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我是听舍友介绍而读的这本书的。翻开书读了几页,我就被故事情节吸引了。

儿时的时光总是短暂而又多彩的,儿时的我们是不成熟的,以至于总会做一些不

成熟的事情,或伤害了朋友,或伤害了自己。最后要用一生的时间与情感去弥补。

阿米尔的童年充满了欢笑,也充满了痛苦。斗风筝大赛是阿米尔和哈桑童年

记忆中最快乐的事情!为了在风筝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得到爸爸的肯定,阿米尔

和哈桑花了很大功夫制作了一只优秀的风筝。得到爸爸的肯定在阿米尔的心里是

多么的重要!他们终于取得了胜利,还有放风筝时被金属线割得满是伤的手,和

成功追到的胜利的风筝。这只风筝承载的是爸爸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哈桑和阿米

尔友情的见证。可是明显地在阿米尔的心里前者超越了后者。当哈桑不顾一切地

要把风筝拿回而遭到暴力的时候,阿米尔并没有战胜心中的怯懦,他只是不敢。

如果他去帮助哈桑,结局会不一样,可是如果有这个如果的话,那么这本书可能

就不会成型了。因为战胜不了内心对自己的谴责,阿米尔终于赶走了哈桑。还是

孩子的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只知道哈桑走了自己可能会好过一点,心里不会

受到谴责。中年的阿米尔得知哈桑的消息后不顾一切地去寻找,即使只是找到他

的孩子。他也要把自己对哈桑的亏欠补给孩子。终于在解救索拉博的时候,这次

阿米尔没有怯弱和退缩,即使自己打不过那个恶霸,他也要无畏地面对,这次是

非常从容的,没有怨言的。那是为了对自己心灵的救赎。还记得小的时候哈桑对

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知道阿米尔没有帮助

他,可是他不怪他,他仍然兑现着自己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到最后都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和童年的回忆而死!

马克思曾说: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

忠实去巩固它。哈桑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西塞罗也说:朋友一直都是我们的另

一半。所以直到最后阿米尔都在努力地救赎,为了自己的另一半。

也许结局不是完美的,还伴些苦涩与酸楚。当阿米尔再次放起风筝,努力的

去追风筝的时候,索拉博的嘴角微微地上扬了。这应该是阿米尔最欣慰的事吧。

即使为了这他又被割伤了手,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想得到什么就必须牺牲些什么。

即使是为了彼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他从哈桑哪里明白的。这应该是最

好的结局,对阿米尔,对索拉博,对哈桑。

作者犀利的手笔描述了一个接近真实的故事,让人读起来如此的有画面感。

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

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

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扪胸自问。有时候犯了

一个错误,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与情感去弥补,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吧,

有犯错,有错过,有弥补。

 

第二篇:读《追风筝的人》的感想

读《追风筝的人》的感想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家少爷,12岁那年,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将对手通通打败,然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承诺阿米尔一定追到。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横祸。阿米尔目睹一切,性格软弱的他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并再次错误地选择了逼哈桑离开家门。 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离乡背井地到了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然而,多年后,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却把阿米尔从貌似平静的异国生活中拉出来,真相、责任、赎罪,让阿米尔重回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寻找哈桑的孩子,最后阿米尔选择了自己独特的赎罪方式……

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所有读者不禁感叹,少年时的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很多人说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这种观点我不赞同,我看见他们之间分明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所以读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总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发誓为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却选择沉默冷酷的逃避,这样的悲剧性结果并不单单是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在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这样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树下的童话,“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命中注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后,阿米尔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赎行为,也只不过是在获知自己与哈桑的同父异母兄弟关系之后对身世的无奈认可,也就是说,他仍然没有证明自己已经找到了“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属于物理学讲究的理想状态,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这就是我们对友谊最大的误解,认为它是万能的。

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在写作中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这使得整本小说有了37度2的体温,甚至能听到书页里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开。然后奔腾或是呜咽,越过急滩,冲出峡谷,最后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主和仆、贵族和贱民、朋友和兄弟,历史和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

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友谊和爱。

我们很难去承认,也很难去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们总是勇于包装自己,用华丽的谎言来麻痹自己,顺便欺骗别人,却不敢坦然去面对自己所曾犯下的罪恶…… 在面对自己人性中的怯懦、说谎、虚伪、善嫉、矫情、邪恶、自私、自大……阿米尔选择的是逃避,这是一个懦弱无知少年的错误选择 ,但是他也为此付出了一生,来自心灵鞭挞、愧疚、恐惧的沉痛代价 。

在作者清淡的笔触之下,饱满内敛的人物个性,在沈静中透露的忧伤。在一场让我叹为观止的交错倒叙的文字结构中,让我惊觉那从容精湛的文笔,仿佛让时光在瞬间如光影交错,回顾着漫长曲折的人生道路,往事历历在目,然而人事已非。回不去的童年,填补不了的心灵裂缝。

这是一种久违的感动,在我正面临心灵缺口的时候,找到了一条救赎的出路……

相关推荐