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农村金融服务调查报告

暑期农村金融服务调查报告

——市城隍镇调查的启示

为了解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研究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问题,进一步探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路径,暑假期间,我进行了一次农村金融服务专题调查。调查小组选择汉川市城隍镇作为区域进行了调查。

城隍镇古称城隍庙,其下辖杨池渡口,是古汉江在汉川境内的重要商埠,现发展成为汉川市城区的卫星重镇,距中心城区仅4公里,现辖国土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是湖北省“楚天明星乡镇”,孝感市“两线两路一江”发展战略中重点开放开发的乡镇。

城隍镇毗邻国际大都市武汉,处在其经济发展的第一辐射圈,全镇国土总面积为76平方公里。距天河国际机场54公里,省级干线荷沙公路横贯全境,宜(昌)黄(石〕高速公路、107国道、汉丹铁路擦境而过,距汉宜铁路汉川站10公里,黄金水过汉江环抱全镇直通汉口,汇入长江,横贯全境的新北公路,汉川汉江大桥连接南北两岸,把宜黄高速公路与107国道连成一体,形成了四通达,纵横交错,水、陆、主并举的立体交通网络。

调查考察了当地农村信用社,分别走访了相关农户和经济实体(包括一家颇具规模的从事服装企业,一户肉鸡养殖专业户,一个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一个承包土地达300多亩的农户,并随机抽选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农户进行调查)。调查主要采取访问、填写调查问卷形式,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 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

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一样,城隍镇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农业从传统形态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从温饱阶段向小康社会过渡,农民从封闭环境走向开放状态,“三农”朝着市场化方向,正在发生历史性的重大变革。扎根“三农”的金融服务业,必须认清这一形势,适应农村经济变局,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市场带来的巨大挑战。

调查中我发现,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鲜明特点:

(一) 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

该地区虽然进行着统的种植业,但是近些年养殖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按照收入水平排列,该地区农村产业从高到低依次是养殖业、设施农业和种植业。

养殖业比较效益最强,是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主要途径。正常情况下,城隍镇一般养殖户年均纯收入可达8元以上。但是养殖业具有明显周期性,受市场波动影响也最大。设施农业也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设施农业一般具有投入较大、产出稳定的特点,城隍镇设施农业户年均纯收入可达3—5万元。但因为产量较大,销售集中,对于销售渠道依赖性较大,受价格波动的影响也比较大。近年来该地区运输条件有所改善,村民组织专业合作社,加强与周边市场联系,应对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加强。

经济效益最差的仍然是传统种植业。粮食种植是该地区种植业的主体。农民反映,种粮的经济效益最低。种粮得来的收入,最多能够维持农户基本生活所需。要想靠种粮致富,基本是不可能的。这些年各级政府加大支农力度,重视粮食生产和收购,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措施。但是囿于国情,一方面,受土地政策限制,粮食生产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产生不了规模效益;另一方面,粮食价格形成的市场基础很薄弱,粮食生产仍然没有比较效益。当然,国家粮食保护价格的实施,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至少,农民种粮的收入预期在一个低水平上保持了稳定。

由此,我看到一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能够为农民带来较高收入的产业,同时也是市场风险较大的产业。经济学的原则再次得到实际验证。同时我看到,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市场风险在它们中间传递的速度也正在加快。

以养猪产业为例,农民普遍反映,市场变化太快,风险无法预测。单个农户没有能力应对。养猪业风险传递顺序是:当猪肉价格上涨,在收入效用刺激下,养殖户往往会盲目跟风,自发加大投入,迅速增加养殖数量,导致饲料价格上升,粮价随之上升;反之,当猪肉价格走低,养殖户就会减少养猪数量,饲料价格随之下降,粮食价格下跌,种粮农户收入也会下降。目前市场上,猪肉价格“每市斤6元”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价格,养猪户就会亏损,整个产业链条随之受损。还有一个问题,随着储藏、运输以及物流的改善,全国市场一体化正在加速形成,农民面对范围和纵深加大的农产品市场,更加茫然无措。

有人总结,农业过去“靠天吃饭”,现在变成“靠市场挣钱”,没有改变的是农民仍然显得很无助。随着“市场”无形指挥棒的挥动,价格上涨,农民“一窝蜂”加大投入,增加供给,供求随之失去平衡、导致价格下跌;然后就是价格下跌,导致生产减少,供给下降,直到价格重新上涨。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农民始终追在市场后面跑,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盲目性。

这次调查中我发现,调查对象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金融危机”。采访过的农户一致表示,近年金融危机对他们“影响很大”。并且,生产越是具有规模的,受到的影响也越大。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已经伸进农村每一个角落,开始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思维和行为。农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更紧密了。带着信息、技术、生产方式以及观念上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民闯入一个他们极其陌生的市场环境,中国农业正在努力突破面临的巨大发展瓶颈。

(二) 农业发展对资金投入依赖度增加

调查中发现,城隍镇农业产业结构相较以前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粮食种植业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比重日渐下降。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农业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方面作用越来越重要。农业生产对资本的需求,随着这种结构变化而越来越高。这主要体现在规模大、产值高的养殖业、设施农业等领域。

设施农业的特点是市场导向明显,但是初期投入比较大,进入门槛也更高。比如蔬菜大棚,政府部门有相关金融政策给与支持,每个标准大棚造价在7万元以上,允许贷款5万左右,需要农户自己投入2万以上。对于相当部分农户来说,筹措这部分资金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我采访该镇辖下一自然村,全村共800余农户,符合条件、得到扶持的仅为200余户(不到四分之一)。

养殖业则不仅需要初始投入,与种植业不同的是,生产过程中还要持续大量投入。饲料、疫苗,一样都不能少,一天不能停。在产业结构呈现升级态势的同时,养殖户生产规模也日渐增大。单一农户养上千只貂、几百头猪的情况已不少见。对于这些养殖大户,资金周转压力可想而知。

最近几年,受益于政府各项惠农政策,养猪、大棚蔬菜等专业户连年取得较好效益。对于所有农户,这无疑是他们致富路上的一个个清晰标杆。城隍镇由于地理便利,种养业有很好市场前景。但是,绝大多数农户因为缺乏启动资金,又得不到扶持,无法进入相关产业。一些市场意识较强的农户,只能完全依靠自身逐年投入,缓慢实现积累。而这种积累过程,往往因为市场波动、行业风险(如灾年、瘟疫)、家庭额外开支(婚姻、疾病等)而中断。相当大一部分种养业起步很早的“先行者”,至今只能维持很低水平的小规模生产。

当前,私人资本进入农业生产的迹象开始出现。采访中我了解到,一个本地农村出生、在城里搞房地产挣到不少钱的老板,现在回乡安家,投入4000多万元承包下了约300亩坡地,在山顶建起了养猪场(养猪1000多头),承包下的土地大部分用来生产喂猪的饲料,还利用部分耕地种植了蔬菜水果,年收入相当可观。目前已经雇佣了20余人,还筹划在未来几年建设跑马场、别墅等项目。但是不仅在城隍镇,即使放大到整个汉川市,这样的例子也是绝无仅有的。

(三)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

调查中发现,农村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很大,同时这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一是资金投入的需求大。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大量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农业家底相当薄弱,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农户,融资能力极弱。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农业实际情况,完善信贷政策,加大信贷投入;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社会和金融机构一起,完善担保机制,增强农户融资能力。近些年来,国家推行一系列支农信贷政策,农村有关方面在增强农户融资能力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农户贷款互保,扶持建立专业合作社等等。但是总体上还存在投入少、门槛高、限制过多的问题。农户反映,贷款难,担保难,农民借钱真的难。甚至不少人表示对借钱难已经习以为常,对解决贷款难“不抱什么希望”。

二是风险防范的需求大。农业是一个高风险领域,但是历来对风险问题重视不够。在市场化进程中,旧的风险依然存在,新的风险迅速积聚,风险防范问题愈显突出。调查发现,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村,防范抵抗能力极弱。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每个家庭都得面对这么多难题。一些家庭因家人患病返贫,一些农户因为市场波动导致破产负债,目前农村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金融服务机构在风险防范中如何发挥作用,在很多方面还是空白。以保险为例,无论是政策性保险还是商业保险,无论是农业保险还是家庭疾病、养老、教育保险,目前的密度、深度都很低。采访中很多农户表示没跟保险打过交道,有的根本不知道保险为何物。

三是信息服务的需求大。市场化程度愈大,对于信息依赖度愈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起伏沉浮,对于信息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高。但是,依靠单个农户、单一经济实体甚至某一区域内协作,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是零散、片面和低效的。金融服务机构如何发挥其在信息方面具有的优势,为“三农”提供系统、快捷、有效的服务,是一个迄今为止还没有开题的大文章。

四是产业整合服务的需求大。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表现为规模效益。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普遍存在规模太小、经营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农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各类经济实体,也有一些进行整合的思路和方案,但却由于缺少整合的平台、尤其是缺少资本(资金)支持,无法付诸实施。金融服务机构通过资金纽带,在推动农村产业整合方面大有可为。

上述趋势表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在很多方面正面临发展瓶颈。“三农”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比以前更为紧迫。

二、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调查中我发现,与“三农”迫切需求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存在差距;与“三农”创新实践相比,农村金融服务相对被动;与“三农”发展趋势相比,农村金融服务整体相对落后。

农村金融服务落后状况,集中体现在:

(一) 思想观念落后

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总体格局,似乎还定格在上个世纪末,思想观念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和农村实际。

一是地方政府部门对金融重视不够。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农业限于“就农业论农业”,缺乏现代金融知识,对金融工具不能有效利用。近些年来,各家银行逐步实现商业化,经营自主性不断加强。政府部门依靠行政权力指令放贷的做法已成往事。新的形势下,银政关系如何定位,政府如何引导、管理农村金融服务,缺

乏统一认识。反过来,政府对于金融的支持作用也在急剧下降。信用社的同志反映,党政领导的干预少了,关心也少了。

二是金融服务机构观念陈旧。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很多同志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农信部门“支农主渠道作用”上面,对变化了的外部环境浑然不知,对于自己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参与者、竞争者和主导者”角色缺乏自觉。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把自己当作金融资源(主要是资金)的管理者和分配者,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商业机构的观念远未树立。

三是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意识不强。一方面,农民受小本经营、不敢举债的传统意识束缚较多,兼以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对于金融服务态度比较消极;另一方面,“三农”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已经习惯于严格的金融管制,习惯于被动地接受配给式金融服务。

(二) 业务模式落后

与观念落后联结在一起,是业务模式的落后。以当地农村信用社为例,在业务模式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收入结构极为单一。城隍镇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负债表非常简单,主要内容就是存款贷款。从收入结构看,收入来源极为单一,除了少量票据业务收入,对存贷利差的依赖度达90%以上;从成本方面看,该社吸收存款呈现“一多两少”特点(农户定期存款多,企业存款少、活期存款少),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从资金运用看,贷款主要针对农户,多为一年期短期贷款,利率水平较低。虽然国家给与利率优惠政策(允许农村信用社利率下浮0.9倍上浮2.3倍),但在实际操作中利率浮动有限。这是因为农村信用社市场地位下降,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相当弱。另一方面,贷款普遍实行“一年期限”,并不符合农业生产各个种类的周期和规律。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种植业、养殖业和设施农业各有其资金周转规律。贷款期限管理简单实行“一刀切”,表面上减少了信用社、信贷员的操作难度,实际上支农效果则打了大大的折扣,贷款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二是贷款管理比较混乱。汉川市农村信用社总共管理48.6亿元存款,贷款总量30.5亿元。城隍镇20xx年存款总量3.1534亿元,贷款总量2.4328亿元,全年区域内累计办理贷款2318笔,新增贷款2763万。尽管农村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信用社仍在按照信贷配给时代的做法,沿用“信贷员分片负责制”,按照同一模式、同一程序和同一标准,进行标准化的贷款受理、审查、发放和管理。制度方面也很不灵活,一是贷款程序繁琐,效率很低,二是贷款资格限制死板,单户农户无论生产规模多大,都是一户最多贷款2-3万元,导致很多明显具备盈利能力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有个地方,信贷员放贷不论客户需求、申请额度大小,全部按2万元的标准掌握。这样操作,完全忽略了农户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不加区别,在所有贷款项目上平均分配管理资源的结果,贷款管理流于形式。城隍镇农村信用社10多名信贷员,人均管理贷款2000万元,按平均每户贷款两万元计算,每名信贷员管理的贷款户达400户以上。信贷员叫苦不迭,“根本管不过来”。

三是管理水平较差。农村信用社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水平,相对较低,现代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客户管理等基本内容都还处于空白。区域内农村金融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差,队伍老化,学历偏低,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人员很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三) 服务手段落后

一是金融门类不全。保险、证券、担保、典当等,在农村镇以下基本是空白。其中保险业的落后状态影响最大,“三农”这样一个最需要保险的领域,风险防范、风险转移和风险补偿机制还未建立。在银行领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也是处于空白。

二是网点少。汉川市主要的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现有52个网点,675个在职人员。主要商业银行只在市内或者临近大型乡镇企业的区域设有网点,乡级地区通常只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所、少数农业银行网点提供服务。城隍镇区域内20xx年有5个网点,分别为工行、邮政储蓄、农行、农村信用社(两个网点),农民反映,办业务不方便。遇上政府部门发放种粮补助、民政救济等款项,“经常排大队”。

三、 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现状,严重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制度的缺陷。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我建议:

(一)开放市场准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金融服务也要适应这一大的趋势,加快市场化进程。

一是大胆放开市场准入,鼓励银行、保险、信托、基金、担保、租赁、典当、小额信贷等各类机构下乡进村,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或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或与既有农村金融机构合作进行投资,服务农村经济;

二是废除各种行政管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给各类市场主体以平等机会参与竞争,让市场去识别、优化和淘汰各类服务机构,是最有效率的做法和经验,也是最有利于“三农”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事实证明,现有的种种行政管制,只会干扰市场信号,降低市场效率。只有放开行政管制,才能真正搞活农村经济。

三是鼓励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走小型化、多样化、功能化的道路,以适应农村、农业、农户之间的差异化需求,为不同的主体提供最有效率、最为适宜的服务。

(二)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投入

要把扶持农村金融服务业,提高到“为农业提供造血功能”的战略地位来认识,把单一的、应急型的输血扶贫措施,与全局性、战略性的造血机制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制定扶持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于金融服务业开展涉农业务,给予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各方面政策扶持。

一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加大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农业补贴力度。

三是中央银行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各个环节,对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给予特殊政策扶持。

四是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于农村机构、涉农业务的投入。当前,最为迫切的是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业务模式和提升科技水平。要重视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待遇,吸引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进入农村为“三农”服务。

(三)加大金融创新

金融服务机构可以提供的并不仅仅限于资金扶持,在市场信息、产业协调等各个方面,银行都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挥作用。当前金融机构创新,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产业金融链。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协调、商业银行组织配合等种种措施,打通农业相关产业的上下游。将上游生产单位(包括农户、专业合作社、农场等各类生产主体)、中游加工产业、下游庞大的农产品需求市场,直接联接起来。发挥金融链接作用,通过资金封闭循环,促进农业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循环。当前可以从主要的大宗农产品如粮食、生猪等开始着手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铺开。

二是进行管理创新。当前一个突破口是,引进先进的客户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客户识别系统,对客户进行分类识别,进而采取不同营销策略。低端客户,主要依赖批量处理,降低管理成本;中端客户,注重成长性,进行分类指导;高端客户,则通过个性化服务,与客户实现共同增长,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各地已有成熟经验,运行卓有成效,投资风险较小。只要符合市场需求,完全可以大胆扶持。设施农业的贷款,贷款条件可以适度降低,贷款规模可以适度扩大。鼓励区域内农户联合起来协同生产,既可以降低启动资金要求,又可以降低市场波动对农户的影响。

四是试办租赁农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直接由金融机构主导建设租赁农业,通过金融机构的引导挖掘农村潜在生产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