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自20xx年下半年启动以来,经过三年试点先行、三年全面推进,普遍实行了以人员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展顺利,有的工作还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但规范管理、创新机制的任务还很重,必须继续努力,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一、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情况

到去年底,我市事业单位以人员聘用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全市已实行聘用制管理的事业单位1684个,共45521人,分别占拟改革数的91.1%和90.1%。事业单位补员公招制度、岗位管理制度、职员聘用制度、合同鉴证制度、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推进,未聘人员得到妥善分流安置,初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新型人事管理机制,为人才开发和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前期基础工作扎实,思想组织准备充分

一是试点探索,积累经验。市人事局分别于20xx年下半年和20xx年在绵竹市和卫生系统的事业单位进行了人员聘用制试点,对改革的步骤、方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推进改革提供了经验。 二是健全机构,形成合力。20xx年11月,我市成立了

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也先后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 “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牵头协调,组织和人事部门宏观指导,主管部门各负其责,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组织领导分工制度,形成了统一领导、各部门配合协调的工作格局。 三是制定方案,完善措施。20xx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XX市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对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15个配套文件,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具体政策,使改革有了较强的操作性。

四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20xx年7月底,我市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各级各部门也层层召开部署动员大会、学习会、座谈会等,广泛进行宣传学习,形成了浓厚的改革氛围。

(二)着力突破重点难点,推进改革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双聘合一”。坚持人事聘用与岗位聘用相统一的改革思路,专门出台有关办法,按照以编定岗、以事设岗的原则,规定各类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层级比例。目前,市本级和绵竹、什邡、中江的事业单位已设置各类岗位32104个,其中领导岗位1176个,一般管理岗位4302个,专业技术岗位 23469个,工勤岗位3157个。 二是规范人员聘用制度,推行竞争上岗。我市出台了事

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办法,取消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指标控制和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率先实行职员聘用制,取消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公务员职务相对应的职务设置,建立职员岗位等级序列,实行结构比例控制。出台了事业单位竞争上岗办法,规定在聘用工作中,打破身份界限,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坚持民主公开原则,推行“阳光操作”,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定岗后一律签订制式的聘用合同书,按照岗位确定工资待遇。

三是实行公开招聘制度,面向社会选拔人才。对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考聘用制度,是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较早实行的一项举措。20xx年初,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联合下发通知,明确从当年4月1日起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和机关新进后勤服务人员实行公开招考和聘用制度。之后又制定公开招聘的实施办法,使这项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四年来,全市事业单位1546名新进人员实行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聘用。

四是立足内部消化,妥善分流未聘人员。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是改革的难点。我们制定了事业单位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办法,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严禁任何单位以改革为由,把未聘人员随意推向社会;严格把握政策界限,落实多种分流途径,切实保护未聘人员的合法权益,4679名分流人员均得到了妥善安置。

(三)配套改革同步展开,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一是开展“四定”工作,取消行政级别。针对部分事业单位职能不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情况,编制部门根据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先行对全市拟改革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结构进行了重新核定。同时,彻底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机构编制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取消了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能和规模,明确了领导岗位的职员等级。“四定”工作为岗位设置和人员分类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增强了事业单位的市场主体意识。

二是推进领导人员竞聘上岗,实现全员聘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是否纳入聘用制改革的范围,是普通工作人员在改革一开始就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顺利推进改革的关键。我市出台了《XX市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聘任制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所有改革单位的领导人员可采取直接聘任、公开选聘或竞争聘任的方式确定人选,按管理权限批准后,由行政主管部门与其签订聘任合同;聘任期满后不能续聘的,待遇按新岗位确定。从而消除了长期以来领导人员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升不能降的弊端,特别是公开竞聘领导岗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三是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我市出台了《XX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了分配制度改

革的原则和方法。部分单位结合聘用制改革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着力突破传统的工资管理模式,试行搞活活工资及奖金、工资总额包干或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办法,有效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人员聘用制改革的效果。

四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职工后顾之忧。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的意见》,确定从20xx年1月1日起,凡纳入实行聘用制范围的事业单位,实行全员社会保险。随后,我市又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人员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公积金制度,建立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去年底,全市已办理社会保险的事业单位职工达39988人。

尽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难度很大,但我们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使改革比较顺利地为职工所接受,为社会所认可,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省人事厅于20xx年10月在我市召开了片区现场会推广我市做法,20xx年12月召开的全省人事工作会议交流了我市经验,《中国人事报》报道了我市试行职员聘用制度的做法。

二、深化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管理“三年入轨、两年规范”的要求,今后两年,是我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继续规范完善、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我

们将围绕“确保全员入轨,规范运行机制,深化配套改革,完善宏观管理,初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这一目标展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紧入轨扫尾工作,健全全员聘用制度

1、尚未实行聘用制改革的事业单位,必须限期完成入轨工作。申请参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单位,未获批准的,应立即进行改革;拟改制的事业单位,在近期内不能实施的,应先进行改革;由于其他原因未改革的事业单位,应限期完成入轨工作;新成立或从企业接受的事业单位,应直接实行聘用制管理。对不按要求完成改革任务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除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定停办有关人事手续外,还应提请党委、政府督察部门予以督察,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2、所有实行人员聘用制的事业单位,必须全员签订聘用合同。事业单位聘用的主要领导人员,应根据市委有关规定,由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其签订聘用合同;聘用的其他人员,一律由单位法定代表人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对应签订而不签订聘用合同的原固定制人员,应按待聘人员管理,并按规定降低其工资待遇。对不按规定办理的,人事部门应不予核定或调整工资。

3、机关使用事业编制的工勤岗位,应纳入聘用制管理。在机关工勤岗位实行聘用制管理,有利于统一人事管理制度,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市在20xx年3月就出台文

件,规定新参加工作或通过公开招聘的机关工勤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管理。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机关工勤人员也都全部实行聘用制管理。因此,市、县机关原有固定制工勤人员,应在时机成熟后实行聘用制管理。

(二)规范岗位管理办法,健全岗位聘用机制

1、坚持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岗位数额和规定聘用人员。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职能需要和业务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各类岗位结构和等级层次结构比例办法,逐步实现岗位设置科学化。对已经批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擅自设岗,不能把不符合岗位条件的人员聘用上岗。如因编制调整、职能变化等原因需要调整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必须按规定办理批准手续。

2、坚持竞争上岗为主的聘用方式,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岗位聘用手续。事业单位岗位出现空缺,或聘用合同期满进行岗位调整,原则上应组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采取双向选择办法确定上岗人选的,应按照规定进行民意测验,满意率达不到60%的不得上岗。所有上岗人选必须进行任前公示,并按照管理权限批准备案后,方可公布聘用名单,签订聘用合同,不允许先聘用后报批。

3、坚持评聘分开、强化聘任的改革思路,健全能上能下的岗位聘用机制。在取消管理人员行政级别、实行职员聘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职员等级资格制度,推行事业单

位领导人员任期制、职业化和管理人员资格制、专业化;按照评聘分开的规定,健全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竞争上岗的聘用制度,健全工人技术等级评聘制度,择优聘用上岗人员。

4、坚持按岗定酬、薪随岗变的原则,实现人员工资待遇能升能降正常化。严格执行工作人员岗位调整或等级变化后重新确定工资待遇的政策规定,切实发挥工资待遇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作用。首次实行聘用制管理时,部分高职低聘人员按规定保留三年原职务等级工资待遇,三年期满后,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可以继续保留;不符合规定的,必须按实际聘用岗位重新确定工资待遇。

(三)完善聘用合同规定,健全聘期管理机制

1、建立聘期目标责任制,把岗位职责内容具体化。实行目标管理,是确保工作人员履行聘用合同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应根据上级赋予的任务及岗位职责要求,制定聘期工作目标和年度分解指标,一般工作人员应逐年制定工作目标,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明确相应职权范围、待遇兑现和责任追究办法,报上级批准后,作为聘期和年度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并作为聘期和年度考核中实绩考核的衡量标准。

2、完善考核奖惩实施办法,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考核与奖惩,是督促聘期目标责任落实的主要措施。事业单

位应遵循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工作人员考核实施细则,具体分解责任目标内容,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并采取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保证考核制度落到实处。同时,制定与考核相配套的奖惩措施,把考核结果与评选先进、奖金分配以及合同续聘、解聘等切身利益挂钩,真正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3、规范聘用合同管理,维护聘用合同合法性、权威性。聘用合同是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建立人事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应充分认识聘用合同的法定地位作用,进一步规范聘用合同的管理办法。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合同签订、变更、续签、终止和解除手续;要本着依法办事、平等协商的精神确定附加条款、妥善处理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巩固配套改革成果,推进改革不断深入

1、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逐步建立分配激励机制。分配制度改革,是人事制度改革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最直接的部分。下一步,国家将在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同时,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应认真总结近几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做好全面改革的准备。目前,根据国家人事部的意见,按照分类指导的要求,把事业单位的内部分配搞活。

2、改进现有用人模式,探索灵活用人机制。现行的编

制管理、固定用人的办法,对于控制事业单位规模和财政负担,是必要的;但它又不能很好地适应一些事业单位业务发展和引进人才的需要,有的单位采取聘用临时人员的办法来缓解矛盾,由于管理不规范而产生新问题。因此,有必要考虑改变单一的固定用人模式,探索灵活用人的新办法。比如,对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一般岗位,可以试行新进人员不占编制、实行社会化管理;可以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管理办法,鼓励“人才共有、智力共享”,促进人才资源的科学化配置。

3、健全人事代理制度,推进人员管理社会化。在事业单位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有利于及时、规范、有效地办理人事手续,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减少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降低人事工作成本;在用人制度改革后,人事代理又是对分流人员和编外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化管理的基本形式。目前,应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规范事业单位人事代理办法。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应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当好事业单位的“编外人事处”。

4、完善宏观调控办法,构建新型人事管理模式。人事部门应当按照依法管理的原则,研究完善实行人员聘用制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特点,健全人员计划、岗位结构比例、工资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机制;研究完善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依法办事的程序,保障事业单位在政策法规规定的

范围内行使用人自主权;研究完善人事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措施,保障事业单位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继续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制度和机构建设,及时办理人事争议案件,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我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调研报告

德江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

调 研 报 告

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既是依法治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需要,是规范事业单位行为,保护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近年来我县登记管理局从实际出发,按照“抓规范、创特色、争一流”的工作目标,突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建设,加强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存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规范社会经济秩序进一步开创了新的局面。现将我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情况交流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至20xx年3月底,德江县共有495家事业单位进行了登记(垂直部门1个,县直部门128个,乡直单位366个),其中独立的94个,不符合事业单位登记条件的251个,应注销的事业单位36个。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事业单位年检不够主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是我们(编委办副主任 罗仕进)

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依据,但在我县仍有部分事业单位对此认识不足,对登记年检工作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

1、初始登记不主动。这主要是些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对登记管理工作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哪怕现在不收费,总感到登记不登记没什么两样,不会影响自己开展业务活动,所以有的单位尽管过了规定的一个月的登记期限,仍然没能来办理登记手续。

2、法定年检不积极。尽管县登记管理部门发了通知,规定了年检的时间和地点,尽管正常年检不收费,但是到了该年检的时间,仍然有些事业单位不按时年检,一拖再拖。对这些单位我们是催了又催,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才拖拖拉拉办手续。

3、法人变更不及时。主要是少数事业单位对变化了的单位法人、单位经费形式、办公场所等,不及时进行更换;比如有的事业单位开办资金数目变化较大,已不能真实反映该单位的现有资金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法律效应,可就是不能及时进行完善开办资金的重审及变更手续。

4、不到使用证书时不年检。从这两年事业单位年检情况看,有少数事业单位平时对年检工作不重视,总是拖着不年检,而当按照规定事业单位在进行刻制印章,办理机 2

动车船牌照、申办有关社会保险事宜、开立银行账户等业务活动时,必须出具《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时,才急急忙忙到登记管理部门来年检,这种情况每年都时有发生。

(二)少数举办单位不够配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举办单位(主管部门)在登记年检工作中的责任,就我县执行情况看,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个别举办单位甩手不问。这些部门有的是借口工作忙,对事业单位年检工作难以顾及;有的感到事业单位年检是事业单位的事,到了年检的时候把通知一转发,工作一布臵就了事,缺少监督检查的环节;有的平常对事业单位监管不力,对年检之事就更很少过问了。

2、对事业单位的审核把关不严。有的举办单位缺少配合意识,感到自己下属的事业单位在过去的一年中工作开展正常,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所以在年检把关时不能严格按规定一项一项进行审核,使按规定应该检查的事业单位开展工作情况,查验证书使用情况等在一些部门流于形式。

3、部分举办单位帮助解决问题力度不大。比如有些下属事业单位购买光盘一时缺少经费需要帮助时,有些举办单位不能及时帮助垫付;有些下属事业单位缺少电脑和上网条件时,有些部门也不能想方设法协调帮助解决。 3

4、组织事业单位年检不力。我县在部署年检工作时,总是要求举办部门按时以单位集中组织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办理各项手续,多数单位组织是好的,效果明显。但也有部分举办单位组织不力,让下属事业单位自己来年检,由于缺少集中的组织,个别事业单位也不重视,也不能及时进行年检,所以这些单位年检的效果明显不如组织周密的单位好。

(三)少数单位年检登记管理不够规范。从这几年我县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情况来看,总体是规范有序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一些不够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有些事业单位缺少网上登记管理工作的硬件。主要是我县乡镇的事业单位,由于缺少经费,相当一些单位还没有配备网上登记需要的电脑等设备,甚至存在“无人无机无网”的“三无”现象;仍然是拿着手写报告书来登记管理机关帮助上网登记,不仅不够规范,而且还加重了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量。

2、部分事业单位对材料送审后续工作难有回音。主要是一些单位对纸质材料申报后,往往便不再进行网上申报,多次催促也无济于事;更有的事业单位对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的需要提交的材料有难度时,也就不再有任何回音,需要多次催促才来陆续办理相关手续。

3、《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是 4

有些事业单位平时不能够把《证书》悬挂起来,随意丢放《证书》,没有专人进行管理,经常丢失找不到;有的事业单位对《证书》副本保管不善,经常需要补办;还有的事业单位《证书》丢失后发现不及时,等发现了到相关媒体声明作废也不够主动。

三、几点建议

我认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项十分经常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新的时期如何将这项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更好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需要我们积极面对问题拿出对策,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好,才能有效提高登记管理工作的水平。

(一)切实抓好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意识

我们要通过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不间断的宣传教育,打牢事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社会群众基础,为使登记管理工作求得较大的社会影响面,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等大背景下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必要性,认识到事业单位登记后享有的民事权利及对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优势,认识到事业单位登记是明晰举办主体与所属事业单位民事权益,使举办主体脱离为所属事业单位承担 5

无限连带民事责任的重要举措等。在登记管理工作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有利条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机构编制部门在相关事业单位办理机构编制手续时,必须以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为前提,否则不予办理,不断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抓好法人年检工作的落实,使这项工作成为事业单位的自觉性的行为。

(二)切实加强部门沟通,合力构建抓好登记年检工作格局

在具体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过程中,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要及时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协调沟通,召开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年检联席会议,由各相关部门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员参加会议,共同明确证书是证明事业单位独立法人身份的唯一合法凭证,各相关部门协调一致,按照工作要求,把住证书使用关,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有效地监管事业单位法人的社会活动,维护证书的法律效应和严肃性。通过加强联系,使举办单位明确责任,在事业单位登记年检中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事业单位在开立银行基本账户及账户年检、办理单位机构代码等业务时都要求出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相关部门各尽其职,共同把握证书使用关,对事业单位登记年检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切实强化监管机制,保障事业单位合法权益 6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加大对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监督检查内容,健全监督检查手段,合法有效地履行《条例》所赋予的各项法定职权,来检查和维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要全面履行《条例》赋予登记管理机关通过年度检查及日常监管等手段对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通过监督检查,检查事业单位各项行为,严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落实证书的使用制度,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四)切实抓好网上登记关键,科学规范年检工作程序

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要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项有益活动,它既是推行电子政务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事业单位登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事业单位条件参差不齐,对全面开展好网上登记工作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要认真组织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这项工作。要认真抓好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培训工作,并把培训工作要覆盖到全县所有事业单位,包括乡镇站所,做到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人人上机操作,直到弄懂、熟练为止。要求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过问,落实责任,购买专用光盘、配齐相关设备,挑选专业人员参加培训,并明确 7

专人具体承办网上登记、年检、变更等工作,非特殊情况不得随便调换。为了能更顺利的开展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工作,考虑到一些单位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主动加强与财政、通讯及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协调,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保证事业单位通网并配齐计算机、打印机等必备设备。对短期内开展网上登记管理工作确有困难的事业单位,包括一些乡镇的事业单位,建议采取“以点带面”形式开展工作,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牵头,选择一个或多个各项条件较好的事业单位集中办理,确保先把网上登记年检工作实行起来,覆盖到所有事业单位。

(五)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行为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要想工作更合理有序的开展,就必须先加强自身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管理将彻底地由过去行政审批的管理方式改为以登记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要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结构合理、机制健全的市场运行主体,我们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登记而登记,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监督管理和服务。在具体实践中要以“学习目的与登记管理工作的目标紧紧相连”为原则,认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 8

条例实施细则》和《行政许可法》的学习,促使大家进一步确立以《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行政许可法》为工作依据的思想,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学习更好地为事业单位服务,为登记机关的创新和发展服务。比如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我们还应深入基层摸清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如:所挂牌子名称与登记名称是否一致,是否有擅自增挂牌子现象,实际住所与登记住所是否一致等等,仅凭审查材料只能得出面上的年检结论,只有到事业单位现场,通过直观查看才能对事业单位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促使大家进一步确立重视学习,坚持学习的理念,推进学习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今后工作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工作中不断用新思路、新方法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