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网络行为及态度调查报告

高中生网络行为及态度调查报告

摘要:   本文通过自编调查问卷了解本校学生网络行为及态度的状况。从总体上看学生对不良网络行为都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学生对网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不能有效规范自身网络行为。在探索网络道德培育问题上,提出5个思想上的统一:1、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统一;2、网络个人价值与社会道德规范相统一;3、理论与实际操作行为相统一;4、学习网络知识、技能与提高道德素养相统一;5、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统一,以及对具体开展网络道德培育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网络、网络德育

一、引言

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飞速发展,有人称之为信息时代或e时代。互联网在这个时代扮演了社会的主要角色,促进世界科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并且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

不可否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利弊参半的,互联网在传播有用信息的同时,也成为无用和不良信息的载体。由于没有一套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社会监控力薄弱,大量的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色情文化,以及旨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黑色信息”等精神垃圾充斥着网络,时刻都在蒙骗和毒害着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有关调查显示,16岁至25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最积极的使用者。但由于他们身心还未成熟,知识水平有限,面对大量的信息更多的是迷茫、无所适从,或是无从选择,往往是照单全收;同时,青春期富于幻想、思维片面、行为易偏激、感情丰富等特点又导致了青少年更易于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和毒害,可以说,他们已成为互联网负面影响受害最大、程度最深的人群。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道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时候了。

针对于此,特编制网络行为及态度的调查问卷,以了解我校学生在网上行为及对网络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现状,为我校课题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高中生网络道德素养培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有效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研究过程

       2.1被试:随机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共10个班级,重点与非重点班各半,共 454人。

       2.2测量工具:根据资料和找学生访谈,编制“网络行为及态度调查问卷”,共两部分,一部分为上网行为的调查,另一部分为态度调查,共36题。有过上网经历的同学全部回答,没有上网经历的同学只回答关于“态度调查”部分。

      2.3施测:制定统一的调查程序,采用统一指导语,由各班班主任采用集体当面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54份,有效问卷404份。

       2.4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对于“经常在什么地方上网”,有53.1%的学生回答在“家里”,19.7%的人在“网吧”,10.6%的人在“同学或亲戚家”。由于郊区网吧数量比城区少,同学们首选的还是在家里。至于光顾的网站,搜狐和新浪分占第一、二位,分别是55.5%和46.5%,以下则是雅虎、网易以及其他网站。有73.2%的人上网是为了“查询信息”,以下依次是“聊天”(47.2%),“为学习服务”(39.8%),“阅览书刊”(39.8%),“游戏”(33.9%),“发邮件”(27.6%),“其它”(6.7%)。

有52.4%的人“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的现象,如谩骂、恐吓等”,27.6%的人经常使用或偶尔使用过粗俗语言,对于使用粗俗语言的原因,54.9%的人因为“别人用时才用”,21.1%的人是为了“发泄”,11.3%的人因为“好玩”。

对于“是否浏览过关于星座、命运、算命之类的网站”的问题时,有40.6%的人看过,其原因有89.3%的人因为“好奇、好玩”,3.9%的人是“相信所讲”。对于“是否浏览过关于赌博、暴力、色情的网络内容”时,有15.4%的人看过,其中原因有:33.3%的人是为了“好奇,寻求刺激”,28.2%的人是“听别人讲过,自己也想看看”,17.9%的人分别是认为“有诱惑力,想模仿”和“其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应引起我们关注的。

对于“偷看别人电子邮件、偷用别人帐号上网”的分别为5.5%和12.6%。

对一些行为态度的调查结果可参看表1和表2。

表1对自己网络行为的态度及评价

表2对他人的网络行为态度及评价

       四、讨论分析:

1、社会网吧场地人员混杂,同时某些网吧为吸引顾客故意提供暴力游戏或色情网络内容使青少年更易于受到不良诱导,误入歧途。我校地处郊区,大部分学生均来自农村地区,接触的网吧很少,家里上网成为首选地,这样至少提供了一个比较“清净”的环境,使外界环境中人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下降了很多。作为上网的目的,“查询信息”放在了第一位(73.2%),“为学习服务”和“阅览书刊”也有相当比重(39.8%,39.8%),可见,作为学生,“学习第一”的观念还是为学生普遍接受的,而“聊天”(47.2%)、“游戏”(33.9%)以及听音乐也是学生的重要爱好。

2、对于网上不文明的现象,有52.4%的人遇到过,27.6%的人则同样使用了这种粗俗的语言,原因是作为一种反击的手段——“别人用时才用”,占使用者人数的54.9%,或是以此作为“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21.1%),或是因为现实中不能随便使用,这里用着“好玩”(11.3%)。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也同样使用、传播着这种不文明的言论。至于他们如何去看待这些行为,71.8%的 人认为网上、现实中都不可以使用;而21.8%的 人认为网上可以使用,现实中不可以使用;6.2%的人认为网上、现实中都可以使用。由于对此持这样一种态度,也就造成了有14.4%的人认为这种行为“很正常,没什么”,2.5%的人甚至认为“很好,应当提倡”,以及3.5%的人认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原谅”。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使用粗俗语言,源于他们对这种行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行为至少得到了一部分学生对网络行为的认可,觉得“很正常, 没什么”,甚至可以“提倡”,使他们在面对大量的污言秽语毒害的同时,无意中又成为一个新的传播者,“带动着”他们自己周围的一些人,正如他们不认为“消极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对自己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会产生不良影响”(26.2%的人认为“没有”,22.3%的人认为“无所谓”)一样。可以想象,长此以往,网上的不良行为便会逐渐内化为个人本身的行为,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背离社会道德及社会规范的要求。

3、迷信、色情、暴力内容历来是不法分子在网络中的最大卖点,因此也是影响青少年最深、导致误入歧途甚至犯罪的主要根源之一。有40.6%的人看过关于“星座、命运、算命”之类的网站,其主要原因是“好奇,好玩”(89.3%),15.4%的人看过关于“赌博、暴力、色情的网络内容”,原因有:33.3%的人因为“好奇、寻求刺激”,28.2%的人由于“听别人讲过,自己也想看看”,而17.9%的人则是觉得“有诱惑力,想模仿”,这种状况不得不令人担忧。对于性知识,我们提倡了解学习,但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学习科学的知识,而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淫秽文字和图片,大放黄毒,加之青少年好奇心重,模仿力强,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使得有些人不仅自己浏览,而且私下互相传播甚至偷偷模仿,极大地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局面的隐患。

4、对于“网上复制、抄袭别人文章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吗”的问题时,有19.8%的人认为“不是”,33.2%的人持“说不好”的态度。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有些学生把语文课上布置作文随便到网上拷贝一篇,改个题目,签上大名就交差完事了,没有丝毫的愧疚感,更别说对什么知识产权、尊重别人劳动、剽窃犯法等认识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聪明”之举,倒是弄得语文教师没办法,不得不时时地上网浏览,掌握全面“信息”,判作文时好以辨“真伪”。

“黑客”指的是利用通讯软件,通过网络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截取或篡改计算机数据,以及恶意攻击信息网络、金融网络资源和危害国家或社会公众信息资源安全的电脑入侵者或入侵行为。但对于这种行为,有26.5%的人认为“很了不起”,表示“崇拜的”、“自己也想试试的”分别为5.2%和5.0%,另有11.1%的人认为“应视具体行为具体分析,从不同角度去看”,即对黑客行为有一部分认可。对于“电脑高手制造计算机病毒的行为”,也有19.3%的人认为“很了不起”,5.9%的人是“崇拜的”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0%的人“自己也想试试”。从这两组数据看,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也反映了一部分学生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处于青春期,富于幻想,一心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英雄”,再加上有些影视剧的错误诱导,他们把这些当作“英雄行为”、“高手行为”而崇拜、追随,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一显身手”,而不深刻反省这些行为“光辉”的背后是给社会、他人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由于青少年网民的这种盲目崇拜、仿效,没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遇事缺乏深入思考,最终将逐渐弱化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5、在回答“网络上可以随便使用自己的权力,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吗”的问题时,有5.9%的人认为“不用承担”,20.3%的人“不清楚”;有19.6%的人认为上网前没必要“接受道德、行为自律的教育”,33.9%的人“无所谓”,而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人仅有19.6%,有83.4%的人不知道。由于一部分学生对于网络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客观地判断,更倾向于“无所谓”、“不清楚”的态度,就使得他们不能有效抵制网络上的不良影响,也不能真正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在“无所谓”的态度下逐渐从受害者成为传播者、使用者,甚至制造者,个人自律意识逐渐淡化。

通过以上分析,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呢?首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统一。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进入网络时代后,互联网已深入到我们生活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网络德育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公共道德”,是德育的一个部分,不能脱离德育这个大的背景。培养网络道德不仅仅是只关注于网络上的问题,它更是一个人在现时生活中道德素养的体现。只有在现实中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 、有自律意识的人,才能在网络上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不难想象,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讲道德,满嘴脏话,到网络上就能变得“彬彬有礼”,讲究“道德情操”?在现实中的 不良行为会通过网络毫无忌讳地展现出来,同样的,网络上的不良行为也会逐渐地渗透到现实生活的行为中,两者互相影响。因此,本人以为提高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素养是培养网络道德的前提或是基础,而网络道德则是现实道德的延伸,要做到现时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道德规范教育的有机统一。

2、网络个人价值与社会道德规范相统一。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价值体系,而是逐步趋向于多元化,互连网则为多元化价值体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更崇尚于个人的自主性、个人价值观的选择、不屑于统一的道德规范的制约、个人占主导地位,总之一切追求个性化。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时代在前进,有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但有一点我们不应忽略,其核心价值体系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正如《阿斯彭宣言》所讲:“这些核心价值指尊重他人、负责、信任、关心、正义和公民性,超越了文化的、宗教的和社会经济的差异”。因此,在网络世界中,尊重个人自主性的同时,也应遵守社会统一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它不是限制、制约,而是更好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应有的行为。只有在这种道德规范下,个人的网络行为才会拥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在良性的环境中充分地展现个人价值。

3、理论与实际操作行为相统一。

我们知道,单独的、理论上的道德教育是不能有效的、长久地发挥作用的(这是我们在现实中已经吸取的教训),因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运用与网络上实际操作行为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方法。网络德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们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和一堆道德的大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这种道德意识并运用到实际网上操作过程中,诸如:如何规范自身行为,遇到他人的不文明行为如何应对,面对纷繁的信息如何才能正确筛选,对不良诱惑如何做到“慎独”等等,都是青少年实际面临的考验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消除他们这些“迷茫”,满足内心需要,才能使道德教育从外部引导内化为自身要求,调动自身的力量,真正形成自律而不是他律,避免原来教师空洞说教、学生口服心不服、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局面,使得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

4、学习网络知识、技能与提高道德素养相统一

网络学习不仅仅是纯粹的网络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地明白网络是一个自由的、开放的、虚拟性质的“公共场所”,在这里同样需要道德和规范。明辨网络的是与非,有效地利用其有价值的、积极的一面,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运用正当的手段保护自己不受侵犯也是青少年主要学习的一课。只有了解、清楚了网络世界的性质,才不会盲目服从、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

5、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统一

青少年由于上网而受到不良影响、误入歧途,甚至最终触犯法律的状况,使我们意识到,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教育他们不仅知道现实中的法律法规,还要了解对于网络的国内外法规,做到知法、懂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有效约束自身行为。

       高中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是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是靠一套老办法就能教育学生。对这个新的虚拟世界的道德教育,我们也需要采取新的方式、方法,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达到教育目的:

一、构建两个教育整体。一方面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整体,共同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环境,共同创建网络德育。在向有关部门呼吁倡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有利监控网络上不良信息,加大对网站的管理力度的同时,学校要向学生提供上网机会,开展网络知识培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和利用正面、积极的网络信息。学校和家长密切联系,创设民主、开明的家庭教育氛围,良好的上网环境,减少学生为避开家长去社会网吧的顾虑;另一方面,构建教师、学生、家长教育整体,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教师和家长以正面教育为主旨,并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影响学生。同时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深入沟通,一起探讨、实践网络道德,使道德教育从外部引导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要求。

二、开展各种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对教师、学生、家长的网络知识、网络道德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注重提高网络知识、技能、网站管理能力及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办好家长学校,增加网络学习,提高家长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对学生不但要进行网络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提高他们对网络世界的认识,正确筛选信息,提高选择能力、辨别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积极的一面,为自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同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关于网络的国内外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其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等。

三、建立学校德育网页、班级网站和学生个人网页。指导学生参与网站、网页的设计、制作,建立各班自己的网站和个人网页,进行日常管理和信息更换,使全体学生之间能够进行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为他们正面运用网络知识和技能、实践网络道德提供实践的机会和自由的空间。

四、开展多种活动形式。诸如:全校的宣传活动、专家讲座、网络道德素养征文、网络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网上论坛、师生研讨、网站和网页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将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兴趣,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中体验,将网络道德切实应用到实际网络行为中。

以上只是对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些认识和探讨,对于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自律意识、自觉规范网络行为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这也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文建龙   . 浅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   .  基础教育研究,2002(5):14-16

2、郑富兴、李桢   .  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  .   道德教育,2002(6):20-24

3、范红霞、刘庆昌   .   尊重学生需要  改进道德教育  .   教育研究,2002(6):38-41

4、马永芝  .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面临的挑战及工作对策  .   中小学教育,2002.(11):68-71

5、http://www.being.org.cn

6、http://www.sina.com.cn

7、http://www.people.com.cn

参与人员:毕玉让、李云鹏、刘雪利、谢京花

 

第二篇:《中学生与网络的调查报告》

网络对中学生的利弊之争

调 查 人 赵子隆(高一(2)班)黄陆帆

调查时间 20##年6月中旬——8月20日

调查方式 广场现场采访、问卷发放与回收、网上随机采访、搜索相关资料

调查地点 江西省上饶市中心广场、亿升广场,浙江省宁波市天一广场、鄞州万达广场

受 访 者 总数:100人(其中江西上饶50人,浙江宁波50人)

         两地的受访者中,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各为30人,年龄在30-45岁之间的各为10人,其余10人年龄在45岁及以上。

发放问卷 共60份(其中江西上饶、浙江宁波各30份,参与问卷调查的均为两地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

回收问卷 共53份(其中江西上饶28份、浙江宁波25份,参与问卷调查的均为两地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

调查结果

1.大部分中学生喜欢上网,甚至有一些痴迷其中。

(本结果由问卷调查得到)

2.中学生上网的目的:

大部分的同学上网时为了娱乐(玩游戏、聊天等),也有一些同学主要把网络作为学习之用,查阅资料、浏览新闻、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

(本结果由问卷调查与现场采访得到)

3.较热门的网站

百度(www.baidu.com)、新浪(www.sina.com.cn)、淘宝(www.taobao.com)、人人网(www.renren.com)、开心网(www.kaixin001.com)、猫扑(www.mop.com)等。

(本结果根据网络调查得到)

4.中学生上网的时间:

大部分中学生上网是在周末或者节假日(部分中学生为住宿生),还有一部分是在平时晚上在家上网,或者和朋友一起上网,极少部分高中生(年龄均为18周岁以上)在放学之后和同学一起去网吧上网。

(本结果由问卷调查得到)

5.中学生上网的途径

大部分中学生在家上网,其次是在学校、同学、朋友家上网或者去网吧上网;

(本结果由问卷调查得到)

6.其他人群(年龄在30-45岁和45岁及以上的受访者)是否支持中学生上网:

在这些人中支持者居多,反对者占少数,大部分支持者的前提是“要正确对待,有限制地上网”。但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反对或控制孩子上网,其反对原因大多是“上网耽误学习”及“上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本结果由在两地现场采访年龄在30-45岁和45岁及以上的受访者得到)

7.网络对中学生的利

⑴可以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充实自我,学到更多的知识;

⑵互联网的信息量很大,信息交流速度快,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的查阅相关信息,并能及时了解全球新闻信息、科技动态,而且不受时空限制,这给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⑶网络是虚拟的,中学生在网上与他人交流时,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方便地与他人交流看法和心得,也可以把平时不便于说的话说出来。从某种角度来看,老师、家长可以在网上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近期的心理状况;

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网上查阅信息非常便利,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找到合适自己学习状况的学习资料,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8.网络对中学生的弊

⑴容易沉迷网络而无法自拔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些中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不到现实的自我,而借助网络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成功的感觉,造成中学生的畸形心理,这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荒废学业。

其中有许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室,不知不觉地出现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症,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况且中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没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也会严重影响中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⑵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许多网站上,都存在一些含有低俗、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内容,虽然在全国中开展了“扫黄打非”专项行动,清理网络黄色信息等,但如今这些不良网站还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手机网络中,更是遍地都是,由于中学生的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对一些事物还缺乏判断能力,而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这使不良信息在中学生中广泛传播,中学生非常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这也是导致近年中学生犯罪数逐年上升,犯罪群体趋向低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些中学生受到网上暴力内容的影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⑶网吧问题

目前社会上网吧的数量日渐增多,而且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非法经营的黑网吧。一些中学生在平时放学后、周末或节假日和同学成群结队地去网吧打游戏、聊天等,而且一上就是好几个小时,有的甚至晚上住在网吧里,彻夜不归,这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而且在网吧里会接触到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人,这使中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并且在本次现场调查中,曾今去过网吧的中学生表示,有些网吧根本不管上机者的年龄大小,不需要出示任何有效证件,而且在网吧门口还有专门负责望风的人,如果有检查人员进行检查,就会把那些还未成年的学生藏在别的地方,以躲避检查。其次,一些网吧的浏览器主页甚至就是那些传播不良信息的网页,这些都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⑷容易荒废学业

由于中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缺少一些自控能力,在控制上网时间时无法自行把握,因此容易造成许多问题,过度上网不仅会使精神疲劳,而且会严重影响上课时的注意力。在平时上课时,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而荒废了学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

⑸网上交友问题

有相当多的中学生在网上都有网友,但是网络毕竟是一个的虚拟世界,每个人都可以以任意一个身份出现在网络中,所以说网络也是一个危险的世界,因为有些人你根本看不见,摸不着,对于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弱,对事物认知程度还不够深的中学生来说,首先就是要保护好自己,不能轻信他人的花言巧语,最好不要见网友,如果有相当深的了解,也要有几个朋友一起陪同前往,尽量不一个人面见网友,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行为,因为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学生始终要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要保持自身的良好品质,不能受其他人的影响而学习一些歪风邪气,在他人引导下误入歧途,网上交友一定要有选择性,不求多,应该求好。而且要有高度的警惕性,不能轻信他人所说的话。

9.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⑴有许多中学生喜欢玩一些格斗、武装、枪战等的网络游戏,这些游戏往往含有暴力信息,如果中学生对其不加以鉴别,有可能将虚拟世界的东西搬到现实中来,产生严重的暴力倾向,造成无法挽回的惨痛后果,在近几年的中学生犯罪中,这类犯罪一直都处在高位。

⑵由于网络是虚拟的,中学生只要动动手指,摁摁鼠标,长期对着电脑屏幕,时间长了不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说在网络中很活跃,很有话说,可是在现实中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流,性格孤僻,这些都是对中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

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许多中学生都提到在聊天室、QQ群中聊天时,几乎都是一连串骂人的脏话,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聊天,中学生的个人素质也会受到影响,对个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分析与总结

由在江西上饶和浙江宁波的调查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1.中学生上网存在地域差别,江西上饶的中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明显比浙江宁波的中学生要少,而且在某些问题(网吧问题、沉迷网络问题等方面),浙江宁波的情况比江西上饶明显严重得多。在年龄30-45岁和45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中,江西上饶的受访者对中学生上网更多持赞成态度,而

浙江宁波的受访者对此较多地持反对态度。

2.中学生由于上网而出现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两方面:

一是上网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二是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不过在两地的调查结果表明,真正受到网络不良影响的中学生不是很多。一般的中学生上网都是出于好奇心和网络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一些特点,绝大部分中学生上网还是非常健康的,很好地利用了网络上对自身有利的资源。

近几年,越来越多“网瘾少年”的出现,让全社会对于网络与中学生的讨论备受关注。

在此,我们通过调查也总结了目前中学生上网心理与环境的现状:

⑴中学生上网多数并不是为了学习,很大部分是为了娱乐和消磨时间;

⑵在大部分中学生眼中,上网除了聊天就是玩游戏;

⑶目前网络上垃圾信息、不良信息的数目十分庞大,虽然有一些上网过滤软件(如“绿坝”)的推广,但在根源上还是无法解决黄色网站、不良信息泛滥的局面;

⑷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和管理时间的观念还不是很强,因此很容易沉迷网络而无法自拔;

⑸也有一部分中学生缺少对于事物的辨别意识,对网络上的信息不加以鉴别,导致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⑹中学生荒废学业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沉迷网络虚拟世界。

3.极少数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

⑴对于自身没有很强的责任感,经常放纵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

⑵这些中学生对其他社会活动缺乏兴趣;

⑶家庭、学校或者其他地方缺少电脑;

⑷在网吧里可以找到有相同爱好的人,讨论同一款游戏,或者进行联机游戏;

⑸对学习缺少兴趣,只能在虚拟世界寻找成功的自我。

⑹对非法网吧的打击力度不够。

解决问题的办法

1.中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上网不浏览有黄色、不良信息的网站,并要尽量少玩游戏、少聊天,合理安排好上网的时间,不要过长。

2.老师和家长应当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能盲目地拒绝学生上网,而应该通过各种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并使用网络,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重点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增强对于道德善恶的判断能力,使中学生能自行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正确地让网络为自己服务。

3.教育部和工信部应多建立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

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些科普网站,要用新颖的手段,吸引中学生转移兴趣、改变观点,不再只是一味地玩游戏、聊天,要让中学生知道网络不光是用来娱乐的,更多的可以用来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要让中学生参与进来,引导他们正确的上网观念,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在这之中,还可以寻求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让中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仅减轻了中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还使老师和家长更多地了解中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可以更好地和他们进行心灵之间的沟通。

4.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网络环境的监察力度,遏制那些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为广大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保护那些纯洁的心灵。

5.在对于网吧问题方面,非法网吧的泛滥主要还是监管部门在检查和执法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如果能够发动更多的人去关注网吧问题,那么非法网吧被彻底消灭也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主要是要发动广大有正义感的中学生去举报这些非法经营的无证网吧,让每一个中学生都远离非法网吧的危害。

其实,只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中学生上网,不久以后,网络必将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必要工具。 通过这次调查分析,我了解到大多数同学还是能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上过网而不沉迷,最终还是考入了理想的大学。然而社会上以及我们身边也确确实实存在大量的案例因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我呼吁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上网问题,网络环境的问题重视,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能极大的受益于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