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考察报告新

文庙周边弄堂考察报告

一、 上海弄堂的历史

上海弄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三年,当时太平天国起义迫使大量华人进入租界,外商目光转向房地产,建造了大量简易木板房,一般采用联排式总体布局,这就是弄堂的雏形。

之后的近100年里,弄堂由租界扩展到整个上海,弄堂的建筑形式也不断发展和变化,从木板房里弄式住宅,到老式、新式石库门住宅,再到广式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里弄住宅和公寓里弄住宅,房屋结构渐趋合理,房屋设施逐渐完善,住宿条件越来越好。直到1951以后,上海的弄堂建筑逐步由陆续建造的工人新村取代,但至今为止仍有很大一部分弄堂存在于上海的各个角落。

二、 以文庙周边弄堂为例进行分析

1. 建筑格局

弄堂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狭窄曲折。就如

江南的园林一般,回环往复,移步换景。弄堂

透露出一丝南方特有的细腻,正如生活在这里

的人们,说着吴侬软语,有着细致的生活。弄

堂、院落、房屋,一切都是那么窄小,弄堂之

所以设计的如此紧凑,一方面是受南方传统建

筑的影响。另一方面,近代上海遭受外国的资

本入侵,工商业得到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

到19xx年上海人口已达200万左右,人口增长

刺激房地产业,房价地价很高。外商为了牟取

图一 弄堂

最大利益,尽可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多造房屋,

所以就有了这种密集的里弄式住宅。最初建造时,弄堂只够人力车通过,后来有了汽车,弄堂才逐渐拓宽。

据观察,文庙附近弄堂的建筑多为后期的老式石库门建筑。弄堂层次分明,

上海弄堂考察报告新

- 1 -

首先是总弄堂,有五六米宽,可以通过汽车。总弄堂两侧分出支弄堂,也有支弄堂隐藏在石库门后面,只有一两米宽,一个石窟门里面往往住着四五户人家。 建造出这种层次分明的格局,是为了既给人们留出相对开放的公共空间,又保证每个石窟门内的住户有一定的私密空间。

关于房屋的内部格局,以蓬莱路的一处老房子为例介绍。老房子隐藏在一条两米多宽十几米长的弄堂后面,由于一楼比较潮湿,所以没有住人,而是堆积了很多杂物。一楼后面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天井。经由一条狭窄的木质楼梯来到二楼,两边各住着一户人家,中间是公共的灶台和水池。三楼是亭子间。就像这座房子一样,弄堂中的民居建筑多为两三层高。这

一点不同于北方,后者多为单层建筑。这一方面

是为了节省土地,另一方面是因为上海气候湿

润,建造的二层房屋通风较好,不易受潮。

这里的不少老房子都进行了修缮和保护,本

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翻新,重新显现出老上

海的风情。临街的房屋中,有不少将下层出租作

为店铺,在文庙路两边甚至形成了专营动漫周边

的店铺集锦(如图二)。这样充分利用传统的建

筑,别有风味,显现出上海的特色,同时为居住

在弄堂里的人们增加了收入。

2. 弄堂生活

弄堂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商铺,蔬菜、日用品、食品饮料都可以买到,还有不少物美价廉的餐馆,能够基本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这些店铺都是伴随弄堂的发展而出现和繁荣的。

弄堂狭窄,各家的房屋都离得很近,旧时的房子又没有独立厕所,水池、灶台也多位一个石库门里的几家公用,大家共同生活在这个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里,邻里的感情很好,家里的老人们在经常一起乘凉闲聊,孩子们也一起玩耍,就像一家人一样。因此,生活在弄堂里的人们缺少一种公共空间的概念,在公共场合也比较随便。或许上海的“睡衣文化”也与弄堂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图二 文庙路

上海弄堂考察报告新

- 2 -

铺天盖地晾晒的衣被可谓弄堂一大景观

(如图三)。狭窄的弄堂里处处都晾着衣被,

这场景在北方是见不到的。这是因为上海属于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雨频繁,

年平均降水天数达122.2日(据1971-20xx年

资料统计),特别是梅雨时节,更是阴雨不断。

衣服晾在屋里当然不容易干,老房子又大都没

有阳台,所以人们要赶在晴天把洗过的和受潮

的衣被晾晒到室外。智慧的上海人民充分利用

图三 弄堂里晾晒的衣被

上海弄堂考察报告新

狭窄的弄堂,在弄堂两侧的房子间绑上绳子,

抑或是在自家的窗前搭上竹竿来晾晒衣被。

还有人家在窗外安装外伸的铁支架,晾

衣服时把衣服晾在竹竿上再放到铁架上,伸

进铁架上用于固定的圆环中。这种垂直于窗

台的支架比平行于窗台的支架更能充分利

用空间,同时晾晒尽可能多的衣物。这种装

置也用在了低层楼房上(如图四),在南方

特别是上海比较常见。 图四 楼房晾晒衣被场景

弄堂里晾晒衣物的景象虽然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但这也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活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人们就这样放心的把衣物晾在外面,并不怕被偷走,这也反映了老上海弄堂里淳朴的民风和良好的治安。

然而,弄堂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它的构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了。 首先,老房子内部的设施不齐全。灶台、水池、下水道基本都是公用的,部分房屋内部没有厕所和浴室,人们要在澡盆里洗浴,利用马桶方便,然后到弄堂里的公共厕所洗马桶。这一切都使得人们日常生活很不方便。

再者,老房子的房屋比较矮小,窗户也比较小,所以采光不好,每一间屋子都很狭小昏暗,屋子也比较容易潮湿。

更重要的,弄堂狭窄,且堆积了很多杂物,部分老房子又有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

上海弄堂考察报告新

- 3 -

基于以上几点,弄堂人们的生活条件亟需改善。

三、 上海其他弄堂的命运

弄堂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逐渐由工人新村取代,保留下来的弄堂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在上海居住过的名人的故居所在的弄堂,被保留下来供大家参观。如位

于淮海中路的巴金故居,位于嵩山路的陈湖帆故居等。

二、经过修缮,作为反映上海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如新天地(如

图五、图六)。这里弄堂的外表还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内部则充满了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

图五 新天地的弄堂(1)

上海弄堂考察报告新

图六 新天地的弄堂(2)

三、由创意家改造成创意园区,如位于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这里充分利

用了上海的废弃厂房和弄堂里的老房子,经过修缮成为了创意园区。在这里,上海的时尚小资与平民生活很不和谐的相交了。这边是繁华的创意商店,那边就随处挂着人们晾晒的衣服。

四、未来得及拆迁的比较破旧的老房子,还在发挥着居住作用。地处上海林

立的高楼之间,与周围恢弘华丽的高楼大厦相对比,呈现一幅不和谐的景象。

四、 小结

弄堂在上海的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弄堂建筑约

上海弄堂考察报告新

- 4 -

占上海居住建筑总面积的65%,里弄总数约有9000余处,约20万幢住宅单元,70%的上海人曾经生活在弄堂。

弄堂见证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是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上海近代发展的曲折历程。研究弄堂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上海。

弄堂于人有着诸多的方便与不方便,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老弄堂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留下的,将会以不同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上海的传统风韵。

参考文献:

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伟群编:《上海弄堂元气》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市作家协会编:《上海印象》上海文艺出版社

- 5 -

 

第二篇:上海弄堂

上海弄堂

上海弄堂

上海弄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