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案报告之二(1)

新 闻 调 查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察报告(二)

中国改革报高级记者 时和昌 随着我国“三化”协调发展进程的有力推进,中部河南“三化”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早在20xx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意见》,对全省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发展进行了总的部署和安排。20xx年元月开始,河南省对首批确定的180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对各地不同的地域情况和特点进行考察和论证,力图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更为精确。经过两年的发展,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已达近1100平方公里,集聚各类产业企业两万多家。据20xx年初的统计,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已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5%以上。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驻地记者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和调研,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本文是记者撰写的考察报告第二篇。

承接产业转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河南是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在实现“三化的”道路上,河南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发展工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

世纪七十年代初,社队企业、“五小”工业到处开花,而新一届党委、政府提出了产业集聚、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抉择。

产业集聚区是按产城融合的发展要求,建设成产业生态良好、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新区的目标绘制的蓝图,省长郭庚茂在河南省十一届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实施一批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力争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6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6万亿元。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产业集聚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主抓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工作。三门峡市的渑池、义马等县市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担任了园区管委会的领导职务,协调全县(市)多方面力量建设集聚区,大部分县(市)都派出了副市级、副县级领导主持管委会的工作,制定和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建设规划、人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扶持。为了“筑巢引凤”,各地在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用于园区的道路、管线、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征地拆迁的补偿。使得外来的企业能够顺利入驻,尽快投入生产。产业集聚区的建立使得原先分散在各乡镇村集的企业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向园区聚集,也使得园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20xx年是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最为集中的一年,河南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大招商”活动。

20xx年2月,河南省政府下发了《河南省招商引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拓宽渠道,做实大活动,抓住大项目,培育好载体,以大招商推动大发展”的大思路。一时间,全省上下再掀招商引资热潮:省会郑州的拜祖大典、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会,漯河食品博览会,三门峡黄河旅游节,南阳张仲景医药节等一系列的大型活动胜利召开,以花为媒、以武会友、以情感人,引来八方宾客云集,汇聚四方财源滚滚。与此同时的走出省界、主动发起的赴外大型招商会,在京津、在上海、在珠海、在港澳台、在东盟一一展开,仅20xx年一至九月,河南省在外地召开的大型招商会有10个之多,也就是这个时段,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7.9亿美元,同此增长了56.19%,居中西部之首。

客商纷至沓来,项目接连落地,落在哪里?大多落在了河南的产业集聚区。180个散落在中原大地上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了筑巢引凤的功能,张开巨臂把客商揽入怀抱,把项目落地、生根、开花。中原宽厚、温暖的胸襟喜迎四海宾朋,他们把目标定的更远,把眼睛紧盯国内外500强,提出了“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区”的大思路,以“区中园”建设为切入点,引导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的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一时间,(郑州)香港工业园在郑州高新区建设,日本工业园在新乡经技开发区落户,韩国工业园在焦作经技开发区挂牌,台湾工业园分别在郑州经技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洛阳经技开发区亮相,与此同时,河南省与央企和沿海发达省市的“联姻”也在紧锣密鼓之中,中粮(郑州)食品工业园,鹤壁(深圳)电子工业园、

孟津空港产业区浙江特色产业园、三门峡节能照明产业园、西华鞋业以及洛宁玩具园等等一大批特色产业项目在各产业集聚区孕育结果。

20xx年11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下文,提出要大力开展产业集群招商。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各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中的主要载体作用。记者在采访时已经强烈的感受到,接下来的五年间,河南省将通过这180多个产业集聚力为平台而发力,以期实现更高层次的招商引资,使更多的“大块头”项目,“集群”企业陆续在中原的产业集聚区落地,为中原经济区的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果显著

两年的建设与发展,河南省各级政府精心打造自己的产业集聚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创新投融资建设新思维,更新体制、机制模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使得各个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郑州市高新产业集聚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郑州西部一个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流通为一体的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社区,大学城、科研院所、孵化器,构成了产学研的基础,科技创新的成果奠定了园区科技发展的高地,引领着产业园区走在了科技的前沿。现代化的建筑,如画的街区,静谧的居住环境构筑了郑州西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建设时间较晚一些的郑州经济开发区借助于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强劲的步伐和增量的跨越,成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又一亮点??

河南是个传统的农业大省,经济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市县是贫困县,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还有一些县是“吃饭”财政,

这些市县想实现“三化”发展,都认识到了必须发展工业,走工业现代化之路,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抱有很大的希望。大部分县的产业集聚区都选定在离县城较近的地方或紧邻县城的周边,以图在发展园区的同时,实现产城融合,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带动老县城向新区转移,拉大城市框架,解决农民进城问题。一些设在城镇的产业集聚区更是把区内的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与新农村改造一并考虑,同样带动了整个小镇的整体提升。巩义市回郭镇的乡村企业发展的较早,经过几次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一个铝加工园区。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上报了小城镇建设规划:把工业园区纳入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打造新型小城镇。经过上级有关部门论证批复后,产业集聚区和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一个新型的城乡一体化小城市在逐渐形成,成为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镇。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是当地党委、政府强有力支持的结果。记者在考察中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凡是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产业园区,其建设规划和建设的成果都是非常好的:建设规划布局合理,设计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为项目落地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使许多企业入驻后很快就能投入生产。新安县产业集聚区是在老工业园的旧址上建起来的,老工业厂区星星点点显得杂乱无章,管委会只有在这片原有的园区重新规划,他们利用BT项目引来外资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把园中一条旧河道经过治理改造成一道景观带,并在河边规划建设一片生活区,顿时使这片苍黄的河道滩地平添了几分生气,给整个园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通过实施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电子信息等多个行业培植了一批龙头企业。随着富士康、嘉里集团、华晨汽车、福建恒安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项目纷纷入驻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河南省的工业基础明显增强。据统计、20xx年1-7月,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9亿元;而20xx年1-6月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完成营业收入8133亿元,初步实现了时间过半、计划过半的目标。、

土地,仍然是产业集聚区的制约瓶颈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达到一个亿。河南又是国家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河南省最重要的任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提也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而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小城镇的发展又都离不了土地的支撑,这就使本来土地资源极为匮乏的河南更显得捉襟见肘。

一个产业集聚区,规模都在十几平方公里,一两万亩的土地,涉及几个乡镇,十几个村庄。每年河南需要占用的土地指标七、八十万亩,而国家每年给河南的用地指标也就二、三十万亩,缺口是很大的。记者到各地产业园区考察,听到的多是园区管委会的同志谈到用地指标不够。记者也同时注意到,许多产业集聚区在节约和集约用地上创造出了很多经验:沁阳市把产业集聚区建在太行山南麓的山脚下一片沙荒地上,经过几年的建设,这片沙荒地上已经崛起了一座工业园;辉县市的产业集聚区分成东西两个园区,这个市把纺织、食品等劳动

密集型的轻工业项目放在城郊,而把化工、制造企业放到西部山里的沙砾地里。在这片荒蛮的乱石堆上,市政府投下巨资修路、架线,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引导了一批重工业项目到这里落地建厂,目前,园区已有20多家企业在这里投产,昔日荒无人烟的乱石堆上,泛起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登封市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在东部的一片丘陵地里,起伏不平的地形反而造就了园区不同的环境和地貌。在西部山区土地资源较为贫乏的地方,管委会在用地时稍显拘谨一些,而平原地区的市县,由于没有其它矿产资源,在用地时就显得“豪放” 一些。为了能够争取项目到本地落地,一些市县争相推出多项优惠政策,其中最为拿手的就是打“土地牌”:起拍价摘牌,返租金、租赁、零地价、BT项目中的土地条款等等。

起拍价摘牌是在玩“潜规则”,返租金的弊端是明显的,零地价容易造成土地使用成本太低,效果不好且不合法;BT项目中的土地条款明显是在打“擦边球”,操作不好容易出现纠纷??

一些集聚区在招商时就承诺给客商“返租金”使得客商用地的成本非常低,而许诺给客商的“零地价”,更使用地“零成本”,所以,客商在用地时就显得非常“从容”。在豫南几个县(市)的集聚区里,记者早听说这些集聚区一直要求“扩容”,记者特别留意了一下这些集聚区:大块的地撂荒,几十亩的大院子只建了一座楼房,四分之三的土地在后院闲置。有一个大企业一下子要了二、三百亩地,空旷的院子里只建了几排平房车间,其余的面积地种上了庄稼。还有的集聚区感到土地报批手续时间长、程序多,就提前把土地征下来, 这些

征用的土地暂时用不上,又不想让农民耕地,怕用时跟农民纠缠,就把大面积熟地闲着晒太阳。在郑州市金岱产业集聚区,记者看到园中两大片上百亩土地闲置。一打听,说是南方玻璃厂资金不到位,而村民说手续不全??

前几年,靠圈占土地、倒地发财的“倒爷”和土地腐败案件已经被人们耳熟能详,如今,寄希望靠土地做发财梦的人依然存在,这必须引起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和国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投资商口气很大,一说就是要投资多少个亿,把一些产业园区兴奋得了不得,院子圈起来了,后续款迟迟到不了位;还有的盖一栋楼,一放半年,一年。用二百亩地,投资3个亿,乍一听,投资强度挺高,可到最后匡算一下,强度到底能达到多少呢?

集约和节约用地,应该在各个产业集聚区形成一种风尚:节约土地光荣,浪费土地可耻,圈地倒地可恶。应当在各产业集聚区全面清理一次土地,看看哪块土地闲置撂荒的时间已经超过国家法令规定的时间,看看哪些企业院内还有那么大的地块在那里当摆设;应当对照征、用地协议,对现有在建和建成企业进行一次大检查,看看哪些企业的投资强度没有达到协议要求,对至今没有达到要求的按标准核减用地数额或采放可行的具体办法。对那些长期闲置、撂荒、当摆设的土地应当采放强有力的办法予以处置。

集聚区刚建立时,一些集聚区盲目招商、粗放型用地,现在加大力度招商引资,感到土地指标不够用了。、

在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内,当地村民领着记者在107国道西边查

看几个闲置的大院:许昌县原粮食局玉米淀粉厂150亩大院,已转手多次,里面堆满垃圾;紧邻南边的原“反光涂料厂”占地55亩,位置都非常好,但荒芜都已多年;还有一片“骆驼鞋业”的院子,占地200亩,也闲置多年。

临颖县产业集聚区北部的麦田地块已经被多家企业分割,其中有一块“中大生物工程”总投5亿元,占地200亩。一期工程拟于20xx年8月正式动工。可到现在依然是一片麦田,客商要地后资金不到位??

禹州“统一电器”的几十亩空院就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对面,牌上写20xx年4月开建,到现在荒芜一片。

记者感到,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急需大量土地支撑和国家一再强调严格保护耕地的大背景下,各产业集聚区不能完全依靠“扩容”和向上“要指标”,应当采放有力措施向区内挖潜。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产业集聚区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平台和落脚点,承载着中小城市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任。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加快了产业在园区的集聚,工业的发展反哺农业,为农民的就业提供了帮助,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了中小城市、新型城镇的经济实力、文化内涵和人居环境,夯实了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新型城镇化集聚式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推进,又为产业集聚区

提供了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和必需的第三产业服务,最终实现产城融合、产城互动,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富民强省。

从这些目标定位来审视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就会感到产业集聚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许多产业集聚区的规划,聘请的都是高水平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彩色的规划设计图描绘的是一幅美好的愿景。且暂不去考察这些规划是否科学完备合理,从目前的建设情况看,许多产业园区重视的是生产厂区的建设而忽视第三产业及相应设施的配套。伊川产业集聚区实际上就是一个工业园区,园区里除了几家企业,一条弯曲的“街道”,几乎什么也没有,几个卖菜的村民就蹲在厂区门口。禹州市产业集聚区新区的厂区建设很大气,几个待建项目圈占的厂区很是宏伟,但其它设施的建设却非常少。记者与管委会主任探询产城融合的问题,管委会主任说,新农村社区建设是市政府的事,集聚区没有这个职能。在一些领导的意识中,产业集聚区中只是管项目落地,重点是招商引资,让企业落地建厂,其余的暂不考虑。当然,产业集聚区的重要工作是招商引资、征地建厂,但市县领导、集聚区管委会应当同样重视产城融合的问题、重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只有站在这个高度上来考虑问题才能统筹兼顾。

正是基于这些理念,记者在考察中发现,一些产业集聚区无论是整体规划和在建工程中突出的表现是重视项目落地、重视厂区建设而轻视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社区的建设;重视土地的征用和拆迁而忽视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和补偿。这也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占地几百亩的漯河淞江产业园“食品城”已经被迫停工几个月了,空旷的建设

工地上只有几个打基桩的工人躲在冰冷的帆布篷里守候。工人告诉记者,由于没有解决好占地村民的拆迁补偿问题,村民不让干,还与水泥搅拌站的人发生冲突。在这个园区的西部新建区,两个并排的项目每个占地260亩,共要征用孟庙镇英张村500多亩良田,这是紧靠城边的一大片菜地。记者与正在蔬菜大棚干活的村民张玉杰聊起了“桑蔴”。他的菜棚就在厂区墙外一块约一亩地的塑料棚内。记者问起他的大棚今年收成情况,张玉杰说,就这一亩地的大棚他今年一共收了五茬蔬菜:土豆、芹菜、芥菜、生菜,共挣了3万多块钱。他说,现在党的扶持政策好,只要你不怕吃苦,讲究科学种田,经济上一般都没啥问题。记者问他,你们这一片已经划成产业集聚区了,以后就不用种地了,到工厂打工挣钱??,张玉杰笑笑说:我这亩把地一年稳赚3万块钱,集聚区地征了,一次性只给5.12万,这点钱能养活一辈子吗?厂建起来了,也根本不让我这个年龄的人进厂。前一段这个厂征地,俺村里的人拦住不让占,结果到半夜,镇上的人用推土机把我们的麦全翁倒了??

建设产业集聚区是强国富民的好事,目的是让世代耕地的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各级领导一定要把好事办好。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心里发慌,心里没底。在安阳市产业集聚区高新分区小定龙村,村民把记者领到一个大酒店后边,这里有几十亩地撂荒闲置。他们愤愤地说,强行把我们的地征走了,就这样荒着也不让我们种,一荒几年!在许昌市魏都产业集聚区,金湾村的两位五十多的妇女指着区内两块约二、三百亩的撂荒地告诉记者,这地已经撂荒

好几年了。园区另外征了她们村二组的地,原说每年给村民每亩地按900元发租赁费,可几年都没有发下来。??在襄城县产业集聚区,在民权、在梁园区??几乎都存在村民上访、阻挠施工等现象,这不仅影响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也影响了产业园区的形象,更影响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信心。产业集聚区应当高度重视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安置问题,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解决好这些村民的困难和生计问题。一些产业集聚区由于种种原因总是采取先拆迁后建房安置的办法,给村民一点补助款让其在外租赁住房,这使一些年老体弱的村民苦不堪言??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利国利民,要让村民理解和支持,关键是要让村民一开始就能看到希望。洛阳伊洛产业集聚区一开始规划时就将村民的安置和就业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管委会提出要建设3000亩花卉苗木园,使之成为北方最大的园林基地,并开始组织村民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农民的感情是朴实的,他们对建设产业集聚区满怀憧憬和希望。记者在许昌经济开发区采访时,徐庄社区的村民告诉记者,周围有3个大企业,有两个企业安置了不少村民就业,仅许继集团就安排了几百名村民进厂当了工人,每月收入上千元,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许继对我们村帮助很大,我们沾了许继的光了”!村民们知道感恩。

但有一些企业 不愿意安排当地失地农民进厂做工,原因是多方面的。记者认为,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应当为失地农民就业创造条件,做一定的协调工作,应当在征地协议中设立这样的条款。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政绩工程”,而是全体当地百姓都能看到的实实在在的实体工程,尽管是“铁打的园区、流水的干部”,干部们提拔了,可园区还在;园区建设的业绩将始终会成为当地老百姓的评判依据。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未来经济的发展,单一的经营生产模式将逐步被淘汰,产业园区利用其集聚的优势、各项完备的功能和创新服务的体系,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创新平台。

当一个主导产品形成的时候,它的上下都有几十家或者上百家的配套企业形成一个整体。随着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其配套、合作、集聚的作用就非常明显的呈现出来。河南省的煤炭资源从过去的主要经营煤炭到发展下游一系列的化工产品,拉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记者在襄城县产业集聚区看到,原煤通过炼焦过程所产生的大量污染气体在这里被逐步提纯、加工,都变成了优质的化工原料。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专业的生产:从煤气中生产甲醇和二甲醚,在将多余的气通过技术制的氢气,制成苯加氢,使整个资源包括废弃都被充分利用,全部吃干榨净。这便是产业集聚的效应。河南的铝工业比较发达,过去是卖铝氧粉、卖铝锭,环保问题多,产品附加值不高,现在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一系列下游产品,这在伊川、三门峡、新安等河南西部一些县市的产业集聚区,都能体现了这些产业的集聚。依靠本地资源发展经济,把传统产业通过科技改造升级成为主导产品与新兴产业,是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一大特色。当

然,这必然存在资源、能源消耗极大、环保等一系列问题。三门峡经技产业集聚区紧邻城区,现在就在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汽车,以图在高新技术上有所突破。陕县产业集聚区的定位是化工产业园,位置确定在观音堂镇一片偏僻的山地,估计是考虑到化工产业的环保问题。记者摸到这里考察。整个园区,只有几个正在建的小工厂,仅有一个镇上迁来的化工厂开始生产,已经能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河南产业集聚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居多,这也是根据河南省情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从郑州到漯河为中心的食品生产企业以其优质产品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记者在西平县产业集聚区看到,鲁洲集团从农业产业为主导,以生物化工为主攻方向,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生产各种糖浆、糖醇,并不断向科技新领域开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记者也发现一些产业集聚区,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或者是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导产业。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招商引资竞争激烈,这些产业集聚区对招商引资项目基本是能来的都欢迎,多种产业凑在一起,企业间的产业关联性不强。缺乏配套、协同效应,很难达到产业集聚的优势和效果。

河南的产业集聚区还是应当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记者高兴地看到许多集聚工业区已经意识到这些,并且在千方百计克服这些发展中的“短板”,寻找创新之路。郑州高新区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已经培育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仪器仪表等四大支柱产业,为高新区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86%,成为河南省名副其实的高

新区。鹤壁产业集聚区为了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与多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攻关,请进来、走出去,建立研发机构,培训人才,力图抢占技术制高点。为园区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和后劲。

不能期待各产业集聚区都能像郑州高新区、鹤壁产业集聚区那样高起点、高规格。但应当杜绝随意放宽入驻标准只求数量的入园方式。这不仅造成了园区资源的浪费而且还造成了重复建设的恶果。一些园区当初那些盲目投资、低水平建设的情况已经显露出不良迹象了。

理顺体制、创建机制同样重要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得到了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主要领导班子成员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记者在考察中也深刻地感受到各集聚区的发展建设极不平衡,这除了地域等客观条件以外,主观因素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各集聚区大多建立了管委会,有些是县(市)主要领导兼任管委会的书记或主任,使得产业园区的工作推进得快一些。但有相当一部分产业集聚区的管委会还是临时抽调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一个松散型的协调班子,使得园区的工作进展起来非常吃力。

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牵扯到财政、国土、工信、商贸、环保、公安等各个方面,有的园区还管辖有乡镇和村组,工作比较繁杂、具体,仅靠管委会的协调是比较困难的,各级政府应当明确这个管理机构的职能和定位,确定管理委员会的人员编制和职务待遇,以利于这些同志能够安心工作,积累工作经验,为产业园区做贡献。

产业集聚区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各级党委、政府应当选拔政治责任心强、懂经济会管理的综合素质人才到园区工作,使之成为集聚区建设开发的骨干。

记者了解到,河南省对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是挺大的,经常组织考核、调研、评比、表彰,这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记者在考察中发现,经省里表彰过的一些产业集聚区在建设规划、招商引资、土地节约集约等各方面确实做得不错,其经验值得推广和学习,但也有一些受过表彰的产业园区综合情况一般,且在一些主要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记者查阅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指标单位权重》,了解到集聚区的考核方式是以营业收入、建成面积、投资强度、税收等几项数据指标为主,这几项考核指标就占到整个指标的70%,而环保和科技创新两项仅占20%,这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初始还是可行的,但到一定的发展阶段,还依据这种考核指标体系不利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科技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考核指标既是上级政府鼓励园区发展的具体标准,也是园区建设的“风向标” 、带有很强的导向意义。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应适时转变到以各项质量指标为主的考核方式上来,提高增强创新能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以及研发投入、专利量等指标的权重。在对先进产业集聚区的考核中还应当增加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以及产城融合度和对村民的安置情况,再进一步就应综合考核集聚区的创业氛围、宜居环境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还有幸福指数——整个集聚区创业、就业、居住人群的幸福感,因为这是创建产业集聚区的终极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