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生理实验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理学实验报告

                   专业 生物技术       

                   班级 生实1301       

                   姓名 陈云丰       

                   学号 U201312485       

               

实验一   蛙离体心脏灌流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学习离体蛙心灌流法。

2、观察Na+,K+,Ca2+及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心脏的正常节律性活动需要一个适宜的内环境(如Na+,K+,Ca2+等的浓度及比例、pH值和温度),而内环境的变化则直接影响到心脏的正常节律性活动。在体心脏还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传导速度加快,心率加快;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传导速度减慢,心率减慢。将失去神经支配的离体心脏保持于适宜的理化环境中(如任氏液),在一定时间内仍能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离体心脏脱离了机体的神经支配和全身体液因素的直接影响,可以通过改变灌流液的某些成分,观察其对心脏活动的作用。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及收缩性,都与钠、钾及钙等离子有关。外源性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可产生类似心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兴奋时对心脏的作用。

三、实验对象、器材及药品

实验对象:青蛙

实验器材: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张力换能器、蛙类常用手术器械一套、玻璃分针、蛙板、蛙钉、蛙心插管、蛙心夹、烧杯、细线、滴管等

实验药品:任氏液、一定浓度的NaCl、CaCl2、KCl溶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斯氏蛙心插管法 

(1)青蛙双毁髓后背位置于蛙板上,打开胸腔,暴露心脏。仔细识别心脏周围的大血管。在主动脉干下方穿双线,一条在左主动脉上端结扎作插管时牵引用;另一根在动脉球上方打一活结备用(用以结扎和固定插管)。左手提起左主动脉上方的结扎线,右手持眼科剪在左主动脉根部(动脉球前端)沿向心方向剪一斜口,将盛有少许任氏液、大小适宜的蛙心插管由此开口处轻轻插入动脉球。当套管尖端到达动脉圆锥基部时,将套管稍稍后退,使尖端向动脉圆锥的背部后下方及心尖方向推进,经主动脉瓣插入心室腔内。(可见套管中血液冲入套管,并使液面随心脏搏动而上下移动,表明操作成功)。用滴管吸去套管中的血液,更换新鲜任氏液。将动脉球上已准备好的松结扎紧,并固定于插管侧面的钩上,以免蛙心插管滑出心室。剪断结扎线上方的血管,轻轻提起插管和心脏,在左右肺静脉和前后腔静脉下引一细线并结扎,于结扎线外侧剪去所有相连的组织则得到离体蛙心。用任氏液反复换洗插管内的任氏液,直到插管中无残留血液为止。

(2)将插好离体心脏的套管固定在支架上,用连有细线的蛙心夹夹住少许心尖部肌肉,将细线以适宜的紧张度与张力换能器相连。张力传感器的输出线与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输入通道相连。

2、 实验步骤 

(1)记录心脏在只有任氏液时的收缩曲线,观察心率及收缩幅度,并将其作为正常对照。

(2)Na+的作用:用吸管吸出插管中的任氏液后,换以等量的NaCl溶液,记录并观察心跳的变化。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将插管内液体吸出,并以等量任氏液换洗2~3次,至心跳恢复正常。

(3)Ca2+的作用:将1~2滴CaCl2溶液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以等量任氏液换洗数次,至心跳曲线恢复正常。

(4)K+的作用:将1~2滴KCl溶液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以等量任氏液换洗数次,至心跳曲线恢复正常。

(5)肾上腺素的作用:将1~2滴肾上腺素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以等量任氏液换洗数次,至心跳曲线恢复正常。

(6)乙酰胆碱的作用:将1~2滴乙酰胆碱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以等量任氏液换洗数次,至心跳曲线恢复正常。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正常搏击曲线图  

现象:正常情况下,蛙心以一定频率跳动

2、Na+对蛙类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现象:心搏曲线基线下降,说明Na+对蛙类心脏的收缩性起抑制作用,使心脏的收缩力降低。同时心搏曲线由密变疏,说明心率减慢。 

解释: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偶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胞外内流的Ca2+,而当Na+浓度升高时,Na+与Ca2+竞争性地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得Ca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能力降低,从而使钙内流减少,因此心肌收缩力减弱。同时K+浓度大大下降,无法维持胞内高K+的状态,使得静息电位进一步增大,出现超极化,细胞需要更高的时间到达阀值,因此心率下降。

3、Ca2+对蛙类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现象:心搏曲线基线上升,说明Ca2+对蛙类心脏的收缩性起促进作用,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且心脏跳动频率加快,幅度变大。

解释:心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媒介是Ca2+ ,正常心率细胞Ca2+在胞外和终末池内浓度较低,加入Ca2+后,胞外Ca2+浓度升高,使得细胞内外浓度差上升,更多的Ca2+进入细胞内,静息电位上升,自动去极化的时间缩短,心率加快,另外更多Ca2+的与肌高蛋白结合,加强了肌肉收缩能力。

4、K+对蛙类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现象:加入K+后,心脏停跳

    解释:细胞外的K+升高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心室肌细胞复极化过程加快,平台期说缩短,不应期也说缩短。对心肌细胞说所功能有所抑制作用,减弱了心肌收缩能力。

5、肾上腺素对蛙类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现象:心搏曲线呈上升趋势,说明肾上腺素对蛙类心脏的收缩性起促进作用,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跳频率加快,幅度变大。

    解释:肾上腺素是一种儿茶酚胺,能激活心肌蛋白细胞膜上的β受体,cAMP生成增加,从而增加心肌细胞膜对Na+和Ca2+ 的通透性,降低膜对K+的通透性,从而促进钙通道开放,加速钙内流;并促进肌浆网钙池释放储存的Ca2+;还能促进ATP放能,增加心肌的收缩能力。

6、乙酰胆碱对蛙类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现象:心搏曲线的基线呈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传导速度减慢,心率减慢,最终不可逆停跳。

    解释:乙酰胆碱(ACh)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2胆碱能受体结合,增加了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导致钾离子外流,静息电位绝对值升高,需要更多的时间到达阈值电位,因此心率变慢。另外乙酰胆碱可以抑制钙离子的内流,这样胞内钙离子减少,心肌收缩减弱。

六、实验总结

  此次实验进行了蛙心离体灌流,个人认为实验主要难点在于将插管插入心脏并绑好,实验过程中数次脱落,另外在添加各种试剂时应及时清除以免对蛙心造成不可逆影响,实验中曾因加入k+后未及时清除至心脏停跳。

实验二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方法

 2、掌握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操作技术,为此后有关的神经肌肉实验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

    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若将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放在任氏液中,其兴奋性在几个小时内可保持不变。若给神经或肌肉一次适宜刺激,可在神经和肌肉上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肉眼可看到肌肉收缩和舒张一次,表明神经和肌肉产生了一次兴奋。在机能学实验中常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和肌肉收缩的特征等。

 三、实验对象、器材及药品

实验对象:蛙

实验药品:任氏液

实验器材: 普通剪刀、手术剪、眼科镊(或尖头无齿镊)、金属探针(解剖针)、玻璃分针、蛙板(或玻璃板)、蛙钉、细线、培养皿、滴管、电子刺激器。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双毁髓:左手握蟾蜍,背部向上。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压住躯干的背部,使头向前俯;右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中线向后方划触,触及两耳后腺之间的凹陷处即是枕骨大孔的位置。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枕骨大孔,然后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腔内搅动,以毁脑组织。再将毁髓针退至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以捣毁脊髓。脊髓彻底捣毁时,可看到蟾蜍后肢突然蹬直,然后瘫软,此时的动物为双毁髓动物。

2、剥制后肢标本:左手持手术镊提起两前肢之间背部的皮肤,右手持手术剪横向剪断皮肤,然后往后肢方向撕剥皮肤。剪开腹壁肌肉,用手术镊提起内脏,翻向头部,在看清支配后肢的脊神经发出部位后,于其前方剪断脊柱。

3、分离两后肢:将去皮的后肢腹面向上置于解剖盘上,右手持金冠剪纵向剪开脊柱,再剪开耻骨联合,使两后肢完全分离。

 4、分离坐骨神经:将一侧后肢的脊柱端腹面向上,用玻璃分针沿脊神经向后分离坐骨神经,股部沿腓肠肌正前方的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裂缝,找出坐骨神经,剪断盖在上方的梨状肌,完全暴露坐骨神经,剪去支配腓肠肌之外的分支,再剪去脊柱及肌肉,只保留坐骨神经发出部位的一小块脊柱骨。

 5、分离股骨头:沿膝关节剪去股骨周围的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6、游离腓肠肌:在腓肠肌跟腱下穿线并结扎,提起结扎线,剪断肌腱与胫腓骨的联系,游离腓肠肌,剪去膝关节下部的后肢,保留腓肠肌与股骨的联系,制备出完整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应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股骨头和一段脊柱骨四部分。

7、连接好装置,调节适宜的灵敏度及刺激强度,开动记录仪、分别用1 Hz、2 Hz、3 Hz、4 Hz、5 Hz等频率去刺激坐骨神经,记录肌肉的收缩曲线。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由图可看出,在一定范围的刺激频率内,连续刺激刺激蟾蜍坐骨神经,随着频率的递增,逐渐出现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到完全强直收缩的变化。蟾蜍骨骼肌出现完全强直收缩后,不会随着频率的递增而发生变化。

六、实验总结

  通过此次实验,我学会了简单的神经肌肉标本制作方法,并测试了外加刺激对肌肉影响,此次实验相对容易,但所得强直频率低于理论值,可能原因制作过程中对肌肉造成了损伤。

实验三  小白鼠脊髓半横切

一、 实验目的

    1.学会将哺乳动物的脊髓半横切的手术方法;

2.观察脊髓半横切后动物对刺激的反应。

二、 实验原理

神经系统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反射。简单的反射由脊髓完成,如膝反射,而复杂的反射则涉及到大脑皮层。脊髓把感受器接受到的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发出的信息又通过脊髓传到相应的效应器。这种传导机能主要由脊髓的白质来完成。白质是由神经元发出的长突起神经纤维组成的。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按不同的机能顺序排列。一旦脊髓被切断,则可导致切口以下相应部位的感觉或运动功能的丧失。

三、 实验对象、器材及药品

实验对象:小白鼠

实验器材:木板、手术缝针、细线、解剖刀、剪刀、柳叶刀、镊子等

实验药品:乙醚

四、 实验步骤

1、 用乙醚麻醉小白鼠。

2、 把小白鼠俯卧和固定在木板上,剪去胸腰部背面的毛,在正中处用解剖刀纵切皮肤,画一个1.5cm长的切口。

3、 紧贴第1—3节腰椎的棘突,用解剖刀切断椎上的肌腱,并分离肌肉,暴露椎骨。 

4、 用镊子夹住第二腰椎,另一手拿剪刀剪去棘突和椎弓,暴露白色的脊髓。

5、 在脊髓背面正中有一条纵向的血管,以此为标志,用眼科手术刀将一半脊髓从中央向外侧完全切断。

6、 待其苏醒后观察小白鼠在实验桌上运动状况。

五、 实验结果:      

    现象:小白鼠在运动时,与脊髓损伤同侧的后肢不能运动,即小白鼠在桌面上做逆时针圆周旋转运动。

解释:由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到达脊髓后,通过脊髓白质的神经纤维继续向下传送,脊髓两侧的运动神经纤维大都在本侧里行走(即不交叉到对侧)。在脊髓被损伤的一侧,运动指令无法传到横切以下的部位,该侧后肢得不到运动指令,因而不能随意运动;脊髓未遭横切的一侧,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可以通过脊髓白质的神经纤维传到后肢肌肉,所以这一侧后肢运动如常。  

六、实验总结

  此次实验进行了小鼠脊髓半横切,对脊髓与运动的控制关系有了一定了解,本次实验较好的完成了任务。

实验四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直接测定和记录家兔动脉血压的急性实验方法

2、观察某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性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血管活动受神经、体液和自身机制的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心交感神经兴奋时,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内兴奋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心迷走神经兴奋时,使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在神经调节中以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的减压反射尤为重要,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加,通过中枢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下降、血管舒张和外周阻力降低,使血压降低。反之,当动脉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减少,神经调节过程又使血压回升。支配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家兔的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在颈部从迷走神经分出,自成一支,称为减压神经,其传入冲动随血压变化而变化。

  心血管活动还受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体液因素的调节。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关键取决于心、血管壁上哪一种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对α与β受体均有激活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活α受体而对β受体作用很小,因而使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但对心脏的作用要比肾上腺素弱。

三、 实验对象、器材及药品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器材:手术台、止血钳、眼科剪、生物机能分析系统、气管插管、动脉套管、保护电极、照明灯、纱布、棉球、细线、注射器等

实验药品:生理盐水、肝素、乌来糖(麻醉剂)、肾上腺素

四、 实验步骤

1.、手术 

(1)取家兔一只,耳缘静脉注射乌来糖进行麻醉。缓慢推注,当以止血钳刺激家兔腿部其无反应时,停止注射。然后将家兔背位交叉固定。 

(2)将颈部喉结下部毛剪掉,沿颈部正中线做一长约5-7cm的皮肤切口,将皮下结缔组织钝性分离,至露出气管,穿线,用手术刀在气管上做一横切口,插入气管插管,结扎。 

(3)分离颈部神经血管:分离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在接近气管外侧,有一条较细,壁厚的血管,即为主动脉血管(可看出里面血流规律性搏动)。与主动脉伴行的有两条较粗的神经,最粗的为迷走神经,其次为交感神经,两者之间有一条很细的神经,即减压神经。分离出减压神经,迷走神经,主动脉血管,分别穿线备用。

(4)动脉套管插入:用注射器将肝素生理盐水注入套管,至将其中所有空气由插孔处排出,用肝素生理盐水代替。注入处用止血钳将胶管夹住。保证其中不能有空气。准备好动脉套管装置后,用动脉夹夹住近心端,远心端动脉结扎,在两者之间剪一小口,迅速插入动脉套管,用线将动脉插管固定于动脉内,并挂在套管上。 

(5)松开动脉夹,即可看到少量动脉血液冲入动脉套管。此时即可开始进行试验,记录曲线。

2、曲线描记

(1)描记一段正常曲线,识别一级波(心波),二级波(呼吸波)。

(2)夹闭颈总动脉 :用动脉夹夹闭右侧颈总动脉10~15 s,观察血压与减压神经放电的变化。

(3)牵拉颈总动脉 :手持左侧颈总动脉上的远心端结扎线,向心脏方快速牵拉3 s。观察血压与减压神经放电的变化。  

(4)耳缘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观察血压变化。

六、 实验结果

1、正常状态下的血压图

描述:正常状态下血压频率稳定,呈规律性上下搏动,间隔相同,峰值适中。

一级波(心搏波):由心室舒缩活动所引起的血压波动,心缩时上升,心舒时下降,其频率与心率一致。

二级波(呼吸波):由呼吸运动所引起的血压波动,吸气时血压先下降,继而上升,呼气时血压先上升,继而下降,其频率与呼吸频率一致。

2、血管收缩状态下的血压图(向下拉细线):

    现象:牵拉颈总动脉后,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解释:牵拉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发放的传入冲动增多,到达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中枢的紧张性增强,而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下降,通过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使心脏活动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少因而血压下降。

3、用止血夹夹住另一根颈动脉5秒,血压图:

现象:夹闭另一侧颈总动脉后,血压会升高。夹闭另一侧颈动脉后,管壁的被动收缩,会使颈动脉窦血压下降,从而压力感受器冲动减少,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使心迷走中枢抑制,心交感中枢兴奋,并使缩血管中枢兴奋。从而导致心跳的加快加强。交感神经的兴奋会使小血管收缩,从而增加回心血量,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

4、向兔耳注射肾上腺素后的血压图:

现象:注射肾上腺素后,血压先升后降。

解释:肾上腺素可以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和血管上α受体结合,由于静脉注射以及血管上α受体数量上的优势,注射肾上腺素后可以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从而使动脉血压升高。激动心脏β1受体,导致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脉压加大。但也可与β2受体结合激动β2骨骼肌血管,从而舒张血管使血压下降。

六、实验总结

  此次试验我学习了直接测定和记录家兔动脉血压的实验方法,并观察某些了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性的影响。本次实验后期家兔动脉有出血现象发生,但血流量不大且缓慢渗出,猜想动脉夹或插管过程使血管出现轻微破损。

实验五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输尿管插管法或膀胱插管法记录尿量。

2、观察与分析几种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

4、掌握气管插管术和神经血管分离术。

二、实验原理

      尿是血液流过肾单位时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而形成的,凡对这些过程有影响的因素都可影响尿的生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取决于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其大小取决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影响肾小管重吸收作用主要是管内渗透压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吸收能力,后者又为多种激素所调节。

三、实验对象、器材及药品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器材:恒温浴槽、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气管插管、输尿管导管、动脉插管、注射器及针头、烧杯等

实验药品:医用酒精、生理盐水、温热的生理盐水、呋塞米。

四、实验步骤

1、标本的制备

  (1)取一只家兔,耳缘静脉注射20%的乌来糖溶液进行麻醉,待动物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颈部手术 :剪去家兔颈部的皮毛,沿颈部正中线作一长6~7cm的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并游离气管,并于气管下穿线备用。分离右侧的迷走神经,穿线备用,用温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创面。

(3)尿液的收集:输尿管插管法,沿膀胱找到并分离两侧输尿管,在靠近膀胱处穿线将它结扎;再在此结扎前约2厘米的近肾端穿一根线,在管壁剪一斜向肾侧的小切口,插入细塑料导尿管并用线扎住固定,等待尿滴滴出,准备计数。

2、实验项目

(1)记录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尿分泌的滴数。

(2)耳缘静脉注射38℃的0.9%NaCl溶液20ml,观察尿量的变化。

(3)耳缘静脉注射呋塞米半支,观察尿量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现象:在正常情况下,其尿量为1滴/5min。注射20mL38℃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加,为25滴/5min。注射呋塞米后,尿量增加更为明显,滴速也加快,速率约为155滴/5min。

解释:1.注射生理盐水后,1)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

2)血流量增大,容量感受器兴奋,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3)主动脉压升高,主动脉压力感受器兴奋,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4)肾小球入球动脉压升高,入球端有效滤过压>0,有原尿生成,有效滤过长度加长,原尿增多

5)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2.注射呋塞米:利尿剂,利尿作用可通过影响肾小球的过滤、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等功能而实现,主要是影响肾小管的再吸收。利尿药作用于肾脏,使肾小管在增加水排出的同时增加钠的排出,达到增加尿量、消除水肿的目的。

六、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较为成功的测得了在一些因素影响下兔的尿生成量,对尿的调节方式有了一定了解,实验中注射利尿激素后尿量显著增加,加深了我对激素对人体作用的理解。

实验六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运用气管插管描记呼吸流量间接反映家兔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

   方法

2、研究增大解剖无效腔、切断颈部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呼吸运动是呼吸肌的舒缩运动,是呼吸肌(胸壁上的肋间肌和隔肌)在神经系统控制下进行的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造成的。膈肌的收缩活动受来自中枢的传出神经支配,传出冲动的节律与频率,影响膈肌的收缩节律、频率与强度人体及高等动物的呼吸运动所以能持续地节律性地进行,是由于体内调节机制的存在。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或不同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运动,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肺牵张反射是保证呼吸运动节律的机制之一。

三、实验对象、器材及药品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器材: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压力换能器、保护电极、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T型气管插管、50cm长橡皮管一条、呼吸换能器等

实验药品:20%乌来糖。

四、实验步骤

1、胸腔插管

    在甲状软骨下第4~5个气管软骨处作一“⊥”形切口。将T型气管插管向肺的方向插入气管内,用预留备用线线结扎固定。手术完毕后用纸巾擦拭手术伤口部位。

2、观察准备

    用皮管连接气管插管和呼吸换能器。打开呼吸换能器,启动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点击“实验”菜单,选择“呼吸运动调节”,调节增益、采样参数,使基线归零,令图形位于屏幕中央,便于观察。

3、观察项目

(1)记录正常呼吸曲线作为对照,辨认曲线上呼气、吸气的波形方向。

(2)在气管插管一个侧管上接一根长50cm胶管(流量法:接通气口),观察和记录呼吸运动的变化。

(3)观察迷走神经在调节呼吸运动中的作用:剪断左侧迷走神经,记录并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然后剪断右侧迷走神经,记录并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接入长橡皮管后(增大无效腔)呼吸变化图

上图左半部分为正常呼吸记录,右半部分为接入橡皮管后的呼吸变化,可见其呼吸加快加深。

增加气道长度就等于增加大家兔解剖无效腔,增加无效腔从而减少了肺泡的通气量,使肺泡气体更新率下降造成动脉血PO2降低,PCO2升高,反射性引起呼吸运动加强。PO2降低和PCO2升高都可引起呼吸运动加强,但以PCO2的作用为主,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主要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进而引起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加快,也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通过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PO2下降主要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气道加长使呼吸气道阻力增大,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

2、剪断迷走神经呼吸变化图

上图左半部分为剪断前,右半部分则为依次将两侧迷走神经均剪断,由图可看出剪断一侧迷走神经家兔呼吸加深,但呼吸频率变小;剪断另一侧迷走神经,家兔呼吸幅度进一步加深,呼吸频率进一步减小。

    迷走神经主要参与即肺牵张反射,包括了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两部分。吸气时,肺被扩张,气道的牵张感受器受刺激,发放冲动通过迷走神经到达延髓,切断吸气神经元的活动,使吸气过程终止。此为肺扩张反射。肺萎陷反射同理,呼气时肺萎陷,气道的牵张感受器受刺激,通过迷走神经来使呼气终止,然后转入吸气。当切断迷走神经后,中断了肺扩张反射的传入通路,反射作用减弱,从而出现了呼吸程度加深,呼吸速度减慢的现象。另外,迷走神经是外周化学感受性反射的传入神经,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呼吸中枢将不能感受外周的化学性刺激,失去外周的化学感受器反射调节作用,因而呼吸进一步减小。

六、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使我了解了增大解剖无效腔、切断颈部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加深了对由神经控制的基本生命活动的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