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

计算机学院计科081班

计科081班

小组成员:代红玉、师鹏雷、李俊玲、范振亚、高慧敏、王政、王昊、韩康、赵国庆、李珂、张朦。

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胁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新世纪的一名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未来。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我们进行了一次有关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实践、个人访谈和数据统计,我们顺利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以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90%以上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环境、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等几个方面均有80%以上的同学做得非常好、他们能够按照社会公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

但同时,此次调查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其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就是“公德小事论”。在调查中,有许多通许多同学认为体现在举手

投足之间的公德是小事,不足以长篇大论,更不用造大声势。的确,“公德”是“小事”,然而公德却是“小处见大”的小事,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小事。量变和质变的原理告诉我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善与恶的区别不是以事大小,而是以其性质,善不会因其小而变为恶,恶也不会因其小而成为善。如今大学生犯罪率的不断攀升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弱化不无关系。所以,

公德不是小事,如果每个大学生都不把社会公德看做小事,都把“不偷盗、不贪图、不攀比、不撒谎”,“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团结友善、遵纪守法”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我想大学生就不会如此频繁的触犯法律。

第二, 就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知行矛盾”,在我们问卷调查的第二部

分,我们集中设计了几个问题,如排队、便后不冲厕、乘车抢座位等,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对此类现象表示强烈反感,然而当我们问到“当许多人都那么做时,你会怎么做?”时。有33%的同学选择了“我们可能会那样做,”后来在我们进行的个人访谈中了解到,当面对像插队、抢座等多少涉及到“个人利益”问题时,仅有极个别现象时,大部分都还会坚守自己的道德观,但当别人都那么做时,而自己不那么做会觉得“很傻”,或者“有种吃亏的感觉”。这种种迹象就表明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道德认识上呈现较高水平,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没有把道德认识完全变成个人行动的原则,没有形成信仰的问题。因此在不少方面,他们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之间存在矛盾,道德观念与具体的行动之间存在脱节。由于“认识”不等于“接受”,“接受”不等于实践。因此道德认识内容的多样性和不同道德观念的冲突就有可能使人们不能按照某一道德标准行事。伦理学告诉我们,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这中间有一个由此及彼的关键环节,这就是道德意识的形成。当人们把道德认识变成个人的行动准则,并坚信它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时候,就在内心里形成一种坚定不移地实现道德义务的信念,同时也就形成了体现着一信念的道德意志。

社会公德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反映,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共生活准则。

它规范和调节着人际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道德需要。它的内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培养公德意识的需要性也非常明显。

首先,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整个社会的公德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看到,目前在大学生的群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道德失范现象: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如果这些失范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保持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形成人们特别是新世纪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

其次,培养公德意识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合格的建设着和可靠的接班人。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不断增强生态意识。落实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大学生更新节约观念,努力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资源的低效利用和过度消耗。上述种种具体要求得以贯彻和落实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

第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培养大学生,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综合素质要好。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进程中,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方面基础素质的增强,而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感,

则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公德意识,缺乏对自己行为承担一切责任的勇气,那么怎能谈得上全面发展,又怎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建设者和新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主体,其社会公德素质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面貌和状态。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共荣使命,各高校应该积极响应。

首先应该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引导、教育和示范作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行为管理、社团活动指导、心理课健康教育、求职、择业等工作。学习中一切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几乎都要由辅导员来协调、参与或直接负责。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公德意识教育中起着引导、教育和示范等重要的作用。

第二,抢占网络阵地,积极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网络虽有不利的方面,但也可以成为思想教育工作的载体之一,可以成为加强学生公德自律素质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要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大正面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发挥好正面典型的引导、激励和教育作用。化被动为主动,调整教育方法,主动抢占网络阵地,增强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网络公德教育的水平。

第三,公德教育重在体验,要坚持让学生“走出去”、“捡回来”、“干起来”。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们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发生很大变化,生活观趋于多样化,价值取向趋于多样化,理想趋于现实化。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加强大学上的公

德教育,就必须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去考察,让自己在实践中亲眼目睹各种道德行为和不良行为,学习好的,杜绝坏的,再亲自感受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弃恶扬善的能力和自觉性。我们要帮助学生捡回来,让他们重温社会的基本公德,把《论语》、《大学》、《中庸》、《社记》等重新搬回课堂,引入思想,融入生活。我们还要带动同学干起来,义务为美化绿化校园环境,为同学、班级、学校的建设发展贡献出一份力,一展示自己的风采和修养等。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不但要学好文化知识,还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已变更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做到:

1) 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

3) 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

4) 增强集体意识。

5)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6)多参加就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会得到熏陶,精神生活会得到充实,道德境界会得到升华。

任何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不会仅凭道德意识就能形成,也不只是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是一种坚定的道德意志的凝结。大学生道德意志是日常行为中的一种坚持精神,是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和信仰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

大学生要想克服道德实践中的各种困难,认真履行社会公德规范,就必须加强道德实践,从平平常常的小事做起,坚持数年如一月,培养较强的道德自律能力。

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逐渐克服不良习惯,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积极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才能做好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公德问卷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公德问卷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大学生

调查形式:问卷调查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

摘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目的及意义:

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调查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实践,数据统计,我顺利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80%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仅有10%的同学公德意识薄弱。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

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大学生应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在公共场合主动排队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多走几步路不践踏草坪是讲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 ;在马路上看到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举手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结合问卷及调查结果,我们作如下分析:

1、坐地铁或者汽车是否会自觉排队

我们的平时外出都要乘坐交通工具,排队就是一种体现大学生公德的表现,有93%的同学都会选择排队,有些时候可能因为时间紧不排队也是有的。

2、在路上遇到老师或者同学主动问好

遇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体现,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我们调查的同学们都认为主动和他人问好是十分有必要的。

3、是否会选择抄近道而践踏草坪

小草也有生命,我们应该爱护它们,多走几步路让小草也能快乐生长。根据调查数据有30%的人会选择抄近道,但大多数人还是会爱护小草的,这就是从细微之处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公德。

4、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好还是不好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说大学生的公德没有那么好,这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有50%的同学认为当代的大学生公德是好的,也有50%的同学认为大学生的公德没有那么好。

通过其他一些问题了解到我们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但是依然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有待我们努力,去寻求解决的方案。

对于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易于受到外在不正确因素的影响及自身错误认识的影响,心理机制不够完善,知行不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项

方法:

第一、完善社会公德的教育体系。

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基础。古语说:"德教为先。"德教即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细化道德行为,给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具体的模板。首先,普及公共文明礼仪知识。应集中宣传公共生活领域文明礼仪知识。其次,突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重点。在公共环境卫生方面着力培养责任意识,主动营造和爱护身边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在公共秩序方面着力培养自觉遵守法规的意识,解决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在公共交往方面着力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意识。最后,构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将个人融入到集体的大环境之中。

第二、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修养体系。

道德修养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内部机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强调的"修身为本"。道德修养是培养社会公德并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径。"助人为乐"这一社会公德基本要求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说的是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快乐。然而,正是这通俗的四个字,道出了履行社会公德过程中的崇高道德境界。所谓道德境界指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社会公德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它最终能否转化为广大同学的道德修养,并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创建体系。

给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深化社会公德的意识形成自己独立的基于实践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组织与社会公德有关的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第四、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示范机制。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学生道德楷模,让莘莘学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总结:

我们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际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

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不论在哪一领域哪一层次,大学生都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大学生理应养成遵守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期望化为提高自身强大修养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争做碱性社会公德的模范,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