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通过走访山西省长治市广大农村地区,直面当前农村城镇化的困境与农民现代化转型的阵痛。通过总结长治城镇化特点,分析了城镇化产生的机理并提出相应对策,农村的落后,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的落后,生产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要消灭城乡差别就是句空话。以长治市为例,但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人均收入已接近或超过了城市水平,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事业均有保障,村民身份成了引以为豪的“香饽饽”农民自然“乐不思城”城乡差别和矛盾自然减小或消失。所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是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1. 农村城镇化概况

长治地理位置优越,虽然是资源型城市,但近年来对城市的改造力度很大而且卓见成效,尤其是对森林、湿地和水资源保护很好,在现有规划中已经注重环境污染、节能环保等方面问题,对城市垃圾、污水的处理非常到位。建议在下一步规划建设中,要注重街道的拓宽改造、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增加城市雕塑、增加建筑风格、颜色以及格调的多样化和风格化,让城市有新气象、新风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汤羽扬说,长治气候宜人、干净整洁、绿化覆盖率高,令人印象深刻,独有的山水环境使城市空间张弛有度、显而易见。她建议在城镇化规划工作中要注意老城与新区的关系、辐射地区功能的完善以及建筑物的疏密结合、交通出行、古迹文物保护、城市色彩和层次方面,多做细致入微的工作,推进城市科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 农村城镇化特点

总的来说,长治农村城镇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这得益于长治历任领导薪火相传、始终坚持统一方针。长治的城镇化与大部分中西部城市有很大共性,为实施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对长治城镇化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为力求还原长治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现实,现将其特点总结如下

城镇用地生产效率高、投资高和边际效益下降快的特点决定了城镇用地应远远少于农业用地。合理的土地配置能为城镇化积累资金,将其用于旧区改造和住宅、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形成以地养地的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推进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的滚动,最终达到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和改造旧区的目的[1]。20xx年新桥镇镇政府、中小学开始向桩子村二社搬迁,而一社则用作新桥镇工业园建设,过快的土地城镇化速度,导致城镇土地边际效益大大下降,土地出让金没能得到保障,资金的欠缺致使失地农民补偿不能到位,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对桩子村的超前规划并没有达到繁荣新区的目的,反而加速了旧区的衰落,步入积重难返的恶性循环。

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现况下,长治基层政府坚持工业园扶持与居民区修建并举,致使部分村、镇耕地几乎全部被征用,大量位处坪坝滩涂的良田被征用,原有土房被废弃于田畴或山野之间,拔地而起的是桩子村占地200亩的居民区、松娅镇五个村共3000幢的欧式豪华别墅群。耕地资源的大量占用,使农民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来源,蜗居别墅的少数幸运农民,尚可在一分多或贫瘠、或位处深山、或灌溉不便的土地上种点小菜,但农民却得为之缴每亩每年35至110元不等的“土地管理费”,因而靠种地维持生计的想法也随之破灭。

3. 农村城镇化土地配置和土地流转市场

20xx年6月23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众所瞩目的“凯洛诉新伦敦市案”作出了裁决, 在这个案子里,联邦最高法院主要审核:征用的土地是否确属于合理的预期发展计划,也就是有没有过度征用并符合“公用”的要求,遵照美国宪法里“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的原则进行判决。这对中国完善征地程序及土地配置很有借鉴意义:中国建设“占地在先,申报在后”的情况很普遍,在铺开建设之前往往缺乏足够的规划。同时为突出政绩,往往只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对征用土地是否属于合理的预期发展有欠思虑。

各地政府对紧缺的耕地进一步蚕食鲸吞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集体土地被强征为国有,征地费的性质是补偿而非交换,各地将征用的土地以远高于补偿的价格出让,将集体财产通过剪刀差转移,使国有土地收益流失。减少土地补偿和转让费之间的差价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对此基层政府应该做到:严格把握非市场化土地配置的范围,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模式,对土地招标和拍卖的价格进行控制,增加土地转让的透明度,力避以地生财、滋生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

4.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城镇化精神内核

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农业,农民对城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将直接影响城镇化进程及其实现。在各级基层政府对城镇化理解的调整仍需要一段时间,在征地制度仍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开展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宣传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和讲座,从而提高农民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城镇建设中去,及时反馈当地政府的不法征地行为,以便纠正和完善征地制度,从而规范政府行为。提高农民素质还包括对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服务,只有完成了农民现代化才意味着真正完成了城镇化,对村民进行培训其实也只是扬汤止沸而已,但确实可以缓解现阶段冒进式城镇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暂时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后,还应该注意农民转为市民过程中的精神动态,完善其知识结构,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让他们走出边缘化的两难境地,增强对城市的适应能力,最终完成人的现代化。理论上讲,一个地方经济速发展时期,会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会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推动效应”。工业的突飞猛进则造就大量的就业机会,城镇丰富的精神物质生活吸引农民向市民转移,形成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拉动效应”。

从实践来看,农民转化为市民化决定因素是期望净收益的高低。如果农业的收入不如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收入,他们则进城务工经商,转化为"准市民";"准市民"是否转化为市民,取决于期望收益和最低生活成本的比较,最低生存成本取决于城市的消费水平、家庭人口、子女受教育费用、居住费用、获得就业的投入等。当农民放弃土地,取得城市户籍,定居城镇,则转化为市民。农民和市民有其自身生存的土壤和文化传统,其文化有差异性,根源在于城乡的长期二元结构。

心态意识的不适性。新市民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老市民各有的社会交往圈,新市民仍然沿袭以血缘关系和原有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交往方式。

行为方式的差异性。新市民在法制观念淡薄、公民意识、生活习惯上与原市民有差异,如新市民把街道、间道当晒场;乱搭乱建;把花坛、草坪当蔬菜地等。

组织形态的困惑性。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新市民成了无人管理的"自由人"。由此带来如住宅、计生治安等系列问题的缺位。二是差别待遇政策。城镇对新、老市民两种待遇两种政策。农民选择成为市民,是因为城镇提供了比农村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从高家镇的调查显示,市民就业途径有:一是生产型 的专门行业。如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木材加工、食品加工。但从业者少,“到处是新房,很少见厂房;遍布交通线,缺少生产线”,且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就业容量有限。二是从事经商。多数人从事的行业,主要经营服装、副食等。实力较强者坐地经营,实力差者"赶流流场"。“家家户户摆小摊”,“有门面的多,经营的少;做生意的多,赚钱的少;开业的多,搞活的少”;三是外出打工。尽管镇区人口规模达到了国家规划人口密度10000人/Km2的标准,但第二、三产业的不发达,20xx年全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2%,镇区内企业为12个,从业人员433人。就业岗位少,收入不高,新老市民均加入“打工族”行列,镇区外出务工人员近8000人。四是休闲娱乐行业。“条条街上有茶馆,到处都闻麻将声”。

5. 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对策

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丰都的全面小康,不能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目前,

全社会在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问题上,还存在种种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农民进城抢了城市人的饭碗;二是认为农民进城后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紧张,带来社会混乱。为此,深化对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认识十分必要和紧迫。推进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缩小城乡差别,是实现农业和全面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城市工业品提供广阔的市场。

同时,引导和教育农民积极走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之路,破除“等、靠、要”思想,克服三个方面的不良心理:一是"辛苦两个月,快活300天"的满足心理。安于现状,难于离开土地和农业。二是“在家百日好,出门时时难”的畏难心理。不敢通过打工等方式积累原始资本,怕上当受骗。三是"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穷窝"的恋家心理。只满足于农闲时打短工,不愿意扎根城市,走出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长治市委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相应制定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农民只要在城镇有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即可转化为城镇市民。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户口歧视的做法在有些部门依然存在。如子女上学问题、办理水电气户头问题,农民要付出比城镇市民高的成本。为此,县委政府要进一步放宽对小城镇的户籍管理政策,敢于和善于制度创新,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主要依据申报城镇户口的政策,以导向性的准入条件替代硬性的进城户口控制制度。相应改革就业、入学、社会保障体制,并减少或降低农民成为市民的成本,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社会。完善土地使用和流转政策。建立土地流转和有偿使用转让制度,以对土地保障的有效替代和改变集中建房模式为重点,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促进失地农民居住方式的转变 。一是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状况,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政府要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适当降低税、费,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使农民得到的土地补偿费用能基本解决养老保险所需的费用,并通过以土地换社保的办法,将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费优先用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实现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有效替代。 二是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实行统一征地,全面推行土地“片区综合价”。根据我县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地段、地级等将城市土地划分成若干个区片,每一区片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在统一征地时,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三是要加快“城中村”农民建房制度的配套改革。 根据丰都县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立足于超前思考,立足于系统设计,立足于城市居民的标准,以促进失地农民与现代城市社会的文化融合,加快其市民化进程为目标导向。坚持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城郊农村特别是“城中村”的土地国有化、户口非农化、资产股份化、居住公寓化、保障社会化、管理社区化进程,促进其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型态等的加速转变,最终实现完全的市民化。

改革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农民转化为市民的目的在于城市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在于政府给城镇人口提供的社会福利及其城镇人口享有更多的公共产品。如果仅仅使农民获得城镇户口身份,还不能够对农民转化为市民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只有让进城农民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方面获得相应权利,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享受同等的经济和政治待遇,使他们有一种在城镇生活和工作的社会归属感,进城才能对农民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因此,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加强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扶助体系和制度。一是政府向城镇就业困难的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将那些城市公共服务部门的就业岗位提供给就业困难人员。二是政府建立专门的就业困难群体职业免费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其就业技能。三是组织异地就业。四是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取消不合理的就业歧视限制。解决好进城农民子女在读书、服兵役等享受与原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随着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能型、技能型转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决

定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在劳动力市场上收入的高低。同时,农民转化为市民后,必然有一个新市民与老市民的融合过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期获得城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是抓好基础教育。确保农村潜在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政治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二是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定向培训。建议政府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建立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基地,定期开展成人技能技术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三是制定和实施农民就业定向培训计划。鼓励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岗前、岗中培训,确保农民工和企业"双赢"。四是建立市民道德和市民意识培训体系。通过建立社区学校,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和培训活动,增强其市民意识。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降低农民市民化的成本,推动农民市民化和现代化进程。

一是交通建设。政府要尽快考虑并抓紧实施出境快速通道的建设,缩短与主城区及周边省县的距离,有利于借助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并享受其带来的发展效应,带动自身的较快发展。

二是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和完善城镇功能配套。按照城镇建设的原理和实践,逐渐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力的布局重心向其地域相对广阔的郊区转移,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区与以制造业为主的郊区的城乡产业融合,建立多层次城镇群体的城市形态。就丰都县来讲,城镇的规模都比较小,因此,建议将邻近的乡镇合并以扩大城镇规模,从而降低城镇化的成本。在城镇建设中,从发展的角度讲,重点是实施市场化运作,打开城门搞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丰都县已经成立了土地整治中心,建议还成立城市投资中心,并进行实质性运作。对城镇的土地、空间以及命名权等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新路子。

完善城镇功能配套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降低水电气、电视、电话的入户成本;加强公园、景点、休闲、娱乐等公益事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增强城镇的吸引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能够流动和转移的关键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果菜、畜牧、蚕桑、药材等大力发展旅游观光等特色产业,引入新品种、新技术、建设规模基地、培植主导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率,减少农业人口,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壮大非公有制企业。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企业发展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路子,做大做强蕌头、建材、榨菜、畜牧、药材等传统产业。同时,利用丰都现有的工业园区,使分散的非公有制企业向园区集中,通过关联产业的聚集效应,扩大企业和小城镇的就业容量。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形成特色,规划起点要高,入园政策要更灵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吸收就业成本低。据有关专家推算:工业部门安排1个劳动力需要投入2.5万元,乡镇企业只需要1万元;第三产业每1万元投入,饮食业可容纳10人,零售业为3人。因此,大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快社区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期望净收益信心指数,能有效地促进和加快我县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侯丽.上海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城市发展.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M].科学出版社. 许学强、薛凤旋等主编.19xx年10月第一版

[2] 郭春红、李健.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xx年第22期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每年高达1800万的人口涌入城市。预计到20xx年,国内将需要将1.06亿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我国城镇化水平将由目前的43%提高到47%左右。

然而,在大多数欠发达地区,城镇化也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环境保护矛盾尖锐、远离市场信息不灵、各种要素很难实现优化配置等各种问题、困惑和挑战。中部地区等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最重要的地区,是我国城镇化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如何推进城镇化在全国意义重大。为深刻把握城镇化纵深发展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近日,人民论坛杂志组成专题调研组,联合有关专家学者,深入位于中部地区的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展开了调研和探访。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脏乱差、乱搭乱建非常普遍、基础设施极不完备的中心城镇:不足3平方公里的县城被9个村庄分割包围,城中有村,村中有城;不少街道,灯不明,水不通,大街小巷垃圾乱堆,摊贩乱跑,给每一个到壶关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经过摸索实践,壶关确立了“新型工业化、城镇特色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推进城镇化伊始,壶关也面临其他地方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诸多“难题”和困惑:思想观念跟不上;条块分割的城镇管理体制,难于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社会公共事业欠账多、难于突破资金瓶颈;资源环境的压力……壶关在摸索中开始了城镇特色化的“突围”之路。

解放思想、体制创新:吹响城镇化“号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建设新城镇,首先要建设新县城。然而,真正要改变一个城镇甚至全县城镇的旧貌,牵一发动全身,并不那么容易。

首先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必须得转过弯来,统一思想、下定决心、鼓足信心。

“大家熟知的江苏张家港市,建市只有十几年,原来仅是一个小城镇,一跃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现代化、园林式城市。张家港的经验告诉我们,城镇化不是小问题,是大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在推进城镇化初期,壶关人这样给自己“打气鼓劲”。

如何切实理顺管理体制,是壶关城镇特色化的第一个重大挑战。以前,别说是其他城镇,就是县城所在中心城镇的卫生、市容市貌,一直处于谁都可管、谁又不管的境地。

“将环卫队由城建局划归所属镇管理。”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措施,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此为切入口,壶关县完善县城管理制度,实行了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单位包卫生责任制、门前“五包”责任制。通过建立新型城镇管理体制、宣传教育等一系列多管齐下的措施,市容市貌实现了靓丽转身。20xx年早春,壶关摘取了“国家卫生县城”的桂冠。 龙山乡党委书记张月飞告诉记者,县城发生的变化,为各个城镇起了示范带头作用,辐射带动效应开始凸现,其所在的小城镇也经历了百废待兴到现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转变,新城镇初显雏形。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壶关以重点建制镇为龙头,突出抓了集镇道路、通讯、供水、排水和拆迁改造等基础设施工程,注重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集镇聚集,在全县建设好常平经济开发区、龙泉、店上、晋庄、百尺、树掌五个特色明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15个农村集镇,30个公路沿线商贸小区。

巧用城建资金:“把钱掰成几瓣花”

俗话说,居家过日子,量入为出,是常理。但是有时却难免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城镇虽有好想法,最终却无法实施,关键问题就卡在“资金”上。

壶关县的逆向思维值得我们思考。他们不断更新思维和观念,变过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为“办多少事筹多少钱”,坚持政府融资与社会投入相结合,通过向上争取、县上配套、市场调节等多渠道筹集城建资金。

其中,市场调节是点睛之笔。壶关县对旧城内闲置的土地、破产企业急需变现的土地和拆迁改造的黄金地段,充分撬动社会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大力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个体老板或实业公司投资兴建商住楼,既保证了旧城拆迁改造的顺利进行,也有效利用了闲置土地。

从多渠道筹集的城建资金毕竟有限,想办的事很多,好钢如何用在刀刃上?

中共壶关县委书记张红星回忆说,前些年,壶关县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的一笔1亿元左右的贷款,我们用它建设了4座大桥、1座污水处理厂、1幢中学教学楼、疾控中心、文化宣传活动中心、水上公园等。有领导来视察时,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称赞说,用一笔贷款,办了那么多事,简直是把“钱掰成几瓣花”。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壶关县共投入资金5亿多元,使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提升了壶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前来壶关投资发展,县域经济呈现出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2004、20xx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百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

高起点规划,集约发展:突破城镇化的瓶颈

城镇化的发展以始料不及的速度推进,在城镇特色化建设中,如何面对未来诸如人口膨胀、环境资源保护等问题和挑战,壶关县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记者攀上壶关县的神山公园上俯瞰城镇,看到在错落有致的建筑之间,有一片大的空地,陪同我们的田兆伟副县长告诉记者,按照规划,这是专门预置下来的,准备建绿地等公共设施的。“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已经感到土地等资源环境的压力,开始珍惜每一寸土地。”

面对土地、水等稀缺资源的集约利用的挑战,壶关县坚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高起点规划:构建起以乡镇为中心、以村庄为点缀、以道路为骨架的小城镇建设新格局;县城南商北工、东水西山的主体格局初步形成,一个布局合理、风光秀美、充满和谐的壶关新县城已初步展现。

主城区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增强,“1+6”上党城镇群初显雏形,城镇特色和魅力进一步彰显??通过几年的积极努力,长治我市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十一五”末,长治

市人均GDP将超过4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40%,标志着长治市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期。

近年来,长治市大力实施以城带乡发展战略,积极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骨干、特色城镇为网络、中心村为基础,连接紧密、互动互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体系,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林业生态建设一体化、环卫保洁一体化、交通道路和公交客运一体化、水电气一体化、社区化服务一体化“五个突破”,走出了一条城乡协调发展之路,农民生活环境与质量大大提升。城镇化率由20xx年的37%提高到目前的41.04%。

“十二五”期间长治市城镇化建设,将围绕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的 “加快上党城镇群建设,争做太原第二”的要求,围绕具有上党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性工业城市的定位,以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三规合一”为引领,以实施优势产业向城镇功能区集聚为手段,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 “六个一体化”的模式,加快上党城镇群的同城化步伐,大力实施大县城战略和“151”梯次推进策略,初步形成以上党城镇群为核心、大县城为节点、中心城镇为支撑,规模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分工联系密切、个性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到20xx年达到5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170万左右;上党城镇群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xx年达到57%以上,城镇人口达到130万左右,使上党城镇群成为我省继太原都市区之后第二大城镇群。

从农村的变化认识农村路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农村路网建设是发展的重要条件,村村通水泥路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0xx年以来,全市凡是通了路的地方,都较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教育、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实践证明,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代哪里有江河哪里就发展,近代哪里靠海洋哪里就发展,现代哪里通公路哪里就发展。大路大富,小路小富,快修快富,早修早富。公路通,百业兴。公路通,一通百通。公路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农村路网建设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村村通水泥路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道路不畅,交通不便 ,信息不通,是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原因。农村公路修通之后,加速了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转,形成了城乡互动、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开始改变。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乡下承包经营农业项目,从事农业开发;越来越多的乡下人进城购物、上学、务工、洗澡、娱乐,过上了新的生活。村村通水泥路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农村路网建设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的载体,村村通水泥路增强了党和政府的亲和力。各级党委、政府号召、鼓励、支持和带领群众修路,使广大农民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从中得到了实惠。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修路化解了农村许多矛盾,不少农村通过修路实现了由乱到治。村村通水泥路,不仅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信任感,而且增强了党和政府的亲和力、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从修路实践探索农村网建设的规律

多数农民盼修路,我们就决定修路。好的决策能代表多数人的利益,也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高速路、国省道都很重要,但是农村道路才是农民自家门口的路。农村道路覆盖面广,受益人多,广大农民祖祖辈辈都企盼早日改善身边的交通条件。这是我们决策的依据。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决策,要根据多数人的需求去决策,要选择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载体去实施和突破,真正为多数人谋利益,为老百姓谋福祉。

农村路网建设,是新时期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四大职能之一。领导和组织农村路网建设,是新形势下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政府要在农村路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要从区域发展大局出发,科学确定农村路网建设的目标,明确各级的责任,严格考核,并向当地老百姓公开作出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公共财政用于城乡公共事业,是城乡居民共享的财政。应当象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切实增加农村公路建设投资,支持农村道路建设。

科学的规划,是农村路网建设的指南。规划也是生产力,农村路网建设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扶贫移民相结合,与农村资源开发相结合,与农村文明文化建设相结合,纳入整个区域发展规划中去通盘考虑。要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注重实效,保证质量,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农村道路的布局、走向、线型、标准和进度等。同时,在农村路网建设中,要坚持质量第一,正确处理好群众大会战与专业技术施工的关系,充分发挥交通部门的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作用,切实把好事办好,防止劳民伤财。还要注重加强公路养护,保证必要的养护资金投入,建成一条,养好一条。

弘扬艰苦创业的太行精神,是农村路网建设快速推进的法宝。现在广大农民还不富裕,国家也有很多困难,完全靠拿钱修路是不现实的。如果等有了钱再去修路,显然会贻误时机,影响发展。因此,在现实条件下,要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自己修好路。农民中蕴藏着巨大的修路热情和创造力。我们修路的决策一出台,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的响应和支持。他们踊跃出人、出物、出工、出力、出资,表现出了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勇于奉献、大干交通的精神风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和事迹。实践表明,太行老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太行精神,直到今天仍是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法宝。它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继续绽放不朽的光芒。

从区域发展构建大交通网络

农村路网只有与高等级公路连接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要坚持高速路、国省道、县乡路、通村路一起上,加快建设外通内连的“三级”公路网,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现代交通体系。一是建设直接融入和辐射全国各大经济区的高速公路网,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增强融

入各大发达经济区的能力;二是建设覆盖辖区的国省干线网,实现上连高速路,下接农村路,形成干支相连的中间连接网;三是建设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村网。三网要环环相连,彼此配套,共同构成通达四邻、纵横交错、辐射全国的公路交通体系,从而发挥最大效益。当前,国道、省道、县道和运煤通道经常受阻,要作为近期修路的重点。要改革公路建设投资体制,放开公路建设市场,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放开就有资金,放开就能加快建设。

确保公路畅通和加强运输平台建设,是当前交通运输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在道路运营中存在收费站点多、站上通道少、人工收费慢等问题,造成经常堵车。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撤点并站,增加站上通道,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公路运营效率。同时要采取措施,加快构建道路运输站场服务网络。要以城市公路主枢纽为重点,加快建设公路客运基础平台和信息平台,以县级汽车客运站为中心,以乡镇汽车站和农村候车亭、候车牌为节点,加快建设农村客运站场网络,提高公路客运站场服务功能和水平,推进高速客运、农村客运的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区域经济正在跨越式发展,物流增长迅猛,给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用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运输产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物流发展平台,引导运输企业延长供应链, 积极开展商品包装、运输、储运、流通、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加快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增育市场主体,逐步把物流业培育成区域重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