303 门。学校新增建设了《西方思想经典(二)、 、 、入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科学通史》四门核心课程,稳步试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同时,继续组织老教授教学调研组有关通选课的听课、调研、座谈及报告撰写工作,为改进通选课质量提供了支持。 (2)推动大类平台课建设和发展。大类平台课开设三年来,教务部重新梳理了平台课清单,及时通过院系调研、现场听课、座谈研讨等方式了解大类平台课特别是基础平台课的开课现状和问题,并根据院系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学分等进行了调整,新开设《信息素养概论》等课程。目前,全校共建设大类平台课 229 门,其中理工类平台课 109 门,人文社科类平台课 120 门。 3、加强教材建设,推动教材立项和评奖?北京大学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申报工作。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项目,北京大学张守文、王志伟教授分别担任所申报项目的第一首席专家;姜明安、叶静漪、萧国亮、萧鸣政等教授分别担任各自申报项目的第二首席专家。2011 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审工作,北京大学共有 38 种教材获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学校组织了 2011 年北京大学教材建设立项工作。今年立项的重点是主干基础课教材、通选课教材、精品课教材、基础大类平台课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反映良好的出版三年以上的修订教材。专家们对申报项目逐项进行了严格评审,最终经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共确定 52 个项目为 2011 年北京大学教材建设立项项目。2011 年 11 月,配合市教委开展了精品教材与特色专业建设情况的调研,了解了北京大学精品教材在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教材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医学部对对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与特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梳理,组织各学院部老师积极参加人民卫生出版社五年制教材主编、副主编、编者遴选工作。同时,医学部组织各学院部积

极参加教育部规划教材、教育部和北京市精品教材的申报工作,经评审,吴立玲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王岳主编的《医事法》,王志稳主编的《护理科研方法》和雷小平、徐萍主编的《药物化学》荣获 》荣获教育2011 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张拓红主编的《社会医学(第 2 版)部 2011 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4、医学部“新途径”医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医学部召开了 2011 年 2 月 26 至 27 日, , “2011 年本专科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大会围绕“教育教学一体化模式下学生工作精致化及教育教学改革”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梳理了 5 年来医学部本专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展与成就,为未来医学部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基础阶段教改进一步推进。经过多个层面梳理后的基础理论课程第一轮教学全面完成,2009 级八年制临床、基础专业学生进入案例讨论课程实施阶段,整个阶段将历时 1 年,完成 20 个案例的讨论学习。案例由基础、临床专家及教学骨干参加编写,并在案例中融入社会、心理、法律、伦理等与医学相关学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被随机分为十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在案例讨论的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讲座、早期接触临床等课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及对临床知识的兴趣。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基础阶段的考核模式也进行了调整,增加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和表现等过程性评价的内容。 (2)临床阶段教学改革工作进入攻坚阶段。2011 年,结合基础教改的经验,借鉴第一临床学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经验,教育处多次组织临床专家,就临床教改的方案和框架进行讨论,并取得了一定进展。2011 年 12 月 29日,医学部召开“临床阶段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会议总结和分享了基础阶段教学改革的经验,明确医学部教改的目标,通报了临床阶段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对临床阶段教学改革工作进行动员,公布了医学部教改进展情况及临床阶段教学改革基本原则框架。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以促进医学部整体临床教学水平的提高。 (3)配合“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医学部启动 2012 版教学计划修订工作,对现有课程、学分进一步梳理调整;同时,结合新途径教学改革,校内选修课课程建设工作需继续推进,鼓励临床教师在基础阶段开课,鼓励教师改进课程质量,增加课程特色,改变教学模式等。全科医学课程教学计划进一步修订,逐步形成以加强临床医学生全科、基层理念为核心的、贯穿全程的全科医学课程体系。同时,包括药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英语、护理学等专业,围绕学校整体教学改革部署,在教学改革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4)临床学系建设不断扩展,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突显成效。2011 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新建临床学系 2 个,分别为全科医学学系、风湿免疫学学系。截止到 ,学系在构2011 年 12 月 31 日,医学部共成立临床学系 18 个(具体情况见附表)建学科发展、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科建设,参与教学改革的探索,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1 年 5 月北京大学全科医学学系成立,聘请伯明翰大学郑家强教授担任学系主任,医学部主任助理、教育处处长王维民担任学系副主任,学系成员有来自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管理、继续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院的专家和医务人员。医学部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方面也积极开展工作,在 2010 年 10 月中英全科医学教育研讨会的基础上,2011 年 10 月 18 至 19 日,医学部召开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教育部、北京市卫生局和中华医学会的相关领导嘉宾出席了会议,来自英国牛津、剑桥、伯明翰大学的 4 名全科医学专家与全国各地 70 多家医学院和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 300 名代表就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相关问题展开了多个专题的研讨。同时,医学部举办北医三院第二门诊部、航天中心医院永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 个社区卫生教学基地的揭牌仪式,基地建设为全科医学学科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在医学部的推动下,全科医学课程教学计划进一步修订,逐步形成以加强临床医学生全科、基层理念为核心的、贯穿全程的全科医学课程体系。(三)加强教学发展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和核心问题。学校整合各院系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发展职能,协调发挥各单位的作用,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在教

师教学发展和质量提升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加强领导与研究,制定明确规划,协调全校开展教学发展工作。建立了校领导牵头中心和主要专家队伍,有稳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支持中心的运行和发展。依托北京大学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和本科战略发展研究组的成员,成立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通过听课、座谈、反馈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目前领导小组 10 人,专家队伍 50 余人,行政支持人员 5 人。 学校 2011 年开展了 10 余项教育教学改革调查研究,对包括本科生培养状况、研讨型小班教学、师生互动等与教学质量和教学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课题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建议,对学校教育改革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2、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加大帮扶力度。协调多个职能部门,开展教师和助教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整合包括新入职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教师技能和技术培训、助教培训等多种形式多种类型培训,强化教师培训的体系化和规范性。目前新入职教师均参加培训,青年教师是参加培训最主要部分,每年度各级各类培训近 1000 人次。 ,依托学校雄厚的办学力量和 同时北京大学作为“市属高校教师发展基地”师资优势,为首都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进行了精心安排与准备。2011-2012 共接收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 15 所市属高校的 19 名教师来校研修。随着该项工作的逐步开展,北京大学将为首都高校的教师发展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3、依托质量工程项目,加强教师激励和奖励,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整合了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教学信息化、名师、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多项具有影响的项目和奖项,通过大范围的报道宣传、交流等活动,提升各个奖项在学校的影响,提高教师的教学投入的积极性。截至 2011 年底,北京大学共有 16 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53 人获市级教学名师;建设国家级精品课 90 门,市级精品课 87 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14 个,市级教学团队 16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7 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0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8 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3 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计 64 项,其中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0 项、 二等奖 53 项;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21 个。在教材建设方面,北京大学共获“十一五”国家立项教材 392 项,有 36 本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即教育部评选普通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08 本教材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北京大学近年质量工程建设成果统计(截至 2011 年底) 项目 国家级 市级 教学名师奖 16 人 53 人 精品课 90 门 87 门 教学团队 14 个 16 个 特色专业建设点 37 个 30 个 教材建设 “十一五”国家立项教材(392 项) 208 本 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36 本 教学成果奖 64 项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8个 13 个 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21 个 4、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强调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加强优秀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学校持续加强本科教学建设,继续坚持教授担任本科生课程原则。全校本科课程中有 40以上课程由教授或相同级别担任授课,由副教授或相应级别担任授课占近 40,只有百分之十的课程由中级或初级教师担任。在课程中,以主干基础系列课程为代表的主干基础课、通选课和大类平台课教授、副教授上课比例均保持在 90以上。?北京大学?2011 年度课程授课教师职称统计表(根据课程评估班数统计)级别 人数 职称 人数正高 1158 教授 1101 研究馆员 1 研究员 50 正高工 6副高 1016 副教授 960 副研究馆员 4 副研究员 41 副主任技师 1 高级工程师 10中级 253 工程师 8 馆员 1 讲师 244初级 8 助理工程师 1 助理研究员 7 通过包括长江学者计划、春晖计划、千人计划等多项举措,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事制度,出台了包括《北京大学专业技术岗位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新的制度措施,进一步提升对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形成有利于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教学才能的良好环境。(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条件保障 1、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学校继续坚持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质量监控,重视并持续开展学生课程评估、老教授专家调研组调研听课、学校领导与管理部门教学检查,通过多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解和评价。 2011 年 1 月和 6 月分别开展 2010-2011 年度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两次课程评估,针对学校全体本科

课程设计了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等三类问卷,同时对课程助教工作也开展了相应的调查。全年评估本科生课程共 3695 门次,其中理论课 2701 门次,实验课 116 门次,体育课 145 门次,助教评估 733 门次。将学生评教结果分春季和秋季学期编印成学生课程评估手册、助教评估手册和课程评估结果汇编,对课程评估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撰写课程评估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