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竣工报告

目录

1.工程概况. 2

1.1基坑概况. 2

1.2基坑周边环境. 2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和监测执行标准. 2

3.基坑施工监测. 2

3.1监测项目. 2

3.2观测点布置原则. 3

3.3监测方法. 3

3.3.1基准点布设监测. 3

3.3.2基坑内外人工巡检观察. 4

3.3.3支护结构顶部位移及沉降监测. 4

3.3.4周边建筑沉降监测. 4

3.3.5深层土体位移监测. 4

4.控制指标的确定及控制值. 5

5. 监测结果总汇. 5

5.1基坑监测工作量:. 5

5.2基坑内外人工巡检情况:. 6

5.3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情况. 6

5.4支护结构顶部沉降情况. 7

5.5周边建筑垂直沉降情况. 9

5.6周边道路垂直沉降情况. 9

5.7深部土体位移情况. 9

5.8周边水位变化. 10

6、结论. 10

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附图1

支护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成果表. 附表1

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时间-变形曲线图. 附图2

支护结构顶部沉降成果表. 附表2

基坑支护结构沉降时间-变形曲线图. 附图3

基坑周边建筑沉降成果表. 附表3

基坑周边道路沉降成果表. 附表4

基坑深部土体位移成果表. 附表5

基坑深部土体位移历时变化曲线图. 附图4

周边水位变化成果表. 附表6

1.工程概况

1.1基坑概况

本工程为徐州美讯商业广场基坑,基坑东西长约71m,南北宽约61m。基坑挖深为6.5m-6.8m。基坑东、西、南三侧采用一级1:1.0放坡开挖,坡脚采用2排粉喷桩加固,坡面挂网喷浆支护,基坑北侧道路为人行道路,采用重力式挡墙+放坡支护+坡脚加固。基坑内部放坡平台上设置轻型井点降水,内部采用管井降水,基坑顶部设置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坑内。

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规定,开挖及基础施工期间,需进行全程监测。受徐州市滨湖花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该项目监测工作,监测工作自20##年6月27日起至20##年12月10日结束,历时166天,共观测61次。

本监测工作总体依据《监测方案》进行,在监测过程中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了部分合理调整,现基坑已回填,基坑监测工程结束提交竣工监测报告。

1.2基坑周边环境

基坑位于煤港路与复兴北路交叉路口东侧,大众4S店北侧。基坑西北角、东侧为建筑物,基坑距西北角房屋约2.7m,距离东侧房屋为12.9m,基坑西北角房屋及基坑东侧小区为重点监测区域。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和监测执行标准

1、徐州美讯商业广场基坑支护设计文件;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6;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基坑施工监测

3.1监测项目

本工程的监测由工程安全监测和周围环境监测两部分组成。通过及时、准确的观测,掌握基坑及周围环境在施工期间的变形,及时反馈给设计和施工,确保基坑及邻近构筑物的安全。

本工程监测项目主要为:1、基坑内外巡检观测,2、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3、基坑支护结构垂直位移监测,4、基坑周边建筑沉降监测,5、基坑周边道路沉降监测,6、深层土体位移监测,,7、基坑周边水位监测。详见下表:

基坑监测项目一览表

3.2观测点布置原则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结合现场情况来看,本次监测观测点除考虑基坑周边均匀性布置要求外,基坑西南侧为重点监测区域。

监测点具体布置详见附图(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3.3监测方法

3.3.1基准点布设监测

本工程共布设观测基准点3个,基点均布设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并定期监测。

基准点埋设:在基点位置开挖0.5m,将测点埋石埋入,并用砼浇固,做明显标志,防止破坏。

3.3.2基坑内外人工巡检观察

每次监测的同时,监测组指定专人对基坑支护结构、周边地面及邻近建筑物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摄像摄影保存,一并纳入监测资料。

3.3.3支护结构顶部位移及沉降监测

测点布设:根据基坑支护设计要求,监测点均匀布设在基坑周圈支护结构顶部,各观测点位置均用红漆标注,共布设9个点。

监测方法:水平位移监测拟采用极坐标测量法监测,沉降监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

极坐标法:设立假定基准点和变形监测点,基准点埋设于固定区域,稳定不动。每次测量各观测点假定坐标值,通过比较各次监测所得的数值,即可求得测点的水平位移量。

各基准点定期进行检测、校核,以提高观测精度。水平位移测量等级为二级。变形点的中误差小于等于±3.0mm。

二等水准测量,变形点的中误差小于等于±0.5mm。

3.3.4周边建筑沉降监测

测点布置:根据基坑支护设计要求,基坑四周建筑沉降观测点共布设12个,监测点位置详见布置图。

监测方法: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变形点的中误差小于等于±0.5mm。

3.3.5深层土体位移监测

测点埋设:共埋设3个监测点。先用钻机成孔后将测斜管埋入,沿槽方向对准基坑方向,上下用盖子封好,并在管壁与钻孔空隙处填充水泥沙浆,埋设深度为10m。

测量原理:以孔口为基准点,用测量仪器每次测量孔口坐标,从上往下每间距0.5米测一个点。规定面对基坑方向倾斜为正方向值,背离基坑方向为负方向值,仪器读数值单位为mm。

测孔时,正反方向各测一次,将正向测值V正、180°反方向值V负代入下式计算,即得到该点位置Δi的数值。  单位:(mm)

每次测试值减去初次测量值就得到各测点的水平位移值,Y。

  测斜仪原理图

4.控制指标的确定及控制值

控制指标表

5. 监测结果总汇

5.1基坑监测工作量

监测工作自20##年6月27日起至20##年12月10日结束,历时166天,共观测61次。

基坑分段开挖,20##年6月27日基坑东北角开挖,开挖工作由北向南进行,土方开挖完成后即同步进行基础垫层及底板施工。至20##年8月20日基坑东半部分全部开挖完成,20##年9月18 日基坑东部基础底板完工并进行地下室浇注。20##年9月30日基坑南侧全部开挖完成,20##年10月10日基坑西北角土方开挖,至20##年12月10日基坑回填完成。

5.2基坑内外人工巡检情况

基坑东北侧开挖后,20##年7月8日基坑北侧厂房地面出现裂缝,裂缝在基坑土方开挖期间快速发展,20##年7月15日支护结构加固处理后发展逐渐减缓,底板施工完成后趋于稳定。20##年8月6日基坑东侧土方开挖后,基坑东侧支护结构及小区路面出现裂缝,此两处裂缝在基坑土方开挖期间发展较快,20##年8月8日支护结构加固处理后发展逐渐减缓,底板完工后趋于稳定。在整个基坑监测期间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构筑物无其他重大变形和异常变化。

5.3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情况

监测期间内,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加大,各监测点逐渐向基坑方向位移。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逐渐增加,各监测点变形逐渐加大。基坑北侧及东侧各监测点水平位移相对较大。基坑东侧开挖至底部后,在20##年8月6日、8月7日、8月8日出现连续降雨,基坑东侧及北侧支护结构出现较大位移,各监测点详细位移情况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W2、W3、W4测点位移速率均超过报警值,W3累计位移量超过报警值,W2、W4累计位移量超过总位移允许值。

至20##年12月10日最后一次观测,累计位移量及位移速率最大的点为W4点,最大累计位移量为77mm,最大平均位移速率0.46mm/d,日最大变形量24mm。

至最后一次观测累计位移量较大的监测点见下表:

    

由图5-1可以看出W2、W3、W4在20##年8月初期出现较大位移,20##年8月8日对支护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后期位移逐渐趋于稳定;至最后一次观测,其余各监测点累计位移及位移速率均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及设计要求。(详细情况见观测成果表)

5.4支护结构顶部沉降情况

在整个基坑监测期间,W2点在20##年8月6日单日沉降量20.15mm,20##年8月7日单日沉降量7.84mm,20##年8月7日累计沉降量为36.31mm,单日沉降量及累计沉降量均超过报警值。

由图5-2可以看出W2、W3、W4测点在20##年8月6日、8月7日、8月8日出现较大沉降,20##年8月8日对支护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后期沉降逐渐趋于稳定。

至20##年12月10日最后一次观测累计沉降量及沉降速率最大的点为W2点,最大累计位移量为50.16mm,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0.30mm/d,日最大沉降量20.15mm(20##年8月6日)。

累计沉降量相对较大的测点见下表:

至最后一次观测,除W2点外其余各观测点累计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均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及设计要求。(详细情况见观测成果表)

5.5周边建筑垂直沉降情况

在整个观测过程中基坑周边建筑各测点累计沉降量及沉降速率较小,未见异常沉降。至20##年12月10日最后一次观测,累计沉降量及平均沉降速率最大的点为C6,最大累积沉降量为1.41mm,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0.01mm/d。

至最后一次观测各监测点沉降均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及设计要求。(详细见观测成果表)

5.6周边道路垂直沉降情况

在整个观测过程中基坑周边道路各监测点累计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均较小,未见异常沉降。至20##年12月10日最后一次观测基坑周边道路各监测点累计沉降量及沉降速率最大的点为D5,最大累积沉降量为2.41mm,沉降速率最大的点为D5,最大沉降速率为0.01mm/d。

至最后一次观测各监测点变形均满足《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及设计要求。(详细情况见观测成果表)

5.7深部土体位移情况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深部土体位移监测孔呈向基坑方向位移趋势,因施工原因,深部土体位移监测点逐步被破坏,各深部土体位移监测点被破坏后因场地限制无法再进行布设,故部分后续观测数据缺失。

由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累计变形曲线可以看出,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变形主要发生在基坑中上部。

至20##年12月10日最后一次观测,累计位移量最大的点为CX2点,最大位移量出现在深2m处,最大位移量为15.36mm。其余各测点累计位移量较小。

至最后一次观测各监测点累计最大位移量及位移速率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及设计要求。

由于数据较多,上图中仅选取部分数据,详细变形数据见观测成果表。

5.8基坑周边水位变化情况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各观测点水位有升有降,降雨时水位呈上升趋势,晴日水位呈下降趋势;至20##年12月10日最后一次观测各监测点水位变化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及设计要求。(详细情况见附表)

6.结论

   根据监测结果汇总来看:

    在基坑东侧土方开挖后,20##年8月6日—20##年8月8日出现连日降雨且雨量较大,基坑东侧及北侧支护结构出现较大变形,支护结构及外围路面出现裂缝,对应W2、W3、W4测点变形报警。20##年8月8日对支护结构进行加固后,险情排除,该处支护结构变形逐渐趋于稳定。

    其余位置各监测点累计变形及变形速率均很小,累计变形量及变形速率均未出现超过报警值的情况,均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及设计要求。

 

第二篇:01地块基坑支护竣工报告

[w1] 厦门世茂X2014P01地块

(01地块桩基及基坑支护)工程

基坑支护工

程竣工

报告

20##年03月01日

厦门世茂X2014P01地块

(01地块桩基及基坑支护)工程基坑支护工程竣工报告

1. 工程概况

厦门世茂X2014P01地块(01地块桩基及基坑支护)工程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店。拟建场地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南部新城区,场地北侧紧邻滨海大道,西侧紧邻新城中路,场地周边交通便利。东侧与南侧分别是和美村与欧厝村的耕地。

1.1 相关单位介绍

            基坑支护概况介绍

土钉设计概况一览表               

        表1.2-1

喷射混凝土设计概况一览表

表1.2-4    

1.3 场地地质情况

据地质勘察报告钻孔揭露,场地地层按岩土性质自上而下可分为  7 个工程地质层,现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Q4ml):褐黄、灰褐色,松散~稍密,稍湿~湿,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含约20~30%中粗砂颗粒,均匀性较差,为新近填土,未经压实处理,其底部20~30cm一般为耕土。在01地块北部01-2#、01-3#楼和南部01-24#、01-28#楼,该层底部混有淤泥或充填泥砂,呈饱和状态。该层直接出露地表,一般厚度0.50~2.50m,局部原始地形沟塘范围厚度达6.00m以上。

②-1砂质粘土(Q3al-pl):褐黄色、灰黄夹灰白色,可塑~硬塑,湿,主要成分为粘粉粒,其中粘粒含量约40~50%,粗砂颗粒一般达25~35%,粘性较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切面稍光滑,无摇振反应。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值为15.0~25.0击,平均值20.0击,校正后为12.0~24.0击,平均值为18.5击,标准值为17.5击。该层冲洪积阶地范围,钻孔揭穿厚度为2.20~3.80m,层顶埋深0.50~0.60m。

②-2砂质粘土(Q3al-pl):褐黄夹灰白色,硬塑~坚硬,湿,主要成分为粘粉粒,粗砂颗粒一般达20~30%,粘性较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切面稍光滑,无摇振反应。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值为28.0~65.0击,平均值35.0击,校正后为24.0~58.0击,平均值为33.5击,标准值为32.0击。该层主要分布在01地块北部冲洪积阶地范围,钻孔揭穿厚度为2.20~3.80m。

②-3含泥中粗砂(Q3al-pl):灰白夹灰黄色,中密~密实,饱和,成分以粗砂颗粒为主,中砂颗粒含量约25~35%,粘粒含量约20~25%,砂粒多为次圆形石英颗粒,磨圆度一般,稍有粘性,岩芯可呈圆柱状,级配一般,分选性差。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值为20.0~48.0击,平均值35.0击,校正后为18.0~45.0击,平均值为33.0击,标准值为31.5击。该层主要分布于01地块东部至02地块西部和03地块东部冲洪积阶地范围,共26个钻孔揭露该层,其分布连续性较差,钻孔揭露厚度0.80m~6.30m,层顶埋深0.60~8.00m。

③砂质粘土(Q3dl):砖红色、褐红夹褐黄色,可塑~硬塑,稍湿~湿。成分以粘粒为主,上部中粗砂颗粒含量15~30%,下段粗砂含量可达30~40%,砂颗粒呈棱角状,粘性一般,韧性低—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稍光滑,无摇振反应。标贯试验实测击数10.0~23.0击,平均17.0击,校正后锤击数10.0~21.0击,平均15.5.0击。该层主要分布在01地块西部范围,钻孔揭露层顶埋深0.70~24.70m,一般厚5.0~20.0m,最大厚度大于35.50m。

④残积砂质粘性土(Qel):褐黄~灰黄色,母岩为中粗粒花岗岩,组织结构已全部破坏,原岩风化彻底,矿物成分除少量残余石英颗粒外,均已风化成土状。以粉、粘粒为主,石英质中、粗砂粒约20%~35%的,大于2mm颗粒含量约5~15%,可塑~硬塑状。粘性一般,遇水扰动后易软化成泥。切面稍有光泽,中等压缩性,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值为11.0~40.0击,平均值19.5击,校正后为9.0~29.0击,平均值为15.2击,标准值为14.5击。该层全场地绝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仅在01地块东南部有分布,厚度差异较大,一般分布与③-1层之下或穿插其中,钻孔揭露厚度2.00~26.90m,层顶埋深4.30~26.80m。

⑤全风化花岗岩(γ52(3)):褐黄色夹灰白色,岩石风化剧烈,矿物结构基本破坏,矿物成分除部分石英外、长石、云母等易风化矿物已完全风化成土,中粗粒花岗结构较清晰,岩芯呈坚硬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该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级。此层与上部残积砂质粘土层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是按标贯试验修正后锤击数大于30击、小于50击确定的。该层全场地均有分布,但在部分地段,该层厚度差异较大层面起伏大,钻孔揭露层厚2.00~10.00m。

⑥-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γ52(3)):灰黄夹灰白、灰黑色,岩石风化强烈,组织结构绝大部分风化破坏,但花岗结构清晰,原岩大部分长石、云母已粘土化,残留少量长石硬核,石英已风化呈砂粒,矿物颗粒间联结力已基本丧失,岩芯呈砂砾状,手捏可散碎,浸水扰动易软化。该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此层与上部全风化花岗岩层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是按标准贯入试验修正后锤击数大于50击确定的。

⑥-2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γ52(3)):褐黄、灰黄夹灰白色,岩石风化较强烈,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中粗粒花岗结构清晰,大部分矿物成分已风化蚀变,原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黑云母等,长石等易风化矿物已风化变质,网状裂隙发育,岩体极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岩块敲击易碎。该岩石为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⑦中风化花岗岩(γ52(3)):灰白、灰黑夹褐黄色,斑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含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岩芯大多呈柱状,局部夹块状,岩体较完整,局部裂隙较发育,裂隙密集段长石蚀变明显,见铁锰质浸染,锤击声较脆,属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RQD≈80~90%,岩石工程性质属“较好”。

本工程PHC管桩持力层是⑤全风化花岗岩。  

2. 施工简况

厦门世贸X2014P01地块(01地块桩基及基坑支护)工程基坑支护工程基坑开挖深度2.6-3.8米m,基坑四周3m范围内不得堆载。本基坑支护工程采用自然放坡、土钉墙进行联合支护。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图纸及相关标准进行施工,通过施工单位自检,自查,自控和现场监理工程师的旁站质量控制,以及甲方现场代表的旁站质量控制,严把质量关,达到了预期的质量目标。现就施工过程检验情况进行汇报:

2.1主要材料用量

2.2主要材料试验与施工试验情况

2.3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2.4施工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施工无异常情况。

3. 安全与功能检测情况

3.1基坑监测

3.1.1 水平位移监测

截止至20##年2月27日已完成水平位移监测10次,最大累计变化量为21mm(S32),未超过预警值。

3.1.2 竖向沉降监测

    截止至20##年2月27日已完成竖向沉降监测10次,最大累计变化量为23.2mm(J32),未超过预警值。

3.1.3基坑水位监测

截止至20##年2月27日已完成竖向沉降监测10次,最大累计变化量为0.526m(W2),未超过预警值。

4. 工程竣工资料

4.1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情况

    共核查[w2] 7 项,经审查符合要求 7 项,经核定符合规定要求 7 项。

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4.2其它资料

其它资料齐全且符合要求。

5. 评定情况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及《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的要求,各检验批及分项工程均验收合格,符合子分部工程验收条件,自评本基坑支护工程合格,申请基坑支护验收。


打印时,请选工具条显示(S)下拉菜单中的:最终状态

正常情况下:管桩项目8项,灌注桩9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