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各项指标意义

1(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

2(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乙肝疫苗接种者,若仅此项阳性,应视为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现象;感染乙肝病毒后依靠自身免疫力清除乙肝病毒的人体内也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这是一种好现象

3(HBeAg-乙肝病毒e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HBeAb-乙肝病毒e抗体)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

5(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者都会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核心抗体IgG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查有一定意义。

乙肝两对半报告单

表面抗原:提示已感染了乙肝病毒(HBV),由于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仅此一项阳性并无传染性。70%—90%表面抗原可长期阳性,如无症状,且肝功能正常,称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需处理,也不妨碍工作和学习,我国人群中此项抗原阳性者约占10%。 表面抗体:这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以中和乙肝病毒。提示:①接种乙肝疫苗后,获得了免疫力,是一种好现象;②乙肝恢复期或曾患乙肝已愈,表示已有免疫力。

e抗原:表示乙肝病素复制(繁殖)活跃,传染性较强,与其密切接触,被传染的可能性较大。此抗原如长期存在,提示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e抗体:表示乙肝患者病情缓解稳定或趋向康复,预后良好,传染性降低,但不保证乙肝病毒已全部消失。

核心抗体:本抗体不是中和抗体,不能清除病毒,而且一旦阳性在体内长期存在,病愈之后可持续阳性,此项阳性只能说明近期感染了乙肝病毒或病毒仍在继续复制(繁殖),或曾经有过乙肝病毒感染,而不能区分是以往感染过还是目前正在患病。

9种常见模式

1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者。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 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HBeAg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的出现,而消失较早,与HBV-DNA密切相关。其临床意义为:(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

乙肝病毒DNA复制过程

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常随HBsAg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HBeAg由阳转阴,抗-HBE出现,表示预后良好。起病3-6个月,仍HBeAg(+),可能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2)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HBeAg存在于HBsAg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Dane颗粒,多数HBV-DNA阳性,三者消长基本呈平行关系。所以HBeAg(+)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抗-HBe(+)者一般传染性较低。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变异株存在,仍有一定的传染性;(3)HBeAg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HBeAg消失前后出现抗-HBe,此时期称为血清转换期,即由HBV复制期转为非复制期。出现抗-HBe常提示HBV增殖减弱或终止。但如果HBV基因的前C区核苷酸序列改变阻止了HBeAg的形成,血循环中仍有HBV存在,肝病可能继续发展,并逐步演变

成肝硬化;(4)在出现原发性肝癌时,HBeAg检出率下降,而抗-HBe,a-FP增高.故在HBsAg(+)的肝硬化病人中,抗-HBe(+),a-FP增高,提示早期肝癌的可能;(5)母婴传播中,孕妇分娩时HBeAg(+)可能扩大母婴之间的传播率。

4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

5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

6 +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

7 - + - - + 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已基本清除,身体在康复。但也有个别病人仍出现肝功能异常、DNA阳性,考虑病毒是否有变异存在,仍要继续治疗,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

8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

9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即俗称的“大三阳”。

乙肝两对半症状

1、乙肝症状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2、乏力、体力不支、轻易疲惫、打不起精神、失眠、多梦等。

3、黄疸是乙肝症状里比较突出明显的一种症状,常表现为尿液颜色变深,眼睛、皮肤出现黄色。

4、乙肝患者还常会出现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等症状。

 

第二篇: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

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

乙肝两对半定性和定量都是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五项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HBsAg和 HBsAb );e抗原及e抗体(HBeAg和 HBeAb );核心抗体( HBcAb )。所不同的是定性是以阴性、阳性形式报告结果,有条件的医院使用酶标仪读取结果,可以得到一个比值,可以粗略估计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而定量是以较为先进的发光技术及特殊的检测仪器检测乙肝标志物的含量,可以直观的反映抗原或抗体存在的多少,因而在诊断,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及判断预防接种后抗体产生量能否起到预防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定性相比,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具有如下优势:

1、 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定量技术( TRFIA)定量检测 HBsAg灵敏度可达 0.2ng/ml,而定性检测的灵敏度是 2ng/ml,定量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因此,在急性乙肝早期能及早检出 HBsAg,确证乙肝病毒感染,缩短窗口期;其次,可发现低浓度 HbsAg携带者,在部分慢性乙肝患者中,由于机体缺乏对 HBV包膜蛋白的免疫应答, HBsAg表达较低,定性检测可出现 HBsAg和 HBsAb均阴性的情况, TRFIA技术则可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为正确判断病情提供依据。

2、 能动态观察疗效和监测病情

1)监测病情变化 定量分析 HBsAg和 HBsAb的浓度变化,可预见急性乙肝是否处于恢复期。如 HBsAg浓度降低, HBsAb浓度逐渐升高,可说明病情正往恢复期发展;反之, HBsAg浓度处于较高水平或上升趋势,而 HBsAb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则易发展为慢性乙肝或病毒携带者。

2)观察治疗效果 定量分析 HBeAg和 HBeAb的浓度变化,可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定量测定能明确检测 HBeAg向 HBeAb转换的时期,即表现为 HBeAg浓度下降和 HbeAb升高的过程。高浓度的 HBeAg还可间接提示病毒处于高复制状态,具有较高的传染性。高浓度的 HBeAb一方面提示病情好转,而在某些时候(如肝功能指标很差)则可能与肝坏死、肝硬化、肝癌有关。

3)监测感染状况 HBcAb浓度的高低可反映病毒感染的状态。高浓度的 HBcAb提示乙肝急性感染,恢复期浓度降低,慢性乙肝呈 HBcAb持续高浓度;而低浓度的 HBcAb一般为恢复期或既往感染。

4)判断病情演变 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有利于对慢性肝炎活动性或非活动性的判断,非活动性慢性乙肝各项指标相对稳定,活动性往往呈现进行性变化。

3、TRFIA技术两对半定量和PCR技术DNA定量可互相补充

血清 HBV-DNA荧光定量 PCR测定可以直接反映血液中病毒复制状态,具有很多临床应用价值,但不能完全反映病毒复制静息期肝细胞内 HBV病毒状态。HBV-DNA阴性并不完全代表体内 HBV已被清除,结合 “ 两对半 ”各项指标更能客观反映体内 HBV病毒状态。

4、HBsAb的定量测定能够对乙肝的预防起到监督作用

HBsAb的定量测定能够对抗体是否真正具有免疫力作出正确评价,对乙肝的预防起到监督作用。 HBsAb的含量在 10mlU/ml以上血清定性检测即可呈阳性结果,但并不提示机体都一定具有免疫力,而 HBsAb的含量10-100mlU/ml之间的样本,定性虽为 “阳性 ” ,但此时机体对 HBV的免疫力较弱,甚至不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只有 HBsAb的含量达到 100mlU/ml以上时才可确定具有抵抗乙肝病毒入侵的作用。作定量检测,可根据 HBsAb的含量判断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状态及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定量测定对乙肝疫苗免疫力的评价和高危人群预防免疫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少年儿童预防乙肝方面。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定量技术(TRFIA) 是用三价稀土离子及其螯合剂作为示踪物,如 铕 ( Eu3+)、 铽 ( Te3+)及钐( Sm3+)、 镝 ( De3+)等代替传统的荧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酶和化学发光物质,来标记抗体、抗原、多肽、激素、核酸探针或生物活性细胞,待反应体系(如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生物素(链)亲和素反应、核酸探针杂交反应、靶细胞与效应细胞的杀伤反应等)发生后,用时间分辨荧光仪测定最后产物中的荧光强度,根据荧光强度和相对荧光强度比值,判断反应体系中分析物的浓度,达到定量分析的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