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调研报告(送审稿)2

扬州市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民政局起草送审稿)

在扬全国人大代表视察调研组

(20xx年10月19日)

社区社会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微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对创建和谐社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xx年10月14日,我们在扬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视察调研了我市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期间,我们先后察看了邗江区邗上街道兰庄社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汇街道春江社区、广陵区汶河街道荷花池社区、维扬区梅岭街道凤凰桥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们进行交流,倾听他们对社区建设管理的所想所盼。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我们分别听取了扬州市政府、广陵区、邗江区、维扬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就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所作的情况介绍。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扬州社区社会管理现状及主要做法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社区虽小,却是扬州整体形象的一扇窗口,它让我们触摸到“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创新思路开展工作,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形成了影响、叫响了品牌。扬州市不断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模式,以

- 1 -

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精致宜居、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推动社区工作理念从侧重管理向关注服务转变,运行机制从政府推动向居民自治转变,社区服务从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发展格局从典型示范向全面推进转变,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保障社会稳定的坚固基石、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全市共有51个社区被命名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7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扬州市的主要做法有:

(一)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全面优化社区治理服务机制

社区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平台,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日趋繁重,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扬州市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推广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

1、坚持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以社区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各项工作,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建立“同心圆”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即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席会议的资源优势,带动党员志愿者发挥带头模范作用。特别注重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换届选举和公开招聘等方式,将一批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的社区工作者充实到各个岗位上。

- 2 -

20xx年,扬州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涌现出四望亭、文昌花园社区等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典型和伏正予、李华、郑翔等一批与群众根脉相连,声气相通,深受居民拥戴的优秀社区党务工作者。

2、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加强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支持和指导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构建以居民参与为重心的社区自治体制。通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共驻共建理事会、协商议事会等方式,形成了社区共建、事务共商、责任共担、和谐共享的良好局面,保障了居民群众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社区设立了社会志愿组织活动室,让各类志愿组织有了自己活动的基地。近年来,社区的青年志愿者开展了“时间银行”助老行动,与空巢老人一对一结对共建,和谐社会理念得到彰显。妇女们组合了“木兰义工队”,帮助社区内的困难人群、组织清洁家园、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等方面促进了社区和谐氛围的形成。如今全市有各类志愿者10万余名,由此产生的“扬州好人”层出不穷,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已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3、突出社区工作站的公共服务职能。在全市社区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非营利性单位——“社区工作站”,在规模较大的小区还设立了“小区工作站”,通过费随事转、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政府部门下延到社区的行政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社区工作站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政

- 3 -

府部门的业务指导和考核,接受居委会和群众的评议监督。这一举措是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创新,既确保了上级的政策、任务在社区得到贯彻,又有效减轻了社区负担,促进了社区居委会民主自治职能的回归,初步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社区工作站与区级行政服务中心联网,实行电子化办公。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网上委托”,极大地便利了居民办事。

4、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便民服务。通过政府投入、部门协调、社会赞助、社区自筹等途径,大力整合社区资源,改善社区活动用房和资金保障机制,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主要承担便民办事、就业指导、卫生保健、文化体育、慈善救助、助老助残和家政中介等各项服务,可以作为社区居民的公共客厅、交友互动的平台、社区休闲的园地。

(二)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建立完善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集中凸显,建立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已成为舒解社会张力的减压阀。

1、建立社区排查调处工作机构。以社区司法站建设为载体,建立社区及大型居住区调解室,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种类型、不同层次、全面覆盖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夯实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推广个人调解工作室做法,明确工作

- 4 -

室与基层调委会的关系,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作用,充分体现人民调解的群众性、自治性和民间性的特点。各社区普遍设立了矛盾纠纷信息员和调处员,做到信息早知道,矛盾早化解。

2、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排查调处。积极推行街道、社区矛盾纠纷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按照“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臵在小”的要求,对本社区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坚持定期排查梳理,及时掌控矛盾纠纷苗头隐患。确保排查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层层分担,纠纷有人过问、矛盾有人调处、信息有人上报,责任有人担当。

3、突出重点做好排查调处。坚持平时定期排查、特殊敏感时期集中排查和重点人群重点排查相结合,对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按照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程度、紧急情况和发展态势等因素,试行红、黄、蓝三级预警预报,切实增强对社区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掌控能力。健全社区群防群治网络,筑牢基层第一道防线,积极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注重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理,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连续多年保持在省控要求内,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为零。

(三)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健全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面对社会转型、矛盾增加的新情况,加强社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社区防控水平,是维护社区稳定、构建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内容。

- 5 -

1、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各级政府注重加大投入,解决警务室用房短缺、专职保安经费保障不足等难题,不断建强社区警务室,实现社区全覆盖。通过精简机关力量,下沉警力,确保派出所、警务室警力配备达标,让民警走向社区。扎实开展“社巡合一”和“四室合一”等警务机制改革,社区警务和巡逻防控有机融合,形成“市公安局负责主要街道、分局负责辖区街道、派出所负责街巷、社巡民警负责住宅区”的市区街面四级巡防体系。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配备社区民警989名,社区民警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的125名,任副主任的60名,任主任助理的44名,任其他职务的22名。

2、依托“大平台”创新情报信息研判模式。社区民警依托市公安局情报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治安工作质态研判系统”,可以从中获得人口管理、社区警务、阵地控制等信息和工作指令。市公安局可以据此督促全市989名社区民警准确、及时、全面采集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编发通报,发布研判指令、工作提示。

3、规范社区警务工作职责。扬州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革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细化明确社区民警工作标准,要求社区民警根据警务辖区治安状况,因地制宜,实施个性化治安防控工作,提高警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依托科技强警强化社区防控。加大对公安科技经费的投入,开展技防小区创建活动,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将技防系统向

- 6 -

门前、街面延伸,整合监控资源,将已建社会监控资源全部接入监控中心,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坚持“以信息引领防控”机制,依托信息研判平台,强化警(案)情分析研判和结果运用,实时科学布警,始终保持“警力跟着警情走、防控随着信息转”,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民警深入基层、靠近第一线的独特作用。

(四)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优化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外来流动人口已成为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是社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1、建立流动人口社区管理服务机构。大力推行政府主导的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全面建立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站),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基层党政组织的重要职能。流动人口在500人以上的社区全面设立信息采集点,实行自主采集、实时传输。按照500:1的比例,配备流动人口协管员,组建稳定的社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

2、全面完善社会化采集机制。深化“大平台”社区警务模块应用,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对采集的流动人口信息,实时录入社区警务基础平台,进行检索比对,实行积分预警、动态管控。健全重点人员滚动排查、线索转递、分层次处臵和网上考核等工作规范,实现业务流与信息流的有机融合,确保社区流动人员动态管控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对面广量大的出租房屋,紧紧抓住房主和中介机构,积极推广租赁服务社、房屋出租协会和出租屋“旅馆

- 7 -

式”登记、电话申报等做法,扩大承租人信息来源渠道,建立区域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机制。

3、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进一步完善以合法稳定住所和职业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制度,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推动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生活;对在扬获得稳定工作的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均等的基本教育阶段的就学机会;探索建立社区居住证制度,促进流动人口向社区居民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服务为先的理念,真正让流动人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五)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优化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全社会的应急管理工作最终要落实到社会的重要子系统——社区上,做好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才能夯实全社会应急管理的基础。

1、推进社区应急管理网络建设试点工作。成立以居委会成员、业主委员会成员、物业公司员工、辖区单位负责人和居民骨干组成的社区应急管理机构,设立社区应急值班室、指挥室、信息联络员岗、自救分队、红十字救护队和救援保障组,明确各小组和人员职责,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各小组能各尽其职。

2、制定社区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推动应急预案向社区延伸,形成全覆盖的预案体系,实施预案动态管理,建立预案修订、备案、评审、升级与更新制度。落实社区中心广场为疏散

- 8 -

地点和紧急避难场所,按楼幢为单位,明确疏散方向。组织社区群众参与各类预案演练,开展多场景、多措施、低成本的演练;同时,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展虚拟现实的数字化演练。

3、注重社区应急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意识和能力。积极构建各级各类宣传教育平台,形成政府、社区、企业、学校有机结合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在社区居民中全面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应急管理和自救互救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编发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知识读物,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观念。面向社区居民,组织发放30万册《扬州市民实用应急手册》,发布应急公益广告,提高公众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能力,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基层社会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增强,承接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社区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任务依然较重;三是全市流动人口管理网络有待完善、政策保障尚未到位,流动人口存在管理和服务的盲区。

二、对推动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家园,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最基础的纽带,是政府工作重心下移的末端环节,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社区工作如何跟上社会发展需要,如何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如何适应党委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加大工作创新力度、提升工作水平。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

- 9 -

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围绕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两大主题,以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为目标,从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入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再造社会管理流程,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解决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让社区在人民群众中有组织力、有凝聚力,促进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互信互动,增强居民百姓之间的友好互助,为建设“幸福扬州”、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加强民主自治建设,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一是增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社区管理服务机制。社区居民参与是社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常设制、协商议事会、民意听证会和民情恳谈会、民情日记、民意绿色通道等方式,不断提升居民社区事务的参与广度和深度,形成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良好格局。继续深化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服务机制,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二是促进社会融合,完善覆盖城乡社区的救助保障体系。统筹协调各方救助资源,形成救助合力,提高救助效率,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大力推进基本生活救助,全面促进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重残救助、灾害救助、慈善救助发展。落实自然增长机制,努力实现社会救助工

- 10 -

作由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三是加大培育力度,促进基层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继续将基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统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政府财政扶持、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政策,扶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增强基层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功能和作用,大力支持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发展。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人财物的保障,加大投入力度,高要求、严规范配臵社区活动和办公用房。积极改善老城区社区用房现状。按照建设标准化、功能特色化、服务多元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开辟社区文教体卫等活动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精细化社区服务平台。

(二)突出人才培养充实,着力建设高水平的社工队伍。社工队伍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区工作直接面对群众,处理的事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新型的社工应成为复合型的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理性思维能力,又要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既要有为居民服务的热情,更要有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本领。要与高校等培训机构合作,对现有的社工进行培训,拓宽眼界,增强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对新进社区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要采取师带徒的方法,让优秀社工带领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三)加快资源优化整合,着力提升社区应急管理处置能力。推动应急预案建设向社区延伸,组织公众参与各类预案演练。按

- 11 -

照有关规划和相关标准,增加基层应急避难场所、人口疏散地域和紧急疏散通道。注重应急教育与培训,努力提高公众应急意识与能力。把公共安全知识列入市民教育的内容,并充分利用社区市民学校、少年宫、博物馆、文化馆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面向大众的应急管理和自救互救知识宣传,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日(周、月)活动。在健全完善市、县两级应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街道、社区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网络建设。

(四)强化社会矛盾化解,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以做好群众工作为着力点,继续提升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和完善矛盾纠纷化解制度,街道和社区每半月排查1次。对排查出的问题,逐案明确化解责任、化解措施和化解期限。实行首问负责制,规范、妥善办理,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着力化解突出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方面措施,运用协商、调解、听证、教育等多种方法,使矛盾纠纷在基层解决。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平台。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立心理疏导室,及时调适居民心理状态,以免心理问题外化为社会问题。

(五)重视动态管理,着力改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针对当前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新情况,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常态化研究,不断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政府主导性、

- 12 -

政策保障性和社会参与度。一是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化进程。大力推行政府主导的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加强街道、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站)建设。二是继续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根据城市资源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逐步拓展公共服务功能,努力让流动人口逐步融入城市。三是加快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建设推广应用,实现全市社区、学校、规模以上工地全方位开展社会化采集。建立社会保障、房产管理、工商、公安等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采取“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等方法,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做好社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建立虚拟社会管理防控机制,继续落实网吧等上网场所实名登记制度,实现社区公共安全现实化管控。

参加调研的在扬全国人大代表:

王燕文 王静成 郭 荣 朱 平

陈秀兰 陈先岩 陆 琴 高毅进

- 1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